织绣:即编织与刺绣的总称。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转化时期,据记载,每当喜庆丰收的时节,先民们要举行祭礼,以祭天地和拜神灵。主持者会穿着绣有各种图案和不同颜色的服饰,这可能是我国最早的织绣了。明清以来,全国各地的织绣,已经按照地域及传统习惯形成了各自的风格特点,其中刺绣以苏绣、湘绣、蜀绣、粤绣最为出名,主要用于服饰、鞋帽、枕头、帐帘及香包等布什物。刺绣在三峡地区又叫“绣花”。它是用彩色丝线、棉线在绸缎或布上凭着针的穿刺运动,绣出各种人物、动物、花卉图案和文字的。刺绣与挑花是最为普遍、最易流传、深受人民喜爱的民间美术品种,常用于头巾、服饰、帐檐、围腰、手帕、门帘、枕套等日用品的装饰上。挑花题材十分丰富,大多是反映农村生活的题材。诸如:花卉、虫鸟、飞禽、走兽、蔬菜、瓜果、抽象、具象,应有尽有。在材料上,是以民间的粗布和白纹为主。常以蓝布、黑布或白布为底料,用白线、黑线或彩色棉线挑出各种图案纹样。蓝印花布溯其渊源,应是唐代流行的“夹缬”印染方法的延续。唐代“夹缬”染制的主要方法是:用一对刻着同样花纹的“缬板”夹紧丝绸,在镂空处涂上一种灰浆,待干后投入染缸加染,染后晾干,刮去浆粉,花纹就显现出来。
三峡蓝印花布主要分布在开县、忠县、梁平等地。表现题材极为丰富,常见的题材有“喜鹊闹梅”“彩蝶迎春”“狮子滚绣球”“蝴蝶牡丹”“金鹿献寿”“团花”等。三峡蓝印花布多以圆点构成,有些线和面都是以点的连续排列来构成。这样使画面有虚有实,简洁生动,充分展示三峡民间艺术家独具匠心的聪明才智。(www.xing528.com)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或“染缬”,是三峡民间传统印染工艺之一。秭归郭家坝镇七战垭村杨德秀的扎染袢带《喜鹊闹莲》,为现存扎染的佳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