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蓟州区革命老区发展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成果

蓟州区革命老区发展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成果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1年后,蓟县围绕构建中等旅游城市,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环城路是县委、县政府确定的“两翼三横四纵加环形放射”道路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大城区路网工程建设。投资1.55亿元,完成城区东部休闲度假组团路网建设与燕山西路工程建设。

蓟州区革命老区发展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成果

2001年后,蓟县围绕构建中等旅游城市,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一)交通建设

1.公路网络建设飞速发展

“要想富,先修路”。改革开放前,蓟县乡村公路蜿蜒曲折,交通不便,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1978年前,蓟县公路网络仅有227公里硬化道路,主要有京哈、邦喜、津围的蓟县段和仓尤路、侯三路和少量的砂石路,全县路况大部分是泥土道路。

“公路通,百业兴;要致富,先修路”已成为蓟县人民的共识。改革开放后,蓟县公路建设开始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以京哈公路、津围公路为代表的国、省干线公路相继大修拓宽,由三级路改建为一级路。

1983年至1986年,县委、县政府下大力量改善乡村交通,39个乡镇(当时全县有41个乡镇)通上柏油路,修建乡村间骨架路和北部山区、果品、矿产基地、两洼地带乡村公路共151条、612.92公里。其中,小港乡、孙各庄乡的山区村庄分别通了砂石路。地处深山区的官庄镇砖瓦窑村,年产50万公斤干鲜果品,以前因为没有公路,全靠人背驴驮搞运输,每年水果烂掉三分之一。1989年,投资48万元,为该村修沥青路4.91公里、砂石路1.5公里,两年间这个村仅果品就增加收入25万元。乡村公路的发展,架起了城乡交流和商品流通的桥梁

20世纪90年代,蓟县加大对乡村公路的整治力度,对全县452条949公里的乡村公路进行全面普查,并结合乡村公路的现状,逐乡逐村落实修建计划。

1991年至1998年,总投资500余万元,购置施工机械设备50多台套,对亟需修建的730公里乡村公路进行修建。为巩固修建成果和提高服务水平,采取修建养护并重、统筹兼顾的原则,在不断对乡村公路加强养护管理和保障已有乡村公路畅通的同时,采取层层动员、多方筹资、精心规划并加大养护力度等方法,多修乡村公路,优先安排山区生态村、农家院、专业村、旅游景点连接路和库区产业调整区的乡村公路建设指标,年平均修建里程达到30~50公里。

1998年后,逐年加大县域公路修建计划。首先,突出改建公路的设计标准,对多数路段进行拓宽。其次,突出跨省市公路的技术标准。将遵玉公路、杨玉公路由三级改建为二级公路,马平路由砂石路改建为柏油路,军蓟路由四级路改建为二级路,保证了省际公路达到内坚外美,提高了公路等级。截至2008年年底,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1759公里。其中,国路(道)1条,长28.88公里;省(市)路6条,171.8公里;县路16条,172.46公里;乡村路772条,1396公里,公路密度为87.75公里/百平方公里,构成了干支交叉、放射成网、舒适整洁、四通八达的交通新框架

2000年开始,以山区砂石路改柏油路和平原干线柏油路翻修为重点,用3年时间使全县乡村公路实现了根本性改观。借助天津市政府将乡村公路建设纳入市政公路行业管理和为山区修路给予政策倾斜的优惠政策,不断加大乡村公路修建力度,突出提高乡村公路的质量等级,设计模式由原来的自然粗放型逐步向追求线型流畅、布局合理、质量优良的模式转变,所有乡村公路全部按国家四级公路标准建设施工,优良品率达到70%以上,乡村公路一次验收合格率100%,连续5年在全市乡村公路综合评比中获得第一名。下营路、峪龙路等5条乡村路荣获天津市市政金奖工程。由于交通业的日益发达,山区一批果品生产加工基地和蔬菜、花木、食用菌产业基地相继落成,农村经济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昔日贫穷闭塞的小山村成为旅游致富的排头雁,过去的“包袱”变成了今日的“财富”。截至2008年年底,全县乡村公路772条1396公里,26个乡镇都通了柏油路,949个村通了柏油路或水泥路,实现了城乡之间、乡镇之间、乡村之间公交车全天候通车的目标。

