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蜀国智者诸葛亮传记(第五章)

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蜀国智者诸葛亮传记(第五章)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朝廷听说周术病逝,派遣朱皓代替诸葛玄担任豫章郡太守。三人问其所至,诸葛亮笑而不答。以诸葛亮之卓识,岂不能自审其才智?诸葛亮高吟俟时,情见乎其言论,志气所存,既已定于初始。刘备与诸葛亮结为挚友,对诸葛亮倍加信任。刘备由此知道诸葛亮有雄才大略,以上宾礼相待。并非诸葛亮先拜谒刘备,此事已明矣。刘表的长子刘琦对诸葛亮很尊重。

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蜀国智者诸葛亮传记(第五章)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郡阳都县人,是西汉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裔。父亲诸葛珪,字君贡,东汉末年,担任泰山郡府丞。诸葛亮很早就失去父亲,叔父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郡太守,诸葛玄带着诸葛亮及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上任。汉朝廷任命朱皓代替诸葛玄为豫章郡太守。诸葛玄平素与荆州刘表有旧交情,前去依附刘表。[170]诸葛玄去世,诸葛亮此后就留在荆州,躬耕陇亩,喜欢《梁父吟》。[171]诸葛亮身高八尺,常自比管仲乐毅,当时人并未看重诸葛亮,只有博陵县人崔州平、颍川郡人徐庶(字元直)与诸葛亮交往甚多,关系甚好,他们相信诸葛亮的才能。[172]

[170]《献帝春秋》记载:当初,豫章郡太守周术病逝,刘表上表朝廷,任命诸葛玄为豫章郡太守,治所在南昌。朝廷听说周术病逝,派遣朱皓代替诸葛玄担任豫章郡太守。朱皓从扬州刺史刘繇处借兵,进攻诸葛玄,诸葛玄退守西城,朱皓进入南昌。建安二年正月,西城民众造反,杀了诸葛玄,把首级送给刘繇。此书所云,与本传不同。

[171]《汉晋春秋》记载:诸葛亮把家安在南阳郡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称隆中。

[172]按《崔氏家谱》记载:崔州平,是东汉太尉崔烈的儿子,崔均的弟弟。

《魏略》记载:诸葛亮住在荆州,建安初年,诸葛亮与颍川郡人石广元、徐元直、汝南郡人孟公威等一起游学,三人关系亲密,常在一起畅谈天下大势,诸葛亮见解独具一格。每当晨夜,诸葛亮从容坐起,抱膝长啸,对三人讲:“卿三人出仕为官,进可至州部刺史、郡太守。”三人问其所至,诸葛亮笑而不答。后来孟公威思念家乡,欲北归,诸葛亮对孟公威讲:“中原士大夫甚多,君子遨游,何必一定要返回故乡!”

裴松之认为:《魏略》此言,认为诸葛亮为公威计,可也,若认为兼为己言,可谓未达其志。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凡在贤达之列,固必兼而有之。以诸葛亮之卓识,岂不能自审其才智?诸葛亮高吟俟时,情见乎其言论,志气所存,既已定于初始。若使诸葛亮游步中原,骋其龙光,有再多士人,焉能埋没!诸葛亮若委质魏氏,展示其才器,诚非陈长文、司马仲达所能比拟,更何况其余!诸葛亮不患功业不就,道之不行,志向恢宏宇宙,而终不北向,盖因皇权以下移,汉祚将倾覆,诸葛亮这才赞誉众豪杰,欲振兴汉室衰微,以兴灭继绝、克己复礼为己任。岂能以区区利益,而困守偏僻之地!此司马相如所谓鹍鹏已翔于辽廓,而罗网者,犹视于薮泽者矣。孟公威名建,在魏国也是贵达之士。

刘备当时驻扎在新野,徐庶来见刘备,刘备很看重徐庶,徐庶对刘备讲:“诸葛孔明,人称卧龙,将军愿见此人否?”[173]刘备说:“请君带来相见。”徐庶答:“此人绝不肯俯就被招来见面。如果将军要见卧龙,应屈尊登门,亲自拜访此人。”于是,刘备去拜谒诸葛亮,先后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刘备屏退身边人,对诸葛亮讲:“汉室倾覆,奸臣弄权,窃据朝纲,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为天下伸张大义,然而,孤才智疏浅,多次遭受挫折,以至于直至今日,一事无成。孤依然志犹未尽,请君思考,有何计可献?”诸葛亮答:“自从董卓祸乱朝纲,天下群雄并起,称霸一方,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袁绍相比,名望既小,且兵力较弱,然而曹操打败袁绍,以弱胜强,并非仅凭天时,更有人谋。而今,曹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之争锋。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世,有长江天险,士民亲附,还有贤能之士为其所用,此可以作为外援,将军不可图谋江东。荆州北据汉水、沔水,有长江直通南海,东可接吴会,西可通巴蜀,此地可作为将军用武之地,荆州牧刘表力不能守,此乃上天资助将军,将军有意乎?益州险阻,关塞阻隔,有沃野千里,可谓天府之国,高祖借益州之富饶,成就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汉中,民众殷富,而不懂得存恤,有智能之士也企盼遭遇明君。将军是帝室之胄,信义传于四海,思贤若渴,总揽英雄,如果占领荆州、益州,在险隘之地据险而守,西和诸戎,南安夷越,对外结交孙权,对内修明政治,整饬法律;一旦天下有变,将军可命令一上将率领荆州军队,直指宛县、洛阳,将军则率领益州之众,从秦川出兵,百姓焉能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诚如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复兴。”刘备说:“先生分析得好!”刘备与诸葛亮结为挚友,对诸葛亮倍加信任。关羽张飞不以为然,刘备解释:“孤有孔明,犹如鱼之得水。愿诸君勿再言。”关羽、张飞这才不作声。[174]

[173]《襄阳记》记载:刘备向司马德操咨询天下大势。司马德操说:“儒生俗士,岂识天下大势?识时务者为俊杰。此间有伏龙、凤雏。”刘备问谁是伏龙、凤雏,答:“诸葛孔明、庞士元。”

[174]《魏略》记载:刘备驻扎在樊城。当时,曹公平定河北,诸葛亮知道,荆州早晚会面对曹公南下,刘表性情舒缓,不懂得用兵。诸葛亮北上来见刘备,刘备与诸葛亮并非旧交,又见诸葛亮年少,以儒生相待。众人坐下来谈事,宾客皆散去,唯诸葛亮留下,刘备也不问其有何言。刘备喜欢编结,有人送刘备一把牦牛尾,刘备编辫子。诸葛亮向刘备进言:“明将军应当有远大志向,岂能醉心于编结牦牛尾!”刘备听了此话,知道诸葛亮非等闲之辈,放下牦牛尾,回答:“君此言何意?!愿闻其详,编牦牛尾,我聊以忘忧。”诸葛亮谏言:“将军忖度镇南将军刘表与曹公相比,德能如何?”刘备答:“远不如曹公。”诸葛亮又问:“将军自我忖度,与曹公相比,如何?”刘备答:“也不如曹公。”诸葛亮说:“今日,诸公皆不如曹公,将军手下军士,不过数千人,以此应敌,岂能毫无对策!”刘备问:“我正在为此事发愁,如何是好?”诸葛亮答:“今荆州并非缺少人才,登记在户籍的百姓不多,平时徭役,征调百姓繁重,人心不悦;将军可向刘表谏言,令荆州凡外来游民,皆自报户籍,落实人口,这样再征调徭役,对百姓都有利。”刘备从其计,故刘备的部众也随之增多。刘备由此知道诸葛亮有雄才大略,以上宾礼相待。《九州春秋》所言也如此。

裴松之认为:诸葛亮向刘禅上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并非诸葛亮先拜谒刘备,此事已明矣。虽传闻见异,各生彼此,然而,乖背若是,也的确错谬。

