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字彦云,太原郡祁县人。叔父王允,在东汉末年曾担任司徒,诛杀董卓。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为董卓报仇,攻入长安,杀了王允,夷灭其家属。王凌及哥哥王晨,当时年少,翻过城墙,逃出长安,随后亡命逃归乡里。王凌被举荐为孝廉,担任发干县长,[1]逐渐升任中山郡太守,在任上有政绩,曹操召王凌,任命为丞相属。
[1]《魏略》记载:王凌担任县长,因为犯事,被判髡刑五年,在道上扫除。当时,太祖的车子经过,问这是哪个刑徒,左右回答。太祖说:“这是子师哥哥的儿子,所犯之事也是为了公事。”于是做主,任命王凌为骁骑主簿。
曹丕接受汉室禅让,登上帝位,拜王凌为散骑常侍,出任兖州刺史,与张辽等率军至广陵,讨伐孙权。大军进抵长江边,夜晚刮大风,吴将吕范等人的战船漂向北岸。王凌与诸将士乘机截获吴军战船,斩杀捕获吴军,缴获战船,立下战功,受封为宜城亭侯,兼领建武将军,改任青州刺史。当时,海滨一带,在国家动乱之后,法令制度没有得到整治。王凌发布政令,施以教化,赏善罚恶,纲纪严明,百姓称颂声不绝于耳。后来,王凌跟随曹休讨伐吴国,在夹石与吴军相遇,魏军战事不利,王凌力战,突破重围,曹休最终脱离危险。王凌改任扬州、豫州刺史,受到军民拥护。当初,王凌到豫州上任,旌表先贤,访问还未显达的士人,各方面的治理,都有相应措施,政绩显著。王凌与司马朗、贾逵的关系很好,及至在兖州、豫州任职,继二人之后,留下政绩。正始初年,王凌担任征东将军,持符节,都督扬州军事。正始二年,吴国大将全琮率领数万人寇掠芍陂,王凌率领诸军迎击,与吴军对峙,力战数日,吴军退走。王凌受封为南乡侯,享受食邑一千三百五十户,升任车骑将军,将军幕府礼仪与三公相同。
当时,王凌的外甥令狐愚以才能担任兖州刺史,驻扎在平阿。舅甥共同掌握军队,专擅淮南重任。王凌升任司空。司马懿诛杀曹爽,王凌升任太尉,持符节。王凌、令狐愚私下计议,认为齐王曹芳不能胜任天子,楚王曹彪年长,而且有才能,欲迎立曹彪在许昌建都。嘉平元年九月,令狐愚派遣部将张式至白马,与曹彪互通信息。王凌又派遣门客劳精到洛阳,告诉儿子王广。王广讲:“废立大事,切勿成为祸首。”[2]当年十一月,令狐愚再次派遣张式去见曹彪,还未返回,令狐愚病死。[3]嘉平二年,荧惑星停留在南斗,王凌说:“斗中有星,当有突然富贵者。”[4]嘉平三年春天,吴军堵塞涂水。王凌欲借此发难,王凌严令诸军,待命出征,上表奏请讨伐吴国;齐王曹芳回复,没有批准。王凌仍暗中准备,派遣将军杨弘将废立之事告诉兖州刺史黄华,黄华、杨弘连名禀告太傅司马懿。司马懿率领中军,从水路讨伐王凌,先下赦免令,赦免王凌死罪,又派尚书王广东行,带着书信晓谕王凌,大军进抵百尺,威逼王凌。王凌自知势穷力竭,乘船单人出来迎接司马懿,派遣掾史王彧谢罪,送上印绶、符节、斧钺。大军进抵丘头,王凌反绑双手,站在水边请罪。司马懿奉诏命,派遣主簿解开王凌的绑缚,接见王凌,加以安抚,归还印绶、符节、斧钺,派遣步骑六百人,送王凌返回京师。王凌走到项县,服毒药自杀。[5]司马懿进入寿春。张式等自首请罪,司马懿穷究谋反案,曹彪被赐死,受到此案牵连者,一律被夷灭三族。[6]朝臣在廷议时,都认为,按照《春秋》大义,齐国大夫崔杼、郑国公子归生,都被追加刑罚,斫破棺木,剖棺戮尸,陈列尸体,在典籍中有记载。王凌、令狐愚犯谋逆罪,应该按照典章执行。于是,挖开王凌、令狐愚的墓冢,剖开棺木,在附近集市暴露尸体三日,焚烧其印绶、朝服,把尸体直接丢入土中埋葬。[7]齐王曹芳晋升杨弘、黄华爵位为乡侯。王广有志气,注重品行修养,死时年仅四十余岁。[8]
[2]《汉晋春秋》记载:王凌、令狐愚密谋,以皇帝年幼,受制于强臣,不堪作为魏国君主,楚王曹彪年长,而且有能力,欲迎立曹彪,以振兴曹氏。王凌派人告诉王广,王广答:“凡举大事者,一定要顺乎人情。而今,曹爽在朝中秉政,为人骄奢,失去民心,何平叔虚身守位,不理政事,丁、毕、桓、邓虽然有宿望,专竞于世。加上变易朝廷法典,政令多次更改,所存虽高,而事不下接,民众已经习惯于旧制,众人未必肯响应。故虽然权倾四海,声震天下,同日斩戮,名士减半,而百姓安之,无人为之悲哀,失去民望也。而今,司马懿虽然计谋难以估量,在朝中任事未必有逆志,而擢拔任用贤能,广树胜己,修先朝之政令,副众心之所望。曹爽所为恶政,司马懿并不急于改定,夙夜匪懈,以恤民为先。父子兄弟,掌握兵权,恐怕难以成功。”王凌不听。
裴松之认为:如此言之论,皆前史所不载,而犹出自习氏。且制言法体不似于昔,怀疑这是习凿齿所编造。
[3]《魏书》记载:令狐愚,字公浩,原来叫令狐浚,黄初年间,担任和戎护军。护乌丸校尉田豫讨伐胡人有功,稍微有些违反节度,令狐愚以军法惩治。文帝大怒,收捕令狐愚,免官抵罪,文帝下诏:“令狐浚何其愚蠢!”遂以令狐愚改名。正始年间,令狐愚担任曹爽将军幕府长史,后出任兖州刺史。
《魏略》记载:令狐愚听说楚王曹彪有智有勇。当初,东郡有谣言:“白马河出妖马,夜过官牧嘶鸣,众马皆应,第二日见其迹,大如斛,行数里,还入河中。”又有谣言:“白马平素在西南奔驰,谁乘者,朱虎骑。”楚王小名朱虎,故令狐愚与王凌阴谋立楚王。先派人通知楚王:“使君谢大王,天下事不可知,愿大王自爱!”曹彪明白他们的意思,答应:“谢使君,知道厚意。”
[4]《魏略》记载:王凌听说东平县百姓浩详懂得星象,召来咨询。浩详怀疑王凌有所挟持,欲顺着王凌的意思,不说吴国当有死丧,而说这是淮南、楚国分野,而今,吴、楚同一分野,当有王者兴。故王凌遂下定决心。
[5]《魏略》记载:王凌写信给太傅:“猝然听闻大军到来,已经在百尺之遥,臣虽然知道命穷力竭,迟于相见,身首分离,不以为恨。前后派遣使者,有书信未得汇报,企踵西望,无物以譬。昨天送去书信,便乘船来相迎,住宿在丘头,清晨来到浦口,奉命开启赦免诏书,又知道二十三日的情况,累纸诲示,闻命惊愕,五内失守,不知何地可以自处?仆久忝朝恩,历试无数,统御戎马,董齐东夏,事有缺废,中心犯义,罪在三百,妻子同命,无所祷矣。不图圣恩天覆地载,横蒙宽宥,复睹日月。亡甥令狐愚携群小之惑言,仆即时呵斥,使不得再讲此话。既然此事已人人皆知,神明所鉴,非事无隐瞒,最终败露,知此枭首灭族之罪。生我者父母,活我者司马公。”又重申:“臣身陷刑罪,谬蒙宽宥。今派遣掾史送上印绶,不久,当如诏书,自缚归命。虽明公私下同情,国法有分。”及至王凌来到,如书信所示。太傅派人解开绑缚。王凌既蒙赦免,加怙旧好,不复自疑,径自乘小船来见太傅。太傅派人迎接,船留在淮水中,相去十余丈。王凌知道,司马懿见外,远远地对太傅喊:“卿直以折简召我,我当敢不至邪?为何引军来!”太傅答:“以卿非肯逐折简者故也。”王凌答:“卿负我!”太傅答:“我宁负卿,不负国家。”遂派人送来毒药。王凌自知罪重,试着索要棺钉,以观太傅之意,太傅派人送棺钉给王凌。王凌走到项城,夜里呼唤掾属,与他们诀别:“享年八十岁,身死名灭!”遂自杀。
干宝著《晋纪》记载:王凌走到项城,看见贾逵祠在项水侧,王凌大呼:“贾梁道,王凌固忠于魏室之社稷,唯尔有灵,知之。”这一年八月,太傅有病,梦见王凌、贾逵变为疠鬼,甚恶之,不久去世。
[6]《魏略》记载:山阳郡人单固,字恭夏,为人有器量。正始年间,兖州刺史令狐愚与单固的父亲单伯龙关系很好,征召单固,欲任命为别驾。单固不愿意担任州吏,以有病辞让。令狐愚礼意越厚,单固仍不肯答应。单固的母亲夏侯氏对单固讲:“使君与你的父亲关系很好,故任命你职务,你也应该考虑出仕,可以前去。”单固不得已,只好赴任,与兼治中从事杨康成为令狐愚的心腹。后来,令狐愚与王凌密谋,杨康、单固皆知道此事。恰逢令狐愚患病,杨康应司徒府征召,前去洛阳,单固以有病,辞去职务。杨康在京师揭发此事,太傅遂率领军队,前来收捕王凌,到了寿春,单固来见太傅,太傅问:“卿知道此事,为何不报告?”单固回答不知。太傅说:“且放下近事。问卿,令狐愚欲谋反,是吗?”单固又说没有此事。而杨康已经告发,此事遂与单固有牵连。司马懿收捕单固及其家属,关押在廷尉署监狱,拷打审问数十次,单固坚持说不知道。太傅录下杨康的供词,与单固的供词对比,再次诘问单固。单固理屈词穷,骂杨康:“老庸才,既负使君,又灭我族,我看你能活多久!”案情坐实,奏报朝廷,须先报廷尉,廷尉以单固是旧友,听其与母亲妻子、儿女相见。单固看见母亲,不敢仰视,母亲知其惭愧,喊着单固的字,对单固讲:“恭夏,你本来不愿意出仕,到州郡任职,是我强劝你去。你作为官吏,遇上这种事,也只能伏罪。从此以后,门户将衰微,我无恨也。你还有什么想法,告诉我。”单固终不肯仰视,又不肯讲话,直至被杀。当初,杨康自以为揭发谋反,能得到宽宥,还能得到封侯、赏赐,后来以供词漏洞很多,也被杀,临刑前,二人一起出狱,单固骂杨康:“老奴,你死就死吧,把我也牵连上。若令死者有知,你还有何面目在地下见面。”
[7]干宝著《晋纪》记载:兖州武吏东平县人马隆,自称是令狐愚的门客,拿出自己的钱,重新殡殓、埋葬,为其服丧三年,种植松柏。一州之士人惭愧。
[8]《魏氏春秋》记载:王广,字公渊。弟弟王飞枭、王金虎,都有才能,武艺过人。太傅曾经从容问蒋济,蒋济答:“王凌文武兼备,当今无双。王广有志气,有其父亲遗风。”回去后,蒋济为自己讲过的话后悔,告诉亲近者:“我这些话,会夷灭他人的家族。”
《魏末传》记载:王凌的小儿子,字明山,也是知名士人,善于书法,多才多艺,他人得到其书法,皆以为法式。明山逃往太原,被追兵追上,当时,有飞鸟麇集在桑树上,随枝低卬,举弓射之即倒,追兵乃止,不复进。明山投奔亲家,亲家告诉官吏,遂被捕。
毌丘俭,字仲恭,河东郡闻喜县人。父亲毌丘兴,黄初年间,担任武威郡太守,讨伐叛羌,怀柔夷狄,开发河西地区,名声仅次于金城郡太守苏则。毌丘兴讨伐贼寇张进及叛胡有功,受封为高阳乡侯。[9]后来,毌丘兴入朝,担任将作大匠。毌丘俭继承父亲的爵位,担任平原侯曹叡的文学。明帝曹叡即位,毌丘俭担任尚书郎,又升任羽林监,以东宫旧臣受到明帝信任,出任洛阳典农。当时,朝廷征调农民,在洛阳大肆营建宫室,毌丘俭上疏:“臣愚以为,天下所急之务,在于剿灭东吴、西蜀二贼,所应重视者,在于穿衣吃饭。东吴、西蜀二贼不灭,士民挨冻、受饿,即使宫殿建得再宏伟壮丽,又有何益处!”毌丘俭升任荆州刺史。
