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洽,字阳士,汝南郡西平县人。和洽被举荐为孝廉,大将军幕府征召,和洽不肯俯就。袁绍在冀州,派遣使者迎接汝南郡的士大夫。和洽却认为:“冀州平原,土地平坦,人民强悍,如果英雄豪杰能利用其优势,可谓四战之地。袁本初以此为根本,势力将变得十分强大,然而,英雄豪杰,四方并起,本初未必能保全冀州。荆州刘表没有远大志向,喜欢结交士人,荆州土地多险阻,山区夷民贫弱,可以依靠。”和洽与亲戚朋友随后南下,依附刘表,刘表以上宾礼接待和洽。和洽说:“我之所以不愿意追随本初,是为了躲避冀州之乱。刘表也是昏庸之主,不能过于亲近,时间久了,此地恐怕是危亡之地,[828]一定会有挑拨离间的是非小人。”和洽又南下,迁至武陵郡。
[828]裴松之按:《汉书·文帝纪》记载:“阽于死亡。”《食货志》记载:“阽危若是。”注:“阽音盐,犹如屋檐,人太靠近屋檐,要防止堕落之物。”还有一解释,曰:“临危曰阽。”
曹操收复荆州,任命和洽为丞相府掾。当时,毛玠、崔琰以忠正廉洁,在丞相府担任要职,他们负责选用官员,首先考虑廉洁、俭朴。和洽进言:“天下大器,在于职位和选用人才,不能仅以俭朴作为选人用人的标准。为人俭朴,固然重要,过于强调,以此垂范可以,以此要求任何人,则会失去很多优秀人才。而今,朝臣在廷议时,官员穿着新衣,坐着好车,就有人认为这些官员不够廉洁;有些官员在官署,形貌不加修饰,穿破旧衣服,甚至残破不堪,却被认为是做官廉洁。致使有些士大夫故意污损衣服,藏匿平时乘用的车舆;朝廷大臣,有些亲自提着食具,进入官府,以示廉洁。朝廷崇尚教化,厉风化俗,贵在中庸,这样才能继往开来。而今,强调过于死板,用众人难以接受的行为规范,作为检验是否廉洁的标准,官员勉力而为,必然难以为继。古时候,向民众推行教化,务在考虑民情及社会上的人情世故。凡过激、矫饰的行为,都会有奸伪藏匿在其中。”[829]
[829]孙盛曰:在往昔,先王治理天下,考察民俗,推行教化,或质或文,因时而制宜,损益相互交替,至于车服礼秩、贵贱等差,也有统一规定。魏国继东汉末世之乱,风俗崇尚奢靡,诚宜仰思古制,训以约简,使奢不陵肆,俭足以符合礼,进无蜉蝣之讥讽,退免矫饰之讥刺;这样,才能达到治理的效果,颂声大作。矫枉过正,则巧伪滋生,以此训下,则民志险隘,并非圣王用以陶冶、教化民众的方法,推崇诚实,防止奸邪。和洽之言,才是中庸之道。
魏建国初,和洽担任侍中,后来,有人进谗言,诬陷毛玠诽谤曹操,曹操接见近臣时,谈起这些,非常生气。和洽极力解释,毛玠平素对己要求严格,进退都能遵循礼仪,请求调查核实其事。罢朝后,曹操下令:“而今,有言事者认为,毛玠不但诽谤孤,还为崔琰鸣不平。毛玠这样做,有损君臣恩义,妄自为死友抱怨,是可忍,孰不可忍!在往昔,萧何、曹参追随高祖起兵,二人出身微贱,为打下天下,建立了丰功伟绩。高祖每当处于困境,二人都会竭力襄助,始终表现恭顺,臣道益彰,所以,福祚延续后世。和洽作为侍中,要求核实诽谤之事,孤之所以不听,对此事还是想慎重。”和洽回答:“如果如言事者所言,毛玠的确罪孽深重,非天地所能覆载。臣绝不敢曲意解释法理,罔顾君臣之义,为毛玠讲话。毛玠从群臣中受到重用,特见擢拔,位在要职,历年从曹公获得恩宠。毛玠为人耿直,忠心报国,也为某些人所忌惮,臣以为,毛玠不会有诽谤行为。然而,人情难保不会有过失,所以要核查,以确保两方面所言真实。而今,圣恩垂顾,有含垢忍辱之仁,不忍心致毛玠于法理,更重要的是,如果不能判明曲直,对臣下妄加猜疑,将会从这件事开始。”曹操说:“所以不核实,还是想让毛玠及言事者两方面相安无事。”和洽回答:“毛玠如果真有诽谤之言,应当杀头示众;如果毛玠并无此事,言事者应该加上肆意诬陷大臣迷惑主上圣听的罪名;二者不加以核实,臣窃不安。”曹操说:“方今军事繁忙,安可因为有人妄言,便详加核实?狐射姑在朝堂上刺杀阳处父之事,愿作为君之告诫。”