刘表的长子刘琦对诸葛亮很尊重。刘表听信后妻之言,喜欢小儿子刘琮,疏远刘琦。刘琦每次向诸葛亮请教自保之术,诸葛亮都会拒绝,没有为刘琦策划。于是,刘琦带着诸葛亮在后花园游玩,二人上了一座高楼,宴饮之间,刘琦令人撤去梯子,对诸葛亮讲:“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先生之口,入于刘琦之耳,可以讲了吗?”诸葛亮答:“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刘琦顿时醒悟,遂暗中留意,恰逢黄祖病逝,刘琦抓住机会,请求父亲,出任江夏郡太守。此后,刘表病逝,刘琮听到曹公南下讨伐荆州的消息,派遣使者向曹公请降。刘备在樊城,听说刘琮投降,曹公率领大军南下,刘备只好带着诸葛亮与徐庶向南退走,被曹公追上,刘备大败,徐庶的母亲被曹公俘虏。徐庶向刘备辞别,指着心口,发誓:“本欲与将军共谋王霸之业,以此方寸之心发誓。现在老母已在曹操手中,方寸大乱,无益于再谋大事,请从此告别。”徐庶前去拜谒曹公。[175]

[175]《魏略》记载:徐庶原来名叫徐福,是家中独子,年少时,喜欢任侠,学习击剑。中平年间,徐庶为人报仇,用白垩粉涂面,披发逃亡,被官吏追捕,问其姓字,闭口不言,官吏在车上立一根柱子,把徐庶绑缚在柱子上,击鼓令集市上的人辨认,无人敢站出来指认,徐庶的同党劫夺徐庶,徐庶这才逃脱。徐庶感激,从此以后,丢弃刀戟,改换疏巾单衣,折节研究学问。当初到学校,学校的学生听说徐庶此前做过贼,不肯与其讲话。徐庶卑躬屈膝,每天早晨起床,洒扫庭除,先领会老师意思,听讲经学,专心致志,研习学业,义理精熟。此后,徐庶与同郡人石韬的关系很好。初平年间,中原乱兵骤起,徐庶与石韬南下,客居荆州,在荆州,又与诸葛亮的关系很好。及至荆州归附曹操,孔明(诸葛亮)跟随刘备南征北战,徐庶与石韬北上。黄初年间,石韬历任郡太守、典农校尉,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明帝太和年间,诸葛亮出兵陇西,听说徐元直、石广元仕途不顺,叹息:“魏国有很多士人!为何此二人得不到重用?”徐庶来到曹营很多年,病逝,在彭城有其碑刻,今日尚存。

刘备到了夏口,诸葛亮说:“情况紧急,请让我带着使命,前去向孙将军求救。”当时,孙权占据江东,拥兵自重。孙权在柴桑,观望曹、刘胜败,诸葛亮劝说孙权:“如今海内大乱,将军起兵,占据江东,刘豫州也有很多徒众,驻扎在汉水以南,与曹操争夺天下。曹操扫灭群雄,中原已大致平定,既而收复荆州,威震四海。英雄可谓无用武之地,刘豫州遁逃至此。将军也应量力而行。如果将军以吴、越之众,与曹操抗衡,不如与其绝交;如果不能,将军可放下武器,束甲投降,北面事之!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情况紧急,不能决断,曹公率领大军,渡过长江,大祸将至,不会再有几日!”孙权问:“如君所言,刘豫州何不先俯首投降?”诸葛亮答:“田横是齐国壮士,依然坚守道义,不肯忍受屈辱,更何况刘豫州是王室贵胄,盖世英才,被众士人所敬仰,犹如河流归海,情况不济,此乃天命,岂能甘心臣服于曹操!”孙权听罢,勃然大怒:“我同样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我的决心已定!并非仅刘豫州可以对抗曹操,不过,刘豫州新败,能躲过此难吗?”诸葛亮答:“刘豫州兵败于长坂,战士已经逃归,还有关羽的水军,精兵不止万人,刘琦的江夏战士,也不下万人。曹操虽然人多势众,远道而来,必然疲惫,追赶刘豫州,轻骑一日一夜,不过三百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正是兵法所忌‘必挫败上将军’。北方战士,不习水战;荆州的士民归附曹操,这是受到曹军强势压迫,并非心甘情愿。将军若能命令猛将,率领数万精兵,与刘豫州同心协力,破曹军必矣。曹操军败,一定会北撤,这样,荆州、东吴将会变得强大,可形成鼎足之势。成败之机,在于今日。”孙权听罢分析,大喜,当即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领三万水军,命令鲁肃前去拜谒刘备,双方合力,抗拒曹公。[176]曹公在赤壁大败,引军撤回邺城。先主刘备遂攻下江南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都督零陵郡、桂阳郡、长沙郡三郡,征调赋税,充实军备。[177]

[176]《袁子》记载:张子布向孙权举荐诸葛亮,诸葛亮不肯留下。有人问其原因,诸葛亮答:“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而,观察孙将军气度,能贤诸葛亮,但不能尽用诸葛亮,因此,我不愿留下。”

裴松之认为:袁孝尼著文立论,非常看重诸葛亮的为人,至如此言,则失之远矣。观察诸葛亮君臣相遇,可谓希世一时,终始以分,谁能离间?怎么会中违断金,甫怀择主,即使孙权尽诸葛亮之才能,重用诸葛亮,便当幡然去就?葛生行己,岂其然哉!关羽被曹公擒获,礼遇关羽甚厚,可谓尽其用矣,关羽依然义不背本,难道说孔明还不如云长?!

[177]《零陵先贤传》记载:诸葛亮当时在临烝。

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派法正来迎接刘备,令刘备进攻张鲁。诸葛亮与关羽镇守荆州,此时,刘备从葭萌关回军,进攻刘璋,诸葛亮与张飞、赵云等率领大军,溯长江而上,沿途分头平定沿江郡县,与刘备一起围困成都。成都平定,刘备拜诸葛亮为军师将军,总理左将军府事务。刘备对外用兵,诸葛亮镇守成都,保证刘备的军粮供应及兵员补充。建安二十六年,群臣劝刘备登上帝位,刘备没有答应,诸葛亮劝说刘备:“在往昔,吴汉、耿弇等劝说刘秀即帝位,刘秀辞让,前后数次,耿纯进言:‘天下英雄喁喁,皆有所期望。如果不能听从众人劝谏,士大夫各归其地,追随新主公,就不会再追随公打天下啦。’刘秀深感耿纯的谏言恳切,遂答应登上帝位。而今,曹氏篡汉,天下无主,大王本来就是刘氏苗裔,乱世群雄并起,今天大王即帝位,正当其时。士大夫追随大王已久,辛苦劳累,也期望借尺寸之功,得到回报,正如耿纯所言。”这样,刘备答应,登上帝位,颁发策书,拜诸葛亮为丞相:“朕遭遇汉室多难,继承大宗,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懈怠,时刻想着安抚百姓,担心未能达成所愿。呜呼!丞相诸葛亮了解朕的心意,孜孜不倦,辅弼朕躬,襄助汉室复兴,以仁德施惠于天下,君其勖勉哉!”诸葛亮以丞相兼领尚书职事,持符节。张飞去世,诸葛亮兼领司隶校尉。[178]

[178]《蜀记》记载:晋建国初,右扶风人王骏镇守关中,司马高平县人刘宝、长史荥阳县人桓隰,朝廷群臣、士大夫评论诸葛亮,在当时,评论者多讥讽诸葛亮,托身非所,劳苦蜀民,力小谋大,不能度德量力。金城郡人郭冲却认为诸葛亮智略超群,超过管仲、晏婴,功业未济,评论者困惑,诸葛亮有五事隐没,不闻于世,刘宝等大可不必无端指责。右扶风人王骏慨然赞赏郭冲的意见。

裴松之认为:诸葛亮的美德,诚所愿闻,然而,郭冲的意见,仍然有可疑之处,谨随事难之如下:

其一事曰:诸葛亮刑法严峻,刻剥百姓,从君子到小人,都心怀怨恨,法正劝谏:“在往昔,高祖入关,约法三章,秦民感受其德,今君借朝廷权威,占据一州,刚刚建国,还未向百姓施以恩惠;而且客主之义,应该俯身降下,愿君缓刑弛禁,以安抚百姓。”诸葛亮答:“君知其一,不知其二。秦以无道,以苛政对待民众,招致民众怨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以约法三章,施惠于民众。刘璋为政暗弱,自刘焉以来,对待百姓有累世之恩,刑法松弛,直至刘璋,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地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对此存疑:法正在刘主之前已死,今称法正劝谏,刘主还在。诸葛亮担任股肱大臣,事归元首,刘主在世时,诸葛亮还未兼领益州牧,庆赏刑政,并不由己出。按照郭冲所述诸葛亮的回答,认为自己有能力专擅蜀国政事,则有违人臣相处之理。以诸葛亮谦逊克己之秉性,绝不可能这样做。又云,诸葛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未曾闻善政,以刻剥为称呼。