[9]《魏名臣奏》记载:雍州刺史张既上表:“河西地处偏远,丧乱弥久,武威郡在河西诸郡要冲,可谓辖咽喉之要地,加上汉民羌夷杂处,多次爆发兵乱。兼领太守毌丘兴到职,对内抚恤吏民,对外怀柔羌胡,官吏听命,羌胡内附,效果明显。黄华、张进当初谋乱,煽动左右,毌丘兴为官忠烈,意气风发,临危不惧,对守边将校汉民、羌夷陈说祸福,言则涕泣。当时,有男女上万口,都心怀感激,形毁发乱,誓死愿与太守同心,皆愿意效命,保卫边郡。毌丘兴很快率领精兵,直逼张掖郡,救援兼任太守杜通、西海郡太守张睦。张掖郡番和县、骊靬县二县吏民,以及各郡杂胡弃恶从善,愿意追随毌丘兴,毌丘兴安抚一番,让他们安心种田。毌丘兴所任职务,皆能够尽心竭力,确实国家良吏。殿下即位,留心万机,苟有毫毛之善,必有赏录,臣奏请陛下,颁发圣旨,指陈其事。”
青龙年间,明帝欲讨伐辽东,认为毌丘俭有才干,善运用谋略,改任毌丘俭为幽州刺史,兼领度辽将军,授予符节,又兼领护乌丸校尉,都督幽州军事,进抵襄平,驻扎在辽隧。右北平郡乌丸单于寇娄敦、辽西郡乌丸都督率领众胡人首领护留等人,包括此前跟随袁尚投奔辽东者,带领部属五千余人投降。寇娄敦派遣弟弟阿罗槃等,前往京师朝贡,明帝封乌丸首领二十余人为侯、王,赐予乘舆战马彩缯,多少不等。公孙渊谋逆,与毌丘俭大战,战事不利,引军撤退。第二年,明帝派遣太尉司马懿率领中军及毌丘俭等,有数万军队,讨伐公孙渊,平定辽东。毌丘俭以战功晋升爵位为安邑侯,享受食邑三千九百户。
正始年间,毌丘俭以高句丽多次反叛,入侵边郡,率领诸军步骑一万人,从玄菟郡出兵,分多路讨伐高句丽。高句丽王宫率领步骑二万,进军沸流水,双方在梁口大战,宫多次战败,逃走。毌丘俭束马悬车,登上丸都高原,在高句丽都城屠城,斩杀、俘虏数千人。高句丽的沛者名叫得来,多次劝谏高句丽王宫,[10]高句丽王宫不肯采纳谏言。得来叹息道:“马上就要看见,此地将会生出蓬蒿。”遂不食而死,举国钦佩得来。毌丘俭令诸军不得损毁其坟墓,不得砍伐周围树木,俘虏其妻子、儿女,一律释放。高句丽王宫带着妻子、儿女逃窜。毌丘俭引军凯旋。正始六年,毌丘俭再次讨伐高句丽,宫投奔买沟。毌丘俭派遣玄菟郡太守王颀追击,[11]大军经过沃沮,前进一千余里,直抵肃慎族南界,刻石纪功,在乌丸山不耐城矗立碑刻。诸军共计斩杀、俘虏八千余人,论功行赏,受封为列侯者有一百余人。毌丘俭在当地穿山挖渠,灌溉农田,民众获得水利。
[10]裴松之按:《东夷传》记载,沛者,高句丽国官名。
[11]《世语》记载:王颀,字孔硕,东莱郡人,晋朝永嘉年间,大贼王弥是王颀的孙子。
毌丘俭升任左将军,持符节,都督豫州军事,兼领豫州刺史,改任镇南将军。诸葛诞在东关大战,战事不利,齐王曹芳诏令诸葛诞、毌丘俭调换。诸葛诞担任镇南将军,统率豫州军事。毌丘俭担任镇东将军,统率扬州军事。吴国太傅诸葛恪围困合肥新城,毌丘俭与文钦抵御吴军,太尉司马孚率领中军东进解围,诸葛恪退走。
当初,毌丘俭与夏侯玄、李丰等人的关系很好。扬州刺史前将军文钦,与曹爽是同乡,骁勇善战,为人粗犷,多次立下战功,喜欢夸大战果,扩大俘虏数量,借以邀功请赏,却又大多不被认可,因此怨恨很多。毌丘俭有心机,厚遇文钦,二人关系融洽。文钦也很感激毌丘俭,有知遇之恩,倾心相待。正元二年正月,有彗星在天空划过,长达数十丈,在西北方向遮住天空,落在吴、楚分野。毌丘俭、文钦很高兴,以为这是祥瑞之兆,矫制太后诏命,列出大将军司马师的罪状,传送至诸郡国,举兵造反。胁迫淮南将领、郡守,分驻在各地者,以及吏民,无论老少,皆强迫进入寿春城,在寿春城西边筑坛盟誓,歃血同盟,遂起兵造反,又分出老弱守城,毌丘俭、文钦亲自率领五六万人,渡过淮河,向西直抵项县。毌丘俭在项县坚守,文钦在城外游击。[12]
[12]毌丘俭、文钦等上表:“原相国司马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托之任。司马懿勠力尽节,以宁华夏。又以齐王聪明,无有秽德,乃尽心竭力辅佐皇上,天下赖之。司马懿欲讨灭东吴、西蜀二虏,以安定宇内,始分军粮,克时同举,未成而薨。齐王以司马懿有辅己之功,遂令司马师继承司马懿职务,统领大军,委以大事。而司马师以盛年在职,无疾托病,坐拥强兵,没有人臣礼,朝臣非之,义士讥之,天下所闻,其罪一也。司马懿造计取贼,多舂军粮,克期有日。司马师担任大臣,当除国难,又为人子,当完成父业。哀声未绝,而便罢息,为臣不忠,为子不孝,其罪二也。贼退过东关,坐自起众,三征同进,丧众败绩,历年军实,一旦而尽,致使贼来,天下骚动,死伤流离,其罪三也。贼举国悉众,号称五十万,直指寿春,图谋洛阳,恰逢太尉司马孚与臣等建策,堵住险要,不与吴贼争锋,返回固守新城。淮南将士,冲锋履刃,昼夜坚守,勤瘁百日,死者涂地,自魏国有军事以来,为难苦甚,莫过于此。而司马师遂意自由,不论封赏,权势自在,无所领录,其罪四也。原中书令李丰等,以司马师无人臣礼,欲奏议退之。司马师知道后,请李丰,当晚杀害,载尸埋棺。李丰等身为朝廷大臣、帝王心腹,司马师擅加酷暴,死无罪名,司马师目中无君,其罪五也。司马懿每次叹息,齐王自堪人主,君臣之义已定。奉事以来十五年,始欲归政,按行武库,诏问禁兵不得妄出。司马师自知奸慝,人神所不祐,矫诏废黜君主,加之以罪。司马孚是司马师的叔父,性甚仁孝,追送齐王,悲不自禁。群臣皆怒,而司马师怀忍,不顾大义,其罪六也。又原光禄大夫张缉,无罪而诛,夷灭其妻子、儿女,祸及母后,逼恐至尊,强迫催促遣送,届时群臣哀痛,莫不伤悲;而司马师称庆,反以欢喜,其罪七也。陛下践祚,聪明神武,事经圣心,欲崇省约,天下闻之,莫不欢庆;而司马师不自改悔、修复臣礼,而征兵募士,毁坏宫内,列侯自卫。陛下即阼,初不朝觐。陛下欲临幸司马师的府邸,以探视其疾,司马师拒绝,让人不要通报,不奉法度,其罪八也。近者领军许允当为镇北将军,以厨钱给赐,而司马师弹劾加罪,虽云流放,道路饿杀,天下闻之,莫不哀伤,其罪九也。三方之守备,一朝缺废,多选精兵,以自营卫,五营领兵,缺而不补,多载器杖,充聚本营,天下所闻,人怀怨愤,讹言盈路,以疑海内,其罪十也。司马师多休守兵,以占高第,以空虚四表,欲擅强势,以逞奸心,募取屯田,加其赏赐,阻兵安忍,坏乱旧法。合聚诸藩王公以著邺城,欲悉诛杀之,一旦举事废主。天不长恶,使目肿不成,其罪十一也。臣等先人皆追随太祖武皇帝征讨凶暴,获成大功,与高祖文皇帝即受汉室禅让,开国承家,犹尧舜相传。臣与安丰侯护军郑翼、庐江郡护军吕宣、太守张休、淮南郡太守丁尊、督守合肥护军王休等商议,各以累世蒙受皇恩,千载风尘,思尽躯命,以全社稷安主为效。斯义苟立,虽焚妻子,吞炭漆身,死而不恨。按照司马师之罪,宜加大辟,以彰奸慝。春秋之义,一世为善,十世宥之。司马懿有大功,海内所书,依古典议,废黜司马师,以侯位回到府邸休息。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忠肃宽明,乐善好士,有高世君子之度,忠诚为国,不与司马师相同。臣等碎首所保,可以代替司马师,辅导圣躬。太尉司马孚,忠孝小心,所宜爱宠,授以太保、太傅之位。护军散骑常侍司马望,忠公亲事,当官称能,远迎乘舆,有宿卫之功,可担任中领军。春秋之义,大义灭亲,故周公诛杀弟弟,石碏屠戮儿子,季友鸩杀哥哥,上为国计,下全宗族。殛鲧用禹,圣人明典,古今所称。奏请陛下,发下臣等所奏,朝堂群臣廷议。臣言当道,让司马师逊位以避贤者,罢兵去备,如三皇旧法,则天下协同。若司马师负势恃众,不肯自退,臣等将率领诸将所领兵马,昼夜兼行,唯命是授。臣等今日所奏,唯欲使大魏永存,使陛下得以行使君意,远绝亡之祸,百姓安全,六合一体,使忠臣义士,不愧于三皇五帝耳。臣恐怕兵起,天下扰乱,臣辄上事,移三征及州郡国典农,各安慰所部吏民,不得妄动,谨具以状闻。唯陛下爱惜身体,养护精神,明虑危害,以宁海内。司马师专权用势,赏罚自由,闻臣等举众,必下诏禁绝关津,使驿书不通,擅复征调,有所收捕。此乃司马师诏命,非陛下诏书,在所皆不得执行。臣等路途遥远,担心文书不能通报,辄临时赏罚,以便宜从事,须确定上表。”
大将军司马师统率朝廷和地方诸军讨伐叛逆,又派诸葛诞率领豫州诸军,从安风津攻取寿春,征东将军胡遵率领青州、徐州诸军,从谯县、宋国之间出兵,断绝其退路。大将军司马师驻扎在汝阳,派监军王基都督前锋诸军,占领南顿县待命。命令诸军坚壁清野,暂不与叛军交锋。毌丘俭、文钦进不能解决战斗,退又担心寿春被袭击,退路断绝,计穷力竭,不知该如何是好。淮南将士的家属都在淮河以北,众心涣散,投降者很多,只有淮南新归附的农民可以为毌丘俭所用。大将军司马师派遣兖州刺史邓艾,率领泰山郡诸军一万余人,进抵乐嘉县,向毌丘俭示弱,以引诱叛军,大将军司马师沿着洙河赶来。文钦茫然不知,果然趁着夜色,欲袭击邓艾等,恰好天明,看见朝廷大军兵马甚多,遂撤退。[13]大将军司马师令骁勇骑兵乘胜追击,大败文钦,文钦逃走。这一天,毌丘俭听说文钦战败,因为恐惧,趁着夜色逃走,叛军溃散。及至毌丘俭逃到慎县,身边人马不断逃离,毌丘俭与小弟毌丘秀、孙子毌丘重藏在水边的草丛中。安风津都尉属下百姓张属射杀毌丘俭,将其首级传送至京师。张属受封为列侯。毌丘秀、毌丘重逃入吴国。将士凡被毌丘俭、文钦胁迫造反者,全部投降。[14]
[13]《魏氏春秋》记载:文钦的二儿子文俶,小名文鸯,年龄尚幼,勇力过人,对文钦讲:“乘司马师还未站稳,击之可破。”于是分为二队,夜晚夹攻司马师。文俶率领壮士先到,大呼大将军,军中震恐。文钦滞后,没有接应。此时天明,文俶撤退,文钦亦撤退。
《魏末传》记载:殿中人姓尹,字大目,年幼时,是曹氏的家奴,常侍奉在文帝身边,大将军将要进军。大目知道大将军一只眼睛已突出,启禀:“文钦本来是明公的心腹,但是被他人所误,而且,又是天子的乡里人。大目此前为文钦所信任,恳请明公,前去向文钦解释利害关系,令文钦回心转意,与明公恢复旧好。”大将军听任大目单身前去,骑着快马,身披铠甲,追上文钦,遥相与文钦谈话。大目心里实际上是为了曹氏,谬言:“君侯何苦不能再忍耐数日!”欲使文钦理解其意思。文钦不能理解,厉声大骂大目:“你是先帝的家人,不念报恩,反而与司马师谋逆;不顾上天,天不祐汝!”令人张弓搭箭,欲射大目,大目涕泣道:“世事败矣,好自为之吧。”