进入21世纪,蓟县交通基本上形成了以国省干线为主骨架、以县乡公路为次骨架、以乡村道路为脉络,井然有序、四通八达的路网格局,乡镇村全部实现了道路硬化和路路通。

蓟县境内第一条高速公路——津蓟高速公路始建于2001年,共征地3000亩,历时3年,于2003年10月竣工通车。津蓟高速公路起点于天津市北外环,全长103公里,是全封闭、全立交高等级快速公路,蓟县境内长30.5公里。津蓟高速公路的建设,改写了蓟县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带动了蓟县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沿线地区经济繁荣。

2006年,蓟县至北京市平谷区的津蓟高速公路延长线正式开建,2008年奥运会前顺利通车,全长17.58公里,总投资11.9亿元,从津蓟高速公路终点延伸至平谷区,经北京京平高速和机场南线高速直达首都机场,是天津市首条通过穿山隧道修建的高速公路。

津蓟高速公路及其延长线的建成通车,不仅改写了蓟县境内无高速公路的历史,而且极大地缩短了蓟县至津京两地往来的时间,使蓟县融入了京津一小时经济圈,推进了蓟县经济社会发展与京津两大都市的对接,提升了蓟县的区位优势和城市载体功能。

2003年7月,蓟县环城路开始建设,2007年10月16日竣工通车,历时4年,全长 19.6公里,总投资10亿元。环城路是县委、县政府确定的“两翼三横四纵加环形放射”道路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城路的开通,有效地解决了城区交通拥堵问题。蓟县以环城路的全线贯通为标志,搭起了中等旅游城市的基本框架。

蓟县环城路

2009年,投资1.4亿元,完成县开发区汽车产业园区、上仓工业园区道路基础建设,盘山南路及开发区道路工程全部完工;投资2200万元,完成无终园大街建设、中昌北路维修工程以及府君山广场附属工程建设;投资1.65亿元,完成10公里京哈高速、8公里淋平路、5.5公里东陵路段大修工程及一线穿路拓宽改造、人民路抢修、杨玉路与津蓟铁路下穿地道等工程。另外,总投资1.49亿元,新修乡村公路280公里,改造桥梁8座。同时,引进市公交集团入蓟合作经营,提升了城内公交客运质量与水平。

2010年,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大城区路网工程建设。投资1.55亿元,完成城区东部休闲度假组团路网建设与燕山西路工程建设。城区道路维修取得较大成绩,实现了“人行处处畅、车驶路路通”的目标。(www.xing528.com)

2.客运交通环境全面改善

1978年,在县城西关人民西路与津围路交口处建客运站。当时客运站仅有干部职工5人。1989年,投资230万元,在中昌路与人民西路交口处建设新的长途汽车客运站,占地面积1.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20平方米,年底竣工并交付使用,有41条客运班线的车辆从这里始发。

1990年,投资200万元,立项扩建第二客运站,地点在商贸街西口三角地以北。这两座客运站的建设及投入使用,不仅方便了各地乘客的出行,并从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商贸、旅游、通讯和餐饮等多行业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客流量的逐年增多,2009年,投资8000万元,在津蓟高速出口环岛东北处建设的占地90亩、主体4层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的蓟县新客运站投入使用。该客运站工作流程实行电脑智能化管理,日发送旅客达1万人次。

为满足人民群众出行的需求,2000年9月,投资120余万元,建立蓟县客运公司城区公共汽车队,购置中型客车8辆,开通了两条城区公共汽车线路,方便了城乡群众出行。当年又投资80万元购进14台中型客车,司乘人员增加到50人,管理人员6人,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至2008年年底,公共汽车队营运车辆增至42部,开通公交线路4条,每天往返336辆次,单程运行里程1380余公里,日运送旅客5000人次,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