其二事曰:曹公派遣刺客来见刘备,刚刚见面,就开始讨论伐魏,畅谈天下形势,很符合刘备的想法。刺客稍微向前,靠近刘备,还未得手,此时,诸葛亮进来,刺客神色顿时惊慌。诸葛亮即时察觉,知道此人绝非普通人。很快,刺客要去如厕,刘备对诸葛亮讲:“刚才得到一名奇士,正要向君介绍,足以助君。”诸葛亮问其所在,刘备答:“就是刚才如厕者。”诸葛亮徐徐叹息:“我观察客人神色慌张,似有不可言之恐惧,眼睛下视,心神不定,此可谓奸形外漏,邪心内藏,一定是曹氏的刺客。”遂派人追捕,刺客已经越墙逃走。对此存疑:凡为刺客,一定会像暴虎冯河,死而无悔。刘主也有知人之明,怎么会受此客人迷惑,而且认为此客人一定是奇士,还对诸葛亮讲:“足以助君。”也就是说,是像诸葛亮一类的人才。如果是像诸葛亮一类的人才,鲜有人愿意去做刺客,当时,刘主也应该珍惜其才,必不会投之于死地。而且若此人不死,也应该在魏国显达,此人是谁呢?何以寂寞而无闻!

章武三年春天,刘备在永安病危,从成都召来诸葛亮,向诸葛亮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讲:“君的才干十倍于曹丕,一定能安绥国家,完成朕的大业。若嗣子可以辅佐,则辅佐;如其不才,君可取而代之。”诸葛亮顿时泪流满面,涕泣道:“臣只敢竭尽股肱之力,效命忠贞之节,以死报答陛下的厚恩!”先主写下诏书,敕令后主:“汝与丞相共事,事丞相犹如事父。”[179]建兴元年,后主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丞相府,总理国事,不久,又拜诸葛亮为益州牧。政事无论大小,皆由诸葛亮决断。南中诸郡,相继叛乱,诸葛亮以蜀国新近遭遇大丧,故未敢轻易用兵,特派遣使者,向吴国行聘问之礼,与吴国重新修好,结成同盟。[180]

[179]孙盛曰:杖道扶义,体存信顺,然后才能匡扶君主,以济其功,最终奠定大业。俗话讲:弈棋者举棋不定,犹不能战胜对手,更何况量君是否有才,如果心存异志,二三其节,能够征服强邻,囊括四海?刘备临终前,向诸葛亮托孤,将蜀国之希望,遗命于诸葛亮,能没有考虑吗?世人或有人认为,刘备欲以委托之诚意,借以观察蜀人之志。君子曰,不然,刘备之所以寄重任于贤臣,则无须若斯人之诲,如嘱托非其人,不等于开启篡逆之途?是以古人临终前,向大臣寄托顾命,必定有话嘱托;诡伪之辞,绝非托孤之意。幸而后主刘禅暗弱,并无猜忌之心,诸葛亮具有谋略,足以检视朝廷怀有异端之臣,故使朝廷异同之心,不会由己引起。否则,一旦朝臣顿生疑惑,兴起不逞之衅,刘备将重任托付,不亦惑哉!

[180]《诸葛亮集》记载:这一年,魏国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各写信给诸葛亮,向诸葛亮陈述天命,以及人事难违,欲令诸葛亮举国向魏国称藩。诸葛亮没有回复,而是义正词严:“在往昔,楚汉相争,项羽称霸,兴起不由仁德,虽然楚国占有华夏,秉持帝王之势,很快被高祖剿灭,项羽死于非命,此当引为后世永戒。魏国不能明鉴于史,而今欲重蹈覆辙;免身为幸,戒在子孙。二三子各以耆艾老人之年齿,承伪朝之指使,而送上书信,有若崇、竦称颂王莽之功,也将沦为元祸之首,难免葬身无地!在往昔,世祖创立基业,因循旧基,奋起羸卒数千,摧毁王莽强旅,有四十余万众在昆阳之郊,灰飞烟灭。掌握道义,讨伐逆贼,不在于众寡。及至曹孟德,以其谲胜之力,举数十万之众,救张郃于阳平,势穷虑竭,仅能脱身,辱其锋锐之众,丧失汉中之地,众人深知,神器不可妄夺。孟德返回不久,感毒而死。子桓淫逸,继之以篡位。纵使二三子多逞苏秦、张仪诡辩之辞,奉上驩兜滔天之说,欲以谰言,诬毁唐尧、虞舜,曲解大禹、后稷,此所谓陈词滥调,徒丧文藻,烦劳翰墨矣,君子之所不愿为。还有,用兵之诫律:‘万人必死,横行天下。’在往昔,轩辕氏整顿数万虎贲勇士,制衡四方,平定海内,更何况蜀国有数十万之众,正道直行,面对有罪,岂能无视,此仁义之师!”

建兴三年春天,诸葛亮率领大军南征,[181]当年秋天,将南方蛮夷逐一平定。之后,军需物资,很多需要由南中供给,国家日渐富饶,[182]诸葛亮治军讲武,等待时机,准备对中原用兵。建兴五年,诸葛亮率领蜀国将士北上,驻扎在汉中,临出发前,诸葛亮上疏后主: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宏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向宠为都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183]先帝知臣谨慎,故临驾崩前,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184]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忠尽言,则郭攸之、费祎、董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诸葛亮随后出征,驻扎在沔阳。[185]

[181]后主颁诏,赐诸葛亮金钺一具,曲盖一柄,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武士六十人。详情记载在《诸葛亮集》。

[182]《汉晋春秋》记载:诸葛亮到达南中,所战必捷。诸葛亮听说孟获被夷人、汉民所敬服,诸葛亮擒获孟获,在汉军营地,诸葛亮让孟获观看汉军的军营、战阵,问孟获:“此军阵如何?”孟获回答:“此前不知汉军虚实,故战败。今日蒙丞相所赐,得以观看汉军营地、战阵,若只如此,一定能打败汉军。”诸葛亮微笑,释放孟获,令其再战,七纵七擒,诸葛亮再要释放孟获。孟获不愿再战,说:“诸葛公,汉军真乃天威也,南人不敢再叛。”诸葛亮遂进军至滇池。南中得以平定,诸葛亮召集夷人首领,分别委以重任。有人劝谏诸葛亮,诸葛亮回答:“若留下汉官治理,则要留兵,留兵多,则无法供应粮食,一不易;加上夷人刚刚受到重创,父兄在战场上死伤,留下汉官而不留下士兵,必然酿成后患,二不易;而且,夷人多次有反叛之罪,自身疑虑重重,如果留下汉官治理,终不肯相信,三不易;今日我要想不留下汉官治理,也不留兵保护,不运送粮食供应,只需要粗设纲纪,夷人、汉民即可相安往事。”

[183]裴松之按:刘备于建安十三年兵败,派遣诸葛亮出使吴国,诸葛亮于建兴五年上表北伐,自从汉室倾覆至此,整整二十年。然而,刘备当初与诸葛亮相遇,在败军之前一年。

[184]《汉书·地理志》记载:泸唯水出自牂牁郡句町县。

[185]郭冲记录三事:诸葛亮驻扎在阳平,派遣魏延率领大军东下,诸葛亮仅留下一万人守城。司马懿率领二十万众,抵御诸葛亮,结果与魏延军错道而行,径直进抵距离诸葛亮驻扎的阳平城六十里处,侦察部队禀报司马懿,诸葛亮在城中守城的兵力很弱。此时,诸葛亮已经发现司马懿猝然而至,两军很快将迎面对阵,欲召回魏延率领的大军,魏延出发已远,再派人循迹追回,显然已经来不及,城中守城的将士顿时惊慌,不知该如何是好。诸葛亮依然保持镇静,泰然自若,指挥若定。诸葛亮敕令军中,皆偃旗息鼓,不得妄自走出营帐,又令打开阳平城四座城门,命令人在城门口洒水扫地。司马懿常说诸葛亮谨慎持重,突然见蜀军摆出示弱的架势,怀疑阳平城已有埋伏,急忙引军北撤。第二天吃饭时,诸葛亮对参佐拊手大笑,说:“司马懿一定以为我故意示弱,暗中埋伏有军队,循山路遁走。”巡视哨兵回来报告,正如诸葛亮所料。司马懿后来知道实情,深以为恨。对此存疑:按阳平城在汉中,诸葛亮当初驻扎在阳平。在当时,司马懿担任荆州都督,镇守宛城,直至曹真死后,才开始与诸葛亮在关中抗衡。魏国派遣司马懿从宛城出发,率领大军经由西城伐蜀,正值雨季,大军滞留在途中,不得不撤回。在此前后,从未在阳平与蜀军交兵。即使如郭冲所言,司马懿率领二十万众,既然已经知道诸葛亮兵少力弱,怎么还会怀疑其有伏兵?此时,司马懿正可设防,严阵以待,何至于慌忙撤走?按《魏延传》记载:“魏延每次跟随诸葛亮出兵,欲请求率领一万精兵,与诸葛亮分道出击,在潼关会合,诸葛亮坚决制止,不允许魏延冒险;魏延常说诸葛亮过于谨慎,叹息自己的才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诸葛亮连一万人尚且不肯拨付魏延,另外出兵,岂能如郭冲所言,让魏延率领重兵在前,自己以轻弱之众,自守阳平城?而且,郭冲与扶风王所言,彰显司马懿用兵之短,对其儿子毁伤父亲,理所不容,而云“扶风王慨然赞成郭冲之言”,故知此书所列举,皆虚妄。

