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是中国画的根基,是中国画传统文化精神的表现载体。墨随笔形,笔因墨显,笔墨生气韵。黄宾虹说:“画之气韵出于笔墨。”又说:“国画民族性,非笔墨之中无所见。”周昌谷国画艺术的意写精神源于对笔墨的独特认识与实践。对于周昌谷的用笔,吴永良回忆:“昌谷先生通过不断的实践,对于各种表现技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做出既有实际经验又有理论分析的总结,他融合了花卉画中的‘点厾法’,将‘卧笔’结合到传统用笔之中,他精勤不懈地探索,掌握了‘以卧带转’的笔法,使笔致柔中寓刚,更见凝练苍劲。”[6]周昌谷继承了黄宾虹“五笔七墨”的精神,在用墨法上有自己的领悟与创见。他在《用墨与用水》一文中详细阐述了用墨与用水的实践经验,诸如破墨法“须在墨未干时进行”“运用水分使水墨(水色、色墨)有机地渗化”;积墨法必须在墨干后一层层地去积,积墨用笔应着眼于“落”字;宿墨法不能“拖”“涂”“抹”,必用犹如“蜻蜓点水”之笔法“落”在纸上。[7]正如黄苗子所说:“在笔墨方面,昌谷同志爽健的用笔和淋漓痛快的用墨,基本功很扎实,这是经过艰苦的磨炼的。昌谷同志的书法,我觉得是从潘天寿以至八大山人的风格,发展而来,流畅质实两者结合得很好,同时和他的写意画风也十分和谐。”[8]用笔与用墨的写意化是文人画的意写精神的落脚点。
对于彩墨的运用,周昌谷多有心得,他吸收了近现代西方绘画印象派、现代派以及中国古代敦煌壁画色彩处理方法。将传统中国画“随类赋彩”的基本原则与西方油画色彩原理结合起来,成功地把印象派绘画用色的写意性特质融入中国意笔画的“尚意”传统之中,用独具特色的彩墨效果营造浙派人物画的意写精神。他总结道:“为了取得与意笔用笔用墨的协调,工笔画用色的艺术处理方法可以吸收……而工笔色彩的用笔是可以改变的,比如晕染法、钩填法,就可以改变成点染法、点厾法。近代花卉画的色彩因用笔而产生的色彩艺术规律,对于意笔人物画的用色法,亦颇有借鉴之处。”[9]彩墨将用色与用墨有机结合,其本身就是意写精神的体现,周昌谷的彩墨观具有中西结合的独创意义。(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