[14]文钦写信给郭淮:“大将军昭伯与太傅俱受顾命,登床把臂,托付天下,此远近皆知。后以势利,乃绝其祭祀,及其亲党,皆一时之俊,可为痛心,奈何奈何!公侯倚恃与大司马公恩亲分著,义贯金石,当此之时,想益毒痛,有不可堪也。王太尉嫌其专擅朝政,暗中欲举兵,事竟不捷,复受诛杀,夷灭家族,害及楚王,想甚追恨。太傅既亡,然其子司马师继承父业,肆其暴虐,日月滋甚,放主弑后,诛戮忠良,包藏祸心,遂至篡弑。是可忍,孰不可忍?文钦以名义大故,事君有节,忠愤内发,废寝忘食,无所顾忌。恰逢毌丘子邦自与父亲书信,腾说公侯,尽事主之义,欲奋白发,同符太公,唯须东问,影响相应,闻问之日,能不慷慨!是以不顾妻孥之痛,即与毌丘镇东将军举义兵三万余人,西趋京师,欲扶持王室,扫除奸逆,企踵西望,不得声问,鲁望高子,不足喻急。当仁不让,况救君之难,度道远艰,故不果期要耳。然而,同舟共济,安危势同,祸痛已连,非言饰所解,自公侯所明也。共事曹氏,积信魏朝,行道之人,皆所知见。然在朝之士,冒利偷生,烈士所耻,公侯所贱,贾竖所不忍为也,况当涂之士邪?大军屯住项城,小人以闰月十六日进兵,就在乐嘉城举行誓师大会,讨伐司马师,司马师的徒众瞬时崩溃,其所斩获,不复訾原,但当长驱直入,径直杀向京师,而流言先至,毌丘俭不复详之,更为小人所误,诸军就这样瓦解。毌丘俭逃走,追寻释解,无所追及。小人返回项城,遇到王基等十二军,追寻毌丘俭,进兵讨伐,即时克敌,大获全胜,后嗣何人祭祀?孤军梁昌,进退失据,退回寿春,寿春城破,再次逃走,狼狈不堪,无复他计,唯当归命大吴,借兵乞食,效法伍子胥耳。不若仆隶,如何快心,复君之仇,永使曹氏少享血食,此亦大国之所护佑之念也。想公侯不使程婴、杵臼擅名于前代,而使大魏独无鹰扬之士与?今大吴敦崇大义,深见愍悼。然仆于国大分连接,远同一势,日欲俱举,瓜分中原,不愿偏取以为己有。公侯必欲共忍帅胸,宜广大势,恐怕秦川之卒,不可孤举。今者之计,宜屈己伸人,托命归汉,东西俱举尔,乃可克定司马师党徒。深思鄙言,若愚计可从,宜使汉军克制期要,使六合校考,与周公、召公同封,以托付儿孙。此亦非小事也,大丈夫宁处其落落,是以远呈忠心,时望嘉应。”当时,郭淮已经去世,文钦还不知道,故有此书。
《世语》记载:毌丘俭被杀,党徒还有七百余人,传侍御史杜友审理谋反案,唯惩治首事者十人,其余皆释放。杜友,字季子,东郡人,在晋朝出仕,担任冀州刺史、河南郡大尹。儿子杜默,字世玄,历任吏部侍郎、卫尉。
毌丘俭的嗣子毌丘甸担任治书侍御史,此前,知道毌丘俭欲密谋造反,私自带着家属逃往新安县的灵山上。司马师另外派军队攻下灵山,夷灭毌丘俭三族。[15]
[15]《世语》记载:毌丘甸,字子邦,有名于京师。齐王曹芳被废黜,毌丘甸对毌丘俭讲:“大人居方岳重任,国家倾覆,而晏然自守,将受四海之责备。”毌丘俭然之。大将军司马师恶其为人。及至毌丘俭起兵,问屈(rán)所在,云不来,无能为也。毌丘俭初起兵,派遣儿子毌丘宗等四人进入吴国。太康年间,吴国平定,毌丘宗兄弟皆返回中原。毌丘宗,字子仁,有毌丘俭的遗风,官至零陵郡太守。毌丘宗的儿子毌丘奥,曾担任巴东监军、益州刺史。
习凿齿曰:毌丘俭感念明帝之顾命,故发起此役。君子认为,毌丘俭虽然谋事不成,可谓忠臣。竭尽忠诚志节,赴义者,舍我其谁,成之与败者时也,我苟无时,成何可必乎?忘我而不自必,乃所以为忠也。古人有言:“死者复生,生者无愧。”毌丘俭,可谓无愧。
文钦逃入吴国,吴国任命文钦为都护,授予符节,拜文钦为镇北大将军、幽州牧,封为谯侯。[16]
[16]文钦投降吴国,上表:“禀命不幸,常隶魏国,两绝于天。虽侧伏偏隅,自知无路。司马师滔天罪行,谋逆废害二主,辛、癸、高、莽,恶不足喻。文钦累世蒙受魏室厚恩,乌鸟之情,窃怀愤踊,在三之义,期于弊仆。前与毌丘俭、郭淮等举义兵,当共同讨伐司马师,扫除凶孽,诚臣慺慺之情,无奈被所执。智虑浅薄,微节不骋,进无所依,悲痛切心。退唯不能扶翼本朝,抱愧俯仰,靡所自厝。冒缘古义,固有所归,庶假天威,得展万一,僵仆之日,亦所不恨。辄相率领诸将,归命圣化,惭偷苟生,非辞所陈。谨上缴所受魏国符节、前将军、山桑侯印绶。临表惶惑,伏须罪诛。”
《魏书》记载:文钦,字仲若,谯郡人。父亲文稷,建安年间,担任骑将,作战勇猛,有武艺。年少时,文钦以名将的儿子,以武艺见称。魏讽谋反,文钦坐罪,与魏讽供词相连,及至被捕下狱,被笞打数百下,将要被打死,太祖以文稷的缘故,赦免文钦。太和年间,文钦担任五营校督,出任牙门将。文钦性情刚暴,对人无礼,所在任上倨傲陵上,不奉国法,辄见弹劾,明帝贬抑之。后来,文钦再次担任淮南牙门将,改任庐江郡太守、鹰扬将军。王凌弹劾文钦贪污,为人残暴,不宜镇守边郡,奏请免官抵罪,由是文钦被召回。曹爽以文钦为同乡,对他甚厚,善待之,不治文钦的罪。又派遣文钦返回庐江郡,兼领冠军将军,贵宠超过此前。文钦因此更加骄纵,喜欢自矜其能,自伐其功,以勇猛凌驾他人之上,在三军颇有虚名。曹爽被杀,司马懿晋升文钦为前将军,以安其心,后来,文钦又代替诸葛诞担任扬州刺史。自从曹爽被杀,文钦内心恐惧,与诸葛诞相恶,无所与谋。恰逢诸葛诞失去兵权,毌丘俭前来,暗中与文钦共谋。文钦战败逃走,昼伏夜行,追兵没有追上,遂得以进入吴国,孙峻厚待文钦。文钦虽然在他国,不能屈节在他人之下,吕据、朱异等吴国诸将军皆憎恶文钦,只有孙峻常厚遇文钦。
诸葛诞,字公休,琅琊郡阳都县人,是西汉诤臣诸葛丰的后人。当初,诸葛诞以尚书郎,出任荥阳县令,[17]后来,诸葛诞调入朝中,担任吏部侍郎。他人有所请托,诸葛诞总是公布请托,同时录用其请托的人,被录用者是否称职,则由大家公议,讨论其施政得失,以作为褒贬,从此以后,群臣在请托时,莫不慎重开口。诸葛诞多次升迁,担任御史中丞、尚书,与夏侯玄、邓飏等人的关系很好,在朝廷享有盛名,京师为之翕然。言事者以诸葛诞、邓飏等人浮华,博取名誉,认为不可委以重任。明帝知道后,厌恶诸葛诞,罢免他的职务。[18]恰逢明帝驾崩,正始初年,夏侯玄等在朝中担任要职,再次举荐诸葛诞为御史中丞、尚书,后出任扬州刺史,兼领昭武将军。
[17]《魏氏春秋》记载:诸葛诞担任侍郎,与仆射杜畿在陶河上试船,遭遇风暴,船沉没,杜畿与诸葛诞一起落入水中。虎贲勇士游泳来救诸葛诞,诸葛诞说:“先救杜侯。”诸葛诞漂到岸边,昏迷很久,才慢慢苏醒。
[18]《世语》记载:当时,当世俊士散骑常侍夏侯玄、尚书诸葛诞、邓飏之徒,共相吹捧,以夏侯玄、畴四人为四聪,诸葛诞、备八人为八达,中书监刘放的儿子刘熙、孙资的儿子孙密、吏部尚书卫臻的儿子卫烈三人,都不能与之相比,以父亲的权势,占据高位,被比喻为三豫,共计十五人。明帝以这些人浮华,皆免去官职,禁锢。
王凌阴谋造反,太傅司马懿暗中率领军队讨伐,以诸葛诞为镇东将军,授予符节,统率扬州军事,封为山阳亭侯。诸葛恪兴兵攻打东关,司马懿派遣诸葛诞,率领诸军反击,与吴军作战,战事不利。诸葛诞撤回,改任镇南将军。
后来,毌丘俭、文钦造反,派遣使者来见诸葛诞,欲令诸葛诞率领豫州士民响应。诸葛诞斩杀来使,布告天下,令众人知道毌丘俭、文钦是叛逆。大将军司马师东征,令诸葛诞率领豫州诸军,从安风津渡河,直指寿春。毌丘俭、文钦兵败,诸葛诞首先到达寿春。寿春城有十余万口,听说毌丘俭、文钦兵败逃走,担心被杀,大家打开城门,蜂拥而出,在山林湖沼间流亡,有些人逃往吴国。因为诸葛诞长期在淮南任职,齐王曹芳再次拜诸葛诞为镇东大将军,将军幕府享有礼仪与三公府相同,都督扬州军事。吴国大将孙峻、吕据、留赞等听说淮南动乱,恰逢文钦投奔吴国,率领众将与文钦返回寿春;当时,诸葛诞率领诸军已经先期到达寿春,寿春城不可能再被攻破,吴军撤军。诸葛诞派遣将军蒋班追击,斩杀留赞,传送其首级至洛阳,缴获其印绶、符节。诸葛诞受封为高平侯,享有食邑三千五百户,改任征东大将军。
诸葛诞与夏侯玄、邓飏等关系甚好,又看到王凌、毌丘俭因为造反被夷灭三族,心中恐惧,常担心不能自保,诸葛诞拿出全部钱财,接济部下,以结众心,厚遇亲信及扬州任侠者数千人,作为敢死之士。[19]甘露元年冬天,吴军欲攻打徐堨,朝廷估计诸葛诞所率领的兵马足以对付吴军,但诸葛诞却奏请朝廷,再派十万人守卫寿春,又奏请在临淮筑城,以防备吴军,内心已有控制淮南的想法。朝廷察觉到诸葛诞有自保的想法,以诸葛诞是旧臣,欲召他返回京师。甘露二年五月,征召诸葛诞,拜为司空。诸葛诞接到诏书,内心越发恐惧,遂造反。诸葛诞会集诸将,亲自带兵攻打扬州,杀了扬州刺史乐。[20]诸葛诞又聚集淮南及淮北诸郡县屯田的士兵,大约有十余万,扬州新归附的能够当兵者,还有四五万,准备足够一年食用的粮食,紧闭城门自守。诸葛诞派遣幕府长史吴纲,带着小儿子诸葛靓到吴国求救。[21]吴国人大喜,派遣将军全怿、全端、唐咨、王祚等,率领三万军队,暗中与文钦一起,来救援诸葛诞。任命诸葛诞为左都护,授予符节,兼领大司徒、骠骑将军、青州牧,封为寿春侯。当时,镇南将军王基刚到,率领诸军围困寿春,包围圈还未合拢。唐咨、文钦等从城东北,借着山势险要,率领吴军突入城中。
[19]《魏书》记载:诸葛诞赏赐过度。有犯死罪者,违反制度,让其活命。
[20]《世语》记载:司马文王秉持朝政,长史贾充认为宜派遣参佐慰劳四征,于是派遣贾充至寿春。贾充返回,启禀司马文王:“诸葛诞在扬州,有威名,民望所归。今日征召,必不肯来,祸小事浅;不征召,事迟祸大。”司马师上表,任命诸葛诞为司空。诏书到达,诸葛诞说:“我担任三公,当在王文舒后,今日任命为司空,不派遣使者健步赍书,将兵权交付乐,此必乐所为。”诸葛诞率领左右数百人,到达扬州,扬州人欲关闭城门,诸葛诞呵斥道:“卿非我故吏邪!”径直进入扬州城,乐 逃上城楼,被诸葛诞斩杀。
《魏末传》记载:贾充与诸葛诞相见,谈论时事,借机对诸葛诞讲:“洛阳的贤者,皆愿意司马氏禅代曹氏,君也知道。君认为此事可行?”诸葛诞疾言厉色,说:“卿难道不是贾豫州的儿子?世受魏室厚恩,如何能负国,欲以魏室禅让他人?非吾所忍闻。若洛阳有难,吾当死之。”贾充默然。诸葛诞既被征召,请诸牙门将置酒宴饮,招呼牙门从兵,皆赐酒令醉,对众人讲:“此前率领千人,铠仗始成,欲以击贼,今当返回洛阳,不复得用,欲暂时出兵,将见人游戏,须臾返回;诸君且止。”诸葛诞命令将士七百人擂鼓出营。乐听说后,关闭州府大门。诸葛诞到达南门,对外宣称:“当返回洛阳,暂时出兵游戏,扬州何以关闭大门,以见防备?”诸葛诞前进至东门,东门也关闭,诸葛诞命令士兵爬城墙攻破城门,州里的士兵惊慌逃走,诸葛诞顺风放火,焚烧扬州府库,随后,杀了乐。诸葛诞上表:“臣领受国家重任,在东部统兵。扬州刺史乐专使奸诈,说臣与吴国勾结,又说有诏,当代替臣的职务,无状日久。臣谨奉国命,以死自立,终无异端。忿恨乐不忠,臣率领步骑七百人,在这个月六日,讨伐乐,即日斩首,将乐的首级通过驿马传送至洛阳。若圣朝明示臣,臣即魏臣;若圣朝不能明示臣,臣即吴臣。不胜发愤之日,谨拜表陈愚,悲感泣血,哽咽断绝,不知所言,乞朝廷察臣至诚。”
裴松之认为:《魏末传》记载都很鄙陋。怀疑诸葛诞上表,陈述衷曲,不至于此。
[21]《世语》记载:黄初末年,吴国人挖掘长沙王吴芮的墓冢,用其墓砖,在临湘为孙坚建立祠庙。吴芮容貌如生,衣服不朽。后来挖掘者见到吴纲,曰:“君非常像长沙王吴芮,只是稍微矮些。”吴纲瞿然,问:“那是先祖,君何由见之?”挖掘者坦白其事,吴纲问:“重新安葬否?”回答:“很快就重新安葬。”自吴芮去世,至墓冢被挖掘,间隔四百余年,吴纲是吴芮的十六世孙。