建兴六年春天,诸葛亮虚张声势,从斜谷出兵,欲攻取郿县,派赵云、邓芝布置疑兵,占据箕谷,魏国大将军曹真举兵迎敌。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攻下祁山,军容整肃,号令严明,赏罚必信,南安郡、天水郡、安定郡背叛魏国,响应诸葛亮,关中受到震动。[186]魏明帝御驾亲征,坐镇长安,诏令张郃迎战诸葛亮,诸葛亮派马谡统率诸军,担任前锋,与张郃在街亭大战。马谡违背诸葛亮的部署,举措失当,被张郃打败。诸葛亮只好把西县一千余家百姓迁走,撤回汉中,[187]诸葛亮诛杀马谡,向众将谢罪,上疏:“臣以薄弱之才,窃据尊位,领受诏命,秉持旄钺,以激励三军,不能严肃军法,遵章办事,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败,箕谷不戒之失,责任在臣,授任无方。臣不能识人,遇事多有暗昧,《春秋》之义,兵败须有将帅承担责任,臣不能推卸罪责。奏请领受罪过,自贬三级,以儆效尤。”后主刘禅拜诸葛亮为右将军,代行丞相职事,所任职责,仍和此前一样,总理朝政。[188]

[186]《魏略》记载:当初,国家以蜀中只有刘备。刘备既死,数年寂然无声,是以毫无防备;突然听说诸葛亮出兵,朝野恐惧,陇西、祁山尤其恐慌,故三郡同时响应诸葛亮。

[187]郭冲记录四事:诸葛亮出兵祁山,陇西、南安二郡响应诸葛亮,投降蜀国,诸葛亮围困天水,攻取冀城,俘虏姜维,掳掠百姓士民数千人,返回蜀国。蜀国上下皆向诸葛亮道贺,诸葛亮愀然变色,面有戚容,谢曰:“普天之下,莫非汉民,国家威力未举,使百姓困于豺狼之吻。一夫有死,皆诸葛亮之罪,以此相贺,能不为愧。”于是,蜀人知道诸葛亮有吞魏之志,并非为拓展土地而已。对此存疑:诸葛亮有吞魏之志已久,并非始于此,众人才知。而且,此次诸葛亮率军出征,并不成功,死伤甚多,叛离者众,三郡归降,最终仍不能为蜀国所拥有。姜维,天水一匹夫耳,擒获姜维,于魏国又有何损失?攻取西县,掳获千家,不能弥补街亭之败,又何以为功,蜀人相贺?

[188]《汉晋春秋》记载:有人劝诸葛亮再次出兵,诸葛亮答:“大军在祁山、箕谷,数量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反而为贼所破,此败不在于兵少,而在于用人。今后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斟酌变通之道;若不能取胜,即使兵力再多,又有何益!自今以后,诸将要有忠心报国之念,但勤攻吾之缺失,则大事可定,贼可击破,功可跷足而待。”于是,诸葛亮经常考察将士之劳,甄别烈士壮勇之迹,引咎自责,向朝廷内外宣布此次用兵之误,砥砺将士,讲军习武,以为后图,戎士操练,民忘其败。诸葛亮听说孙权打败曹休,魏军东下,关中虚弱。十一月,诸葛亮上奏:“先帝生前发誓,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委托臣讨贼。以先帝之明察,忖度臣之才智,故知臣伐贼能力尚弱,而敌军强大;然而不伐贼,王业亦亡,是以坐以待毙,还是主动出击,讨伐贼寇?因此,先帝托付臣以重任,而无所怀疑。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虑如何北伐,在此之前,宜先率军南下,故五月渡过泸水,深入不毛之地,并日而食。臣并非不爱惜身体,想到王业不能偏安于蜀地,故敢冒危险之途,以实现先帝之遗志,廷议者认为,南征并非稳妥之计。而今,魏贼已疲惫于西,又困顿于东,按照兵法,正可趁着魏贼疲惫之际,出兵讨伐。臣谨陈述其事如下: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智略深远,然而,高祖为平定天下,依然涉险犯难,屡败屡战,危而后安。如今,陛下才智远不如高帝,谋臣更不如张良、陈平,而欲以智谋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占据州郡,坐而论道,动引圣人,群臣满腹狐疑,众难塞胸,今年不战,明年不征,使得孙策坐大,遂吞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略远超众人,其用兵如神,犹如孙膑、吴起,然而,依然受困于南阳,履险于乌巢,危殆于祁连,受逼于黎阳,几次兵败北山,几乎死于潼关,最后转败为胜,谋取成功,况且,臣才能微弱,欲以不冒危险而安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次攻打昌霸未下,四次越过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谋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次称赞曹操为能,犹有此失,况且臣才能驽下,焉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从臣到达汉中,此间又过去数年,蜀军大将已丧失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再加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能担任先锋大将者,乏善可陈。突将、无前、窦叟、青羌、散骑、武骑有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的四方精锐,并非一州所有,若再经过数年,则将损失三分之二,将何以图贼?此臣之未解五也。如今,民穷兵疲,而大事未可停息,大事未可停息,则住与行,劳费相等,若不在今日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抗衡,此臣之未解六也。天下难平者,事也。在往昔,先帝败于荆楚,在当时,曹操拊手称道,以为天下将可以平定。然而,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伐,夏侯授首,此曹操之失计,而汉室之事将成也。既而,吴国背弃盟约,关羽战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诸事始料未及,很难预见。臣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才智所能逆料。”此后,又有大散关之役。此表,《诸葛亮集》没有记载,出自张俨所著《默记》。

当年冬天,诸葛亮再次从大散关出兵,围困陈仓,曹真迎战,诸葛亮的军粮即将耗尽,只好撤军。魏国大将王双率领骑兵追赶,与诸葛亮大战,被诸葛亮打败,死于阵中。建兴七年,诸葛亮派遣陈式攻打武都郡、阴平郡。魏国雍州刺史郭淮率领驻军欲攻击陈式,诸葛亮亲自领兵,进抵建威,郭淮退军,诸葛亮遂平定武都郡、阴平郡。后主颁发诏书,策命诸葛亮:“街亭之役,罪责应由马谡来负,而君引咎自责,自我贬抑,朕难以违背君的旨意,听任君承担罪责。上一年出兵,丞相耀武扬威,斩杀王双;今年出兵,魏将郭淮战败遁走;丞相降伏氐、羌,收复二郡,威镇凶残,功勋卓著。方今天下动乱,元恶尚未枭首,君承受大任,为国事劳苦奔走,长久自我贬抑,甚为不妥,这绝非弘扬圣德。今恢复君的丞相职务,请君不要再辞让。”[189]

