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蓟州区教育、文化、卫生、科技事业发展成果及历程

蓟州区教育、文化、卫生、科技事业发展成果及历程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共有教师378名,学生3562名,其中青壮年占二分之一,妇女占三分之一。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其他文化机构和专业性的文艺团体也相继成立。县委、县政府组织医务防疫人员,开展大规模的天花、麻疹、伤寒、霍乱、疟疾等急烈性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同年,县医联会组织医务人员为4.64万人进行霍乱、副霍乱疫苗预防注射。此外,对肺结核、疟疾等传染病也积极进行预防和治疗。为保护育龄妇女健康,减少婴儿的死亡率

蓟州区教育、文化、卫生、科技事业发展成果及历程

(一)教育

小学教育。1949年9月,全县有完全小学11所、初级小学249所,教职员455人,在校学生1.28万人,其中学龄儿童入学3.81万人,入学率为33.5%。新中国成立后,学制仍为初级小学4年,高级小学2年,使用全国统编教材,设政治、语文、算术(数学)、历史地理、自然、体育音乐课程。1951年,县教育科根据河北省教育厅提出的“要逐步实现村村建学校”的指示,招收一批在乡知识分子任教;蓟县师范毕业生陆续分配工作,师资紧张状况有所缓解,小学教育迅速发展。

中学教育。1949年1月,河北省立蓟县中学有教职工47人,设6个初中班、8个师范班,学生600余人。1950年3月,师范班分出,单独建校。1951年10月,在敦庄子天主教堂建立蓟县第一初级中学,招初中6个班,有学生270人;在上仓建立蓟县第二初级中学,招初中6个班,学生269人。两所中学的教师主要由小学教师选调,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提高。1950年3月,蓟县中学师范班独立建校,创办县立蓟县前期师范学校,1951年改为蓟县初级师范学校。1953年后,该校以办三年制初师为主。

成人教育。新中国成立后,每年冬、春,各区村继续组织青壮年上冬学和民校,县有关部门还编印了民校课本,以学习常用字为主。民校教师由村里自请,县政府统一培训。1949年10月30日,蓟县成立冬学运动委员会,县冬学委发出《开展冬学运动的指示》,要求各区、村成立冬学委员会,全县有189处、381个班相继开课。共有教师378名,学生3562名,其中青壮年占二分之一,妇女占三分之一。1950年9月28日至10月9日,县委、县政府召开有345名小学教师参加的秋假座谈会,总结了前段冬学教学情况,制定了当年冬学工作计划。这次会议后,全县冬学迅速达到高潮。这年冬,全县有冬学799处,学员5.15万人;有民校129处,学员4654人。1952年秋,县成立扫除文盲运动委员会,到10月,全县共组织扫盲队122个、集体识字班1243个、学习小组4951个,组织培训民校教师1546人,办民校750处,学员5.32万人。

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加强对干部职工的培训。1950年2月1日,县委、县政府制定《关于1950年上半年干部学习的规定》,根据文化程度的高低,将干部分成乙、丙两级。乙级干部学习《社会主义科学概论》及有关政策;丙级干部学习《支部教育》(省委编发)、《河北建设》《河北日报》等。1951年,各区相继建职工业校,教师由县委、县政府选派,每区1至2人,组织区、乡干部和各业职工学习文化,学员分为初中、高小和扫盲班。初中班教授中学主要课程,高小班以语文、算术(数学)知识为主,扫盲班使用省地编写的统一教材,学习结束颁发毕业证书。1952年,全县培训业校学员735人。

1953年“一五”计划实施后,蓟县大力发展小学教育,巩固提高中学教育,培养加强师资队伍,大力开展干部群众的扫盲运动。在巩固原有中小学的基础上,增招教师,增建学校,扩大小学适龄儿童入学普及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1956年9月,马伸桥、康各庄、邦均、下仓、杨家楼、下营6所国办中学相继建立。到1956年年底,蓟县有中学9所,学生1894名;有小学583所,教师1129名,学生4.71万名,适龄儿童入学率为63%以上。1955年11月,建立全县第一所国办幼儿园——蓟县幼儿园。在加强正规中小学教育的同时,全县开展了大规模的扫盲运动。1955年,县人委发出“要大力做好常年民校工作”的通知。当年冬季全县有757个村创办了民校,有学员3.22万人。1953年后,蓟县师范以办三年制初级师范为主。1956年,扩建为中级师范,招理科速成班6个,学生292人,教职工39名。

(二)文化体育

新中国成立后,为配合各项政治运动的开展,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蓟县各级各类文娱机构和团体应运而生。为加强领导,1952年1月,将县政府教育科改为文教科,兼管全县的文化工作。各区政府设文化站,县文教科下属蓟县文化馆,负责全县性的大型文艺演出或文艺汇演。群众性的文学创作逐渐发展起来。1950年10月,十区团干部浩然(原名梁金广)在《河北青年报》上发表第一篇通讯《姐妹进步了》,以后又陆续发表短篇小说《喜鹊登枝》及数篇表现农村新人新事的小说。