当年六月,齐王曹芳御驾东征,进抵项县。大将军司马昭率领内外诸军二十六万,进抵临淮,讨伐诸葛诞。大将军驻扎在丘头。派王基及安东将军陈骞等,四面合围,内外两层,壁垒、沟堑陡峭。又派监军石苞、兖州刺史州泰等,选调精兵锐卒,作为游击,以防备外寇。文钦等多次冲击重围,被迎头痛击。吴将朱异两次率领大军,欲救出诸葛诞等,吴军渡过黎浆水,州泰等人迎战,每次都挫败吴军。吴军大将孙以朱异临战怯懦,大怒,将其诛杀。城中粮食逐渐耗尽,外边救兵不至,众人无所依恃。将军蒋班、焦彝都是诸葛诞的心腹爪牙,参谋军事,此时也背弃诸葛诞,翻过城墙投降大将军。[22]大将军司马昭行使反间计,以奇计说动全怿等,全怿等率领数千人打开城门出城。城中震恐,不知该怎么办。
[22]《汉晋春秋》记载:蒋班、焦彝对诸葛诞讲:“朱异等以吴国大军来,而不能进城,孙杀了朱异,返回江东,外以发兵为名,内实坐观成败,吴军撤军,显而易见。今宜趁着众心尚固,士卒用命,并力死战,攻其一面,即便不能克敌,犹可有保全者。”文钦说:“江东谋取战胜北方久矣,从未有战胜北方者。况且公今日举十万之众内附,而文钦与全端等皆同居死地,父子兄弟尽在江东,即便孙不欲,主上及其亲戚肯听吗?且中原没有一年无事,军民皆疲惫,今日我守一年,势力已成,异图生心,变故将起,以往推今,可计日而望也。”蒋班、焦彝固劝之,文钦大怒,而诸葛诞欲杀蒋班。二人恐惧,且知道诸葛诞必败,十一月,二人相携而降。
甘露三年正月,诸葛诞、文钦、唐咨等大量准备进攻的器械,不分昼夜,前后五六日进攻南面的围城军队,欲突围出去。[23]围城诸军,从壁垒上居高临下,用发石车投掷石头、火箭,烧毁进攻器具,石头、箭矢如雨点般落下,死伤者狼藉,覆盖地面,鲜血流满沟堑,只好退回城中,城内粮食将要耗尽,出城投降者有数万人。文钦欲放出所有的北方人,以节省粮食,与吴国人坚守,诸葛诞不听,由此,二人产生矛盾。文钦平素与诸葛诞就有矛盾,此次因为诸葛诞造反,二人走到了一起,事情紧急,双方的猜忌更重。文钦来见诸葛诞商议事情,诸葛诞杀了文钦。文钦的儿子文鸯及文虎,率领军队在小城中,听说文钦被杀,遂率领军队赶来,然而士兵不为二人所用。文鸯、文虎只好单骑逃走,从城中冲出去,投降大将军。军吏请求诛杀二人,大将军下令:“文钦叛逆之罪,罪不容诛,其儿子固应当伏罪受戮,然而,文鸯、文虎走投无路,归命投降,而且,寿春城还未攻破,杀了二人,更会坚定叛军守城之心。”赦免了文鸯、文虎,派二人率领数百骑兵巡城,对城内喊话:“文钦之子尚且不会被杀,其余者有何畏惧?”司马昭上表,拜文鸯、文虎为将军,赐二人爵关内侯。城内且喜且惧,又每天挨饿,诸葛诞、唐咨等智穷力竭。大将军亲自到围城处,四面发起进攻,同时战鼓齐鸣,喊杀声震天,士兵们奋勇登城,城内人不敢妄动。诸葛诞情急之下,单骑率领麾下,从小城门冲出。大将军幕府司马胡奋率兵迎击,斩杀诸葛诞,传送首级至洛阳,夷灭诸葛诞三族。诸葛诞麾下还有数百人,拒不投降,全部被杀,大家说:“为诸葛公而死,死无所恨。”诸葛诞竟然如此得人心。[24]唐咨、王祚及诸裨将皆背缚双手,前来投降,吴军投降者,有一万多人,缴获的器械、武器、辎重,堆积如山。
[23]《汉晋春秋》记载:文钦曰:“蒋班、焦彝以为我不能突围出去,全端、全怿又率众投降,此正是敌方无备之时,可以一战。”诸葛诞及唐咨等皆以为然,遂共同率领部众突围。
[24]干宝著《晋纪》记载:数百人拱手排列,每斩一人,辄劝降之,竟无人肯投降,直至全部被杀,当时人比喻为田横五百士。吴将于诠曰:“大丈夫受命其主,以兵救人,既不能克,又束手被擒,吾不取也。”遂脱下甲胄,冲入敌阵,被杀。
当初,寿春城被围,谋议者大多认为应该猛攻,大将军司马文王认为:“寿春城坚固,而且城内守军众多,强攻寿春,必然会消耗军力,如果再有外寇来救,内外受敌,此乃危险之道。而今,三位叛贼相聚于孤城,上天或许是想让他们一同就戮,我们应该计议妥当,全力剿灭叛贼,可暂且围困,坐待时机,克敌制胜。”诸葛诞从甘露二年五月造反,甘露三年二月被杀。司马昭率领大军镇压,六军按兵不动,深沟高垒,而诸葛诞坐守困城,竟然无须进攻,最终自取灭亡。[25]及至寿春城破,谋议者又建议,淮南多次造反谋逆,吴军的家属都在江南,不能释放回去,应该全部坑杀。大将军司马昭认为,古人用兵,保全国家为上,诛杀首恶即可。吴军就算是逃回江南,也显示出中原朝廷之宽宏大度。一个也没有杀,分散安置在三河附近各郡。
[25]干宝著《晋纪》记载:当初,寿春每年雨季,淮水暴涨,常淹没城邑。故司马文王修筑围墙时,诸葛诞笑道:“不用进攻,这是自取败绩。”及至大军发起进攻,干旱逾年。寿春城被攻陷,整整一日大雨,围墙全部被雨毁。诸葛诞的儿子诸葛靓,字仲思,吴国平定,返回晋朝。诸葛靓的儿子诸葛恢,字道明,官至尚书令,去世后,追赠左光禄大夫,开府建衙。
唐咨原来是利城郡人。黄初年间,利城郡造反,杀了郡太守徐箕,推举唐咨为首领。文帝派遣各路大军镇压,唐咨逃走,从海路逃往吴国,官至左将军,受封为列侯、持符节。诸葛诞、文钦被杀,唐咨也被生擒,三位叛逆,被一网打尽,天下人心大快。[26]齐王曹芳拜唐咨为安远将军,其余裨将,一律授予职务,吴军投降者心悦诚服。江南受到震动,也没有杀他们的家人。淮南受到诸葛诞胁迫造反的官吏、士民,只斩杀首恶,其余全部赦免。司马昭听任文鸯、文虎收殓父亲文钦的尸骸,拨给牛车,护送灵柩返回家族墓地安葬。[27]
[26]《傅子》记载:宋建椎牛祝祷,最终自焚而亡。文钦每日祭祀,向上天祷告,被人斩首。诸葛诞夫妇聚合神巫祈祷,淫祀求福,伏尸淮南,举族被夷灭。此天下所共见,足以为明鉴。
[27]习凿齿曰:从此以后,天下畏威怀德矣。君子认为,司马大将军镇压反叛获胜,可谓以德攻破寿春。建业者异矣,各有所尚,而不能兼并。故穷兵黩武之雄,毙于不仁,存义抚恤之国,丧于懦退,今一征而擒获三叛,俘虏吴国大批军队,席卷淮浦,捕获、斩杀十万,可谓壮矣。还未来得及安坐,丧失王基之功,惠及吴人,结异类之情,司马昭听任文鸯安葬父亲文钦,忘却畴昔之恨,不追究诸葛诞之叛众,使扬士怀愧,功高而人乐其成,业广而敌怀其德,武昭既敷,文算又洽,推此道也,天下其孰能当之哉?丧失王基,详情见《王基传》。
文鸯又名文俶。《晋诸公赞》记载,文俶后来担任将军,大破凉州贼虏,名闻天下。太康年间,担任东夷校尉,持符节。应当赴任,入朝辞别晋武帝,晋武帝见到文俶,心中厌恶,又以其他事,免去文俶的职务。东安公司马繇,是诸葛诞的外孙,欲杀文俶,因为诛杀杨骏,诬陷文俶谋逆,遂夷灭其三族。
邓艾,字士载,义阳郡棘阳县人。年少时,邓艾成为孤儿,曹操收复荆州,邓艾迁至汝南郡,为一位农民牧养牛犊。十二岁时,跟随母亲迁至颍川郡,邓艾读原太丘县长陈寔的碑文,碑文上写道:“文为世范,行为士则。”邓艾遂改名字为“范”,字士则。后来宗族有人与邓艾名字相同,又改回原来的名字。邓艾担任郡府都尉学士,因为口吃,不能做文吏,担任稻田守的丛草吏。同郡人有个官吏的父亲,可怜邓艾家庭贫困,对邓艾的生活帮助很大,邓艾当初并不言谢。每次看见高山大湖,邓艾总是会规划测度,指点军营驻守之处,当时人多嘲笑邓艾。后来,邓艾担任典农都尉的纲纪,又担任上计吏,有机会见到太尉司马懿。司马懿很惊讶邓艾的才干,任命他为司马府掾,[28]升任尚书郎。
[28]《世语》记载:年少时,邓艾是襄城县典农部的百姓,与石苞年龄都是十二三岁。谒者阳翟县人郭玄信,是晋武帝监军郭诞元奕的儿子。建安年间,少府吉本在许都起兵,郭玄信坐罪,在家中被抓,从典农司马求人驾车,以邓艾、石苞为御手,驾车行十余里,与他们谈话,很高兴,称二人皆可以担任佐相。邓艾后来担任典农功曹,奉使拜谒司马宣王,由此认识,遂被拔擢。(www.xing528.com)
当时,朝廷欲扩大开垦良田,以增加粮食储备,为平定贼寇做好准备,派邓艾巡视陈县、项县,东至寿春。邓艾认为:“田地肥沃,而水源缺少,不足以尽地利,应该开凿河渠,用以引水灌溉,既可以积蓄军粮,还可以开通漕运。”邓艾著作《济河论》,以阐释自己的观点。又认为:“在往昔,魏武帝大破黄巾军,因为施行屯田,在许都积蓄粮食,以此制服四方。而今,三边已定,战事仅在淮南延续,每当大军出征,转运粮草的士兵,超过用兵人数一半,花费巨大,成为用兵的最大困难。陈县、蔡县之间,土地肥沃,地势低下,可以种植稻米,以减少许都附近的稻田,引水东下,令淮北驻扎二万人,淮南驻扎三万人,十分之二的人,施行轮换,这样,常有四万人驻扎,一边屯田,一边驻守。水量充足,可以收获三倍于西边的稻米,除去各种费用,每年可上缴五百万斛,以作为军资。六七年间,在淮上可以积蓄三千万斛,这些粮食足够十万之众五年食用。以此讨伐东吴,军队无往而不胜。”司马懿很欣赏邓艾的谏言,邓艾每次提出谏言,司马懿总会认真考虑。正始二年,朝廷挖掘广漕渠,东南方向有战事,大军出动,泛舟而下,直抵江、淮,粮食储备充足,同时消除了水患,这是邓艾谏言的结果。
邓艾被调出京师,为征西将军郭淮参谋军事,又改任南安郡太守。嘉平元年,邓艾与征西将军郭淮一起,迎战蜀国偏将军姜维。姜维撤退,郭淮欲乘机西进,镇压叛羌。邓艾说:“蜀贼离去不远,随时可能返回,应该分出部分兵力,以备不虞。”于是,郭淮留下邓艾,在白水以北驻守。三日后,姜维派遣廖化从白水南岸面对着邓艾扎下营帐。邓艾对诸将讲:“姜维今天突然返回,我军人数很少,按照兵法,敌军应当渡河过来而不会架桥。这是姜维让廖化牵制我军,令我军不得撤回。姜维一定会亲自向东袭取洮城。”洮城在白水以北,距离邓艾的军营六十里。邓艾连夜行军至洮城,姜维果然在这里渡河,而邓艾已经先到,占据洮城,邓艾遂得以不败。邓艾受赐爵关内侯,兼领讨寇将军,后来,邓艾改任城阳郡太守。
当时,并州右贤王刘豹率领匈奴各部,会聚在一起,邓艾上书谏言:“戎狄兽心,不能以道义劝其亲附,戎狄强盛时,则侵犯边郡,戎狄羸弱时,则内附朝廷,故周宣王有猃狁之犯境,汉高祖有平城之围困。每当匈奴强盛时,都会成为忧患。单于在塞外,不能牵制和长久安抚。可用利益引诱,召单于前来,到京师入侍。这样,羌夷不能统一,分散无主,因为单于在内,万里臣服。而今单于之尊日渐衰弱,塞外的土地受到胡虏威胁,对待胡虏,不可不谨慎对待。听说刘豹部有叛离的胡人,可借此将他们分割为二国,以分化其势力。去卑功显前朝,而嗣子不能继承基业,应该为去卑的儿子加封号,令其居住在雁门关。分离他们的国家,使之变为弱寇,追录旧勋,此乃御边之长策。”又谏言:“羌胡与汉民杂居一地,应该将他们逐步迁出,使其居住在汉民以外,施以礼义廉耻教化,杜塞奸宄之路。”大将军司马懿刚刚辅政,采纳邓艾的谏言。邓艾改任汝南郡太守,邓艾刚一上任,就寻找当年厚遇自己的官吏父亲,其已去世多时,邓艾派遣官员前去祭祀,又重重馈送官吏的母亲,举荐其一个儿子,在郡府担任计吏。邓艾在任上,开垦农田,军民丰衣足食。
