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是会意字,字形以三个口组成,本义表示众多。《说文解字·品部》:“品,众庶也。”“品”也有小口品尝食物之义,《周礼·膳夫》载:“膳夫授祭,品尝食,王乃食。”[1]汉郑玄注:“品者,每物皆尝之。”唐贾公彦疏:“膳夫品物皆尝之,王乃食也。”此处“品”与“食”相同,为尝吃之义。随后,经感官层面至抽象层面的字义转变,以食物为对象的“品”衍变为以人物为对象,《资治通鉴·孝献皇帝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指对人物进行评价。后“品”经历词性引申,作为名词有等级、类型之义,如《尚书·尧典》:“五品不逊。”[2]《尚书·禹贡》:“厥贡惟金三品。”[3]《沧浪诗话·诗辨》:“诗之品有九。”[4]“评”是形声字,本义为议论是非、判定高下。《广雅·释诂》言“评”与“平”通,评有评议之义。由本义延伸,评字还有评定、量度、评比等含义。
春秋战国至秦朝,“品”并没有评价之义。有表“庶”义,如“品物”;有表等级,如“万品”“群品”;有表伦常,如“五品”。“评”字常与“曰”连用表人物发言,尚未与“品”结合形成批评概念。
两汉时期,人伦鉴识风行一时。《汉书·古今人表》中,班固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依据,将汉代前的历史人物分为九等,进行整体评价,这一范式对后世品评产生了极大影响。“品藻”首现于《汉书·扬雄传》:“仲尼之后,迄于汉道,德行颜、闵,股肱萧、曹,爰及名将尊卑之条,称述品藻。”颜师古注曰:“品藻者,定其差品及文质。”品藻与品评含义相似,指评定人物等级高下。察举征辟的选拔人才模式使品评带有强烈的政治功利色彩,《后汉书·许劭传》记载,月旦评、品状和乡评都成为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以至于“月旦人物,流为尚俗,讲目成名,具有定格,乃成社会中不成文之法度”[5]。此时品评虽已具备评价人物的含义,但尚未摆脱政治附庸,并未自觉地向文学转向。
魏晋南北朝时期,品评由政治性的人伦鉴识转向艺术性的文学批评。“品评”一词首现于《世说新语·文学》,言习凿齿“病中犹作《汉晋春秋》,品评卓逸”[6],品评对象仍为历史人物。汉末灵献之时,品藻已出现了“英逸穷滞”“名不准实”的现象,且随着老庄思想振兴,东汉末年以人物品评为主的清议渐转为以玄学话题为主的清谈。在此影响下,人物品评也由重视道德转变为对人物气质、风骨和文才的关注,许劭《人物志》即是一部系统品鉴人物及其才性的作品。
兴起的文学批评常借鉴人物品评的概念和方法,如九品中正制为钟嵘《诗品》列品第、分高下提供了系统的品第方式。除《诗品》之外,曹丕《典论·论文》、挚虞《文章流别论》、刘勰《文心雕龙》、谢赫《画品》和庾肩吾《书品》均是品评佳作。品评兴于东汉后期,盛于魏晋南北朝,并完成了艺术转向,如徐复观所言:“及正始名士出而学风大变,竹林名士出而政治实用的意味转薄,中朝名士出而生命情调之欣赏特隆。于是人伦鉴识,在无形中由政治的实用性,完成了向艺术欣赏性的转换。”[7]魏晋南北朝之后,品评对象仍不出人物、书画和文学作品范围。
唐宋时期,文学领域,继《文心雕龙·体性》后,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进一步完善风格品评的模式。书法领域,唐李嗣真首次在书法领域提出“逸品”,唐张怀瓘《书断》三卷列举远古至唐代三千多年间的86名书法家,分“神”“妙”“能”三品,各写有小传及通评。绘画领域,随着写实画技的进步,唐朝出现了以“四格”(神、妙、能、逸)论画的品评模式,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增加“逸品”,宋黄休复《益州名画记》进一步以四格进行品评,并将“逸品”置于诸格之首:“画之逸格,最难其俦。”[8](www.xing528.com)
元明清时期,书画方面的品第亦与文学批评相通,如明代诗学家胡应麟以书画“逸格”论诗词:“画家最重逸格,惟书家论亦然。……千古词场称逸者,吾于文得一人,曰庄周;于诗得一人,曰李白。知二子之为逸,则逸与神,信难优劣论矣。”[9]文学批评之中,诗文品评方式也为其他体裁增加了新的批评模式,如戏曲和小说。明代戏曲家吕天成著《曲品》,上卷评明代传奇作家,下卷评作品,将其地位、风格归为品类。曲论点评方面,明代徐渭《南词叙录》、王世贞《曲藻》、王骥德《曲律》、沈德符《顾曲杂言》、清代文学家李渔《闲情偶寄》均为品评佳作。此外,明代万历年间前后出现的小说评点亦蔚为大观,叶昼、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和脂砚斋均为明清两代中有名的小说评点家。
在现当代文学批评中,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品评批评模式依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现代文学方面,活跃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京派批评家们均表现出折衷中西、游走古今的批评倾向。如李长之“传记式批评”结合了中国“史传”传统和西方“著述”体例,沈从文擅长以诗性文字描绘作品的整体印象,其对鲁迅、闻一多、徐志摩和冰心等作家作品的品评将传统的诗性言说方式和白话文完美结合,李卓吾以随笔体品评展现对现实的关怀。这些京派批评家们试图折衷中西批评时,都不约而同受到古典品评模式的影响[10]。
在当代文学方面,品评模式更加复杂。现今,许多网站和杂志都对书籍、电影和音乐实行星级评比制,各类年度排行榜也依照热度与经典情况对作品进行排行。不论是否具有高超的鉴赏力与艺术素养,普通民众也能参与到品评活动中,只要注册一个社交账号就可以发表书评、影评或乐评,表达自己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品鉴和评点,可称之为互联网时代的“点评”。
因此,就品评的字义梳理来看,“品”作为动词,意为品尝食物、评价人物;作为名词,意为事物种类、等级和类型。“评”意为评定、判断。就品评的历史衍变而言,品评源于汉末的人伦鉴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脱离政治附庸,由人物品藻逐渐转为文学、书画领域的品第与批评,直到现当代文学批评中,传统品评模式依旧具有极其旺盛的生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