曹操打败张鲁,和洽极力谏言,应该适时撤军,迁徙汉中的百姓,可节省守备、安民的费用。曹操未采纳谏言,其后迁徙百姓,不得不放弃汉中。和洽后来担任郎中令。曹丕接受汉室禅让,登上帝位,任命和洽为光禄勋,封为安城亭侯。明帝即位,晋升和洽爵位为西陵乡侯,享受食邑二百户。
太和年间,散骑常侍高堂隆上奏:“当下时风不至,颓废之气横生,一定是有关官员不能恪尽职守,以至于天时失去常理。”明帝下诏,表示谦逊,引咎自责,向朝臣征求谏言。和洽认为:“丧乱之后,民众稀少,耕田数量减少,浮华不事生产的人多。国家以民为本,民众以食为命。故浪费一季的农业生产,就会丧失很多养育百姓的根本。先王重视减少靡费之损耗,专心于劝农。自春夏以来,民众疲于徭役,荒废农业生产,百姓舆论哗然,因此时风不至,未必不是由此引起。消解之术,莫大于节俭。太祖创立宏业,用于治理之费,供应军旅之用,吏民士人皆能够粮食供应充足,国家仓库储备、缣帛丰富,不将花费用于无用之宫殿,严禁奢华之虚耗,方今要务,固在减省徭役,减损不急之事务,省下的费用,作为军旅储备。三边守御,应该有充足的储备。料敌虚实,也在于养精蓄锐,豢养士人,安抚民众,谋划庙胜之算,明于攻取之略,真诚向群臣咨询,以求中正之道。如果谋划不在事前考虑清楚,轻视弱小之敌,多次动用军队,无目的地用兵,此所谓‘悦武无震’,古人所告诫。”
和洽改任太常,在任上为官清廉,谨守简约,以至于出卖田宅,才能养活家人。明帝听说后,赐予和洽谷、帛。和洽去世,谥号为简侯。嗣子和离继承爵位。和离的弟弟和逌,有才气,为人性情豪爽,官至廷尉、礼部尚书。[830]
[830]《晋诸公赞》记载:和峤,字长舆,是和逌的儿子,年少时,和峤有名气,以为人雅重而著称。常仰慕舅舅夏侯玄的为人,厚自封植,卓然不群。从黄门侍郎升任中书令,改任尚书。愍怀太子初立,任命和峤为少保,加任散骑常侍。和峤家产丰厚,比拟王公,而性情至俭至吝。和峤的同父异母弟弟和郁,没有什么名气,和峤轻侮和郁,因而名誉受损。和峤在任上去世,皇帝赠光禄大夫印绶。和郁以为官公正,受人称赞,官至尚书令。
和洽同郡人许混,是许劭的儿子。为人清醇,善于鉴别人物,明帝时,担任尚书。[831]
[831]许劭,字子将,汝南郡人,《先贤传》记载:召陵县人谢子微,有高才,远见卓识,许劭十八岁时,叹息道:“此人可谓稀世出众之伟人。”许劭当初在集市上看到卖帻巾的樊子昭,认为此人是俊杰,在牧牛人中发现虞永贤是人才,在乡闾之间,征召李淑,从鞍马之吏中擢拔郭子瑜,许劭盛赞杨孝祖,举荐和洽,这六人此后皆为贤士,可谓当世之令懿。其余中流士人,或从淹滞中提拔,或在童齿中发现,这些人,莫不是许劭慧眼识珠。凡许劭所鉴别的人才,都能有卓越的表现,不可胜计。许劭发现某人矫饰奸诈,也会贬抑其虚名,就像周代的单襄。许劭的族人许栩,沉溺于名利,后来官至司徒。举族莫不匍匐于许栩的门下,承风而驱,官以贿成,只有许劭不肯过其门。广陵郡人徐孟到汝南郡担任太守,听说许劭的高名,宴请许劭在郡府担任功曹。饕餮放流,洁士盈朝。袁绍出身于三公之家,有盛名,担任濮阳县长,弃官回家探亲,有副车从骑跟从,将要进入郡界,袁绍叹息道:“我带着这样的舆服,怎敢去见许子将?”遂单车而归。许劭受三公府征召担任府掾,又受拜为*陵县令,被举荐为方正,皆不肯俯就。许劭前往江南避乱,所经历的郡县,必然有很多人追随,翔而后集。许劭在豫章郡去世,享年四十六岁。有儿子名字叫许混,显名于魏国。