[189]《汉晋春秋》记载:这一年,孙权自封尊号,吴国群臣以东吴、西蜀并尊二帝,来向蜀国禀告。朝臣廷议者皆认为,与吴国外交,毫无益处,而且名称国体不顺,应该向吴国表明正义,断绝其结盟之意。诸葛亮认为:“孙权有僭越谋逆之心已久,国家之所以忽略其衅情,以求作为犄角之外援。如果加以拒绝,吴国仇我必深,便当移兵东伐,与之角力,须兼并其领土,再议讨伐中原。吴国贤才尚多,将相效命,未可一朝平定。两国顿兵相持,坐而待老,而使得北贼得计,此绝非谋算之上策也。在往昔,孝文帝向匈奴卑辞送礼,先帝与吴国结盟,皆为权宜之计,应权通变,弘思深远,并非匹夫之一时激愤所能为。今廷议者认为,孙权意在鼎足之势,不能并力御敌,而且志得意满,无上岸之心,按照此推论,皆似是而非。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孙权不能越过长江,犹如魏贼不能渡过汉水,并非力有余而有利不取。如果出动大军讨伐,彼当分裂其地以为后规,下策宜当略民广境,示武于内,并非端坐困守者也。若就其不动而和睦于我,我之北伐,无东顾之忧,河南之众不得尽西,此之为利,亦已深矣。孙权僭越之罪,未宜著明。”于是,诸葛亮派遣卫尉陈震向孙权祝贺正名。

建兴九年,诸葛亮再次从祁山出兵,用木牛运输军粮,[190]蜀军粮草将要耗尽,继续退军,退军途中,与魏国大将张郃接战,射杀张郃。[191]建兴十二年春天,诸葛亮率领大军,从斜谷出兵,此次出征,用流马运输军粮,蜀军占据武功县五丈原,与司马懿在渭水南岸对峙。诸葛亮常担心军粮接济不上,致使壮志未酬,因此,此次出兵,诸葛亮分出部分兵力,在五丈原屯田,作为屯垦基地。军垦的士兵,夹杂在渭水之滨的居民中间,与当地百姓相安无事,军垦不扰乱民众种田。[192]双方相持一百余日。当年八月,诸葛亮的病情日渐沉重,最终在军中病逝,享年五十四岁。[193]蜀军有序撤军,司马懿赶来,巡视蜀军的营地、堡垒壕堑,感叹道:“诸葛亮真乃天下奇才也!”[194]

[190]《汉晋春秋》记载:诸葛亮围困祁山,招鲜卑轲比能助力,轲比能等率军至北地郡石城,响应诸葛亮。在当时,魏国大司马曹真有病,司马宣王从荆州入朝,魏明帝指示:“西方军情紧急,非君不能担此重任。”明帝派遣司马宣王西进,驻扎在长安,都督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司马宣王派费曜、戴陵留下精兵四千,守卫上邽,率领其余大军深入,西进救援祁山。张郃欲分兵驻守雍县、郿县,司马宣王说:“我料定前军能够独自御敌,将军之言是也;如果前军不能御敌,而分为前后两部,就像楚国分为三军,最后被黥布所败。”遂进兵。诸葛亮分兵拒敌,在上邽迎战司马宣王。郭淮、费曜等截击诸葛亮,被诸葛亮打败,蜀军急忙收割当地种植的小麦,在上邽东边与司马宣王相遇,诸葛亮迅速收拢兵力,依险据守,两军对峙,不得交战,诸葛亮引军,缓缓撤退。司马宣王寻思诸葛亮将在卤城驻守。张郃说:“彼远道来攻我,欲请战而不得,我军利在不战,可以延长时间,待敌方粮食匮乏,再克敌制胜。祁山知道大军已经迫近,人情自固,无须驻扎此地,可分出奇兵,在蜀军后方出现。不进军追敌,又不敢迫近,将坐失民望。如今,诸葛亮军粮已经匮乏,应该采取行动。”司马宣王不听,继续尾随诸葛亮,魏军进抵卤城,登上高坡扎营,挖掘壕沟,不肯与蜀军接战。贾栩、魏平多次请战,而且说:“公畏惧蜀军如虎,奈何将被天下人耻笑!”司马宣王依然坚持战略部署。诸将不停地请战,五月辛巳,司马宣王派张郃在南围攻打蜀军无当监何平,司马宣王亲自从中路迎战诸葛亮。诸葛亮派魏延、高翔、吴班出阵,大败魏军,擒获、斩杀三千余人,缴获铠甲五千余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司马宣王退军,固守军营不出。

[191]郭冲五事曰:魏明帝亲自征伐蜀国,临幸长安,派遣司马宣王都督张郃等将军,雍州、凉州劲旅有三十余万,暗中调动急进,窥伺剑阁。诸葛亮当时在祁山,旌旗蔽野,利器精锐,守住险要,十二万轮换,在者八万。当时,魏军布阵,蜀军士兵轮换,军中参佐都认为贼众军势强盛,非大军不能制敌,宜用权宜之计,停止轮换士兵一个月,以加强军威,壮大声势。诸葛亮说:“我统率大军出征,以信义为本,一旦失信,后果难料,此乃古人所重视;应离去者,尽快整理行装,待日期一到,即可回家,勿令妻子在家鹤望久盼,虽临阵杀敌,征战之难,信义决不可废。”诸葛亮催促管事者,安排轮换士兵尽快离去。于是,离去者深受感动,皆愿意留下,与魏军再决一死战,留下者皆踊跃,跃跃欲试出战应敌,愿意效死命。士兵相互间鼓励:“诸葛公之恩,死亦难报。”临战之日,莫不拔刀,奋勇向前,以一当十,遂斩杀张郃,逼退司马宣王,一战获胜,此信义之效也。对此存疑:裴松之按:诸葛亮此前出祁山,魏明帝亲自到长安,此年并未亲自来。而且,诸葛亮大军在关、陇,魏军岂能越过诸葛亮,径直杀向剑阁?诸葛亮既然在战场,本来并无长久驻守之意,而让军中士兵轮换,返回蜀地,皆非经通之言。孙盛、习凿齿搜求异同,罔有所遗,并未载录郭冲所言,知其乖谬多矣。

[192]《汉晋春秋》记载:自从抵达战场,诸葛亮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司马懿也上表朝廷,向明帝请战。明帝派遣卫尉辛毗持符节,制止司马懿出战。姜维对诸葛亮讲:“辛佐治持符节来到,魏贼不敢再出战。”诸葛亮答:“司马懿本来就无出战之意,之所以固请出战,是以向众将显示有用武之心。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辛佐治持符节,岂能制止司马懿,司马懿又何必千里向朝廷请战!”

《魏氏春秋》记载:诸葛亮派使者来,司马懿询问诸葛亮的睡眠、饮食,以及生活方面的小事,从来不问戎事。使者回答:“诸葛公夙兴夜寐,对士兵责罚棍打二十以上,皆亲自阅览表章;每日饮食,不到数升。”司马宣王说:“诸葛亮如此劳累,将要累死矣。”(www.xing528.com)

[193]《魏书》记载:诸葛亮粮尽势穷,忧恚呕血,蜀军一个晚上把军营焚烧遁走,进入山谷,诸葛亮在途中再次发病,病逝。

《汉晋春秋》记载:诸葛亮在郭氏坞病逝。

《晋阳秋》记载:有流星赤红,而且有芒角,自东北向西南方向划过,落入诸葛亮的军营,三次落下,从大到小。不久,诸葛亮病逝。

裴松之认为:诸葛亮在渭水之滨,司马懿畏惧,与蜀军对峙,畏首畏尾,胜负之形,未可预料,而云诸葛亮呕血,皆因为诸葛亮病逝军中,而自相夸大其事。以孔明之谋略,岂能为仲达而呕血?及至刘琨丧师败绩,写信给晋元帝也说:“诸葛亮军败,呕血而死。”此则引虚记以为实言。又说诸葛亮进入山谷才病逝,因为蜀军进入山谷,才开始发丧。

[194]《汉晋春秋》记载:杨仪等整军出营,百姓奔走相告,禀报司马懿,司马懿追赶蜀军。姜维令杨仪率军返回,鸣鼓再战,蜀军指向司马懿,司马懿慌忙退军,不敢逼近。于是,杨仪重整旗鼓撤军,进入山谷,然后发丧。司马懿也随后撤军,百姓为之嘲讽:“死诸葛吓走生仲达。”有人将此话转告司马懿,司马懿自我解嘲:“我能料生,不能料死也。”

诸葛亮临死前,留下遗命,葬在汉中定军山,因山起坟,墓冢仅能容下棺木即可,殡殓以平时所穿的衣服,不用任何器物陪葬。后主诏命:“君兼有文武之资,明察秋毫,忠贞不贰,接受先帝遗诏,托孤之命,匡辅朕躬,兴微继绝,志存靖乱;整饬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要建立殊功于季汉,仿照伊尹、周公之巨勋。天不佑君,功业未就,身患重病,遘(gòu)疾殒命!朕异常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可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今派使臣持符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赐君谥号为忠武侯。魂魄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当初,诸葛亮上表后主:“臣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株,有薄田十五顷,臣的子弟衣食皆仰仗这些,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边任职,并无别的收益,随身衣食,皆倚仗于官府,并无另外经营产业,以增加臣的家产。臣死之日,决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至病逝,如其所言。

