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蓝瑛绘画:格融雅艳,标领时风

蓝瑛绘画:格融雅艳,标领时风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蓝瑛的存世作品来看,他一生的画风贯穿了世俗化与文人画的双向衍变。而“格融雅艳”正是蓝瑛绘画风格观的核心内涵。“艳”,则体现在蓝瑛“渲染古厚”的青绿山水上。总之,“雅”与“艳”是蓝瑛绘画标领时风的一体两面。“格融雅艳”的风格观,反映出蓝瑛绘画在雅俗共赏上的一种努力,在世俗化与文人画之间衍变的一种探索,而这种探索正是蓝瑛创立武林画派的原动力。

蓝瑛绘画:格融雅艳,标领时风

从蓝瑛的存世作品来看,他一生的画风贯穿了世俗化与文人画的双向衍变。蓝瑛学画起步于民间画工的传授,继而自觉向文人画学习,在复古思潮中,他以“仿古”融入主流画风,表现出秀润清新,“深融柔逸之气”的文人画风。这是蓝瑛早期画风的第一次衍变,这次衍变为蓝瑛立足文人画坛奠定了基石。但是作为“鬻画自给”的职业画家,蓝瑛也不得不俯仰于市场的审美取向。从总体上看,明清之际富裕市民的审美趣味,已表现出“推崇技术性和写实效果,接受较为直白、外露的艺术语言”,蓝瑛中年以后的画风衍变,“正是以雄强外露的风格满足他们的视觉观赏需求,同时以文人画的题材内容和反复强调的‘仿古’满足他们向文人士大夫靠近的自我想象”[23]。当然,蓝瑛也为文人士大夫阶层作画,为了满足他们的审美要求,他又要表现出自己与文人趣味的同一性。所以,为了将文人画风与民间绘画风格以及世俗审美巧妙地结合起来,造就自己的独特画风,蓝瑛中年以后在画学之道上,探索出一条“画综南北,格融雅艳”的发展之路。而“格融雅艳”正是蓝瑛绘画风格观的核心内涵。

“雅”,更多地体现在蓝瑛中后期的浅绛山水上,它一方面以文人画的题材,表现出士人隐逸的意趣,其高远构图有如空中俯视式的取景,使人如临其境,从而产生天人合一之感;另一方面又以苍老的粗笔,勾皴擦点,营造出一种苍茫雄奇、高古豪迈的意境,从而与松江画派清丽秀逸之“雅”拉开了距离。

“艳”,则体现在蓝瑛“渲染古厚”的青绿山水上。这种山水以“没骨重彩法”打破了传统山水画以墨为主、以色为辅的作风,突破了色淡则雅、色重则俗的禁忌。画中石绿的山峦,石青的峰巅,白粉勾染的云彩朱砂点染的秋叶,色彩浓艳,对比强烈。但是,在蓝瑛笔下,这种青绿山水“色重而不浊,彩杂而不乱,观之,令人精神振奋,这种匠心独运的重彩运用,恰恰形成了蓝瑛画风中一个明显的特色,形成了他独卓的色彩审美倾向”[24]

总之,“雅”与“艳”是蓝瑛绘画标领时风的一体两面。“格融雅艳”的风格观,反映出蓝瑛绘画在雅俗共赏上的一种努力,在世俗化与文人画之间衍变的一种探索,而这种探索正是蓝瑛创立武林画派的原动力

【注释】

[1]蔡罕,历史学博士、教授,浙江传媒学院公共艺术教育部主任。

[2]蓝瑛:《蜨叟题山水画》,载于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下)》,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第780页。

[3]见蓝瑛乙未《仿古写生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4]蓝瑛:《仿大痴笔意图》自题,上海博物馆藏。

[5]徐沁:《明画录》,载于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第2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743页。

[6]蓝瑛:《题仿梅道人山水卷》,载于《南画大成》卷15,第22—25页。

[7]见蓝瑛乙亥《仿古山水册》12开首幅,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8]见济南市博物馆藏蓝瑛《仿古山水册》8开,其中第3开《仿倪瓒山水》作者自题:“倪迂之画重岩峻壑者,更重如松间读书图为最,偶拟之,蓝瑛。”

[9]蓝瑛、谢彬:《图绘宝鉴续纂》卷2,载于安澜,编著:《画史丛书》(3),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094页。

[10]董其昌:《画旨》(卷上),载于吴孟复,主编:《中国画论》卷2,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1995年,第303页。(www.xing528.com)

[11]同上,第307页。

[12]陆心源:《穰梨馆过眼录》卷32,“蓝田叔山水册”第11页,清光绪十七年陆氏家塾刻本。

[13]钱杜:《松壶画忆》(卷下),载于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3),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539页。

[14]颜娟瑛:《蓝瑛与仿古绘画》,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1980年,第36页。

[15]朱谋垔:《画史会要》,载于吴孟复,主编:《中国画论》卷2,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1995年,第617页。

[16]颜娟瑛:《蓝瑛与仿古绘画》,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1980年,第26页。

[17]屠隆:《画笺》“临画”条,载于吴孟复,主编:《中国画论》卷2,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1995年,第295页。

[18]董其昌:《画旨》(卷下),载于吴孟复,主编:《中国画论》卷2,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1995年,第323页。

[19]蓝瑛、谢彬:《图绘宝鉴续纂》卷2,载于安澜,编著:《画史丛书》(3),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094页。

[20]姜绍书:《无声诗史》,印晓峰,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95页。

[21]杨惠东:《蓝瑛》,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72页。

[22]颜娟瑛:《蓝瑛与仿古绘画》,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1980年,第50页。

[23]邵彦:《追摄与疏离——市场与时风影响下的蓝瑛绘画》,《中国书画》,2010年第11期,第4页。

[24]徐进华、鲁力:《蓝瑛的画艺生涯——兼记蓝瑛〈西湖十景图〉》,《东南文化》,2001年第8期,第31—3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