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区的恢复,给建立基层抗日民主政权创造了先决条件。1944年9月初,冀热边第一专署代专员李光汉和十三团团长舒行回到盘山,对基本区形势作了分析研究。他们认为,地区的真正恢复,光靠武装斗争还不够,必须派得力干部下山,整顿建设村政权。中旬,张源、顾九洲、王田等干部先后下山,开辟蓟县西南部平原地区。下旬,成立了蓟南工委和蓟南办事处。1945年2月,根据形势的发展,将这一机构扩大为县的建制,并为纪念牺牲的军分区副司令员包森对这一地区所作的贡献,命名为包森县。4月,又改称蓟南县,王田任县委书记,张源任县长。
蓟南县管辖蓟县大部平原,西以泃河为界,东抵津蓟公路,南与宝坻接壤,北至京唐公路,有人口28万。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领导,蓟南县曾先后划定11个行政区。
蓟南县成立后,蓟县境内就分别建立起四个县抗日民主政权。平原的玉蓟宝联合县和蓟南县与北部的平三蓟、蓟遵兴两个联合县相呼应,中间只剩下敌伪统治下的东起马伸桥、西止邦均的一线敌占区。
与此同时,区一级政权也基本上相对稳定。各区均设脱产的区委书记、区长各一名,并相应设立了财粮、公安、民政等助理,协调各项工作。
在村政权的建设上,由于1940年到1944年蓟县曾出现过三种不同的区域(敌占区、基本区、游击区)和两面政权情形,村政权形式很不统一。以盘山为中心的村庄,大部分已脱离敌伪统治,建立起抗日一面政权,先后建立了村党支部或党小组,普遍实行村长制,村长亦多由党员担任,下有五大委员,民兵组织有中队、小队,并有工会、农会、妇女会、青年报国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有一些村庄虽然还没有建立公开的党支部,但村政权基本掌握在党和人民群众手中。一区、二区、三区距敌人据点较近的村庄仍存在两面政权,其主要负责人在我方是办事员,在敌方称保长。在蓟南县,由于地区刚刚恢复,多数村庄仍沿用原办事员制度,通过党的工作,各群众组织很快建立起来。根据村政权的实际情形,从1944年3月起,各联合县政府狠抓了村政权的改造和建设。在平三蓟、蓟遵兴所辖之根据地着力进行村政权的改造,逐步建立以基本群众为基础的村政权;距敌占区较近的村庄则建立敌我两面政权,并逐步扩大抗日民主政权的比重。
1944年3月15日,冀热边第一专署发出改造村政权的指示,指出村政权是我方政权组织的基础,上级的一切政策法令必须通过村政权来具体执行。村政权的好坏,关系到党的政策、法令能否贯彻,更关系到政权工作巩固与否。“平三蓟、蓟遵兴则应着重村政权改造,以整理村政权,反贪污浪费,掌握伪组织人员,开展对敌斗争为中心。”
事实上,在根据地内的平三蓟、蓟遵兴两个联合县中,确有一些村政权由于1943年以后形势的好转,逐渐滋生了与当时形势极不适应的坏风气。有些村干部任意打骂群众,用粗暴的手段催粮催款;有的损公利己,贪污腐化。(www.xing528.com)
针对此种情形,平三蓟、蓟遵兴两个联合县在改造村政权中着重村政权的整顿和提高,发动群众选举群众满意的村干部。他们先是找典型村试点,取得经验后再推广。
在选举时,首先由公民大会选出公民代表,再由公民代表选出村长及各委员,并根据其特长安排适当工作。实行民主选举后的村庄,均成立了村政委员会,村长是村政委员会意见的直接执行者。在部分地区(如盘山前的联合村等)也曾建立闾长、村长制,25家为一闾。
选举村干部
在蓟南县和玉蓟宝地区,则着重于教育改造原有的保长、自卫团团长,根据他们的表现适当进行处理。村政权形式仍实行办事员制度,着重在质量上求提高。这一制度,在根据地建设初期,曾起到维护抗日秩序的作用。在政权巩固阶段,办事员制度暴露出易与乡保长对立、易发生强迫命令、易为少数人操纵等弊病。对此,蓟县平原各村庄注意加强对原有办事员的管理教育,清除坏分子,建立中心村,成立办事员小组,并推选一名中心办事员,统一领导几个村的工作。随着政权工作的不断调整与改造,办事员制度被逐步取消,到日本投降时均建立了新的村政权。
1945年1月,冀热辽区党委和冀热辽行署成立,下辖五个地委、专署和军分区。蓟南县、平三蓟联合县隶属于十四地委领导,蓟遵兴联合县隶属十五地委领导,玉蓟宝联合县隶属十八地委领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