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俗之争在中国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它们是影响着中国审美文化进程和文学发展走向的两股相互交织力量。
“俗”从最初“一般、通俗、流行”的基础上逐渐引申出“不雅、缺乏修养”等表示贬义的意思,这一类由“俗”衍生的词群包括:庸俗、鄙俗、俗陋、俗不可耐等,这层含义上的“俗”历来为历代知识分子所鄙弃,苏轼便对“俗”唯恐避之不及,他说:“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红楼梦》里描述林黛玉出场的情形时这样写道:“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这一含义与表示“高雅、有教养”的“雅”一起,两者相反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审美文化史和文学批评史上的一组最为鲜明的评价范畴。
其实,“俗”在最初并非作为“雅”的对立面而存在的,它与“雅”是一样的,在周代时也被认为是具有政治教化意义的,《礼记·曲礼》就有“入国而问俗”的记载,这表明了当时人们对“俗”的相当敬畏和戒惧,《礼记·明堂位》中也将“礼乐、刑法、政俗”并列,高度肯定了“俗”在社会政治系统中的地位。
到了战国时代,礼崩乐坏、王纲解纽、士阶层迅速兴起,诸子得以从王官之学中独立出来,进行自主自由地思考,他们对社会现实采取批判态度。此时,“俗”的意义就显示出与前述经籍不同的含义,诸子不再对“俗”采取中性的态度,而是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价值否定的倾向来。《道德经》就说:“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孟子·尽心上》也说:“同乎流俗,合乎污世。”《荀子·儒效》更是将雅俗对举:“故有俗人者,有俗儒者,有大儒者,有雅儒者。”他们开始将“俗”视为其所标榜的价值、情操、原则的反面,由此,原先受到尊重的“俗”开始具有轻侮、蔑视的含义,雅、俗的直接连用,更是开启了两者分别代表高雅与凡庸的先河。
综上梳理,“雅”字最初是秦地一种鸟类,即“乌”,此物与“日”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原先民自称“夏”,其语言被称为“雅言”,“夏”与“乌”“雅”通过“日”而产生联系,“雅”与“夏”成为意义相通的两个字。由于西周王室定都镐京,在政治权力的影响,进而引申出“正”的含义,这一含义经由儒家知识分子的提倡,逐渐成为“雅”最为确定的内涵之一。由于这一内涵受到历代统治者的肯定,并被知识分子反复解读和阐释,以及在文化权力的建构和批评标准的确定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风”作为与“雅”并列的诗歌类型,两者相辅相成,开启了“雅”作为文学批评标准的基调;而“俗”作为“雅”的对立评价范畴,则与“雅”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审美文化和文学批评史上一组对立的审美评价范畴,共同推进了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批评的发展。
【注释】
[2]丁度等编:《宋刻集韵》,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435页。
[3]王筠:《说文句读》,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97页。
[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32页。
[5]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41页。
[6]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武汉古籍书店1983年版,第444页。
[7]王本兴编:《金文字典》,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6年版,第186页。
[8]孙诒让:《名原》,北京出版社1991年影本,《四库未收书辑刊》,拾辑第2册第325页。
[9]陈独秀:《小学识字教本》,巴蜀书社1995年版,第36-37页。
[10]朱崇才:《汉字图像还原与文学接受的一个缺环——以词学核心概念“雅”字为例》,载《江海学刊》2016年第1期。
[11]郝懿行:《山海经笺疏》卷九《续修四库全书》第1264册,影印清嘉庆十四年阮氏琅环仙馆刻本,第209页。
[12]郝懿行:《山海经笺疏》卷九《续修四库全书》第1264册,影印清嘉庆十四年阮氏琅环仙馆刻本,第228页。
[13]朱崇才:《汉字图像还原与文学接受的一个缺环——以词学核心概念“雅”字为例》,载《江海学刊》2016年第1期。
[14]许慎撰:《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112页。(www.xing528.com)
[15]朱俊声:《说文通训定声》,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52页。
[16]梁启超:《释四诗名义》,《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七十四第十册,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96页。
[17]顾野王:《原本玉篇残卷》,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48页。
[18]王先谦撰,沈啸寰等点校:《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98页。
[19]以上皆参见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75-477页。
[20]刘宝楠撰,高流水点校:《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69页。
[21]于民:《春秋前审美观念的发展》,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129-130页。
[22]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5页。
[23]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225页。
[24]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20页。
[25]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页。
[26]郑樵撰:《通志·总序》,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页。
[27]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页。
[28]朱熹注,赵长征点校:《诗集传·序》,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页。
[29]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212页。
[30]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15页。
[31]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538页。
[32]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