诸葛恪围困合肥新城,没有攻下,撤军。邓艾对司马师讲:“孙权已经去世,吴国大臣还未亲附新君,吴国的世族大姓都有自己的军队,倚仗军队,足以违抗新君。诸葛恪刚刚秉持吴国朝政,对内不把吴主放在眼里,不考虑安抚上下臣民,以巩固根基,却急于对外用兵,役使百姓,举全国之兵,困顿于坚城之下,死者达万数,载祸而归,此乃诸葛恪获罪之日。在往昔,伍子胥、吴起、商鞅、乐毅皆受到国君的信任,随着国君去世,随之败亡。更何况诸葛恪并没有四位贤者的才能,诸葛恪不考虑面临的大患,其败亡指日可待。”诸葛恪回到吴国,果然被杀。邓艾升任兖州刺史,兼领振威将军。邓艾上书谏言:“国家之所急,唯有农业与战事,国家富强则兵强,兵强,战事则必胜。农业是胜利之本。孔子讲:‘足食足兵。’把粮食放在兵事前边。朝廷没有设立爵位及奖励,那么百姓就不会踊跃地积蓄粮食和财富。而今,把考核官员政绩的奖赏,放在积蓄粮食,富民为要,世上浮华之徒,交游之路,就会被杜绝,奢靡之风就会禁绝。”
高贵乡公曹髦即位,晋升邓艾爵位为方城亭侯。毌丘俭谋反作乱,派遣信使骑快马带来书信,迷惑众人,邓艾将来使斩杀,随后日夜兼程,率军进抵乐嘉城,修建浮桥。司马师率军赶到,占领乐嘉城。文钦此后率领大军在乐嘉城下兵败,邓艾追击文钦至丘头。文钦投奔吴国。吴国大将军孙峻等率领吴军,号称十万众,将要渡过长江,镇东将军诸葛诞派遣邓艾占领肥阳,邓艾认为,肥阳距离吴军太远,并非要害之地,率军移驻附亭,派遣泰山郡太守诸葛绪等在黎浆迎战吴军,吴军退走。邓艾受拜为长水校尉,以打败文钦等功劳,受封为方城乡侯,代行安西将军职事。邓艾在狄道为雍州刺史王经解围,姜维退守钟提,于是朝廷任命邓艾为安西将军,授予符节,兼领护东羌校尉。朝臣廷议时认为,姜维势穷力竭,不敢出兵。邓艾说:“我军洮西之败,并非小失利;破军杀将,仓廪空虚,百姓流离,几乎陷于危亡。而今按照兵法来讲,彼有乘胜之势,我有虚弱之实,一也。彼上下将士熟悉,武器精良,我军将领更换频繁,士兵刚刚召集,兵器装备还未完备,二也。彼以战船行驶,我以陆军步行,劳逸不同,三也。狄道、陇西、南安、祁山,各处都应派出兵力守备,彼攻打一处,我分为四处,四也。从南安、陇西,需要从羌人处征粮,从祁山进军,有成熟的麦子上千顷,可以为蜀军所用,五也。蜀贼有狡黠之伎俩,一定会再次来攻。”不久,姜维果然从祁山出兵,听说邓艾已经有所准备,姜维回军,从董亭直取南安,邓艾占据武城山,与姜维对峙。姜维与邓艾争夺险要,蜀军战事不利,当天夜晚,蜀军渡过渭水东行,沿着山道直取上邽,邓艾与姜维在段谷大战,大败蜀军。甘露元年,高贵乡公曹髦下诏:“逆贼姜维连年用兵,汉民、夷人骚动不安,陇西不得安宁。邓艾筹划有方,忠勇善战,斩杀蜀将十余人,歼灭蜀军上千;我军威震巴、蜀,武声扬于江、岷。拜邓艾为镇西将军、都督陇西军事,晋升为邓侯。划出五百户,封邓艾的儿子邓忠为亭侯。”甘露二年,邓艾在长城挡住姜维,姜维退军。邓艾升任征西将军,前后增加食邑,共享有食邑六千六百户。景元三年,邓艾在侯和大败姜维,姜维退守沓中。景元四年秋天,曹奂诏令,诸军讨伐蜀国,大将军司马昭统一指挥,派邓艾牵制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截击姜维,迫使姜维不能退回蜀国。邓艾派遣天水郡太守王颀等直捣姜维大营,陇西郡太守牵弘等在前边堵截姜维,金城郡太守杨欣等进军甘松山。姜维听到钟会率领诸军攻入汉中,引军撤退。杨欣等追击姜维至强川口,双方大战,姜维败走。姜维听说诸葛绪已经在前边堵截,通道截断,驻扎在桥头,遂从孔函谷退入北道,欲从诸葛绪后面绕过去。诸葛绪闻报,后撤三十里。姜维进入北道三十余里,获知诸葛绪退军,遂引军返回,从桥头通过,诸葛绪急忙堵截姜维,晚了一天,没有赶上。姜维率领蜀军,向东撤退,退守剑阁。钟会攻打姜维,始终不能攻克剑阁。邓艾上书:“而今蜀贼兵锋已经摧折,我军应乘胜追击,从阴平抄小路经过汉德阳亭,直扑涪城,出剑阁向西一百里,距离成都三百里,用奇兵直捣蜀国心脏。剑阁守备,必定会回军救援涪城,钟会可循着山路前进;剑阁之军不回军救援,涪城的兵力难以自保。兵法讲:‘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我军掩其空虚,破之必矣。”
当年冬天十月,邓艾从阴平道穿行,在荒无人烟的绝地前进七百余里,凿山打通道路,沿途修建桥梁、栈道。山高谷深,非常危险,而且粮食转运困难,几乎陷于绝境。邓艾用毛毡裹住身体,从山上滚落下来。将士们攀缘陡峭的山崖,鱼贯而入。邓艾军先期抵达江由,蜀军守将马邈投降。蜀国卫将军诸葛瞻从涪城撤回绵竹,严阵以待,等候邓艾。邓艾命令儿子惠唐亭侯邓忠等,从西边杀出,命令幕府司马师纂等从东边杀出。邓忠、师纂战事不利,撤回,说:“蜀贼难以攻克。”邓艾大怒,说:“存亡之际,在此一举,怎么能说难以攻克?”大声呵斥邓忠、师纂等,欲斩杀二人。邓忠、师纂骑马疾驰回去,率军再战,大败诸葛瞻,斩杀诸葛瞻及尚书张遵等,魏军进抵洛城。刘禅派使者,捧着皇帝玺印、绶带,还有亲笔降书,向邓艾请降。
邓艾进入成都,刘禅率领太子、诸侯王及群臣六十余人,背缚双手,用车子载着棺材,来到邓艾的军门前,邓艾手持符节,命令解开绑缚,焚烧棺材,接受蜀国君臣投降,予以宽宥。邓艾严格管束手下将士,不许掳掠蜀国百姓,安抚投降归附者,令其恢复旧业,蜀人为之称颂。邓艾按照东汉大将军邓禹的做法,按照朝廷旨意,令刘禅代行骠骑将军职事,任命蜀国太子为奉车都尉,任命诸侯王为驸马都尉。蜀国群臣按照原职务高低,拜授官职,或在邓艾将军幕府担任官属。邓艾让师纂暂领益州刺史,陇西郡太守牵弘等暂领蜀国诸郡的政务。邓艾在绵竹修筑高台,以作为京观,用以表彰军功。魏军士卒有战死者,与蜀国士兵一样埋葬。邓艾自矜其功,对蜀国士大夫讲:“诸君幸赖遇上了我,故得以有今日。若遇上吴汉之辈,已经横遭殄灭矣。”又讲:“姜维当然是一世雄杰,遇上我,也只能智穷力竭。”有见识者听了,不免一笑。
景元四年十二月,常道乡公曹奂下诏:“邓艾耀武扬威,奋勇杀敌,深入虏庭,斩将搴旗,枭其鲸鲵,使僭越帝号之主,稽首系颈投降,多年未诛杀之罪犯,一朝而平定。兵不逾时,战不终日,大军席卷残敌,荡平巴蜀。即使白起攻破强楚,韩信战胜强赵,吴汉剿灭公孙述,周亚夫平定七国叛乱,也不过如此,计功论美,不足比拟。拜邓艾为太尉,增加食邑二万户,封两个儿子为亭侯,各享受食邑一千户。”[29]邓艾对司马昭讲:“用兵有先声夺人,而后实战擒敌,如今,我军应趁着平定蜀国之势,讨伐吴国,吴国震恐,大军将以席卷之势,灭亡吴国。然而大举用兵之后,将士疲惫,不可立即动武,暂且休息,暂缓出击;在陇西留下士兵二万,在蜀地留下士兵二万,煮盐冶铁,为军事、农事做好准备,建造舟船,顺江流而下,然后发布告谕,向东吴晓谕利害,东吴一旦归化,可不用大军征剿,即可奠定东吴战事。当下之计,宜厚遇刘禅以及东吴的孙休,安绥士民,以招诱远方来归,若当即送刘禅到京师,吴国会认为这是在流放刘禅,东吴向化之心,则会疑虑重重,诱导难以成功。暂且留下刘禅,在成都待一段时间,待到来年秋冬,届时东吴想已平定。臣以为,可封刘禅为扶风王,赏赐一些钱,供其左右人使用。右扶风有董卓建造的郿坞,作为刘禅的宫舍。再封刘禅的儿子为公爵、侯爵,食邑在右扶风郡内县邑,以显示归命之宠。开放广陵郡、城阳郡,用以接待吴国归降之人,东吴将会畏威怀德,望风而归。”司马昭派监军卫瓘告谕邓艾:“行事须事先奏报,不得擅自行事。”邓艾回复:“臣受命西征,谨奉皇上旨意,授命之际,首恶归服;至于按照皇上旨意,按照制度拜授原蜀国官员职务,以安绥投降人员,臣以为,这样做符合权宜之计。而今,原蜀国举众归命,地尽南海,东接吴会,朝廷应早日安定天下。倘若等候朝廷颁发诏命,往返路程,迁延岁月。《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安社稷、利国家之举措,可专而行之。而今,东吴还未宾服;其势力与蜀地相连,不可拘泥于常法,坐失良机。兵法讲,进不求名,退不避罪,邓艾虽无古人之气节,绝不会因避嫌,做出有损国家的事情。”钟会、胡烈、师纂等都说邓艾的行为悖逆朝廷旨意,还说,邓艾在军中与下属歃血为盟。常道乡公曹奂诏令,用槛车押送邓艾回京。[30]
[29]袁子曰:诸葛亮重视用兵,反复出兵征伐魏国,因为诸葛亮知道,小国弱民,难以久存。而今魏国一举灭掉蜀国,多年征伐,从未有此次之迅速。邓艾用一万兵力,冒进江由危途,钟会以二十万众,被堵在剑阁,不能前进,三军将士已经困乏,邓艾虽然是战胜之将,克敌制胜,迫使刘禅数日之内,不战而降,二将之军队,没有同步。战胜之功,竟如此艰难。魏国前有寿春之役,后有灭蜀之劳,百姓贫困,仓廪空虚,故小国之虑,在于即时立功以自存,大国之虑,在于战胜之后而力竭,战胜之后,正是戒惧之时。
[30]《魏氏春秋》记载:邓艾仰天长叹:“邓艾实为忠臣,竟然落得如此下场!白起的惨祸,又在今日再现。”
邓艾父子被打入囚车,钟会抵达成都,先送走邓艾,而后乘机谋反。在兵乱中,钟会被杀,邓艾原来军营的将士,追上邓艾的囚车,放出邓艾,迎回本营。卫瓘派遣田续等讨伐邓艾,在绵竹西边相遇,斩杀邓艾。邓艾的儿子邓忠与邓艾一起遇害,邓艾的其他儿子,在洛阳者全部被杀,邓艾的妻子及孙子被流放至西域。[31]
[31]《汉晋春秋》记载:当初,邓艾攻下江由,因为田续延宕,不能进兵,欲斩杀田续,既而赦免。及至卫瓘派遣田续,对田续讲:“可以报江由之耻。”杜预对大家说:“伯玉其不免乎!身为名士,名位已高,既无德音,又不能御下以正,是小人,而乘君子之器,将何以担负其责乎?”卫瓘听说后,不俟驾而谢。
《世语》记载:师纂与邓艾同时遇害。师纂性情急躁,寡恩少德,死之日,体无完肤。
当初,邓艾将要讨伐蜀国,梦见坐在高山上,山涧有流水,邓艾向殄虏护军爰邵咨询。爰邵回答:“按照《易经》解卦,山上有流水曰‘蹇’。‘蹇’爻解释:‘蹇利西南,不利东北。’孔子曰:‘蹇利西南,往而有功;不利东北,其道穷途。’此次将军一定能平定蜀国,但是,恐怕不能活着回来!”邓艾听了,默然不乐。[32]
[32]荀绰著《冀州记》记载:爰邵起自能吏,位至卫尉。长子爰翰,曾担任河东郡太守。二儿子爰敞,曾担任大司农。小儿子爰倩,字君幼,为人宽厚,有器量,勤政守职,历任冀州刺史、太子右卫率。爰翰的儿子俞,字世都,为官忠贞、廉洁,长于议论,尊崇公孙龙之辩辞,喜欢谈微理。年轻时,有能吏之名,受太尉府征召,逐渐升任显位,官至侍中、中书令,升任中书监。
裴松之按:《蹇卦》彖辞云:“蹇利西南,往得中也。”不云:“有功。”下边才是:“利见大人,往有功也。”