常林,字伯槐,河内郡温县人。七岁时,常林父亲的朋友到家里做客,问常林:“伯先在家吗?你为何不向客人下拜!”常林答:“虽然应该向客人下拜,但客人到家,直呼父亲的字,何拜之有?”众人听说此事,称赞常林。[832]河内郡太守王匡起兵,讨伐董卓,派遣门生到属下县邑,调查吏民有何罪行,一旦核实,即行收捕,严刑拷打,令犯人缴纳钱谷赎罪,缴纳迟缓者,甚至夷灭其家族,以此显示威风。常林的叔父殴打过佃户,被门生告发,王匡大怒,即行收捕。家族人惶恐不安,不知该缴纳多少钱,又担心关押在监狱,不能施救。常林去见王匡同县人胡母彪,说:“王府君以文武高才,统领河内郡。河内郡可谓表里河山,土地肥沃,士民殷富,士人中多有贤能者,可以选择任用。而今皇上幼冲,贼臣虎据朝廷,华夏为之震栗,正是英雄豪杰奋发用谋之秋。如果借用这些俊杰士人诛杀天下之贼,匡扶王室衰微,智者望风,响应者众。克定乱世,在于和睦士民,以此为根本,何战不能报捷!如果府君无此恩德,任意忽略该用的士人,覆亡之祸,瞬间将至,又怎能匡扶朝廷,立功立名?愿府君斟酌!”同时,解释叔父为何被拘押。胡母彪当即写信指责王匡,王匡赦免常林的叔父。常林来到上党郡避乱,在山间耕种。当时正值大旱,蝗虫肆虐,只有常林的田里获得丰收,常林招呼邻居,让他们分享收获。后来,常林依附原河间郡太守陈延,住在坞壁,防备盗寇。陈、冯二姓,都是冠冕之家,世家大族。河间郡太守张杨垂涎其妇女,贪婪其钱财。常林率领族人,为陈延出谋划策。坞堡被围六十余日,最终得以保全。
[832]《魏略》记载:年少时,常林家里贫困。虽然贫困,非自己亲自努力,不肯妄取他人的东西。常林秉性好学,东汉末年,常林作为儒生,带着经书,在田间耕作。其妻子为常林送饭,常林虽然生活在民间,夫妇相敬如宾。
并州刺史高幹上表,举荐常林为骑都尉,常林辞让,不肯接受。后来的并州刺史梁习举荐知名士人常林、杨俊、王凌、王象、荀纬,曹操全部任命为县长。常林担任南和县长,治理有政绩,被越级提拔为博陵郡太守、幽州刺史,所在任上,皆有政绩。曹丕担任五官中郎将时,常林担任幕府功曹。曹操西征,田银、苏伯反叛,幽州、冀州骚动不安。曹丕欲亲自讨伐,常林谏言:“在往昔,臣在博陵郡担任太守,又在幽州担任刺史,贼人的形势,可以判断。北方的吏民,大多乐于安宁,厌恶战乱,归附接受教化已久,守善者多。田银、苏伯不过是犬羊相聚,智小谋大,不可能为害一方。而今大军正在远征,外部有强敌,将军为天下镇守后方,若轻举妄动,出兵讨伐贼寇,即使克敌获胜,也胜敌不武。”曹丕采纳常林的谏言,派部将前往讨伐,很快平定。
后来,常林出任平原郡太守、魏郡东部都尉,返回担任丞相府东曹掾。魏建国初,常林担任尚书。曹丕接受汉室禅让,登上帝位,常林改任少府,受封为乐阳亭侯,[833]又改任大司农。明帝即位,晋升常林爵位为高阳乡侯,改任光禄勋,兼任太常。司马懿认为,常林是同乡中德高望重的老人,每次见到常林,都要下拜。有人对常林讲:“司马公位高权重,君应该阻止其下拜。”常林答:“司马公率先垂范,敦睦长幼之叙,为后生做出表率。司马公位高权重,我并不畏惧权贵,司马公向我下拜,我为何要制止!”谏言者尴尬退下。[834]当时,众人认为,常林谨守节操,为人清高,欲推荐常林为三公,而常林常称自己病重,不堪此任,后来,常林受拜为光禄大夫。享年八十三岁,去世,追赠骠骑将军印绶,葬礼参照三公礼,谥号为贞侯。嗣子常峕(shí)继承爵位。常峕后来担任泰山郡太守,因犯罪被杀。常峕的弟弟常静继承爵位。[835]
[833]《魏略》记载:常林为官清廉,对属下严厉。少府寺与大鸿胪对门,当时,崔林担任大鸿胪。崔林为人,性情豪放阔达,与常林性情不同,多次听到常林打官吏,认为不妥。常林夜里打官吏,官吏忍不住疼痛,呼号连声,响彻夜空。第二天,崔林出门,与常林的车子相遇,调侃常林:“听说卿担任廷尉,是吗?”常林不觉回答:“没有啊。”崔林说:“卿没有担任廷尉,为何昨夜毒打囚犯?”常林大惭,然而,仍然不能自止。
[834]《魏略》记载:当初,常林年少时,与司马京兆的关系很好。太傅每次见到常林,常要下拜。常林阻止:“公的身份尊贵,不可这样做!”及至司徒缺位,太傅有意让常林补任。按《魏略》记载,与本传相反。裴松之认为:以常林的为人,不畏惧权贵,论其然否,认为本传为是。
[835]按《晋书》记载:诸葛诞谋反,大将军东征,常峕称病不肯随军出征,被司马文王正法。