蓟县客运站全景

(二)市政设施建设

1.基础设施建设

城区供水排水。蓟县城区供水管网始建于1978年,当时城内只有两眼机井、日供水1700吨,供水主管道2.29公里,供水面积3平方公里,用水人口9000人。为了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蓟县市政管理所于1990年正式成立。为保证水质合格,1992年年初,投资60余万元,建立水质化验室,使全县水质自检项目达到24项,水质综合合格率保持全市郊县供水行业之首。随着蓟县城市建设不断加快,供水规模日益扩大。截至2000年,共投资1870万元,在城区铺设雨污合流排水管道4万米,砌筑检查井802座、雨水收水井862座。2001年后,加大了城区道路的修、管、养、建力度。先后投资7500万元加强城区基础设施建设,铺设城区排水管道6.18万米,砌筑检查井1597座、雨水收水井2475座。投资3973万元,改建、增建人行道,增加无障碍盲道。为改善城区水环境,2005年10月,总投资9860万元、占地82亩、日处理能力3万吨的蓟县污水处理厂开工兴建,2007年6月投入试运行。污水处理厂对完善蓟县城区基础设施,改善城区环境,增强城市载体功能起着重大作用。2006年,投资5220万元,铺设改造城内污水管网、雨污分流管道100.28公里,使城区排水系统由原来的雨污合流逐步向雨污分流转变。2009年,投资1000万元,铺设、改造城区PE供水管网9.6公里,扩大城区供水范围,提高了稳定性。同时,先后投资6500万元,新建城区污水管网20公里,治理河道1389米。2010年,实施城区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程,投资5259万元,改造蓟县污水处理厂,使该处理厂由国家二级B标准升级为国家一级B标准。同时,铺设污水管道9.5公里。同年,投资5716万元,新建城区第四水厂并铺设供水管道5200米,使城区年供水达到968万吨。到2010年年底,城区供水管道达156公里,年安全供水900多万吨。

城区道路美化。2009年,投资1.27亿元,铺设人行道彩砖3.5万平方米和排水主支管道7.5万平方米。城区人行道总面积达到37.36万平方米,其中彩砖人行道面积达36.43万平方米,大大提高了城区建设品位。2010年3月9日,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蓟县城市功能建设攻坚战指挥部办公室,组织协调城区重点工程建设,市政设施建设全面加快,市政管理水平更加科学高效。全年投资1321.3万元,新铺设人行道彩砖10.56万平方米,维修人行道彩砖1.45万平方米,更换、调整侧石2800延米。人行道彩砖的铺设不仅美化了城区环境,方便了群众出行,同时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品位和城区建设品位。

2.电力事业突飞猛进发展

1986年6月,于桥水力发电厂破土动工,1988年8月竣工并投产使用。1998年年初,投资2千万的挂月热电厂开始运营,总装机容量3000千瓦,年发电量可达2100万度,其综合利用锅炉热能实现热电联产,经济效益十分显著。2003年6月,天津挂月集团投资1500万元建设环保型自备电厂,购进外混内燃式沼气专用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2500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900万千瓦,将集团年产6万吨酒精的糟液所产生的丰富沼气作为动力源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98年至2004年,天津电力公司蓟县供电分公司先后投资11.1亿元,大力实施城区电网和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经过几年的努力,城区电网和农村电网结构得到了全面改善,供电能力、供电质量和供电效益都有了大幅度增强和提高。实施“两改一同价”和城网改造工程,售电量稳步增长,城区供电可靠性达到99.9%,农村供电可靠性达到99.4%,电压合格率98.33%,基本满足了全县经济建设的需要。到2009年,蓟县共有21座公用变电站,其中110千伏变电站5座、35千伏变电站16座、35千伏及以上主变42台。共有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46条,形成了覆盖全县、布局合理的供电网络。2010年,突出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建设,投资1.8万元,新增变电容量8万千伏,输电线路84公里,城镇和农村供电可靠率保持在99.8%以上。

3.电信业迅速发展

改革开放前,全县只有电话396部、农话330部,电信基本实现了磁石式向交换纵横式转变。1985年,蓟县电信大楼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县电话机达到2376部,943个村实现通电话。1992年,市话总数达到2972部,6000门程控电话交换机投产使用,电话开始逐步走入寻常百姓家。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电信业得以飞速发展,通信行业以市场为导向,积极采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发展通信及信息业务。IP电话智能业务、卡式电话业务、视讯业务、拨号上网等提供多种接入方式和宽带,提供多种业务,可选择多种终端以及资费的良好运营模式正在成为电信业新的经营模式。截至2008年年底,电信服务面积覆盖全县26个乡镇1590.22平方公里,总户数达到1.5万户,服务人口86万,电信收入600万元。其中,本地网固定电话交换容量已达18.5万门,客户超过16.9万户,“小灵通”用户2.5万。电信服务业已经能够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差异化、多元化的通信服务,为蓟县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通信保证。到2010年年底,电信服务范围覆盖全县26个乡镇,服务总户数达到1.5万户,服务人口84万。电信业迅速发展,成为人们现代生活的桥梁,为蓟县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通信保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