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的具象化是庾信用典的一个独特表现,指由于典故本身的字面意义或典故的组合的独立性,使得读者在脱离典故本身背景的前提下也能理解用典所想要表达的含义。[5]
例如《哀江南赋》:“昆阳之战象走林,常山之阵蛇奔穴。五郡则兄弟相悲,三州则父子离别。”读了这几句,即使读者不知道“战象”“阵蛇”“五郡”“三州”等典故的来源,也能清晰地体会到是个中表达的兵败之意,悲愤之情。
而像同赋中的“河无冰而马渡,关未晓而鸡鸣”一句,事实上也用了典,《庾子山集注》引《后汉书·光武纪》说:“光武至淖沱河,王霸诡曰:‘冰坚可渡。’遂前至河,河冰已合。乃渡。未毕数骑,而冰解。”又引《史记》曰:“孟尝君为秦所囚,赂幸姬得出。夜半至关,关法鸡鸣出客。客有善为鸡鸣者,野鸡皆应,乃出。”这两个典故表现了江陵败亡之际,去国者甚多的历史事实。作者运用得贴切自然,毫无斧凿痕迹,正如明代高琦《文章一贯》所说:“用古事古论暗藏其中,若出诸己。”
而之所以能得如此效果,是因为庾信行文中突出了典故中具象的部分而弱化或隐去其他部分。如其《拟连珠》之四十四:“盖闻三关顿足,长城垂翅。既羇既旅,非才非智。是以乌江舣楫,知无路可归;白雁抱书,定无家可寄。”“乌江舣楫”句用楚霸王乌江自刎典故,属正用;“白雁抱书”句乃用《汉书》苏武鸿雁传书之典,属于反用,言苏武在匈奴还有书信可寄汉廷,而自己在北周,南方之故国已不复存在,故虽有书有雁,却无处可寄。此两处用典,分别隐去了项羽和苏武的名字,知道其用了典,理解会更深一层,但即使不知道,按字面意思理解,也文从字顺,与上下文密合无间。(www.xing528.com)
又如其《小园赋》:“试偃息于茂林,乃久羡于抽簪。虽有门而长闭,实无水而恒沉。三春负锄相识,五月披裘见寻。”“五月披裘见寻”典出皇甫谧《高士传》:“林类者,魏人也,年且百岁,底春披裘,拾遗穗于故畦,并歌并进。孔子适卫,望之于野,顾谓弟子曰:‘彼叟可与言者。’子贡请行逆之陇端。”如果读者不知其出典,仍不影响其理解和想象。
用典注重具体形象,注重与上下文的协调,无迹无痕,文从字顺,这是庾信作品深刻影响后世文学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