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实意义:诗教与文化关键词研究

现实意义:诗教与文化关键词研究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诗教”作为儒家传统观念,并没有随着儒家思潮的衰落而退出历史的舞台。这种观念仍是推崇文学的社会功用,与儒家“诗教”传统相当一致。如白居易《卖炭翁》、王建《水夫谣》、李绅《悯农》、孟郊《寒地百姓吟》,这些被传统认为符合“诗教”的作品在当代仍然被视为经典。重倡儒家的“诗教”传统并非让文学作为政治的传声筒,但完全脱离现实政治的文学肯定是短命的。

现实意义:诗教与文化关键词研究

“诗教”作为儒家传统观念,并没有随着儒家思潮的衰落而退出历史的舞台。近代梁启超黄遵宪等人鼓吹变法,宣扬新学,但他们对文学教育作用的重视与儒家“诗教”传统并无太多差异。梁氏《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信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20]认为政治、思想、文化、道德、风俗、习惯等均与这个国家的小说有关,因此要改良社会必从小说入手。这种观念仍是推崇文学的社会功用,与儒家“诗教”传统相当一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文学思潮的重大变化就是推崇这些反映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的现实主义作品,这种观念与传统“诗教”观多有一致。如白居易卖炭翁》、王建《水夫谣》、李绅《悯农》、孟郊《寒地百姓吟》,这些被传统认为符合“诗教”的作品在当代仍然被视为经典。

当前,中国文学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早年以作家协会为中心,围绕各种刊物和出版机构而开展的文学活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市场化的进程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作家的角度而言,依附文学刊物的传统作家虽然仍代表了我们当代文学的正统或精英,是各类文学奖项的主要获得者,但依靠网络的新型写手不断涌现,并逐渐发挥越来越大影响。许多人仅凭着内心的冲动或对文学的热爱就从事写作并在读者中产生广泛影响,如痞子蔡安妮宝贝、宁财神等。与此同时,广大读者的阅读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借助互联网进行阅读已经成为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欧阳友权在《网络文学——盛宴背后的审美伦理问题》一文中说:“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中文文学网站已经超过4000家,而国内的汉语原创文学网站也已超过500家。一个文学网站一天收录的各类原创作品达数百乃至数千篇。如目前最大的中文网络原创文学网站“起点中文网”,就有原创作品22万部,总字数超过120亿,日新增3000余万字。它的网页日浏览量已高达2.2亿次。”[21]在传统文学日益式微的同时,文学正以新形式飞速发展。那么,究竟如何看待当前文学创作的形势,又如何解决其中的问题呢?

不管是网络文学还是传统文学,只要是文学,它就应该具有文学的基本属性。文学是艺术的一种,追求艺术美感是文学的天性。网络文学数量庞大,但艺术质量普遍不高也是事实,作者应当提高艺术素质和审美品位,恶俗与低劣的艺术往往是短命的。儒家传统文论重视人品与文品的合一,重视作品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这对当代文学不无启发意义。

在重视艺术美同时,作家还应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并表现出自己的个性。重倡儒家的“诗教”传统并非让文学作为政治的传声筒,但完全脱离现实政治的文学肯定是短命的。优秀的文学既能够深刻地反映现实,又为使读者从中感受到历史发展的脉搏,从中受到教益或启迪。当然,文学创作重在作家心灵的表达,真实与个性永远是第一位的。文学应当体现作家本人对一些观念的感受或领悟,而不是机械地给作品贴上伦理的标签。

随着网络的普及,任何人凭借电脑这个工具可以很便捷地把作品公布于众,完全不受出版社或其他机构的限制。当一些传统理论家或作家正在哀叹“文学已死”时,榕树下、幻剑书盟、天涯等著名网站的文学论坛正轰轰烈烈,每天都诞生了数量惊人的诗歌、散文和小说,访问量持续高涨。许多出版社不失时机地从中选择那些点击率较高的作品印刷出版,发行量也相当可观。实事求是地说,任何一个时代的作家群和读者群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庞大。同时,我们也不时听到来自官方或民间对当代文学的抨击,低俗、色情、凶杀、暴力对众多读者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作用,严管、严禁、严打的呼声不绝于耳。针对当代文学的这些偏颇,儒家传统“诗教”主张不失为一剂解救时弊的良药,儒家一贯提倡的作家对社会的责任感、作品的艺术美感与反映社会的真实深刻独特性,这些在历史上曾经发挥巨大功用的主张也适用于当代。

【注释】

[1]郑玄注,孔颖达正义:《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609页。

[2]许慎著,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3]刘向撰,向宗鲁校证:《说苑校证》卷十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96-298页。

[4]严粲:《诗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4页。

[5]石韫玉:《独学庐稿》五稿文卷二,《续修四库全书》第146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95-96页。

[6]杨芳灿:《芙蓉山馆全集》文钞卷六,《续修四库全书》第1477册,第228页。

[7]查揆:《筼谷诗文钞》文钞卷三,《续修四库全书》第1494册,第552页。

[8]王芑孙:《渊雅堂全集·惕甫未定稿》卷三,《续修四库全书》第1480-1481册,第658页。(www.xing528.com)

[9]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卷一一,十三经注疏本,第1328页。

[10]班固:《汉书》卷三十,二十五史本,第164页。

[11]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卷十六,十三经注疏本,第2287页。

[12]班固:《汉书》卷六三,二十五史本,第255页。

[13]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87-888页。

[14]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首,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7页。

[15]乾隆:《御选唐宋诗醇》,《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48册,第1页。

[16]乾隆:《御选唐宋诗醇》卷九,《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48册,第209页。

[17]赵青藜:《漱芳居文钞》二集卷四,《清代诗文集汇编》第30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618页。

[18]孙原湘:《天真阁集》卷四十一,《续修四库全书》第1488册,第326页。

[19]查揆:《筼谷诗文钞》文钞卷三,《续修四库全书》第1494册,第552页。

[20]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07页。

[21]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盛宴背后的审美伦理问题》,载《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8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