《魏略》记载:以常林、吉茂、沐并、时苗四人,列为《清介传》。
吉茂,字叔畅,冯翊池阳县人,家族世代为当地大姓,吉茂喜欢读书,不耻恶衣恶食,而耻于一物之不知。建安初年,关中回复安宁,吉茂与右扶风人苏则进入武功南山,隐居精思数年。州部举荐吉茂为茂才,担任临汾县令,吉茂在任上,居官清静,吏民不忍心欺瞒。后来,吉茂改任武德侯中庶子。建安二十二年,因为其宗人吉本等起事,受到牵连,吉茂被收捕。当初,朝廷禁令,禁止内学及兵书,吉茂全都有,藏匿起来,不愿意送官。及至吉茂被收捕,不知道是何罪,对左右人讲:“我坐罪,是因为藏书。”恰逢钟相国证明,吉茂、吉本已经出了五服,故得以不受牵连。后来,吉茂被任命为武陵郡太守,没有到任。又改任酂国相,因酂国被撤,又受拜为议郎。景初年间,吉茂病逝。自从吉茂勤修品行,从少年至老年,冬天则被裘,夏天则短褐,行走以步当车,吃饭则茨藿,役使妻子、儿子,家中一无所有。别人或有馈赠,一概不接受。虽然吉茂并不以此认为自己高过世人,心里也常厌恶不义而贵且富者。此前,国家施行九品中正制,派使者奔赴各郡,选拔中正士人,差别从公卿以下,直至郎吏,都按照功德才能,授予官职。吉茂同郡人护羌校尉王琰,此前多次担任郡太守,在任上不认为是清官。王琰的儿子王嘉也在几个县担任过职务,被认为很平常。王嘉当时担任散骑侍郎,冯翊郡举荐王嘉为中正。王嘉认为,吉茂虽然被评为上等,然而才能低下,说吉茂“德优能少”。吉茂愠怒,说:“痛乎,我像你们父子一样,穿戴冠冕,劫夺他人!”当初,吉茂一母同胞哥哥吉黄,在建安十二年,从三公府掾升任长陵县令。在当时,严禁县令擅离职守,吉黄听说司徒赵温去世,自以为是赵温的故吏,违背禁令,前去奔丧,被司隶校尉钟繇收捕,伏法被杀。吉茂当时还是白衣,在三辅享有清名,认为哥哥坐追义之罪,被杀,心中怨怒,不肯哭泣,到了岁终,钟繇举荐吉茂。有议论者认为,吉茂必不肯屈就,及至举荐令一到,吉茂随之就任,因此,当时人认为,吉茂畏惧钟繇,或认为吉茂是俊杰之士。
沐并,字德信,河间国人。年少时,沐并孤苦,袁绍父子在河北时,沐并担任官吏,享有盛名。为人有志向节操,曾经去姐姐家,姐姐为弟弟杀鸡炊黍,沐并不肯留下吃饭。然而,沐并为官公正,行事果断,不畏强权,曹操召沐并担任军谋掾。黄初年间,沐并担任成皋县令。校事官刘肇经过,派人招呼县吏,要求提供草料。当时,正碰上蝗灾、旱灾严重,官府没有储备。县吏没有提供,刘肇的随从进入沐并的县衙,大声斥骂县吏。沐并大怒,趿拉着鞋子,提刀而出,后边跟随很多吏卒,欲收捕刘肇。刘肇发觉,慌忙逃跑,把在成皋县的遭遇奏报文帝。文帝有诏:“刘肇作为牧司得务吏属,沐并竟敢收捕绑缚,无所忌惮,自恃清名邪?”遂收捕沐并,欲杀之。最后,判决髡刑,减死罪一等,服刑完毕,重新担任官吏,这样,沐并被放散十余年。直到正始年间,沐并又重新担任三公府长史。当时,吴国派朱然、诸葛瑾围攻樊城,派遣水兵在岘山东砍伐木材,当兵的牂牁人在做饭,有先熟者招呼后熟者:“一起来吃吧。”后熟者答:“不敢。”招呼者问:“你想做沐德信呀?”沐并的名声,竟然传到吴国。虽然来自华夏,不知道者以为是前世人。沐并担任长史八年,晚年出任济阴郡太守,被召回,受拜为议郎。沐并已经六十余岁,自思身体不行了,为后事预做准备,告诫儿子,要俭朴安葬:“告诉沐云、沐仪等:作为礼制,生民开始受教育,百世崇尚中庸。故力行者,为君子,不务者,为小人,然而,非圣人不能从容践行。因此,富贵者,有骄奢之过,贫贱者,困于鄙陋,养生送死,苟窃非礼。由斯观之,阳虎品行高尚,暴露尸骨于荒野,桓魋用石椁埋葬,不如尽快让尸骸腐朽。这是指儒学拨乱反正、鸣鼓矫俗之义,并非穷尽理性,陶冶变化之论。若能从始至终,皆以天地为一区,万物为刍狗,深谙玄通,求形景之宗,同祸福之素,一死生之命,吾有慕于道矣。道之为物,唯恍唯忽,寿为欺魄,夭为凫没,身沦有无,与神消息,含悦阴阳,甘梦太极。奚以棺椁为牢,衣裳为缠?尸系地下,长幽桎梏,岂不哀哉!