诸葛亮擅长于巧思谋划,改造连弩,制造木牛流马,这些都是诸葛亮的发明;诸葛亮运用兵法,布置八阵图,皆能出神入化。[195]诸葛亮生前的言论、著书、奏文,很多文章,文采蕴藉,颇为可观,编为一集。

[195]《魏氏春秋》记载:诸葛亮制作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皆有典章,以此训练、激励将士。诸葛亮还制作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有十矢,连续发射。

《诸葛亮集》记载:制作木牛流马法:“木牛,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著于腹。载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独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横者为牛领,转者为牛足,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细者为牛鞅,摄者为牛鞦轴。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载一年需用粮食,日行二十里,人不太劳累。流马尺寸数,肋长三尺五寸,宽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相同。前轴孔,分墨距离头四寸,径中二寸。前脚孔,分墨二寸,距离前轴孔,四寸五分,宽一寸。前杠孔距离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长二寸,宽一寸。后轴孔距离前杠,分墨一尺五分,大小与前边相同。后脚孔,分墨距离后轴孔,三寸五分,大小与前边相同。后杠孔距离后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后载剋距离后杠孔,分墨四寸五分。前杠长一尺八寸,宽二寸,厚一寸五分。后杠与等版方囊二枚,厚八分,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宽一尺六寸,每枚驮载米二斛三斗。从上杠孔距离肋下七寸,前后相同。上杠孔距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长一寸五分,宽七分,八孔同。前后四脚,宽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马象,靬长四寸,径面四寸三分。孔径中,三脚杠,长二尺一寸,宽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景耀六年春天,后主下诏,为诸葛亮在沔阳建立祠庙。[196]当年秋天,魏国镇西将军钟会征伐蜀国,大军进抵汉川,钟会在诸葛亮祠庙举行祭祀,令军士不得在诸葛亮墓址附近放牧樵采。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官至长水校尉。诸葛亮的嗣子诸葛瞻,继承爵位。[197]

[196]《襄阳记》记载:诸葛亮病逝,蜀地所有郡县奏请为诸葛亮建立祠庙,群臣廷议时,后主以礼制有规定,不听,百姓按照时节,在道旁小路上私下祭祀。朝廷言事者,有人认为,可听任百姓为诸葛亮在成都建立祠庙,后主依然不听。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等共同上表:“臣听说,周人怀召伯之德,甘棠树为之不伐;越王思念范蠡之功,铸金以存其像。自从汉兴以来,小善小德之臣,皆画出图形,甚至建立祠庙。况且,诸葛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王室之所以尚未崩坏,实赖诸葛丞相所匡扶,蒸尝止于私门,庙像缺而未立,使得百姓在闾巷祭祀,戎夷野祀,这绝非存德念功,追述大臣功勋之举。而今,尽顺民心,则渎而无典,在京师建立祠庙,又逼近皇室宗庙,此圣怀所以犹疑未决。臣愚以为,可以就近,在诸葛亮墓旁,在沔阳建立祠庙,可以让亲属按时祭祀,凡诸葛丞相的旧臣故吏,欲奉祀丞相者,皆限制在祠庙祭祀。禁绝私祀,以崇正礼。”这样,后主才听从谏言,准奏。

[197]《襄阳记》记载:黄承彦,为人豪爽狭义,是沔南的名士,对诸葛孔明讲:“听说君择妇;老身有一位丑女,黄头黑面,然而,老夫此女,才堪相配。”孔明许婚,女方当即用车送来。当时人以此作为笑谈,乡里人编出歌谣:“莫作孔明择妇,只得阿承丑女。”

诸葛亮选集目录

开府作牧第一 权制第二 南征第三 北出第四

计算第五 训厉第六 综覈上第七 综覈下第八

杂言上第九 杂言下第十 贵和第十一 兵要第十二

传运第十三 与孙权书第十四 与诸葛瑾书第十五 与孟达书第十六废李平第十七 法检上第十八 法检下第十九 科令上第二十

科令下第二十一 军令上第二十二 军令中第二十三 军令下第二十四

以上二十四篇,共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注:以下五段文字,为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

陈寿等向晋帝奏言说:我此前在蜀国担任著作郎,侍中兼中书监济北侯荀勖,中书令关内侯和峤上奏,朝廷诏令我们考订原蜀国丞相诸葛亮的事迹。诸葛亮辅佐危亡之国,凭借蜀地险阻,不肯臣服于朝廷,然而,朝廷还是要保存诸葛亮的论述、事迹,担心诸葛亮的善行、论述有所遗失,此乃大晋光明至德,泽被无疆,自古以来,未曾有过这样的善举。我删除重复,分门别类,选出二十四篇,篇名如上。

从少年起,诸葛亮即显示出超凡的才智,可谓英雄盖世。诸葛亮身高八尺,容貌魁伟,时人对诸葛亮的才智,常惊异之。东汉末年,遭逢天下大乱,诸葛亮跟随叔父诸葛玄在荆州避乱,躬耕于垄亩,不求闻达于世。在当时,左将军刘备以诸葛亮的优秀品质及卓越才能,三顾茅庐,延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诸葛亮深感刘备雄姿英发,实乃当今英豪,遂解带输诚,厚相结纳。及至魏武帝曹操南征荆楚,刘琮举荆州向曹操投降,刘备顿时失去倚恃之地,势单力孤,陷于窘境,面临无立锥之地。诸葛亮出山时,年仅二十七岁,向刘备建言,献出奇策,联络孙权,于是,诸葛亮出使江东,求援吴会。孙权原来就敬佩刘备,又目睹诸葛亮为人文雅,有雄才大略,很敬重诸葛亮,随即派兵三万,以襄助刘备。刘备这才得以与魏武帝抗衡,最终,孙刘联合,大败曹军,乘胜追击,连战连捷,刘备遂平定江南,占领四郡。既而,刘备又西取益州,益州平定,刘备拜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刘备自封尊号,登上帝位,拜诸葛亮为丞相,兼领尚书职事。及至刘备崩殂,嗣子幼弱,事无巨细,皆由诸葛亮在朝中专断。从此以后,诸葛亮对外联合东吴,对内平定南越,建立法规,有章有度,整饬军队,建造器械,设计木牛流马,技艺精巧,物究穷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朝廷官吏,不容奸邪,群臣恪尽职守,人尽怀砥砺之道,蜀地变得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

诸葛亮平生所愿,进欲龙骧虎视,囊括四海,退欲纵马驰骋,效力边陲,震荡宇内。诸葛亮自以为,担心到死那一天,依然不能达成所愿,逐鹿中原、抗衡上国。蜀国力小地狭,君臣岂能坐而待毙,诸葛亮遂用兵不辍,屡次向外展示武力。然而,诸葛亮的才能,以治理戎事为长,以出奇制胜为短;治理民众的才干,远超过战略谋划。诸葛亮面对的强敌,或为人中豪杰,加上两国兵力悬殊,攻守异势,虽连年出兵征伐,未能有克敌制胜之效。在往昔,萧何推荐韩信,管仲举荐王子城父,皆能忖度本人之长处,不能兼而有之。诸葛亮的才智,在于施政,治国理政,或有管仲、萧何的才干,奈何蜀国并未有城父、韩信这样的名将,故恢复汉室的功业,最终落败,岂能看作大义不及?实乃天命有归,不可以力争。

青龙二年春天,诸葛亮率领蜀军出兵武功,分出部分兵力屯田,作为长久驻守基地。当年秋天,诸葛亮在军中病逝,黎民追思诸葛亮,称颂诸葛亮为汉室复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今梁州、益州的民众,依然描述诸葛亮治蜀及出兵征伐的故事,言犹在耳,即使《诗经·甘棠》歌咏召公,郑人歌颂子产,也无法与之相比。孟轲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信矣!评议者或责难诸葛亮文采不够艳丽,过于烦琐,谆谆嘱咐。臣愚以为,皋陶作为大贤,周公作为大圣,考察《尚书》,皋陶之《典谟》,文采典雅,周公之《文诰》烦琐而详细。为何?皋陶与舜帝、大禹商议,周公与群臣盟誓。诸葛亮文辞所及,皆为一般士人,故其文章所指,不得过于典雅,然而谆谆嘱咐,声教遗言,皆经过检验,综合各项事务,皆出于公心,形之于文墨,令人详知其旨意,有补于当世。

