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以双松为主的双树图是时代风气的产物,作为一种图像的隐喻,含义有其复杂之处。双松赠友的图式最晚的见于元末明初,但实际还是元代入明的文人画家的创作,明代以后即较为少见。另外,元代晚期的双松图式进一步脱离了李郭风格的寒林传统,常与草堂图式或人物点景融合在一起,似乎显示着李郭传统的逐渐没落以及新文人图式的兴起。
【注释】
[1]施锜,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宋元画史、中外视觉文化交流等。
[2]〔日〕近藤秀实、何庆先,编著:《图绘宝鉴校勘与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62页。
[3]按:《四有斋丛说》卷29《画二》中载:“吾松善画者,在胜国时莫过于曹云西。其平远法李成,山水师郭熙,盖郭亦本李成也。”([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67页)
[4][清]英和,等,辑:《石渠宝笈》卷29,见于《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88—189页。
[5]李东阳,著;李庆立,校释:《怀麓堂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第268—270页。
[6][元]贡师泰,撰:《玩斋集》,见于《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215册,第695—696页。
[7][元]黄溍,撰;王颋,点校:《黄溍全集》(下册),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691—694页。按:该处元史中的载录与元人胡祗遹书写的《石抹氏神道碑》不符,《沿海上副万户石抹公(明里帖木儿)神道碑[铭]》取元史所载,应为表述也先对元朝忠诚之意,而石抹继祖自号“北野兀者”更无反对元朝之意。
[8][清]柯劭忞:《新元史》,见于《元史二种》第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910页。
[9][元]吴师道:《吴礼部诗话》,见于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599页。
[10][梁]宗懔,撰,宋金龙,校注:《荆楚岁时记》,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5—16页。
[11][宋]高承:《事物纪原》,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0页。
[12][唐]徐坚,等:《初学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册,第65页。
[13]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6册,第4385页。
[14][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21,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5册,第1855—1856页。
[15][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23,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5册,第2042—2043页。
[16]同上,第2039页。
[17][元]谢应芳:《龟巢集》卷3,见于《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218册,第45页。
[18][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1,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册,第52页。
[19]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8册,第6206页。
[21]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卷227,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册,第2655页。
[22][宋]秦观,撰;徐培钧,笺注:《淮海集笺注》卷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上册,第166—167页。
[23][宋]黄庭坚,撰;刘琳,等,点校:《黄庭坚全集》正集卷9,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册,第208页。
[24][清]彭定求,等,辑;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卷825,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2册,第9381页。
[25][清]陆时化:《吴越所见书画录》,见于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第8册,第1007页。
[26][清]弘历:《御制诗集四集》,见于《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308册,第20页。
[27]按:《清史稿》和《清实录》《乾隆实录》中多载乾隆围猎僧机图之事,《围场厅志》称:“窟窿山,蒙古语称僧机图哈达,有僧机图围在焉。”
[28]冯鸣阳:《情节、风格、意义:宋画〈采薇图〉的图文关系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5年第5期,第31—39页。
[29][明]王绂:《书画传习录》,见于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年,第3册,第252—253页。
[30][元]陆文圭:《墙东类稿》卷18,见于《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194册,第772页。
[31]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卷1095,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9册,第12426页。(www.xing528.com)
[32]按:唐代诗人皮日休(约838—约883)有诗《奉和鲁望樵人十咏·樵叟》:“不曾照青镜,岂解伤华发。至老未息肩,至今无病骨。家风是林岭,世禄为薇蕨。所以两大夫,天年自为伐。”([清]彭定求,等,辑;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卷611,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9册,第7101页)
[33][元]邵亨贞:《野处集》,见于《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215册,第202页。
[34][明]朱存理,撰;[明]赵琦美,编:《赵氏铁网珊瑚》卷8,见于《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815册,第502—503页。
[35][清]张照、梁诗正、励宗万、张若霭,等,编:《石渠宝笈续编》,见于《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汇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第7册,第3624、3625页。
[36]按:《左传·庄公十八年》:“皆赐玉五瑴”注:“双玉为瑴,瑴音角字亦作珏。”([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见于[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世界书局本,第1773页)《庄子》外篇《骈拇》:“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释文中有远望之义([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2册,第319—320页)。
[37][清]张照、梁诗正、励宗万、张若霭,等,编:《石渠宝笈初编》,见于《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汇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第2册,第796—797页。
[38][宋]邓椿:《画继》卷9,见于《图画见闻志·画继》,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410页。
[39][元]黄公望:《写山水诀》,见于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2册,第762页。
[40][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见于《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828册,第428页。
[41]王群栗,点校:《宣和画谱》,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第136页。
[42][清]张照、梁诗正、励宗万、张若霭,等,编:《石渠宝笈初编》,见于《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汇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第2册,第1115页。
[44]按:见于黄苗子、郝家林,编著:《倪瓒年谱》“至正十三年癸巳条”,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56—58页。
[45]按:东汉时为避讳光武帝刘秀之名,将秀才改称茂才,一作茂材。
[46][明]汪砢玉:《珊瑚网》,见于《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818册,第648页。
[47][清]缪曰藻:《寓意录》,见于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第8册,第914页。
[48]按:《图绘宝鉴》卷5并未提到倪瓒师冯观之事,疑为误载。
[49]陈擎光:《元代画家吴镇》,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1983年,第51页。
[50]余辉:《画史解疑》,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90年,第374页。
[52]按:宋时,双桧作为祥瑞,其出现的场合不止于道教。苏轼也曾在《塔前古桧》诗并序中提到了双桧:“北寺悟空禅师塔,名齐安,宣宗微时,师知其非凡人。当年双桧是双童,相对无言老更恭。庭雪到腰埋不死,如今化作两苍龙。”苏轼还有《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其中有句:“吴王池馆编重城,闲草幽花不记名。青盖一归无觅处,只留双桧待升平。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为双桧赋予了君子气节。这与曹知白和倪瓒以“双松”“双树”隐喻君子相惜的意涵是一致的。
[53][宋]乐史,撰;王文楚,点校:《太平寰宇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册,第237页。
[54][唐]牛僧孺,编:《玄怪录》卷1,见于《玄怪录·续玄怪录》,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页。
[55][宋]袁褧:《枫窗小牍》,《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册,第4764页。
[56][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93页。
[57][清]顾嗣立,编:《元诗集初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中册,第1621页。
[58][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822,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9册,第8667页。
[59]李天垠:《元代画家朱德润研究的新发现》,见于张露,主编:《宋元绘画研究》,北京:故宫出版社,2015年,第515页。
[60][元]王逢:《梧溪集》,见于《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218册,第76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