在往昔,庄周阔达,无所无不可;还有,在西汉,杨王孙裸体殡葬,贵不久容。到了末世,缘生怨死之徒,乃有含珠鳞柙,玉床象衽,杀人以殉;圹穴之内,锢以纻絮,藉以蜃炭,千载僵燥,托类神仙。于是大教颓废,竞于厚葬,谓庄子为放荡,以王孙为戮尸,岂不知,古代有衣薪之鬼,野外有狐狸食腐乎?吾以材质滓浊,污于清流。昔忝国恩,历任宰守,所在无效,代匠伤指,狼跋首尾,无以雪耻。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吾今年已过耳顺,奄忽无常,苟得获没,即以吾身像王孙一样安葬。上冀以赎巿朝之逋罪,下以亲道化之灵祖。顾尔幼昏,未知臧否,若将逐俗,抑废吾志,私称从令,未必为孝;而犯魏颗听治之贤,尔等为弃父之命,谁或矜怜之!若死者有知,吾将尸视。”到了嘉平年间,沐并病重,临终前,又敕令儿子预先挖掘墓穴,一旦气绝,令二人抬着尸体,丢进墓穴,禁绝哭泣之声,阻止妇女之送,制止吊祭之宾,不设抟治粟米之奠。又告诫后人,对亡者,不得在宗庙祭祀,不得在墓旁植树。妻子、儿子皆遵守遗嘱。
时苗,字德胄,钜鹿郡人。年少时,时苗为人清白,疾恶如仇。建安年间,进入丞相府,后出任寿春县令,在任上令行禁止,教化风靡。扬州治所在寿春县,当时,蒋济担任治中。时苗初上任,前去拜谒蒋济,蒋济素来嗜酒,此时正好醉酒,不能见时苗。时苗恚恨,遂返回,刻木为人,署上名字,曰:“酒徒蒋济。”置之墙下,旦夕射之。州郡虽然知道其行为不符合常理,然而,以其操行过人,也没有加罪。时苗又继续当官,乘坐薄板车,饮食简略。拉车的牛,是一头黄牸牛,盖的是布被。当官一年多,黄牛生下一只牛犊。及至离任,时苗留下牛犊,对主簿讲:“接任县令时,并没有此牛犊,牛犊是在淮南生的。”县衙群吏讲:“六畜不识父,自当随母。”时苗不听,当时人皆认为时苗做事情过激,然而也因此名闻天下。时苗返回京师,担任太官令,负责郡府中正,确定九品,叙人才不能宽,然而纪人之短,虽任职久远,衔之不置。譬如,时苗所痛恨的蒋济,出仕直至担任太尉,蒋济不以时苗此前毁己为嫌,时苗也不以蒋济尊贵,向蒋济屈意。时苗担任太官令数年,官员不肃而治。时苗升任典农中郎将。享年七十余岁,在正始年间病逝。
杨俊,字季才,河内郡获嘉县人。杨俊曾经在陈留郡向边让学习,边让很看重这个学生。杨俊认为天下将要大乱,乱兵四起,而河内郡又是四方通衢,一定会成为战场,遂扶老携幼躲进京县、密县的山中,同行者有一百余家。杨俊赈济贫困,与大家同甘共苦。杨俊的族人及故旧有六家被贼寇劫走,充当奴仆,杨俊花钱,把他们赎回来。当时,司马懿十六七岁,与杨俊相遇,杨俊说:“此人绝非寻常之人。”司马朗已经有很高的名声,其族兄司马芝,众人还并不了解,杨俊说:“司马芝的声望虽然不及司马朗,然而,司马芝比司马朗更加优秀。”杨俊辗转来到并州。同郡人王象,年少时,成为孤儿,为人做仆役,十七八岁时,主人让王象牧羊,而王象一边牧羊,一边读书,被主人发现后捶打。杨俊很同情王象,也很欣赏王象好学,花钱为他赎身,留在家中,还为他聘娶妻子,组织家庭,然后才与其告别。
曹操任命杨俊为曲梁县长,后来,杨俊担任丞相府掾,被举荐为茂才,担任安陵县令,升任南阳郡太守。在任上,杨俊推行教化,建立学校,受到吏民称赞,杨俊又改任征南将军幕府军师。魏建国初,杨俊担任中尉。曹操征伐汉中,魏讽在邺城反叛,杨俊主动到曹操驻跸地,自我弹劾,请求辞职,因为行事方正,又写信向太子曹丕辞别。曹丕心中不悦,说:“杨中尉就这样离去,莫非太清高啦!”遂将杨俊降职为平原郡太守。曹丕接受汉室禅让,登上帝位,杨俊又在南阳郡担任太守。当时,王象担任散骑常侍,举荐杨俊:“臣注意到南阳郡太守杨俊,操守清纯,履践忠肃,仁德足以育物,笃行足以动众,劝勉后进,诲人不倦,外宽内直,仁而有断。自从杨俊担任官职,所任职务,皆重视教化,率身垂范,此次担任南阳郡太守,恩德流惠,政绩卓著,邻郡县邑,扶老携幼迁至南阳郡者甚多。而今郡内经过杨俊治理,百姓享受安宁,杨俊在任上已经展示才能,应召回朝廷,在皇上身边效力,光大陛下之宏业。”
