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的渔桑业、勒流的农贸业、羊额的丝绸业,以及周边民众所需农副产品的购买,均依赖以黄连为核心的水陆交通枢纽。黄连构成互通有无的乡村基层市场,为周围村落提供各种商品与服务,推动黄连农商贸易中心地位的发展。种桑养蚕的黄连成为四乡八邻的村民前来进行蚕桑交易的重要场所。
人们从种桑养蚕开始,发展各种圩市
由于清朝黄连人口激增,人们正好将富余的劳动力投入到需要大量人手的种桑养蚕的劳作中,解决人口繁多所带来的生存压力。但扩大产业规模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令村民望而却步;同时,蚕桑业深受病虫害的影响与市场价格波动的冲击。于是,人们不得不寻找和借助各种渠道增加桑田面积。因此,黄连出现一批金融机构,为农户提供各种借贷。同时,黄连人积极开拓多样化的市场空间。正如宋朝曾巩描述的许多江南小镇那样,“茶盐蜜纸竹箭木材苇之货,无有纤钜,冶咸尽其身力”。
因此,黄连成为周围乡村各种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有效满足乡民的购买需求,推动周围乡村的经济发展。它也逐渐衍生出生产农副产品、日用品、简单服务等不同产业,形成多元的经济形态。
人们将田间作物运到圩市摆卖,逐渐形成各种经济形态(梁杨开摄)(www.xing528.com)
从圩市的设置中,我们可看到几种类别的经济形态。首先是农副产品。蚕、桑、米、酒、鱼、猪、鸭,反映出自身的产出与外货输入。其次是商业与服务,如山货、竹器、酱料、煤炭、香烟、杂货、丝绸、香云纱、布匹、叉烧、肉类等,可以让本地生产与外来输入的物资最大限度地满足本地与周围民众的各种需求,而外销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及东南亚的叉烧、风炉、丝绸、香云纱,又反映出近代以来对外贸易的兴起,以及外地市场对黄连经济结构潜在而深刻的影响。
手工业是以各种作坊、家庭、店铺为主体的劳作单位。它们密集地分布在乡村各节点,传承着千年以来劳作与生存和商业运作融为一体的模式,如风炉烧制、金银器打造、竹器编制、桨橹与船只制作等,构成乡村活跃且生命力强的经济形态,为不同手工艺者提供了生存、发展的机会。
此外,当铺、按店、押店、钱庄、金铺为个人、作坊、企业的存款、借贷、汇款、典当、周转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资金来源和周转业务。它们渗透到本地的经济运作中,对黄连区域和周边乡村的个人、家庭、企业和众多经济领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大量积累的资金对黄连经济的快速崛起做出不为人知却意义深远的贡献。
各种店铺满足着周边乡村民众的生活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