泰始元年,晋室接受曹氏禅让,晋武帝即位,下诏:“在以往,太尉王凌谋议废黜齐王曹芳,王凌也不足以守住其位。征西将军邓艾,自矜战功,失去臣节,确实应该处以死刑。然而邓艾接到朝廷的诏书,随即制止手下将士动武,遣散众将士,束手待擒,接受治罪,比起那些为了求生,起兵作恶者,还是有很大不同。而今颁布大赦令,邓艾的家属可以返回内地,如果没有子孙,则听任其家属确立后嗣,令后嗣祭祀宗庙不绝。”泰始三年,议郎段灼上疏,为邓艾鸣冤:“邓艾心怀忠诚,蒙受谋反之恶名,平定巴蜀,而被夷灭家族,臣私下甚为哀悼之。惜哉,邓艾竟以谋反罪被杀!邓艾性情刚烈,行事急躁,容易冒犯雅俗之人,不能与同僚协调,故无人肯为邓艾鸣冤。臣敢言,邓艾绝不会有谋反之邪谋。昔日,姜维有阻断陇西之志,邓艾整修武备,严阵以待,积蓄粮食,训练士卒。正值年景不好,天气大旱,邓艾为了播下种子,身披乌衣,手执耒耜,率领将士垦田。将士受到鼓舞,莫不尽心尽力。邓艾持朝廷颁授的符节,守卫西陲,所统领的士兵,有上万人,身为将军,率身垂范,从事仆役之类的劳作,若非坚守臣节,忠心为国,孰能如此?故落门、段谷之役,邓艾率领士兵,以少胜众,摧破强敌。先帝知道邓艾可委以重任,因此,庙胜之算,将伐蜀之任委于邓艾,授以长策。邓艾接受任命,舍身忘家,束马悬车,投身于死地,勇气凌云,士众效力,使得刘禅君臣背缚来降,叉手屈膝。邓艾功成名就,应当书之于竹帛,传福祚于万世。七十岁的老翁,又有何求!邓艾诚心倚恃朝廷养育之恩,心无杂念,矫制诏命,按照制度,以权宜之计,安定社稷;虽然违背常科,也符合古义,以邓艾当初的想法,适当定罪,也可以廷议。钟会嫉妒邓艾的威名,构陷邓艾,遂陷邓艾于囚笼。忠而受诛,信而见疑,邓艾头颅悬于马巿,几个儿子同时遇害,见之者垂泣,闻之者叹息。陛下龙兴,弘扬大度,为被猜忌者释罪,对受到诛杀之臣的家属,不拘一格,擢拔叙用。在往昔,秦民哀怜白起无罪,死得冤枉,吴人悲伤伍子胥被冤杀沉江,为他们建立祠庙,四时祭祀。而今,天下臣民为邓艾屈死,伤悼不已,痛惜忠臣死得冤枉,也类似这种情况。臣以为,邓艾身首分离,抛尸于荒野,应该予以收殓,重新安葬,归还其家属田宅。以平蜀之功,续封其子孙,对阖棺之功臣,拟定谥号,令英雄死无余恨。赦免冤魂于黄泉,兼收信义于后世,葬一人,而天下倾慕您的德行,埋一魂,而天下归附您的仁义,所行之事虽少,欢悦者众矣。”泰始九年,晋武帝下诏:“邓艾建立功勋,接受罪责,不逃避刑罚,子孙仍然为庶民,朕常哀愍之。任命其嫡孙邓朗为郎中。”
邓艾西征时,修筑很多关隘要塞,建起城坞。泰始年间,羌人叛乱,几次杀害凉州刺史,凉州道路阻断。吏民得以存活者,多赖邓艾修筑的城坞。[33]
[33]《世语》记载:咸宁年间,积射将军樊震担任西戎牙门将,向晋武帝辞行,晋武帝问樊震如何用兵,樊震自陈,曾经在邓艾伐蜀时,担任帐下将军,晋武帝询问邓艾的事迹,樊震详述邓艾对朝廷的忠诚,言罢流涕。晋武帝当初任命邓艾的孙子邓朗为丹水县令,此后改任定陵县令。次孙邓千秋有名望,接受光禄大夫王戎征召,担任府掾。永嘉年间,邓朗担任新都郡太守,还未到任,住在襄阳,因为失火,邓朗及母亲妻子全家被火烧死,只有儿子邓韬、邓行得以免祸。邓千秋此前去世,二儿子也被烧死。
邓艾的同乡同辈、南阳郡人州泰,热衷于建功立业,善于用兵,官至征虏将军,持符节,都督江南军事。景元二年去世,追赠卫将军印绶,谥号为壮侯。[34]
[34]《世语》记载:当初,荆州刺史裴潜任命州泰为从事,司马宣王镇守宛城,裴潜多次派遣州泰去见司马宣王,由此被司马宣王认识。及至征伐孟达,州泰担任向导,司马懿遂提拔州泰。州泰先后丧父考、母妣、祖父,有九年居丧,司马宣王留下位置,等待州泰,州泰回来,仅三十六日,擢拔为新城郡太守。司马宣王专门为州泰设宴聚会,派尚书钟繇征调州泰:“君脱下褐衣,荣登宰府,仅三十六日,坐拥麾盖,拥有兵马,担任大郡太守;乞儿乘小车,一何驶乎?”州泰答:“诚有此事。君作为名公之子,年少时,有文采,故担任吏职;猕猴骑土牛,又何迟也!”众宾客听了,大笑不止。后来,州泰历任兖州、豫州刺史,所在任上,皆有政绩。
钟会,字士季,颍川郡长社县人,是太傅钟繇的小儿子。年少时,钟会早熟,为人聪明。[35]中护军蒋济曾经著文论,说:“观察人的眸子,足以知人。”钟会五岁时,钟繇让钟会去见蒋济,蒋济看了看钟会,颇为诧异,说:“非常人也。”及至钟会长大成人,会各种才艺,对于名理尤其精通,读书学习,夜以继日,因此,有很好的声誉。正始年间,钟会担任秘书郎,升任尚书、中书侍郎。[36]高贵乡公曹髦即位,赐钟会爵关内侯。
[35]钟会为其母亲作传记:“夫人张氏,字昌蒲,太原郡兹氏县人,太傅定陵成侯之命妇。家族世代有人担任二千石官员。年少时,夫人丧父母,嫁到成侯家,修身正行,非礼不动,为上下所称颂。贵妾孙氏,摄嫡专家,心害其贤,多次谗言,毁伤无所不至。孙氏善辩,讲话有智巧,言足以饰非,竟不能伤害也。及至夫人妊娠,孙氏更加嫉妒,把药放置在食中,夫人食后,感觉味道不对,吐出,眩瞑数日。有人说:‘何不向公言之?’夫人答:‘嫡庶相害,破家危国,古今以此为鉴戒。假如公信我,众谁能证明其事?彼以心度我,谓我必言,固将先我;事由彼发,顾不快耶!’遂称疾不见。孙氏果然对成侯讲:‘妾欲其得男,故饮以得男之药,反谓毒药!’成侯说:‘得男药佳事,暗放在食中与人,非人情也。’遂审讯侍者,侍者招供,孙氏由是服罪,被赶出家门。成侯问夫人为何不言,夫人言其故,成侯大惊,益以此贤之。黄初六年,生下钟会,恩宠越隆。成侯既赶走孙氏,更纳正嫡贾氏。”
裴松之按:钟繇在当时老矣,方纳正室。一般来说,《礼记》所说的宗子,虽然七十,无无主妇之义。
《魏氏春秋》记载:钟会的母亲见宠于钟繇,钟繇为之出其夫人。卞太后为夫人讲情,文帝下诏,钟繇与夫人复婚。钟繇恚愤,欲引鸩自杀,没有成功,餐椒致噤,文帝乃止。
[36]《世语》记载:司马师让中书令虞松制作表章,二次呈递,都不合司马师的意思,让虞松再修改。过了很久,虞松竭尽思虑,改不出来,非常烦恼,形于颜色。钟会察其有忧虑,问虞松,虞松据实回答。钟会取来一看,为表章改定五字。虞松心悦诚服,呈递司马师,司马师问:“不当尔邪,这是谁改定的?”虞松答:“钟会。正准备向明公推荐,正好明公见问,不敢掩饰其能。”司马师说:“如此,可大用,可令钟会来见。”钟会问虞松,司马师有什么特点,虞松答:“博学明识,无所不贯通。”钟会谢绝宾客,精思十日,第二天清晨,来见司马师,直至鼓声二遍,钟会才出府。出府后,司马师拊手叹息:“此真王佐之材!”
虞松,字叔茂,陈留郡人,是九江郡太守边让的外孙。弱冠时,虞松显露才华,跟随司马宣王征伐辽东,司马宣王命令虞松制作檄文,及至破贼,张贴文书。虞松跟随司马宣王撤军,司马宣王任命虞松为府掾,当时,虞松年仅二十四岁,改任中书郎,官至郡太守。虞松的儿子虞濬,字显弘,在晋朝担任廷尉。
裴松之认为:钟会是名公的儿子,声誉卓著,弱冠登朝,已历任显位,司马景王担任丞相时,何以不相识,而要等待为虞松改定表章,然后才得以引见?设使此前不认识,但见五字,便知可大用,虽圣人其犹病也,更何况司马景王?
毌丘俭谋反作乱,大将军司马师东征,钟会跟随司马师,掌管军中机要,卫将军司马昭担任后卫。司马师在许昌去世,司马昭既而统率六军,钟会与司马昭在帷幄中商讨军事。当时,高贵乡公曹髦下诏,敕令尚书傅嘏,以东南刚刚安定,暂且留下卫将军司马昭驻扎在许都,以作为内外之援,敕令傅嘏率领诸军返回。钟会与傅嘏密谋,让傅嘏上表朝廷,拜司马昭为大将军,而后,傅嘏率领大军,与司马昭一起出发,返回洛水南岸驻扎。高贵乡公曹髦只好拜司马昭为大将军,辅佐朝政,钟会改任黄门侍郎,受封为东武亭侯,享受食邑三百户。
甘露二年,高贵乡公曹髦征召诸葛诞,拜为司空,当时,钟会居丧在家,钟会预料诸葛诞一定不会从命,骑快马疾驰禀告司马昭。司马昭以任命书已经发出,不宜再追回更改。[37]及至诸葛诞反叛,高贵乡公曹髦御驾亲征,驻扎在项县,司马昭进抵寿春,钟会跟随司马昭。
[37]钟会当时遭逢生母病逝,居丧在家。其为母亲作传记,曰:“夫人秉性矜严,明于教训,钟会在童稚时,勤见教诲。钟会四岁时,母亲开始教授《孝经》,七岁时,可以诵读《论语》,八岁时,开始诵读《诗经》,十岁时,开始诵读《尚书》,十一岁时,开始诵读《易经》,十二岁时,开始诵读《春秋左氏传》《国语》,十三岁时,开始诵读《周礼》《礼记》,十四岁时,开始诵读父亲成侯著的《易记》,十五岁时,母亲让钟会入太学,向四方来的学者,求教奇文异训。母亲对钟会讲:‘学猥则倦,倦则意怠;吾担心汝之意怠,故以渐训汝,今可以独学矣。’母亲雅好书籍,涉猎各种书籍,特别喜欢《易经》《老子》,每当读到《易经》,孔子说鸣鹤在阴、劳谦君子、藉用白茅、不出户庭之义,则让钟会反复诵读,母亲说:‘《易经》有三百余爻,仲尼特别解说此者,以谦恭慎密,枢机之发,行己至要,荣身所由缘故,顺斯术已往,足为君子矣。’正始八年,钟会担任尚书郎,夫人拉着钟会的手,教诲钟会:‘汝弱冠见叙,人情不能不自足,损在其中矣,勉思其戒!’在当时,大将军曹爽专擅朝政,每日纵酒沉醉,钟会的哥哥侍中钟毓侍宴回来,谈起此事。夫人说:‘乐则乐矣,然难以久长。居上不骄,制节谨度,然后,无危溢之患。而今,骄奢、僭越若此,非长守富贵之道。’嘉平元年,皇帝车驾前去祭祀高平陵,钟会担任中书郎,跟随皇帝。相国宣文侯举兵,众人恐惧,而夫人泰然自若。中书令刘放、侍郎卫瓘、夏侯和等家皆奇怪,问:‘夫人一子在危难之中,何以无忧?’夫人答:‘大将军骄奢、僭越无度,吾常疑其不能安保终身。太傅义不危国,必为大将军举耳。吾儿在帝侧,何忧?闻且出兵,无他重器,其势必不久战。’果如其言,一时间,众人皆以为夫人明察。钟会历任机要十余年,为司马氏参政,出谋划策。夫人对钟会讲:‘在往昔,范氏少子为赵简子设谋,征伐邾国,事从民悦,可谓功矣。然而,其母亲依然认为,乘伪作诈,末业鄙事,必不能长久。其见识深远,非近人所言,吾常乐其为人。汝居心正,吾知免罪矣。但当修所志,以辅益时化,不忝先人。常言道,人谁能皆体自然,但力行不倦,抑亦其次。虽接鄙贱,必以言信。取与之间,分画分明。’有人问:‘此无乃小事乎?’夫人答:‘君子之行,皆积小,以致远大,若以小善为无益,而不为,此乃小人之事耳。希望慕大事者,吾所不好。’钟会从幼年起,衣不过青绀,亲自料理家事,自知恭俭。钟会见得思义,临财必让。钟会前后接受赐钱绢帛达数百万计,夫人全部拿出,供公家使用,一无所取。夫人享年五十九岁,甘露二年二月,夫人得暴病,去世。下葬时,天子有手诏,命大将军高都侯厚加赗赠,丧事无论花费多少,全部由官府供给。有议论者认为,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所谓命妇也。按照《春秋》成风、定姒之义,宜崇典礼,不得总称妾名,于是,称成侯命妇。殡葬之事,有取于古制,礼也。”