杨俊从少年起,直至年长,重视人伦亲情。同郡人审固、陈留郡人卫恂,出身于行伍,杨俊出资,帮助他们,二人相继成为优秀士人;后来,审固担任郡太守,卫恂担任侍御史,杨俊对人多有义行,善于识别人才,此类事情很多。当初,临菑侯曹植与杨俊的关系很好,曹操的继嗣还未确定,暗中征求群臣的意见。杨俊同时评价曹丕、曹植的长处,措辞从未有不当之处,没有偏袒哪一方,然而,杨俊特别看重曹植,为此,曹丕对杨俊怀恨在心。黄初三年,文帝巡幸宛城,因为街市上不丰足欢悦,发脾气收捕杨俊。尚书仆射司马懿,常侍王象、荀纬为杨俊求情,叩头至流血,文帝仍然怒气未息。杨俊说:“我知道有罪。”遂自杀。众人对杨俊被冤枉致死,莫不感到痛心。[836]
[836]《世语》记载:杨俊有两个孙子:杨览,字公质,曾担任汝阴郡太守;杨猗,字公彦,曾担任尚书,是西晋东海王司马越的舅舅。杨览的儿子杨沈,字宣弘,曾担任散骑常侍。
《魏略》记载:王象,字羲伯。被杨俊提拔,果然有才志。建安年间,王象与同郡人荀纬等,被魏太子曹丕以礼相待。及至王粲、陈琳、阮瑀、路粹等去世,后起之秀中,只有王象才学最高。魏王曹丕接受汉室禅让,登上帝位,享有天下,拜王象为散骑侍郎,升任常侍,封为列侯。受诏撰写《皇览》,文帝令王象兼领秘书监。王象从延康元年开始撰集,数年而成,藏于秘府,共计有四十余部,每部有数十篇,合计有八百余万字。王象秉性仁和、敦厚,而且文采典雅,因此,京师人皆赞誉王象,称其为儒宗。文帝车驾南巡,还未到宛县,文帝有诏,朝中百官不得干预郡县政事。及至文帝车驾来到,宛县县令不知道有诏令,关闭集市。文帝听说后,忿然道:“吾是寇邪?”收捕宛县县令和南阳郡太守杨俊。诏问尚书:“汉明帝杀了几个二千石官员?”当时,王象看了诏文,知道杨俊必不能免死罪,在文帝面前叩头,直至流血竟面,奏请杨俊减死罪一等。文帝不答话,欲回到禁中,王象拉着文帝的衣服,文帝回头对王象讲:“我知道杨俊与卿的关系很好。今日听卿,则是无我也。卿宁无杨俊邪?无我邪?”王象以文帝言语激切,只好缩回手。文帝遂进入禁中,判决杨俊死刑,然后才出来。王象自恨不能救杨俊,遂发病而死。
杜袭,字子绪,颍川郡定陵县人。曾祖父杜安,祖父杜根,在汉朝都是著名士人。[837]杜袭在荆州避乱,刘表以宾客礼接待杜袭。同郡人繁钦多次向刘表显示才能,杜袭告诫繁钦:“我之所以与先生一起来荆州避乱,无非是想龙栖身于渊薮,凤凰待时而飞。哪里会认为刘州牧是拨乱反正之主,把荆州作为长久容身之地,委身托命于刘表?先生如果再这样卖弄才能,我们就很难做朋友。请从此告别!”繁钦慨然道:“敬请接受劝告。”杜袭南下,来到长沙。
[837]《先贤行状》记载:杜安十岁时,在乡党中已经有盛名。十三岁时,杜安进入太学,号称神童。杜安作为知名士人,清高绝俗。洛阳令周纡多次来拜谒杜安,杜安避而不见。当时,贵戚皆仰慕杜安高行,多有写信给杜安者,杜安不打开信封,顾虑后患,凿开墙壁,把书信藏在里面。后来,有些写信的贵戚犯下重罪,朝廷抓捕与贵戚有来往者,官吏进入杜安的家,杜安打开墙壁,拿出书信,印封如故,当时人皆嘉赏杜安考虑问题长远。三公府征召,公车署特别派车征召,拜杜安为宛县县令。此前,宛县有报仇者,县令不忍心惩治,与报仇者一起逃亡。县里的豪强有告发藏匿者,藏匿者被捕。杜安深恶痛绝,到官后,将报仇者诛杀,尸首暴露在集市。杜安担心有关部门弹劾,遂自动辞职。后来,杜安又受到征召,担任巴郡太守,杜安在任上率身正下,以礼化俗。因为有病,死在任上,告诫儿子,穿着平时的衣服薄敛,棺木不涂油漆,儿子亲自推着车子,回到家乡。州郡为此贤之,上表,镌刻墓碑于坟墓。杜根被举荐为孝廉,担任郎中。当时,和熹邓太后临朝称制,外戚在朝中擅权专制,安帝长大,仍然不能归政。杜根与同时的郎吏上书直谏,邓太后大怒,收捕杜根等,在殿上活活打死。被打者皆用绢囊包裹,在殿上扑倒在地。