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蓟州区革命老区发展史:1927年至2018年的改造成果

蓟州区革命老区发展史:1927年至2018年的改造成果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蓟县对手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统称私营商业、手工业、运输业的改造,简称“私改”。蓟县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是由1955年第一季度开始有系统、有步骤进行的。1月23日,县委、县政府召开“欢迎私营工商业者跑步进入社会主义誓师大会”。至此,在党和政府的团结、教育下,全县私营工商业者积极接受和平改造和赎买政策,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

蓟州区革命老区发展史:1927年至2018年的改造成果

随着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贯彻不断深入、农业生产合作化的不断推进,组织起来,搞合作化,走社会主义道路已经成为历史潮流。特别是国家实行粮油统购统销棉花统购、棉布计划供应的政策,使国家基本上掌握了工业品农产品资源,农村市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完成对手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良好条件。

蓟县对手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统称私营商业、手工业、运输业的改造,简称“私改”。1955年12月,县委在省委传达党中央《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的决议(草案)》之后,进行了深入学习和讨论,决定建立五人小组,由有关部门抽调7名干部组成私改办公室。根据党中央的决议和省地委指示精神,县委对全县私营商业、手工业、运输业本着统筹安排的原则,作出了具体规划。1956年1月,全县的私改工作掀起高潮。

(一)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49年6月,蓟县有私营店铺291户、从业人员596人(不含肩挑小贩)。1950年至1952年,按照“利用、限制、改造”的原则,蓟县私营工商业得到政府的扶持,对活跃、繁荣蓟县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1952年11月,蓟县第一届私营工商业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县工商业联合会,为实现对私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组织保证。1953年,全县私有工商业户发展到618户,从业人员2128人。

1954年9月,根据党中央《关于对市场加强管理和对私营棉布商改造》的指示,县委决定由蓟县供销社担负起对农村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县供销社设立了私改科,以加强对私改工作的领导。蓟县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是由1955年第一季度开始有系统、有步骤进行的。此前,私改工作采取“一面前进,一面安排”“前进一行,改造一行”的办法,最先对私营布商进行改造。9月15日,全县私有布商121户、157人全部转为经销。1955年2月14日,通县专区供销社派工作组到邦均镇搞私改试点。此后,全县各集镇供销社配备49名专职干部,私商改造工作全面铺开。当时全县共有私营工商业者1297户、1660人。到1955年年底,全县完成私商改造722户、838人,占私营工商业者的55.5%。

为加强领导,全面推进私改工作,1955年4月19日,县委制定了《关于贯彻1955年3月省经济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市场领导,改造私营商业,改进农村购销工作方案(初稿)》。12月31日,根据党中央“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积极领导”的方针以及省委会议精神,县委制定了《蓟县关于对私营商业的改造规划(草案)》。

1956年1月5日至9日,县委召开县工商联代表、私改积极分子、部分私营工商业者会议,宣讲党的私改政策,发动教育私营工商业者组织起来,走社会主义道路。1月23日,县委、县政府召开“欢迎私营工商业者跑步进入社会主义誓师大会”。参加这次大会的有县城的私营工商业者和各集镇的私营工商业者代表共3000余人。会后,全县私营工商业者1574人中,有1351人加入了公私合营,占85.8%。至此,在党和政府的团结、教育下,全县私营工商业者积极接受和平改造和赎买政策,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www.xing528.com)

庆祝蓟县城关区商业饮食业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大会合影

蓟县私营商业改造采取四种形式:一是将在各集镇的棉百、副食杂货、饮食三大行业的坐商和固定摊贩合并为公私合营企业。县委从有关部门抽调25名干部,选拔22名私方人员或有代表性人物,安排为公私合营企业的领导;二是集镇的理发、照相、修理、服务业组成合作组(店);三是将分散在农村的小商小贩安排为农村代购代销员;四是将坐商中思想较进步、有业务经营技术专长的47人,直接安排到国营商业和供销社工作。在组织公私合营时,对个别私营工商业者的子女,作为辅助劳动力安排到公私合营企业工作,按私方人员对待。

私营工商业转为公私合营时,对私方资财进行了清产核资,折价入股。全县核资共8.31万元,由主管供销社发给私方人员股金证,年息5%。私方人员凭证按月领取定息。组成公私合营后,由供销社对从业人员、资金、设备、统一调配,经营纳入国家计划。

(二)私营手工业、运输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私改前,蓟县除了上仓酒厂外基本上没有成规模的工业企业,只有手工业作坊和手工业者。全县共有个体手工业者739人、农民兼营的5772人。经营门类主要包括铁业、木业、烧锅、鞋业、服装、编织、皮麻、席业等行业。县委、县政府经过调查研究,根据手工业者的要求与需要,确定改造基数为2792人,改造的形式是组建生产合作社(组)。1951年,县委根据省委、地委关于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指示,在上仓建起了鞋业合作社。1953年4月,在城关建起了缝纫合作社。1953年10月,在马伸桥建起了木业合作社。1954年,在县城相继建成皮麻合作社、编织合作社、罗秤合作社。1955年1月,在溵溜建起了席业合作社。1955年3月,在城关西路庄建起了砖瓦合作社。1955年6月,蓟县成立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社。到1956年2月,全县已组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20个、1921人;组建生产合作小组14个、515人。共计2436人,占改造基数的87.25%。

1950年,成立了交通运输合作社。1955年,全县有胶皮车732辆,多为农业合作社运输车辆。经调查分析,应列入运输业改造的胶皮车175辆,到1956年2月,已完成改造91辆,占应改造数的52%。1955年5月,蓟县供销合作社将所属交通运输合作社移交交通局管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