当初,吴国大将全琮与孙权有姻亲,是孙权最信任的重臣,全琮的儿子全怿,孙子全静,侄子全端、全翩、全缉等,都领兵救援诸葛诞。全怿的侄子全辉、全仪留在建业,与其家族某人因为某事而争讼,带着母亲,率领部众数十家,渡过长江,投奔司马昭。钟会献上计策,暗中为全辉、全仪写信,派全辉、全仪的亲信带上书信,潜入城中,告诉全怿等,说吴国正在怨恨全怿等不能攻取寿春,欲杀尽攻城诸将的家属,故逃出来归顺魏国。全怿等恐惧,遂率领所部,打开东城门出降,得到封赏,城中守军因此分崩离析。寿春城破,钟会的计谋发挥了作用,建立大功,更加受到司马昭信任,当时人称钟会为张良。大军撤回,升迁钟会为太仆,钟会坚决辞让,不肯就位。以中郎在大将军幕府负责秘书工作,成为司马昭的心腹。以讨伐诸葛诞有功,钟会晋升爵位为陈侯,钟会多次谦让。皇帝下诏:“钟会在大将军幕府,负责军事,参与计谋,料敌制胜,有出谋献策的功劳,而钟会推让赏赐,言辞恳切,前后多次,志不可夺。建立功劳,不居功自傲,为古人所重,听任钟会坚辞之意,以成全其德。”钟会改任司隶校尉。虽然在外朝任职,朝廷的大政方针,对官员的奖赏惩罚,钟会都会参与意见。嵇康等被杀,也是钟会的建议。
司马昭以蜀国大将姜维多次袭扰陇西,预料蜀国这样下去,一定会国力疲惫,财政匮乏,欲大举出兵,兼并蜀国。只有钟会支持,认为讨伐蜀国完全可行,并且参与谋划,测量地形,考察蜀国形势的变化。景元三年冬天,朝廷任命钟会为镇西将军,持符节,都督关中军事。司马昭敕令青州、徐州、兖州、豫州、荆州、扬州建造战船,又敕令唐咨建造大海船,对外宣布,将要讨伐吴国。景元四年秋天,常道乡公曹奂下诏,诏令邓艾、诸葛绪各统率大军三万,邓艾直取甘松、沓中,牵制姜维,诸葛绪直取武街、桥头,断绝姜维的退路。钟会统率十万余众,分道从斜谷、骆谷攻入。钟会命令牙门将军许仪在前边开路,钟会在后边跟进,在一座桥上,桥面塌陷,马足陷入桥面,钟会诛杀许仪。许仪是许褚的儿子,有功于王室,也没有得到宽宥。诸军将领听说后,莫不感到震恐。蜀国命令前方要塞坚守不战,退回汉、乐二城坚守。魏兴郡太守刘钦直取子午谷,诸军将领数路并进,进抵汉中。蜀国监军王含守卫乐城,护军蒋斌守卫汉城,各自率领五千人。钟会派遣护军荀恺、前将军李辅,各自率领一万人,荀恺围困汉城,李辅围困乐城。钟会率领大军长驱直入,西出阳安口,派人祭祀诸葛亮的坟墓。派护军胡烈等在前边开路,攻破关城,缴获库藏的粮食、物资。姜维从沓中撤军,进抵阴平,聚集部众,欲奔赴关城。还未到达,听说关城已经城破,遂退回白水,与蜀将张翼、廖化等共同守卫剑阁,以抗拒钟会。钟会发布檄文,告谕蜀国将领吏民,檄文如下:
在以往,汉室福祚衰微,天下分崩离析,生民之命,陷于泯灭。太祖武皇帝神武英明,拨乱反正,拯救华夏之将坠,救我生民于危亡。高祖文皇帝应天顺民,接受汉室禅让,登上帝位。烈祖明皇帝奕世重光,拓展宏业。然而江山之外,依然有异政殊俗,率土之滨,齐民还未蒙受王化,此三祖所以念念不忘,留下遗恨。而今,主上圣德钦明,绍续前代盛绪,宰辅忠诚明允,劬劳勤政于王室,布政垂惠,万邦协和,施恩德与百蛮,肃慎远道来贡献。圣主哀悼彼巴蜀独自遭受蹂躏,怜悯巴蜀百姓劳役未已。是以诏命将军,率领六师,恭行天罚,征西将军、雍州刺史、镇西大将军率领各路大军,五路并进。古人之用兵,以仁为本,以义治之;王者之师,有征无战;故虞舜帝舞干戚,而征服有苗氏,周武王伐纣克殷,有散财、发廪、表闾之义。而今,镇西大将军奉天子诏命,统率大军,先发布文告,告谕巴蜀百姓,大军前来,以解救苍生之命,并非穷兵黩武,血染沙场,以畅快一时之征战,故略陈巴蜀目前安危之要,敬听告谕之善言。
益州先主刘备以命世英豪,兴兵朔野,曾经受困于冀州、徐州之郊野,受制于袁绍、吕布之掌心,太祖施以拯救、援助,与其结为友好。中途变更,二人背离,遂弃同异路,诸葛孔明多次窥视秦川,姜伯约屡次出兵陇西,侵犯我边境,驱赶我羌、氐,因国家多有变故,未遑修葺甲兵,行九征之伐。而今边境乂清,域内无事,蓄力待时,大军压境,巴蜀仅有一州之众,分兵多处守备,难以抵御天下之师。段谷、侯和之战,蜀军已经挫伤锐气,难以抗拒堂堂雄师。近年以来,蜀地几无宁岁,徭役征夫疲惫,难以抗拒,民心归附。此皆诸贤所亲见。在古代,蜀相陈壮被秦军俘虏,公孙述授首于汉光武帝,九州之险阻,绝非一姓所拥有,此皆诸贤所详闻。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避祸于未萌,是以微子离开商都,最终做了周室的嘉宾,陈平背弃项羽,为汉高祖建立殊勋。岂有偏安一隅,饮下鸩毒,怀禄而不变哉?而今国朝隆天覆之恩,宰辅弘宽恕之德,先惠后诛,好生恶杀。在以往,吴将孙壹举众内附,受命担任上卿,宠秩殊异。文钦、唐咨身为国家大害,背叛君主之逆贼,回来后,仍然担任将军。唐咨受困,走投无路被擒获,文钦两个儿子投降,皆拜为将军,封为列侯;唐咨还参与国事。孙壹等穷途末路,归顺朝廷,得到极大恩宠,更何况巴蜀的贤者能够见机行事,做出明智选择!诚能借鉴成败,邈然遁迹,追寻微子之途,错身陈平之轨,则福同古人,余庆传于后裔,百姓士民,安享旧业,农民不易田亩,集市不改商贸,远离累卵之危,接受永安之福,岂不美哉!如果仍打算偷安旦夕,迷途而不知返,大兵一到,玉石俱焚,虽欲悔之,亦已晚矣。其选择利害,自求多福,各具宣布,咸使闻知。
邓艾追击姜维至阴平,挑选精锐士卒,欲从德阳县攻入江由,从东边的儋道直抵绵竹,而后直取成都,与诸葛绪同时进军。诸葛绪以本部接受诏命,截击姜维,向西进军,并非原来的诏命,进军直抵白水,与钟会会齐。钟会派遣将军田章等,从剑阁西边开进,直指江由,还未到达,距离江由一百里,田章先打败蜀军伏兵三千余人,邓艾令田章先攻占江由。邓艾则长驱直入,一往无前。钟会与诸葛绪率军指向剑阁,钟会欲专断用兵,密报诸葛绪畏缩不前,诸葛绪被打入囚车,押送回京师。两路大军皆归钟会指挥,[38]钟会进攻剑阁,战事不利,引军撤退,蜀军据险坚守。邓艾进抵绵竹,与蜀军大战,斩杀诸葛瞻。姜维等听说诸葛瞻已经战败,率领余众向东进入巴郡。钟会遂进军直抵涪县,派遣胡烈、田续、庞会等追击姜维。邓艾进军,直指成都,刘禅向邓艾投降,又派遣使者敕令姜维等向钟会投降。姜维来到广汉郡郪县,命令士兵放下武器,将符节、印绶上缴胡烈,而后,率领蜀军从东道来向钟会投降。钟会上奏:“贼人姜维、张翼、廖化、董厥等亡命遁走,欲直奔成都。臣派遣司马夏侯咸、护军胡烈等,经由剑阁,出新都、大渡河,截断他们的退路,参军爰、将军句安等紧追不舍,参军皇甫闿、将军王买等从涪南出兵,截击其腹部,臣据守涪县,为东西后援。姜维等所率领的步骑四五万带甲武士,一时间,塞满山谷,数百里长,首尾相顾,凭恃其人多势众,正沿路向西逃窜。臣敕令夏侯咸、皇甫闿等,令其分兵占据险要,广张罗网,南边堵住姜维遁走吴国之道路,西边堵住其返回成都之企图,北边断绝其翻越高山之险径,大军四面云集,首尾并进,蹊路断绝,走投无路。臣又手书,告谕姜维,劝其投降,向姜维等开启生路,群寇在大军威逼下,已知穷途末路,命穷数尽,遂解甲投戈,背缚向我军投降,我军缴获敌军印绶上万,物资器材,堆积如山。在往昔,舜帝舞干戚,有苗氏跪拜臣服;牧野周武之战,殷商军队倒戈:有征无战,此乃帝王之盛业。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此乃用兵之经典。陛下圣德,可与前代圣王比拟,辅臣忠诚贤明,效法周公旦,以仁义安抚众生,以正义之师,讨伐不臣,殊俗向化,无人不向心归附,师不逾时,兵不血刃,万里同风,九州共沐。臣谨奉诏命,向蜀国君臣宣读诏书,施以恩典,恢复其社稷,安绥其百姓,减免其赋税,减少其徭役,以仁德之礼仪,改变其风俗,以法律之轨仪,改变其苛政,百姓欢欣,人怀安宁,王师奏唱凯歌,仁义无以复加。”钟会命令魏军士兵不得抢掠、骚扰蜀人,躬身对待蜀地士民,招诱民众归附,虚心对待蜀国官员,与姜维的关系很好。[39]当年十二月,常道乡公曹奂下诏:“钟会率领王师,所向披靡,摧枯拉朽,前无强敌,攻克众城,网罗逃逸。蜀国之君臣,背缚归命,谋无遗策,举无废功。蜀国投降或诛杀者,动辄万计,全军克敌制胜,可谓有征无战。开拓平定西夏,方隅清晏。拜钟会为司徒,晋升爵位为县侯,增加食邑一万户。封钟会的两个儿子为亭侯,各享受食邑一千户。”
[38]按照《百官名》:诸葛绪入晋,担任太常、崇礼门卫尉。儿子诸葛冲,担任廷尉。
荀绰著《兖州记》记载:诸葛冲的儿子诸葛铨,字德林,诸葛玫,字仁林,皆为知名显达士人。诸葛铨,曾担任兖州刺史。诸葛玫,曾担任侍中、御史中丞。
[39]《世语》记载:夏侯霸投奔蜀国,蜀国朝廷问:“司马公有何德何能?”夏侯霸答:“自当作家门。”又问:“京师俊士如何?”答:“有钟士季,此人掌管朝政,吴、蜀之忧也。”
《汉晋春秋》记载:当初,夏侯霸投降蜀国,姜维问夏侯霸:“司马懿既得彼政,当复有征伐之志?”夏侯霸回答:“司马懿正在营立家门,未遑外事。有钟士季,其贤者虽少,终为吴、蜀之忧,然而非常之人,亦不能用也。”此后十五年,钟会灭亡蜀国。
按照习凿齿此言,并非出自他书,故采用《世语》而附益。
钟会早有异志,因为邓艾接受诏命,有专断权力,钟会密报朝廷,说邓艾有谋反迹象,[40]于是,常道乡公曹奂诏令,将邓艾打入囚车,押送至京师。司马昭担心邓艾不肯从命,敕令钟会迅速进军,进抵成都,监军卫瓘在钟会前边开路,以司马昭手令,向邓艾宣谕,邓艾所率领的军队全部放下武器,而后收捕邓艾,打入囚车。钟会所忌惮者,只有邓艾,邓艾被擒拿,钟会随即进入成都,独自统领征西大军,威震西蜀。钟会自以为功高盖世,不可久居于人之下,加上征西大军有很多猛将锐卒,都在自己统辖之下,遂密谋造反。钟会欲派姜维等率领原蜀军出斜谷,钟会亲自率领大军,随后跟进。大军在长安会齐,再令骑兵从陆路进军,步兵从水路沿着渭河,进入黄河,顺流而下,钟会认为,五日即可到达孟津,与骑兵在洛阳会齐,一旦成功,天下可定。钟会得到司马昭寄来的书信,信中讲:“担心邓艾不肯就范,特派遣中护军贾充率领步骑一万人,从小路进入斜谷,驻扎在乐城,我将亲自率领十万士卒,驻扎在长安,很快就会与你相见。”钟会得到书信,顿感惊讶,对亲信讲:“只是逮捕邓艾,相国知道我能单独完成此事;而今派来大军,一定是发现我有异志,应当尽速发兵。事成以后,可以获得天下;谋事不成,退守蜀汉,割据一方,不失重新做一个刘备。我自从淮南用兵,算无遗策,四海所共知。我有此才能,安可归附谁!”钟会在景元五年正月十五日到达成都,第二天,钟会延请护军、郡守、牙门骑督以上将领,以及原蜀国官员,在蜀国朝堂上,为太后发丧。钟会矫制太后遗诏,诏命钟会起兵,废黜司马昭,钟会将遗诏展示给座上众人,让他们讨论决定,并在盟誓上签字画押,既而,钟会命令亲信代替众将领率领诸军。钟会将延请来的官员,关押在益州诸曹官署的屋中,紧闭城门、宫门,派兵严加把守。钟会帐下的督军丘建,原来是胡烈的部下,胡烈把丘建推荐给司马昭,钟会请求司马昭把丘建留在身边,担任督军,非常信任。丘建哀怜胡烈被关押在屋子里,请求钟会,让一位亲兵为胡烈送饮食,各位牙门将领也随例安排一名亲兵。胡烈欺骗亲兵,带一封书信给他们的儿子,信中讲:“丘建密报,钟会已经挖掘大坑,准备数千条白棒,欲招呼外边的士兵进入,每人赐一顶白帽子,拜为散将,而后用白棒子,把所有被关押的将领打死,丢弃在坑中。”各位牙门将领的亲兵纷纷传说,一夜间,相互转告,大家都知道了。有人对钟会讲:“应该把牙门以上的骑督全部杀尽。”钟会犹豫不决。十八日日中时分,胡烈属下的士兵,与胡烈儿子率领的士兵,擂响战鼓,冲出营门,各军营的士兵不约而同,擂响战鼓,杀出军营,没有人率领,争先恐后冲进成都城。当时,钟会正在给姜维发铠甲、武器,有人报告外面有汹汹喊杀声,好似城中失火,很快,又有人报告,士兵冲进城内。钟会大惊,对姜维讲:“士兵来势凶猛,欲谋反作乱,怎么办?”姜维答:“坚决镇压。”钟会派兵,欲杀尽关押的牙门将领及新任命的郡守,里面的人用柱子死死顶住大门,士兵用斧子猛斫大门,不能斫破。须臾间,城门外的士兵攀附梯子,登上城墙,杀入城内,有人焚烧城里的房屋,士兵们好似蚂蚁一般,在城里横冲直撞,箭矢如雨点般落下,牙门将领、郡守各自爬上屋顶,逃出关押的房屋,与其属下士兵会合。姜维率领钟会身边的亲兵,奋力作战,亲手杀了五六人,众人乱刀齐下,砍杀姜维,又争先恐后杀了钟会。钟会死时,年仅四十岁,在战乱中死去的将士有数百人。[41]
