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革命型创新:蔽的彻底消除

革命型创新:蔽的彻底消除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说学习型创新,是为了防止“蔽”,突破型创新则是为了超越“蔽”,那么革命型创新则是消除“蔽”,即彻底否定前人、彻底推倒现有一切的思维和方法。古代文论中,从严羽的“刽子手”论到晚清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论,都是这样一种创新观念。相对而言,突破型和革命型创新更具有创新的挑战性,但现实操作性并不强,而孔子学习型创新的模式态度更温和,影响也更持久更深远,现实操作性也更强。

革命型创新:蔽的彻底消除

如果说学习型创新,是为了防止“蔽”,突破型创新则是为了超越“蔽”,那么革命型创新则是消除“蔽”,即彻底否定前人、彻底推倒现有一切的思维和方法。这一思维方法以道家思想最为典型。老子道德经》两次提到“蔽”:一是“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第十五章)二是“敝而新。”(第二十二章)陈鼓应说:“‘蔽’者,‘敝’之借字。……‘敝’与‘新’对。”[15]也就是说,在老子看来,新旧之间不是一种传承、突破的关系,而是对立的、非此即彼的关系。庄子在这方面的论述更多更深刻。《庄子·秋水篇》所谓“拘于虚”“笃于时”“束于教”之类都是“蔽”。庄子认为,世俗之人皆蔽于外物:“知士无思虑之变则不乐,辩士无谈说之序则不乐,察士无凌谇之事则不乐,皆囿于物者也。招世之士兴朝,中民之士荣官,筋力之士矜难,勇敢之士奋患,兵革之士乐战,枯槁之士宿名,法律之士广治,礼教之士敬容,仁义之士贵际。农夫无草莱之事则不比,商贾无市井之事则不比。庶人有旦暮之业则劝,百工有器械之巧则壮。钱财不积则贪者忧,权势不尤则夸者悲。势物徒乐变,遭时有所用,不能无为也。此皆顺比于岁,不易于物者也。驰其形性,潜之万物,终身不反,悲夫!”

庄子主张绝对的无限制、无所待,即“逍遥游”的境界:“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又:“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沍而不能寒,疾雷破而不能伤,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庄子·齐物论》)人要与天地宇宙同化,自己及功名都是妨碍人通向绝对自由的“蔽”,所以要无己、无功、无名,才能达到“逍遥”的境地。这样的人,庄子称为“至人”,至人超越生死利害之“蔽”。冯友兰认为,庄子的思想方法是“神秘主义”,“乃在知识方面取消一切分别”,“自魏晋而后,即无人再讲。”[16]取消一切分别,当然是庄子梦想,当然是不现实,也是不合理的。从这里所谈的“去蔽”论来说,老庄的观念既不同于孔子维系、保存故旧的基础上谈创新发展,也不同于荀子跳出框框之外思考问题,而是彻底否定、推倒一切“蔽”。冯友兰认为:“庄学对于传统的思想制度,皆持反对态度”,“亦变之哲学也”。[17]道家的“去蔽”就是彻底地铲除“蔽”,从创新的角度来讲,就是要彻底否定前人,这是一种推倒重来式创新。古代文论中,从严羽的“刽子手”论到晚清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论,都是这样一种创新观念。

严羽《沧浪诗话》推崇盛唐诗歌,认为盛唐诗“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彻底否定“苏黄以下诸家之诗”,认为他们是“野狐外道”,“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其末流甚者,叫噪怒张,殊乖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18]所以严羽在《答吴景仙书》中说,自己要做苏黄诗派的“刽子手”:“仆之《诗辩》,乃断千百年公案,诚惊世绝俗之谈,至当归一之论。其间说江西诗病,真取心肝刽子手,以禅喻诗,莫此清切。”[19]严羽这个江西诗派的刽子手其实并没有把江西诗派的心肝挖掉,苏黄诗学在后世仍有巨大影响。到晚清时期,翁方纲提出“肌理说”影响乾嘉诗坛,一度出现过学江西派的高潮。[20]历史的发展有时显得吊诡谲异,越是人为想灭掉的东西,它越是如雨后春笋,生机勃勃。严羽自称“以禅论诗”,照此说来,他应更多受佛学影响,但实际上后人对其佛学修养颇有怀疑。[21]单从对江西诗派的态度来说,严羽与道家彻底否定传统的思想有相通之处。

革命式的创新到晚清近代表现尤其强烈,深受欧风美雨影响的先进知识分子,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式的创新。梁启超先后提出“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比如小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22]梁启超虽名曰革命,但其实还只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思想主张。早期的鲁迅南社成员,他们也高举文学革命的大旗。鲁迅在《摩罗诗力说》开篇引尼采的话说:“求古源尽者将求方来之泉,将求新源。”主张积极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即所谓“摩罗诗派”。这一诗派“立意在反抗,指归地动作”,“大都不为顺世和乐之音,动吭一呼,闻者兴起,争天拒俗,而精神复深感后世人心,绵延至于无已。”“大多执兵流血,如角剑之士,转辗于众之目前,使抱战慓与愉快而观其鏖扑。”[23]俨然有革命战士的革命精神。

应该说,诸子都不同程度地认识到了阻碍思想创新的各式各样的“蔽”,但在“去蔽”的方法和态度却各有千秋,影响所至,古代文论去“蔽”除新的方式方法也多种多样。相对而言,突破型和革命型创新更具有创新的挑战性,但现实操作性并不强,而孔子学习型创新的模式态度更温和,影响也更持久更深远,现实操作性也更强。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文论传承延续性更强,而突破性超越性的因素并不多,这是毋庸讳言的。

【注释】

[1]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子学与古代文论的思辩性研究”(项目批准号:14YJC751008)阶段性成果。

[2]许慎著,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0页。

[3]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194页。

[4]叶燮著,霍松林校注:《原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4页。

[5]叶燮著,霍松林校注:《原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4页。

[6]叶燮著,霍松林校注:《原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4-5页。

[7]王先谦撰,沈啸寰等整理:《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74页。

[8]王先谦撰,沈啸寰等整理:《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76页。

[9]王先谦撰,沈啸寰等整理:《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80-381页。(www.xing528.com)

[10]王夫之著,戴鸿森笺注:《姜斋诗话笺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98-99页。

[11]王夫之著,戴鸿森笺注:《姜斋诗话笺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04-105页。

[12]王夫之著,戴鸿森笺注:《姜斋诗话笺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12-113页。

[13]王夫之著,戴鸿森笺注:《姜斋诗话笺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20页。

[14]王夫之著,戴鸿森笺注:《姜斋诗话笺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98-99页。

[15]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21页。

[16]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127页。

[17]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116、118页。

[18]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88页。

[19]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706页。

[20]吴中胜:《翁方纲与乾嘉形式诗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47页。

[21]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宋金元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418页。

[22]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07、211页。

[23]-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447、47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