伏唯陛下追随古代圣人,胸怀宽广,无所忌讳,即使是敌国诽谤之言,都能够详加整理,无所隐讳,真可谓阐明天下统一之道。谨记录以上著作。臣陈寿诚惶诚恐,顿首,死罪。泰始十年二月一日癸巳,平阳侯国相臣陈寿呈上。

诸葛乔,字伯松,是诸葛亮哥哥诸葛瑾第二个儿子,原来字仲慎。与其兄诸葛元逊在当时都享有名气,评议者认为,诸葛乔的才能不及其兄长,品行超过其兄长。当初,诸葛亮没有儿子,向哥哥请求,以诸葛乔作为后嗣,诸葛瑾启禀孙权,派诸葛乔前往西蜀,诸葛亮以诸葛乔为自己的適子,故改易其字为伯松。后主拜诸葛乔为驸马都尉,跟随诸葛亮至汉中。[198]诸葛乔享年二十五岁,建兴六年去世。嗣子诸葛攀,官至代理护军、翊武将军,早逝。诸葛恪在吴国被杀,子孙被杀尽,诸葛亮又有了亲生儿子,故让诸葛攀返回东吴,作为诸葛瑾的后嗣。

[198]诸葛亮写信给哥哥诸葛瑾:“诸葛乔本来应当返回成都,今诸将子弟皆要从军或运送粮草,弟想到,作为蜀国丞相,更应该与众人同甘共苦,荣辱与共。今派诸葛乔率领五六百兵,与诸将子弟在山谷中服役。”此书信见《诸葛亮集》。

诸葛瞻,字思远。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出兵武功,写信给哥哥诸葛瑾:“诸葛瞻今年八岁,聪慧可爱,我嫌其过早成熟,担心不会成为重器。”诸葛瞻十七岁娶公主,受拜为骑都尉。第二年,担任羽林中郎将,改任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诸葛瞻擅长书画,记忆力过人,蜀人追思诸葛亮,常称赞诸葛瞻才思敏捷。每当朝廷有善政或佳闻,即使非诸葛瞻所建言,百姓也会转相传说:“这是葛侯所为。”是以美声溢誉,有过其实。景耀四年,诸葛瞻代理都护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兼领尚书职事。景耀六年冬天,魏征西将军邓艾征伐蜀国,从阴平由景谷道深入。诸葛瞻都督诸军,在涪城驻扎,前锋被邓艾打败,撤回,驻扎在绵竹。邓艾派遣信使劝诱诸葛瞻:“如果肯投降,将上表封你为琅琊王。”诸葛瞻大怒,斩杀邓艾的来使,与魏军大战,蜀军战败,诸葛瞻死于阵中,死时年仅三十七岁,众军士逃散,邓艾长驱直入,直抵成都。诸葛瞻的长子诸葛尚,与诸葛瞻一起战死。[199]次子诸葛京、诸葛攀的儿子诸葛显等,咸熙元年内迁至河东郡。[200]

[199]干宝曰:诸葛瞻智不足以扶危济困,勇不足以抗拒强敌,而能够不负国家,内心坚守父志,忠孝并存。

《华阳国志》记载:诸葛尚叹息道:“父子蒙受国家厚恩,不早日斩杀黄皓,以至于国家颓败,生又何为!”驰骋于阵中,与魏军死战,被杀。

[200]按《诸葛氏谱》记载:诸葛京,字行宗。

《晋武帝泰始起居注》记载:晋武帝下诏:“诸葛亮在蜀国,竭尽心力,其儿子诸葛瞻面临危难,守义死节,天下之善者。诸葛亮的孙子诸葛京,按照才能,任命为署吏。”后来,诸葛京升任郿县县令。

尚书仆射山涛著《启事》记载:“郿县县令诸葛京,其祖父诸葛亮,遭逢汉末乱世,西蜀与朝廷分隔,父子在蜀国,虽然不达天命,祖父诸葛亮尽心竭力,治理蜀民。诸葛京在郿县任上,治理民众,卓有成效,臣以为,应该补任诸葛京为东宫舍人,以表明朝廷重视贤者,以副梁、益之论。”诸葛京官至江州刺史。

董厥,丞相诸葛亮在世时,担任丞相府令史,诸葛亮称赞董厥:“董令史,可谓良士。每当与其谈话,董令史思维缜密,答问恰当。”董厥改任主簿。诸葛亮病逝后,董厥升任尚书仆射,代替陈祗,升任尚书令,既而升任大将军,台阁职事交由义阳县人樊建代替。[201]延熙十四年,樊建以校尉出使吴国,正值孙权病重,不能亲自接见樊建。孙权问诸葛恪:“樊建比起宗预,如何?”诸葛恪回答:“才能不及宗预,儒雅过之。”后来,樊建担任侍中,代理尚书令。自从诸葛瞻、董厥、樊建统领西蜀政事,姜维常年在外征战,宦官黄皓窃取中枢权柄,众人迁就黄皓,不能匡正朝纲,[202]然而,樊建决不肯与黄皓往来。蜀国被灭第二年春天,董厥、樊建来到京师,二人在相国府担任参军,当年秋天,二人兼领散骑常侍,返回蜀郡,代表朝廷慰问蜀地百姓。[203]

[201]按《晋百官表》记载:董厥,字龚袭,义阳县人。樊建,字长元。

[202]孙盛著《异同记》记载:诸葛瞻、董厥等以姜维好战,徒劳无功,国内疲敝,宜上表后主,召姜维返回,担任益州刺史,夺其兵权;蜀国官员依然由诸葛瞻上表,奏请以阎宇代替姜维。东晋穆帝永和三年,蜀国史官常璩说,蜀郡老人们讲:“陈寿曾经担任诸葛瞻的属吏,被诸葛瞻所羞辱,故借此事,归恶黄皓,而侈言诸葛瞻不能匡扶朝政。”

[203]《汉晋春秋》记载:樊建担任给事中,晋武帝问诸葛亮如何治国,樊建回答:“闻恶必改,不矜其功,赏罚必信,足以感动神明。”晋武帝说:“善哉!如果我能得到此人辅佐,岂有今日之辛苦!”樊建稽首,说:“臣窃闻,天下人评论,皆认为邓艾受到极大冤枉,陛下知而不理,此岂冯唐所言:‘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不能重用。’”晋武帝笑了,说:“我明白了,卿的谏言,促使我反省此事。”于是,颁发诏命,为邓艾平反。

陈寿评论如下:诸葛亮担任蜀国丞相,尽心竭力,辅佐朝廷,安抚百姓,在西蜀建立礼仪制度,裁撤冗官,根据德能授予权力,对任职官员开诚布公;对忠于职守,有益于国家者,虽仇必赏,对于罔顾国法,消极怠政者,虽亲必罚;对于已认识错误,愿意改正,情有可原者,罪行虽重,也会给予出路;以巧言诈伪,矫饰游辞者,罪行虽轻,必严厉惩治;有善行,无微而不赏,有恶行,无纤而不贬;政务庶事,力求简易,循理务实;按照官员政绩,考查官员,循名责实;对以虚伪行事者,不屑一顾;在诸葛亮治理下,蜀国境内,人人敬畏法律,赞成诸葛亮的施政举措,刑法虽严峻,无怨恨者,以其用心平和,劝诫于明处。诸葛亮可谓治国之良才,即使管仲、萧何,不过如此。然而,诸葛亮连年用兵,征伐魏国,终未能成功,在用兵谋略上,并非其所长![204]