“一五”期间,随着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贯彻的不断深入,全县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日益活跃。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文化工作的领导。1956年,县政府对新生评剧团进行改组,成立了蓟县评剧团,这是蓟县第一个专业剧团。其他文化机构和专业性的文艺团体也相继成立。

1954年4月上旬,第一届田径运动会在县城举行,145名运动员参加比赛。(www.xing528.com)

(三)卫生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蓟县全面贯彻“预防为主,面向工农,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原则,全县卫生工作呈现出崭新局面。1949年,蓟县第一所医疗防疫机构——蓟县人民医院建立。1951年,县医院改称蓟县卫生院,设医疗股、防疫股、总务股。1952年增设化验室,有病床15张。同时,各区开始建区卫生所,联合诊所也逐步发展起来。在农村,除了原来的个体诊所外,从1951年起,一些条件好的村建起了保健室,部分村庄设卫生员、保健员并配有保健箱,他们以生产劳动为主、防病治病为辅。

由于多年战乱和自然灾害,县内各种疾病时有发生。特别是各种急烈性传染病的流行尤为严重。县委、县政府组织医务防疫人员,开展大规模的天花麻疹伤寒霍乱疟疾等急烈性传染病的防治工作。1949年10月,全县普遍进行免费普种牛痘疫苗。从1950年开始,每年春秋两季接种牛痘疫苗。当年春季种牛痘25.33万人,秋季种牛痘2.05万人。同年,县医联会组织医务人员为4.64万人进行霍乱、副霍乱疫苗预防注射。1951年,又组织110余名医务人员在北部山区长城一线进行伤寒、副伤寒和霍乱、副霍乱的预防注射。此外,对肺结核、疟疾等传染病也积极进行预防和治疗。为有效控制瘟疫的流行,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反复普查,多次注射疫苗,做到了普遍防治与重点防治相结合。为保护育龄妇女健康,减少婴儿死亡率,积极推行新法接生。这一年,以区为单位,由区妇联主任主持,举办新法接生培训班,普及新法接生,每期6至7天。到1952年,共培训新法接生员1000余人,各区随之逐步建立起新法接生站。

为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全县广泛深入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1950年,开始有组织的进行捕鼠灭鼠活动。1951年,进行了大规模捕鼠灭蝇活动。积极改良厕所,全县共改良厕所238个,新建厕所18个。1952年,改良厕所2.33万个,取消不合格厕所712个,各集镇新建厕所59个。通过这些措施,逐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消除了传染病源载体,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一五”期间,蓟县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在建立健全各级医疗机构,开展烈性传染病、地方病的防治,加强妇幼保健工作的同时,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到1956年,初步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医疗防疫体系。

加强卫生基础建设,增强防治疾病的能力。首先,建立农村卫生保健机构,解决农村缺医少药问题。1955年,全县有农村保健室89个,有卫生员89名、农业社保健员994名;对社会上的游医药贩加强监督管理,维护群众利益。其次,防治地方病。1956年,县卫生部门在通县专区卫生防疫站帮助下,组织力量深入山区、半山区及部分平原24个乡(镇)调查发现地方性甲状腺肿病1.22万余人,卫生防疫站通过采取发放“碘化钾丸”、食盐加碘等防治措施,地方性甲状腺肿疾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在地方性氟中毒较严重地区,主要采取打低氟井、用活性氧化铝除氟等措施,取得初步成效。再次,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结合农业生产大搞环境卫生,消灭“四害”(蚊子、苍蝇老鼠麻雀),实行“两管”(管粪、管水)、“五改”(改良水井、厕所、畜圈、炉灶、环境),粪便统一管理,达到发酵无害化处理。1956年全年消灭老鼠16万余只,改良厕所3万个,改良水井2656眼,新建水井3759眼。

加强卫生医疗机构建设。1954年9月,由上仓、邦均、城关3个卫生所抽调员工、资金和设备,组建盘山老区官庄卫生所,并在盘山东麓旱店子村建立一个所属保健站,以解决山区群众就医难问题。1955年11月,在桑梓、三岔口、杨津庄区各组建一个卫生所,实现了区区有卫生所。1956年5月15日,蓟县卫生院更名为蓟县医院,增加病床20张,病床总数达到40张,人员增加到62人,充实了设备和一些大型医疗器械。1956年6月,县医院卫生股扩建为蓟县卫生防疫站,人员12名,负责全县卫生防疫和地方病防治工作。

(四)农业科技

“一五”期间,蓟县科技工作主要是推广农业新技术,逐步改变落后的耕作及田间管理方式等。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县区两级农业技术推广站改为农业技术指导站。埝头村党支部书记梁蒲率先组织成立了村农业技术研究小组。县委、县政府推广埝头村的经验,在全县农村相继建立了70个农业技术传授站,885个农业技术研究小组。1955年春,蓟县成立了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农业、林业畜牧水利交通、卫生等部门的科技人员,教育界物理、化学、数学、生物等教员都被吸纳为科普协会会员。各级技术推广站的科技人员利用农闲时节开办各类短期技术培训班,培训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粮食作物栽培、棉花丰产管理等方面的农业生产技术。经过培训,从区村干部到大部分农民基本上掌握了全苗密植、合理施肥、合理浇水、防除虫害、选用良种五大技术。农业实用技术的普及,为农业增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