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阳镇第一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基地位于学校操场东南侧。2004年11月建成,东、南、西三面有碑墙,南墙略高于东、西两侧的墙,墙头饰黄色琉璃瓦。墙壁上镶嵌黑色大理石碑,碑刻介绍渔阳镇地区(原城关镇)革命斗争史实,分“革命火种与板桥”“先驱者之足迹”和“日军暴行铁证”三部分,壁碑落款“中共蓟县县委 蓟县人民政府”“二〇〇四年十月一日”。基地正中立有一不规则的叠层石碑,上刻“思源”两字。2008年5月,天津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予以命名。
壁碑刻文(摘录):
蓟县一九二七年建立共产党组织,一九三〇年成立了中共蓟县县委,是革命老区县。盘山是著名的冀东西部地区抗日根据地。从一九三三年长城抗战开始到一九四五年,在十二年的抗日战争中,老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与人民子弟兵一道,不惧艰难困苦,不怕牺牲,前仆后继,浴血奋战,与日本侵略者开展了血与火的斗争。抗战期间,在蓟县召开的党政军重要会议,发生的与日军重大战斗,以及日军制造的骇人听闻的重大惨案遗址近三百处。蓟县人民用血换来的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这里仅就革命战争时期,发生在城关镇及周边村庄具有代表性的革命史实,予以刻文永志。(www.xing528.com)
革命火种与板桥
板桥村是蓟县十几个早期革命活动的村庄之一。蓟县早期农民运动和党的活动是由进步知识青年和地下党开始的。受“五四”运动影响,一九二二年春,北京大学的学生卜哲民(板桥村人)、王久思来到蓟县,以板桥为落脚点,到当时蓟县城内县立第一完全小学(简称“一高”),在学生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宣传教育,组织学生会,发动学生走向街头游行示威,或三五成群地到农村集会讲演,号召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打倒帝国主义列强。学生会组织二百余名学生在五名山庙会上贴标语、喊口号,从而使“五四”爱国精神在蓟县人民中得到广泛传播,激发了进步师生的爱国热情。一九二九年冬,共产党人李子光从绥远回到蓟县后,以走亲访友为名,经常到板桥村进行党的秘密工作,宣传发动、组织指导全县农民运动的开展。一九三六年春,北平、天津及保定的大中学生纷纷响应党的号召来到农村,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当时北大医学院学生王少奇(香河县人)、北平中国大学学生卜荣久(板桥人)、白砥中(西焦庄人)、北平国民大学学生吕瑛、赵迪芝等共产党员,来到蓟县在板桥和城内简师落脚,深入到几十所小学及农村,以教学、行医为掩护,从事党的活动。一九三七年二月,王少奇、卜荣久(卜汝瑄)在板桥村卜荣久家西厢屋开办了“诊疗所”,以医生身份作掩护,走村串户,积极开展党的秘密活动。他们宣传、发动群众,培养骨干,在板桥村组织了有卜静安、戴德功(卜占顺)等人参加的抗日救国小组,并以此村为中心,相继在二十几个村里建立了抗日救国会组织,还组织参加了翠屏山秘密会议,以及盘山千像寺、栗树沟、天成寺和板桥军事会议,为推动与领导全县一九三八年抗日武装大暴动做了思想、组织准备工作。在发动建立暴动队伍及抗日战争期间,板桥村只有四十余户,就有爱国青年二十九人踊跃参军参战,投身于拯救中华民族的洪流之中,先后有卜荣久、卜静安、卜占营、卜占洲、卜占恒、卜廷印、卜占文、卜振忠、卜振廷、卜振起、卜振同英勇牺牲。他们的献身精神和崇高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缅怀,他们的功绩将永远载入史册。还有光荣负伤的荣誉军人卜占友、卜占阁和抗战胜利后一直在部队或转业到地方工作的卜占亚(兰州军区原副政委)、林江(卜淑英)、卜汝璞、卜汝洪、卜占银、戴德功、尹万清(卜振芳)、苏彦(卜素媛)、卜占岩、卜振华、卜汝英等,他们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及新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板桥村不愧为蓟县早期革命的发祥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板桥村的革命火种燃遍了蓟州大地。
…………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重温当年历史,不仅是为了要让我们记住这段惨痛的遭遇,更重要的是要以史为鉴,激励后人,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要发愤学习,励精图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建功立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