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庾信诗歌:共情效果通过历史与个体的结合实现

庾信诗歌:共情效果通过历史与个体的结合实现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庾信诗歌通过用典,把个人遭遇与历史大事件结合起来,通过混淆具体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事件与人们所经历的事件之间的界限,使得个体不再只是个体,而成为整个集体中的一员,达到一种“共情”的效果。其中前十句叙写梁朝覆亡的悲剧,以舜之二妃啼枯湘水竹、杞梁之妻哭坏高城墙以及历史的各种战争的残酷为典,述说发生在梁朝故国人民身上的苦难;而“眼前”二句,则说这苦难也是直接发生在抒情主人公身上的。

庾信诗歌:共情效果通过历史与个体的结合实现

庾信诗歌通过用典,把个人遭遇与历史大事件结合起来,通过混淆具体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事件与人们所经历的事件之间的界限,使得个体不再只是个体,而成为整个集体中的一员,达到一种“共情”的效果。

如“横流遘屯慝,上墋结重氛。哭市闻妖兽,颓山起怪云。绿林多散卒,清波有败军。智士今安用,忠臣且未闻。惜无万金产,东求沧海君。”(《拟咏怀二十七首》之十三)此诗前四句写大祸临头的气氛,“绿林”二句,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社会大背景的重笔叙写,典故的运用确定了抒情主人公是身处这样一个宏大的环境中活动的,确定了抒情主人公是此集体活动的一员。“惜无”二句用典,写自己的有心无力,具体叙说自己是集体活动中的一员,社会大背景有了人物参与的具体感。典故的运用使诗歌体现出集体的经历就是抒情主人公的经历,集体的情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又如“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天亡遭愤战,日蹙值愁兵。直虹朝映垒,长星夜落营。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拟咏怀二十七首》之十一)其中前十句叙写梁朝覆亡的悲剧,以舜之二妃啼枯湘水竹、杞梁之妻哭坏高城墙以及历史的各种战争的残酷为典,述说发生在梁朝故国人民身上的苦难;而“眼前”二句,则说这苦难也是直接发生在抒情主人公身上的。那么,整首诗的抒情主人公,已经分不清何为人民、何为自我,二者已经融为一体。

如此通过用典,诗人力图表明,这个抒情主人公不仅仅是诗人自身,既是作为集体的一员超越自身,又是代表着一群特殊的历史人物抒情的。抒情主人公的情感领域此时此刻有着极大的扩展,不仅仅具有作者自身经历所引发的情感,而且还具有整个集体以及经历过其他各种各样事件的历史人物的情感,于是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具有更大的普遍性。(www.xing528.com)

当诗中直接抒情时,这是作为现实的人——庾信,从当前羁留敌国的处境出发去思考问题的;当诗中诗歌用典时,这是把抒情主人公与古代事件、古代人物并列起来,显示出庾信是从善于思考与回顾的诗人身心出发,用历史与社会来理解当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因此,诗歌的抒情主人公不仅仅是诗人自己,而且还代表着更广泛的人群在发言。于是,读者不仅仅被诗人个人的情感所打动,还被历史上众多人物的经历情感所打动。

类似的情况在宋词中也可看到,如辛弃疾满江红》:“倦客新丰,貂裘敝、征尘满目。弹短铗、青蛇三尺,浩歌谁续。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融众多个体为一怀才不遇者的群像,其震撼力自然倍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