[40]《世语》记载:钟会善于模仿他人字体,在剑阁要邓艾上表章自陈其事,而后,改动邓艾的表章,令辞悖逆、傲慢,有很多自矜、自伐的言辞。又销毁司马文王的报书,模仿司马文王的字体,以迷惑邓艾。
[41]《晋诸公赞》记载:胡烈的儿子名叫胡渊,字世元,是胡遵的孙子。胡遵,安定郡人,以才兼文武,累任藩镇要职,官至车骑将军。儿子胡奋,字玄威,历任一方要职,女儿是晋武帝的贵人,得到晋武帝宠幸。太康年间,晋武帝任命胡奋为尚书仆射,兼领镇军大将军,开府建衙。弟弟胡广,字宣祖,曾担任少府。次子胡烈,字玄武,曾担任秦州刺史。次子胡岐,宇玄嶷,曾担任并州刺史。胡广的儿子胡喜,曾担任凉州刺史。胡渊,小字鹞鸱,当时年仅十八岁,杀了钟会,救下父亲,名震远近。后来,赵王司马伦篡位,三王兴义兵,司马伦派胡渊与张泓率军抵御齐王,屡次大败齐军。恰逢成都被攻破,胡渊归降,被杀。
当初,邓艾担任太尉,钟会担任司徒,都持有符节,像过去一样,统率诸军,也都没有来得及获得封赏,这次动乱之后,相继毙命。钟会的哥哥钟毓,在景元四年冬天去世,钟会没有得到消息。钟会哥哥的儿子钟邕,当时在钟会身边,同时遇害,钟会抚养的大哥的几个儿子钟毅、钟峻、钟辿等被捕入狱,被判决处死。司马昭上表天子,天子下诏:“钟峻等人的祖父钟繇,三祖之世,位极台司,佐命朝廷,立下功勋,飨食庙堂。父亲钟毓,历职内外职务,皆有政绩。在往昔,楚王追思子文之治,不灭斗氏之祭祀。晋侯追录成宣之忠,存恤赵氏之后嗣。因为钟会、钟邕之罪,而断绝钟繇、钟毓之宗庙祭祀,吾深感哀愍!钟峻、钟辿兄弟,特别予以宽宥,有官爵者,恢复官爵。唯钟毅及钟邕,已经伏法。”有人说,钟毓曾经密报司马昭,说钟会拥有的权力太大,率领大军,难保不会谋反叛逆,不可以授予专任,这才赦免钟峻等。[42]
[42]《汉晋春秋》记载:司马文王欣赏钟毓忠诚亮直,笑着回答钟毓:“若如卿言,必不以罪连累家族。”
当初,司马昭欲派遣钟会伐蜀,西曹掾邵悌求见司马昭,说:“而今,朝廷派遣钟会率领十余万众,讨伐蜀国,臣愚以为,如此重任,不宜委任钟会一人,还应再派其他人协助。”司马昭笑道:“我怎么会不明白这一点?蜀国为天下之大患,百姓不得安宁,我今天讨伐蜀国,此战必胜,犹如掌握在掌心,众人皆言蜀国不可伐,难以轻易取胜。人心怯懦,则智勇难以发挥作用,难以发挥作用而强派他人讨伐,只能被敌人所擒。只有钟会与我的意见一致,而今,派遣钟会伐蜀,必定能平定蜀国。灭蜀之后,如卿所忧虑,怎样处理才好?凡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这是已经胆破心寒。如果蜀国被灭,蜀国遗民震恐,不足与其共谋大事;中原将士各自思归,不肯再参与钟会谋反。如果钟会作恶,只能自取灭亡,遭到灭族的下场。卿无须忧虑,但莫使他人闻知。”及至钟会密报司马昭,邓艾图谋不轨,司马昭欲亲自率军西进,邵悌又谏言:“钟会所统率的军队,多于邓艾五六倍,可敕令钟会逮捕邓艾,司马公无须亲自出征。”司马昭答:“卿忘却此前所言,怎么又谏言我无须亲征?即使如此,此话切不可外传。我当以信义待人,但人不当负我,我岂可先于他人,心生疑窦!近些时,贾护军问我:‘对钟会是否有怀疑?’我回答:‘如今,派遣卿领兵出征,能对卿再疑虑重重?’贾护军无言以对。我到了长安,事情自然会有分晓。”大军进抵长安,钟会被杀,正如司马昭所料。[43]
[43]按照《咸熙元年百官名》:邵悌,字元伯,阳平县人。
《汉晋春秋》记载:司马文王听说钟会的幕府功曹向雄收葬钟会,司马文王召向雄责问:“往者王经之死,卿哭于东市,我没有查问,今钟会身为叛逆,卿又为其收葬,若复相容,其如王法何!”向雄回答:“在往昔,先王掩埋骨骼,仁流朽骨,在当时,岂先卜其功罪,而后收葬?今晋王诛杀既加,于法已备,向雄感义而收葬钟会,从义理来讲,并无缺失。法立于上,教化弘于下,以此训物,向雄认为,可矣!何必令向雄背死违生,立于今世。殿下雠对枯骨,捐之荒野,百岁之后,为臧获所笑,岂仁贤所能掩盖?”司马文王听罢,心情释然,与向雄宴谈后,送向雄回去。
习凿齿曰:向伯茂可谓勇于蹈义,哭王经而哀感市人,葬钟会而义动明主,彼皆忠烈奋勇,知死而往,非存生也。况且,假使王经、钟会处世,或身处危难,而有不赴难者乎?故寻其奉死之心,可以见事生之义,览其忠贞之节,足以愧背义之士。司马文王加礼而送,可谓明达。
钟会曾经评论《易经》记载:“无玄体,才性同异。”及至钟会被杀,在钟会家搜出二十篇文章,名曰《道论》,内容有关刑名法学,其文章风格符合钟会。当初,钟会二十岁时,与山阳郡人王弼齐名。王弼喜欢谈论儒道,口才极好,可谓雄辩大家,为《易经》《老子》作注,后来担任尚书郎,二十余岁,不幸早夭。[44]
[44]王弼,字辅嗣。何劭为其作传记:王弼幼年即显示出聪慧,十几岁时,研究《老子》,通读《老子》,能辨识其言。父亲王业,曾担任尚书郎。当时,裴徽担任吏部侍郎,王弼还未行加冠礼,前去拜谒。裴徽见一面,而异之,问王弼:“无者诚万物之所资,然而,圣人莫肯致言,《老子》申之,无已者何?”王弼答:“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不说也。《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无所不足。”不久,傅嘏也知道了王弼。在当时,何晏担任吏部尚书,对王弼的学识颇为诧异,叹息道:“仲尼称后生可畏,像这样的才子,可与其谈论天人之际!”正始年间,黄门侍郎缺位。何晏既举荐贾充、裴秀、朱整,又准备用王弼。当时,丁谧与何晏争衡,把高邑人王黎推荐给曹爽,曹爽用王黎。于是,何晏让王弼补任台阁侍郎。刚上任,王弼觐见曹爽,向曹爽致礼,曹爽屏退左右,与王弼谈论道学,时间不知不觉过去,曹爽因此欣赏王弼。当时,曹爽专擅朝政,曹爽的党徒相互举荐,王弼虽然是通才,却不慕高名。不久,王黎病亡,曹爽用王沈代替王黎,王弼仍不能在曹爽门下,何晏为之叹息。王弼在台阁日子尚浅,事功亦雅,这并非王弼所长,也不被众人留意。淮南郡人刘陶善于谈论纵横,被当时人推崇。每次与王弼谈话,常佩服不已。王弼可谓天才,学识渊博,当其所得,莫能夺也。王弼性情和善,乐游宴,解音律,善投壶。其论道傅会文辞,不如何晏,对自然的解释,超过何晏,王弼以所长,常嗤笑他人,被士人君子所诟病。王弼与钟会的关系很好,钟会议论,以简练为尚,然而,钟会欣赏王弼的高雅。何晏以为圣人无喜怒哀乐,其论甚精,钟会赞成。王弼则见解不同,王弼认为,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而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今以其无累,便谓不复应物,失之多矣。王弼为《易经》作注,颍川郡人荀融诘难王弼所著《大衍义》。王弼向其解释,写信以戏之:“明足以寻极幽微,而不能去其自然之性。颜子之量,孔父之所预注,然而,遇之不能无乐,丧之不能无哀。又常狭斯人,认为不能以情从理,而今乃知,自然之不可革。足下之量,虽已定乎胸怀,然而隔逾旬朔,何其相思之多乎?故知孔子之于颜回,可以无大过矣。”王弼为《老子》作注,进行解释,致有理统。王弼著《道略论》,注解《易经》,往往有高雅精辟之言。太原郡人王济好清谈,不欣赏《老子》《庄子》,常说:“看见王弼为《易经》作注,所悟者多。”然而,王弼为人肤浅,不懂得人情世故,当初,王弼与王黎、荀融的关系很好,王黎夺其黄门侍郎,于是,王弼恨王黎,与荀融的关系也不终。正始十年,曹爽被废黜,王弼以公事被免职。当年秋天,染上瘟疫,病亡,年仅二十四岁,无子,绝嗣。王弼死后,司马景王听说此事,嗟叹不已,为其过早去世感到惋惜。
孙盛曰:《易经》作为经书,义理如神,非天下之至精,何经书能与其相比?世人为《易经》作注,皆妄语。更何况王弼以附会之辞,欲笼统玄旨?其叙述浮华,丽辞溢目,《易经》有关阴阳,玄妙无穷,至于六爻,群象所效,假以日月,五气相推,王弼弃置一旁,即使有许多解释。虽有可观者,恐将背离大道。
《博物记》记载:当初,王粲与族兄王凯一起在荆州避乱,刘表欲把女儿嫁给王粲为妻,又嫌其相貌丑陋,而且率意用性,认为王凯的风貌甚佳,最后,把女儿嫁给王凯。王凯生下王业,王业即刘表的外孙。蔡邕有藏书近万卷,东汉末年,蔡邕载了数车书籍,送予王粲,王粲死后,相国府掾魏讽谋反,王粲的儿子参与其中,被杀,蔡邕送予王粲的书籍,皆归于王业。王业,字长绪,官至谒者仆射。儿子王宏,字正宗,曾担任司隶校尉。王宏,是王弼的哥哥。
《魏氏春秋》记载:文帝既然杀了王粲的两个儿子,又以王业作为王粲的后嗣。
陈寿评论如下:王凌有气节,品行高尚,毌丘俭有才能,卓尔不群,诸葛诞享有威望,为人刚毅,钟会有计谋,精明能干,都是当时的知名士人,荣登高位,而且,胸怀大志,然而,这些人不识时务,不惧仕途危险,趁着机会,谋反作乱,最终导致宗族夷灭,岂不谬邪!邓艾身手敏捷,勇敢果断,立功立事,然而,暗昧于防范他人,败亡于旋踵之间,能预测诸葛恪的下场,却不能自度其身,这正是古人讲的:“眼睛看不见睫毛。”[45]
[45]《史记》记载:越王无疆与中原争强,在楚威王时,越国北伐齐国,齐威王派人对越王讲,越王不肯采纳。齐国使者说:“幸而,越国还未灭亡。吾不贵其用智之如目,目能看见毫毛,而不能自见其睫毛。今越王知晋国之失计,而不自知越王之过失,是眼睛看不见睫毛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