执法者以杜根品德高尚,一心为公,暗示行刑者手下留情。打死后,车子载着尸体,抛弃在城外,杜根以受刑较轻,不久苏醒,遂闭目不敢动。经过三日,才爬出来逃窜,在宜城山中做酒保,前后十五年,酒家知道杜根是一位贤者,常厚待杜根。邓太后驾崩,安帝以为杜根已经死了。以杜根等忠直,诏命天下,录用被杀者的子孙。杜根才离开酒家出来,被公车署征召,受拜为符节令。有人问杜根:“在以往,你遭遇横祸,天下人都佩服你的忠勇气节,你的朋友也不少,为何要隐居在山里,自讨苦吃?”杜根答:“我在民间隐居,又不是躲在荒山野外,无人烟处。我担心,猝然露面,又会连累到家里的亲人,想想还是算了吧。”杜根升任济阴郡太守,以德让施政,风俗改移。杜根享年七十八岁,以寿终,棺木不加油漆,以平时的衣服殡殓。当地新县长赴任,先到杜安、杜根的墓前祭祀。
建安初年,曹操迎接天子,迁至许昌建都。杜袭逃回颍川郡家乡,曹操任命杜袭为西鄂县长,西鄂县靠近南边,贼寇猖獗。当时,官吏将民众聚集在一起,守卫城郭,农民不能安心从事农业生产,田地变得荒芜,遂陷入饥困,郡县仓廪空虚。杜袭懂得向民众施以恩惠,让老弱百姓分散回家,稼穑务农,留下部分青壮年,加强战备,吏民对此安排,都感到喜悦。恰逢荆州派出步骑上万人,前来攻城,杜袭召集留守的吏民,共计有五十余人,与他们盟誓,有亲属在外者,欲出城保护,杜袭听任其便,大家叩头,愿意与县长共患难。于是,杜袭亲自弯弓射箭,投掷石头,与众人勠力守城。吏民感恩,都愿意拼死守城,临阵斩杀数百名敌寇,杜袭的部众有三十余人战死,只剩下十八人,全部受伤,敌寇攻入城内。杜袭率领残余吏民,突围出城,守城者死伤殆尽,无一人反叛。杜袭收拢离散的百姓,徒步行至摩陂营,吏民敬慕杜袭,很多人跟随而来。[838]
[838]《九州春秋》记载:建安六年,刘表进攻西鄂,西鄂县长杜子绪率领本县男女固守城池。当时,南阳郡府功曹柏孝长也在城中,听到攻城的声音,吓得躲在屋里,关闭门户,用被子蒙着头。敌寇攻打半日,才敢稍微露面。第二天天明,侧立而听。又过了二日,出门打探消息。又过了四五日,才背着盾牌,上城搏斗,对杜子绪讲:“勇可习也。”(www.xing528.com)
司隶校尉钟繇上表,拜杜袭为议郎,参与军事。荀彧又举荐杜袭,曹操任命杜袭为丞相府军祭酒。魏建国初,杜袭担任侍中,与王粲、和洽一样,受到重用。王粲博闻强识,因此,曹操外出游玩,多由王粲陪同,至于受到曹操敬重,不如和洽、杜袭。杜袭曾经被曹操接见,谈话至半夜。王粲性情急躁,为人好胜,坐起来说:“不知曹公和杜袭谈些什么?”和洽笑着回答:“天下事怎么能谈得完呢?卿白昼侍奉曹公,可矣,悒悒于此,欲夜晚也侍奉曹公?”后来,杜袭担任丞相府掾,跟随曹操至汉中,讨伐张鲁。曹操撤军返回,拜杜袭为驸马都尉,留守汉中,负责军事。杜袭在汉中抚恤百姓,百姓乐意服从杜袭,杜袭奉命把汉中的百姓迁至洛阳、邺城,有八万余人迁徙。夏侯渊被刘备斩杀,军中失去主帅,将士恐慌,不知所措。杜袭与张郃、郭淮统领诸军,当时,采取权宜之计,以张郃为主帅,统一众心,三军才安定下来。曹操东还,选择留守丞相府掾,镇守长安,主事者选的官员,大多有不合适的地方,曹操下令:“舍弃千里马不用,为何再到他处寻找?”遂选择杜袭,留守丞相府,驻守关中。
当时,将军许攸拥有的部众很多,不肯归附曹操,而且,对曹操出言不逊,曹操大怒,欲讨伐许攸。群臣劝谏:“可招降许攸,共同讨伐强敌。”曹操横刀于膝上,满脸怒气,不肯听从劝谏。杜袭进去,劝谏曹操,曹操用话先堵住杜袭的嘴:“吾意已决,卿勿复言。”杜袭讲:“如果殿下的想法是对的,臣愿意襄助殿下,促成此事;如果殿下的想法尚有欠妥之处,即使想法已定,也应该修正。殿下堵住臣的嘴巴,不让臣讲话,殿下怎么就不能让臣把话讲完呢?”曹操说:“许攸轻慢孤,怎么能置之不理?”杜袭问:“殿下认为许攸是何许人?”曹操答:“平常人罢了。”杜袭说:“只有贤者才了解贤者,只有圣人才了解圣人,平常人怎么能了解不平常的人?而今豺狼当道,何必对付一只狐狸?人们会认为,殿下这样做,是弃强攻弱,进取不为勇,退却不为仁。臣听说,千钧之弩,不为鼷鼠拨动机关,万石之钟,不用草棍敲响乐音,而今,区区许攸,何足劳神殿下动武?”曹操听罢,说:“你说得对。”遂厚遇许攸,许攸最终归附曹操。当时,夏侯尚与曹丕的关系很好,情意甚笃。杜袭认为夏侯尚并非益友,不足以当朋友相待,告诉曹操,曹丕不高兴,后来又追思杜袭的谏言。详情记载在《夏侯尚传》。杜袭外柔而内刚,凛然不可侵犯,多类似这些事情。
