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字对于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给予了可供借鉴的典范。一方面,从“革”的本义来看,人将兽皮进行加工,制造成柔软的皮革,这种行为本身是人类对自然事物的一种改造,将对象的原始形态改造为一种有利于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从另一方面来说,去掉动物皮毛的衣服,无论舒适度还是美观性都受到人们的欢迎,于是出现了专门负责皮革制理的工人,正如《说文解字》所云:“鞄,柔革工也”。除了将革做成服饰,还有前文中提到的将革作为军事用途的甲胄,以及将革作为音乐演奏上八音之一的乐器,这些都是人类在寻求生存和延续的过程中对客观存在于自然界的事物的一种主观改造。这种改造更多地凸显出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如果能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人与自然之和谐将会给人类带来福祉。
《周易》中的《革卦》篇给了人们启示:要根据自然的变化来变革人类行为方式。“革:己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己日乃孚,革而信之”。古代以“十干”纪日,“己”正当前五数与后五数之中而交转相变之时,故有“转变”的象征意义,卦辞取“己日”为象,说明面临当须转变之际,要果断推行变革,并且还要能够取信于众,那么,前景就至为亨通,利于守持正固,悔恨必将消失。这就是说,要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适当其时,把握时机,来进行改革,以使事态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10]水泽中有烈火,象征“变革”,故君子观革卦之象,了解到泽水涨落,草木枯荣的周期变化,悟知其变化的道理,以此发挥主观能动性,撰制历法,以明四时之变。这是自然现象给人以启迪:人类从自然现象中得到客观真实有效的原理,并将原理运用于改造发明等一系列的人类行为,以更好地认识自然,认识事物本质。
现代社会也是如此,正如人类根据飞鸟的飞行原理发明了飞机,根据蝙蝠的回声定位发明了雷达。“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11],水井时间久了就会变得污浊,因此要变革整治,这同样也是促进人与自然事物的协调来达到一种好的状态。篇中另有“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12],这是说的汤武革命,顺天即顺时、顺应自然。商汤灭夏桀、周武王灭殷纣,在历史看来,是既顺从自然的规律又应和百姓的愿望,这里的自然规律主要是指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即跟随时代潮流、顺应社会发展。《尚书·汤誓》篇具体描述了商汤出师讨伐夏桀前的情景:伊尹为汤相,率军伐夏,作“汤誓”。其中说道:“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而割正夏?”[13]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对农时的遵从,春生、夏荣、秋收、冬藏,皆自然时序之规律,也是农业生产上的重要规律。(www.xing528.com)
在我国古代,农业是生活之本,是物质基础的来源,因此遵循农时是人们生产发展的第一要义,也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夏王率遏众力,率割夏邑。有众怠率弗协,曰:‘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14]这是在指责夏桀荒废农事,驱役天下人民,农民于是群起怠功相抗,甚至要与夏桀同归于尽。这就从反面表现出,无论是农民还是君主,其行为都不能违背农时,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出现祸患和灾难,因此要“顺天”。可见,汤武革命的例子比较全面地说明了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要遵循客观规律的道理。
此外,变革、改革本身是一种自然的趋势。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中,伴随着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革,水火相息”[15],水与火是一对矛盾事物。“息”字可作“熄灭”解,又可作“生息”解。二者既有矛盾相克、彼此不相容的一面;又存在着“灭而后生息”的另一面。这一相克相生的内涵,宋儒朱熹在《周易本义》中说得颇为透彻。从“水火相息”中,可以看出:有矛盾,才有斗争,才有新生事物的出现这一客观规律的普遍存在。因此人们在面对事物的变化时,要冷静应对,一分为二,承认并接受事物的发展变化,并找出解决办法;同时,在面临问题的时候,要根据情况适当改变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正所谓“革故鼎新”,要善于运用创新思维,摆脱旧有模式的禁锢,更为全面地进行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