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店铺名称可知各种企业散布黄连
从碑刻中可见当时女性独立而特别的身份
一座字祖庙的筑建,牵动全村247个店铺,既体现出黄连从农耕到水运,再到农工商并进的经济发展过程,也反映出黄连以手工业、丝绸业、运输业、医药业、服务业、金融业为主体的典型内源型经济结构。与沙滘陈家祠尽是海外巨商色彩的合族捐款、个人动辄捐款2000两白银的不凡气魄不同,黄连经济呈现出典型的农耕时代资金积累性经济特征。全力推动教育事业的乡村共识、不计个人私利而致力于公共事务的现代意识、集腋成裘的快速筹款模式,在这些充满现代经济色彩的集资形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捐款的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到昔日黄连丰富而充满感情色彩的经济与民生状况。
在第一块碑记中,创庙值事共捐款31.44两白银。值事共54人,平均每人捐款0.58两白银。
捐款10两的企业有4个,包括上文已述的3个当铺和捐款14.4两的复兴行。
从碑文中可以看到茧绸业商号的身影
捐款3—5两的企业有5个,分别是茧绸行(4.95两)、其宁店(3.6两)、麦绵远堂(3.6两)、悦来店(3.6两)。
捐款2两以上的企业有12家,1两以上的企业有22家。
捐款1两白银的企业有10家。富户苏荣光捐款1.1两白银,显示其自身不凡的经济实力。而碑刻也将其另起一行作开头,可以想象当年充满人性温情的关怀。(www.xing528.com)
在当时,1两白银可以在北京租用占地半亩或6间房子的四合院。可见,1两白银已非普通价值。
此外,共有37个店铺和39个富户各捐款1银圆。
当时社会流行两种货币:一为白银;二为银两。白银以两、钱、分作为计算单位。据文献记载,清光绪元年(1875),1两白银约可买到170斤大米;1银圆大致可买到88斤大米。因此,1银圆大致折合0.5两白银。
普通民众大多捐款3钱6分,共有574人。当年刚开始流通光绪元宝;当时一个光绪元宝约可以买到大米40斤,这是普通民众都可以捐出的款项。
据清朝《大清会典则例·卷五十一·户部·俸饷》记载,文武官员每年俸银:一品180两,二品155两,三品130两,四品105两,五品80两,六品60两,七品45两,八品40两,正九品33.1两,从九品31.5两。一位七品官一个月纯收入为3.75两白银。京城一般百姓月收入2—3两白银,可见当时黄连民众捐款的含金量。
据当时的货币价值计算,第一块碑石捐款总数折合约450两白银。
我们可从另一篇碑文中去印证黄连民众捐款的价值。
清光绪九年(1883),杏坛昌教新建祖祠碑记,内文清晰列出子孙各级科举名次的奖金:高中举人奖金10两,中解元12两,中进士20两,状元40两。可见1两白银在人们生活和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非比寻常。
3个当铺一出手就是14两4钱,相当于2400斤大米,反映出它们不遗余力的支持和周转资金的充裕,以及店铺背后整个黄连经济高效运转的庞大资金量。而数以百计的普通民众、大小店铺锱铢而成的庞大资金,体现出黄连村民对文化与教育的渴望与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