[204]《袁子》记载:有人问,诸葛亮何许人也,袁子答:张飞、关羽与刘备同时起兵,是刘备的心腹干将,然而,他们都是武将。刘备晚年得到诸葛亮,拜诸葛亮为丞相,群臣心悦诚服,刘备给予充分信任,诸葛亮为刘备建言献策,举足轻重。及至诸葛亮接受遗嘱,辅佐六尺遗孤,摄理一国政务,服侍凡庸之君,专断大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所行所为,受到君臣百姓真心拥戴。行法严,国人悦服,民尽力,上下不怨。及至出兵征伐,进入战地,严禁掳掠,樵采、放牧者,依然如故,犹如在家园。诸葛亮用兵,行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并不惊慌,受到扰动。诸葛亮去世,已有数十年,国人依然歌颂,思念伟人圣德,犹如周人思念召公。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堪配此德。有人问,诸葛亮出兵陇西,南安郡、天水郡、安定郡三郡百姓背叛魏国,响应蜀军,如果诸葛亮急速进兵,陇西三郡将非魏国所有,而诸葛亮缓缓进军;既而魏军官兵登上陇山,三郡又被收复,诸葛亮并无尺寸之功,失此机遇,何也?袁子答:蜀军精锐,然而良将缺乏,诸葛亮用兵,并不知魏军强弱,是以疑而尝试之;而且大举用兵,不求近功,因此,并不急于进军。问:何以知道诸葛亮疑而不决?袁子答:出兵迟缓,步步为营,屯营重复,三郡响应诸葛丞相,并未进兵助战,诸葛亮勇而能斗,三郡却不能尽速出兵,此其疑徵也。问:何以知诸葛亮勇而能斗?袁子答:诸葛亮驻扎在街亭,前军大败,诸葛亮驻地距离仅数里,却并未出兵救援;官兵相接,蜀军仍徐徐后撤,此其勇也。诸葛亮行军,安静而稳重;安静则易动,稳重则知进退。诸葛亮法令严明,赏罚必信,蜀军士卒皆肯用命,赴险而不顾,此所以能斗也。问:诸葛亮率领数万之众,其所兴造,若数十万之功,是其奇者也。蜀军所至,营垒、井灶、厕所、藩篱、障碍,皆按照规制建造,一月后退军,离去后皆恢复原状,犹如初始,劳神费力,而徒为饰好,何也?袁子答:蜀人为人随意,诸葛亮故以谨严处之。问:何以知其谨严?袁子答:诸葛亮治实而不治名,志大而所欲远,并非仅求近功速效。问:诸葛亮整修官府、官员宿舍、桥梁、道路,这些并非急务,何也?袁子答:蜀国小,贤才少,故欲令官员享有尊严。诸葛亮治蜀,开辟田畴,充实仓廪,器械精良,储蓄充足,朝廷聚会,不崇尚华丽,路上行人无醉汉。治理在于根本,本立故而末治,有余力,而后触及小事,此所以劝其功效。问:先生评论诸葛亮,则有验证。以诸葛亮的才能,却功效甚微,何也?袁子答:诸葛亮,治理以务本为尚,诸葛亮用兵,善于应变,并非其所长,故不敢用其短。问:然而,我等皆赞美诸葛亮,何也?袁子答:此固贤者之远矣,安可以备体责也?能知所短而不用,此贤者之大也;知所短则知所长。前识与言而不中,诸葛亮之所以不用,此吾之所谓可也。

吴国大鸿胪张俨所著《默记》,其中《述佐篇》评论诸葛亮与司马宣王这一段:汉朝倾覆,天下崩坏,豪杰之士,竞相谋取神器。魏氏占据中原,跨州连郡,刘氏占据益州,以武力称雄海内,为一世霸主。诸葛亮、司马懿二国相,遭逢际会,托身于明主,或收功于西蜀,或侧身于伊洛。曹丕、刘备驾崩,后嗣继统,各自领受太保之任,辅佐幼主,不负然诺之诚,亦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历查前世,以观近事,二贤孰优孰劣,可得而详之。孔明起于巴、蜀,治理一州之土,相较于大国,其战士人民,仅有天下九分之一,而以贡礼,联络东吴,对抗北敌,使西蜀一国,耕战有序,刑法整齐,征调步卒数万,长驱直入祁山,慨然有志,饮马黄河、洛水。仲达据西蜀十倍之地,倚仗兼并之众,雄据坚城,坐拥精锐,却无擒敌之意,仅务自我保全,使西蜀孔明自来自去。假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愿,连年运筹谋划,刻日兴兵讨伐,则凉州、雍州不解甲,中原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在往昔,子产治理郑国,诸侯不敢加兵侵犯,蜀国丞相可谓有子产之能。相较于司马懿,不亦优乎!有人说,兵者凶器,战者危事,有国者不务保境安民,安绥百姓,而醉心于开辟土地,征伐天下,未为得计。诸葛丞相诚有匡佐之才,然处于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自可闭关守险,君臣无事。然而,诸葛丞相空劳师旅,无岁不征伐,未能兼并咫尺之地,创建帝王之基,而使得国内疲于用兵,西蜀百姓苦其徭役。魏国司马懿才能堪用,兵多将广,未可轻易征服,量敌而进,兵家所慎;若诸葛丞相胸有成竹,必有克敌制胜之策,然并未见卓然之功效,若无克敌制胜之策,徒劳无功,则非明哲之选择,海内如何归心向义,余窃有疑问,愿闻该如何解释。回答:人们常讲:商汤以七十里、文王以一百里,最终拥有天下,皆以征伐,而奠定大功。揖让而登王位者,只有虞舜、夏禹。而今,蜀、魏为敌国,势不两立,各自为王,自曹操、刘备以来,强弱之势,已悬殊可见,刘备依然出兵阳平,斩杀夏侯渊。关羽围攻襄阳,制服曹仁,生擒于禁,在当时,北边曹公上下忧惧,孟德亲自率军出南阳,乐进、徐晃等并力来救,围困不能当即解除,故蒋子通言,曹公彼时有迁许都、渡黄河之念。恰逢东吴袭取南郡,关羽才兵败,解除襄阳之围困。刘玄德与曹孟德,智力多寡,士众悬殊,用兵行军之道,不可同日而语,犹能以勇力取胜,当时,还没有东吴联盟,构成犄角之势。而今,司马仲达之才,远不如孔明,按照形势判断,异于曩日,玄德尚能与孟德抗衡,孔明为何不能出兵,图谋敌国?在往昔,乐毅以弱燕,兼领五国之众,长驱直入强齐,攻下七十余城。今日蜀汉之兵卒,并不少于燕军,君臣互信,强于乐毅、燕王,加上东吴、西蜀已成唇齿相依之势,东西相应,首尾如蛇,形势所逼,难道不如五国之众,何惮于魏而怯于战?兵贵在奇胜,制敌以智,土地广狭,人马多少,未可偏恃。余观西蜀治国之体,孔明施政得当,法令整肃,遗教在后,及其辞意恳切,陈述进取之谋,忠言謇謇,义形于主,虽古之管仲、晏婴,何以复加?

《蜀记》记载:晋惠帝永兴年间,镇南将军刘弘到隆中,参观诸葛亮的故居,矗立碑刻,为闾巷树表,命太傅府掾犍为郡人李兴撰写碑文:“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盖神物应机,大器无方,通人靡滞,大德不常。故谷风发而驺虞啸,云雷升而潜鳞骧;挚解褐于三聘,尼得招而褰裳,管豹变于受命,贡感激以回庄,异徐生之摘宝,释卧龙于深藏,伟刘氏之倾盖,嘉吾子之周行。夫有知己之主,则有竭命之良,固所以三分我汉鼎,跨带我边荒,抗衡我北面,驰骋我魏疆者也。英哉吾子,独含天灵。岂神之祗,岂人之精?何思之深,何德之清!异世通梦,恨不同生。推子八阵,不在孙、吴,木牛之奇,则非般模,神弩之功,一何微妙!千井齐甃(zhòu),又何秘要!昔在颠、夭,有名无迹,孰若吾侪,良筹妙画?臧文既没,以言见称,又未若子,言行并徵。夷吾反坫,乐毅不终,奚比于尔,明哲守冲。临终受寄,让过许由,负扆(yǐ)莅事,民言不流。刑中于郑,教美于鲁,蜀民知耻,河、渭安堵。匪皋则伊,宁彼管、晏,岂徒圣宣,慷慨屡叹!昔尔之隐,卜唯此宅,仁智所处,能无规廓。日居月诸,时殒其夕,谁能不殁,贵有遗格。唯子之勋,移风来世,咏歌余典,懦夫将厉。遐哉邈矣,厥规卓矣,凡若吾子,难可究已。畴昔之乖,万里殊途;今我来思,觌尔故墟。汉高归魂于丰、沛,太公五世而返周,想魍魉以仿佛,冀影响之有余。魂而有灵,岂其识诸!”

王隐著《晋书》记载:李兴,是李密的儿子,又名李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