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革字源揭秘:尚书中揭示殷人革夏命

革字源揭秘:尚书中揭示殷人革夏命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革”字最早出现在金文中,迄今出土的更早文字甲骨文中未尝发现“革”字。“革”作为名词的意义是最基础,也是最常见的。在此基础上,“革”的字义又有所丰富。简单来说,前者意义强调将已有的东西直接割除、去掉,即“革故”;后者是将已有的东西修改、更正为新的东西,即“革新”。《尚书》中“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殷革夏命”,革夏之命,即灭夏。

革字源揭秘:尚书中揭示殷人革夏命

“革”字最早出现在金文中,迄今出土的更早文字甲骨文中未尝发现“革”字。“革”在金文中写作,从字形上看,就像一类动物皮革,头尾四肢俱全,中间较宽的部分是皮革,两个点是指事符号。许慎说文解字》云“兽皮治去其毛曰革”[1],故“革”的本义是去毛加工好的兽皮。同时,由“革”本义引申出其动词用法,即持刀除去兽皮上的毛。段注认为,“治去其毛,是更改之义,故引申为凡更新之用”。

另外,根据古文“革”的字形,上二十下十,一共三十年,三十年为一世,而世道也将为之一变,所以据此“革本为训更,后以为皮去毛之字”。由此可以看出,“革”字的两个基本义项,一是作为名词的“去毛的兽皮”,二是作为动词的“更改”“更新”之义。

“革”作为名词的意义是最基础,也是最常见的。《尚书·禹贡》:“厥贡羽、毛、齿、革惟金三品”[2],《周易·遯卦》:“执之用黄牛之革,莫之胜说”[3],《周礼·掌皮》:“掌皮掌秋敛皮,冬敛革,春献之,遂以式法颁皮革于百工”[4],《史记·货殖列传》中“江南出楠、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等等,都是沿用“革”的基本意义。在此基础上,“革”的字义又有所丰富。《孟子·公孙丑下》中“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周礼·酇长》:“若作其民而用之,则以旗鼓兵革帅而至”[5],这里的“革”是指用革制成的甲胄,这就相当于把“去毛的兽皮”这一含义功能化之后,在此基础上的延伸义。

礼记·礼运》:“冕弁兵革藏于私家,非礼也,是谓胁君。”[6]郑玄注:“兵革,君之武卫及军器也。”孔颖达疏:“是国家防卫之器。”《韩非子·解老》:“凡兵革者,所以备害也。”在古代,“兵”“革”常常连用,构成一个与军事相关的名词词组,意为“兵器和甲胄的总称”,即泛指武器军备。此外,“兵革”还也有“战争”之意,如《诗经·野有蔓草序》:“君之泽不下流,民穷于兵革”,《诗经·出其东门序》的“兵革不息”,王充《论衡·命义》中的“兵革并起,不得终其寿”,这同样是“革”用于军事方面的含义。除了用于军事,“革”还被运用于音乐方面,《周礼·大师》云:“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7],这里的“革”就是用动物皮革制成的鼓类乐器,这层含义同样也是从“革”的基本义中生发出来的。(www.xing528.com)

作为动词性含义,“革”的“更改”“改变”之义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除去”“消除”“革除”,一类是“改革”“变革”“革新”。简单来说,前者意义强调将已有的东西直接割除、去掉,即“革故”;后者是将已有的东西修改、更正为新的东西,即“革新”。《周易·序卦传》中“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这里的“革”意为“革除污垢”;“《革》去故也。《鼎》取新也”,《革》卦革除故旧,《鼎》卦烹饪取新,这也是“革故鼎新”的来源。《尚书》中“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殷革夏命”,革夏之命,即灭夏。《魏书·食货志》中“今革旧从新,为里党之法,在所牧守,宜以喻民,使知去烦即简之要”也是对“革故”这一义项的运用。《周易·乾卦》中“或跃在渊,乾道乃革”,天道转化,出现变革,这里的变化是指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因此“革”侧重指“变革”“革新”。《周易·革卦》中“天地革而四时成”,“己日乃革之”[8],《尚书·洪范》中“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9]这里的“革”都是指从一种状态改变为另一种状态,从旧貌转换为一种新貌,带有一种改革、变革的意味。

从“革”的动词义项来看,“革”彰显着一种对客观对象的改变或改造,这种改变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作为主体的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从经济学角度讲,即变革生产力或生产关系。从对“革”字的古籍整理来看,如果把“人”作为研究“革”这个关键词的一种视角,那么可以分析出,“革”的涵义包含着对于人际关系的具体处理方式,即一定程度上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产生了一种能动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