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发,作为与人的身体密切相关的事物,它不仅是身体的一部分,其背后更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通过对“发”字的起源、观念变迁以及对其文化内涵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发”字背后深刻的文化意义和政治意义。
1.文化意义
自先秦时期开始,头发就被作为一种文化思想或理念的表征物,同时也能够深切反映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从思想文化上来说,由于儒家思想将“发”字的意义提升至“孝”的层面,从而使得“发”字具有了与生命意义相关的内涵,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其作为生命象征的文化内涵,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观念。从宗教文化上来说,不同的宗教对于头发的认识也不尽相同。道家人不剪须发,男女皆绾发髻于头顶,而佛教信徒正好相反,他们必须削发,这是取得僧人资格的必备条件。从识别文化上来说,头发可以用来象征不同的成长阶段和群体概念。在不同的成长时期,通过不同的发式来进行年龄识别,垂髫、束发、二毛,等等。而不同的民族通过不同的发式,则可以找到属于本民族的身份认同。从权力文化的角度来说,“发”字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偏向性。例如在中国,汉民族的人数明显高于其他民族,其民族内流行的发式则具有一定的权力象征意味,被视为主流文化,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式,如“披发文身”,则被视为少数的非主流的文化行为,这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汉民族的文化中心主义,对我们认识“发”字的文化内涵具有一定的影响。
头发之所以可以拥有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头发是人体鲜明的标识,有利于进行辨别和区分。另一方面,头发的增减对人体本身的健康并无损害,所以在头发上做文章的选择是必然的,由此造就了“发”字丰富的文化意义。(www.xing528.com)
2.政治意义
头发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更具有鲜明的政治意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文化与政治是密不可分的。头发在政治层面上说,可以用来区分和明确阶级。在古代社会,不同阶层所能使用的发式都是具有明确规定的。以前文提到的罪犯为例,人们用剪断或者剃光须发作为刑罚手段,以此来明确罪犯的身份标识。在古代刑罚中,“髡刑”意为剃光所有的头发,“耐刑”需要剃光勰须和鬓须,“完刑”则是剃光鬓须。在秦始皇陵兵马俑中,不同等级的士兵也通过发式来进行区分。发髻在头后部的士兵等级最低,发髻在头的左上部则高一级,发髻在头的右上部则更高一级[22]。通过不同的发式,不同阶级的人群得以明确区分,“发”字被冠以鲜明的政治元素。另一方面,头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用来象征政治权力和力量的大小。古希腊神话中,巨人参孙的神力是隐藏于头发中的,一旦剪去头发,他的神力也就不复存在了。在古希腊的战争中,战胜者总是把俘虏的头发剪掉,戴头盔的武士则在其头盔上画上属于自己头发的象征性符号,以增显其强大的力量。将敌人的头发剃光进行侮辱的做法在许多文化中都存在,在北美的一些印第安人的部落里至今仍保留着割头皮的恐怖仪式。由此,头发的多少,可以视作其权力大小的象征。
不仅如此,头发还可以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出现在政治活动当中。在历史的进程中,意识形态的斗争,往往是借头发来进行革命的。例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记载:“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屈原通过披发的行为与佞臣进行抗争,从而塑造了一个孤独的革命者的形象。再者,清代入关的剃发运动曾引起汉人的抵抗,但清廷统治者运用“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政治高压手段,迫使汉民族接受了清朝的发式,通过头发的改变,清统治者将本民族的意识形态观念强加于其他民族,从而获得政治上的稳固。无独有偶,辛亥革命发动时,也是通过“剪辫子运动”来传递其资产阶级革命理念。通过头发来确立其统治地位的清朝,最后也是通过头发来颠覆其统治。由此可见,不同意识形态更替之时,都是借头发来达到其政治目的的,意识形态间的斗争往往是通过头发的问题显现出来,不得不说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