曹丕即魏王位,赐杜袭爵关内侯。及至曹丕接受汉室禅让,登上帝位,任命杜袭为督军粮御史,封为武平亭侯,又任命杜袭为督军粮执法,后来,拜杜袭为尚书。明帝即位,晋升杜袭爵位为平阳乡侯。诸葛亮指挥蜀军出秦川,大将军曹真统率大军,迎战诸葛亮,杜袭改任大将军幕府军师,文帝划出杜袭的一百户食邑,赐杜袭的哥哥杜基爵关内侯。曹真去世,司马懿代替曹真,担任大将军,再次任命杜袭为幕府军师,增加食邑三百户,合并之前,杜袭共享有食邑五百五十户。杜袭因为有病,被征召回朝,明帝拜杜袭为太中大夫。杜袭去世,明帝赠予少府印绶,谥号为定侯。嗣子杜会继承爵位。
赵俨,字伯然,颍川郡阳翟县人。赵俨在荆州避乱,与杜袭、繁钦共同拥有财产,三家合为一家。曹操当初迎接献帝,在许昌建都,赵俨对繁钦讲:“镇东将军曹操顺应世代,担负重任,必定能匡扶社稷,重振华夏,我知道今后的归宿了。”建安二年,赵俨二十七岁,扶老携幼,前来拜见曹操,曹操任命赵俨为朗陵县长,朗陵县有许多不守法度的豪强,无所畏惧。赵俨将其中最嚣张者,即行收捕,判为死刑。赵俨已经收捕罪犯,又上表奏请朝廷,予以释放,这样恩威并施,效果很好。当时,袁绍举兵南下,欲侵犯许都,先派遣使者,招诱豫州属下诸郡,诸郡大多接受袁绍的任命。只有阳安郡不肯屈服,而郡都尉李通正在登录百姓应缴纳的税赋。赵俨来见李通,说:“而今,天下还未安定,很多郡反叛朝廷,愿意归附朝廷者,还要征缴绢绵,小人好乱乐祸,岂能没有怨恨!而且,远近对征缴多有疑虑,不能不慎重。”李通说:“袁绍与大将军对峙,双方激战,附近郡县都已经背叛朝廷。如果绢绵征缴不上来,送往朝廷,旁观者一定会认为我左右观望,有所等待。”赵俨说:“即使像君顾虑这些,也应该权衡轻重,稍微延缓征缴的时间,我来为君解除顾虑。”于是,赵俨写信给荀彧:“如今,阳安郡正在征缴绢绵,送往朝廷,然而道路阻隔,途中多有危险,必然会招致贼寇抢掠。百姓生活困窘,邻近郡县多有反叛,一旦有事,将会引起动乱,此乃一方安危之急务。而且,阳安郡的百姓坚守忠贞,虽然身处险境,对朝廷并无二心。古人讲,对小善也要有所褒赏,这是对坚守大义者的鼓励。善于治国者,应该藏富于民。臣以为,国家应该垂顾安慰阳安郡的百姓,所征缴的绢绵,暂时退还他们。”荀彧回信:“我已经禀报曹公,曹公很快会将公文下发到郡县,所征缴绢绵,全部返还百姓。”上下皆大欢喜,郡内很快安定下来。
赵俨被调入朝中,担任司空府掾、主簿。[839]当时,于禁驻扎在颍阴,乐进驻扎在阳翟,张辽驻扎在长社,诸将皆意气用事,互相间不能协调;曹操派赵俨都督三军,每当有事,晓谕诸将,之后,诸将改善关系。曹操讨伐荆州,令赵俨兼领章陵郡太守,又改任都督护军,督查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之后,赵俨再次担任丞相府主簿,改任右扶风太守。曹操调出原韩遂、马超等部众五千余人,交予平难将军殷署等率领,以赵俨为关中护军,统率诸军。羌虏多次到关中寇掠,赵俨率领殷署等追击羌虏至新平,大败羌寇。有屯田客吕并自称将军,聚集同党,占据陈仓,赵俨率领殷署等镇压叛军,很快平定叛乱。
[839]《魏略》记载:曹操北拒袁绍,当时,远近无不私下里与袁绍暗通书信,愿归附袁绍者很多。赵俨与代理阳安郡太守李通共同治理,李通也欲派遣使者。赵俨为李通分析袁绍必败,李通这才没有派出使者。及至袁绍败走,太祖派人搜查袁绍的记室,唯不见李通的书信,曹操知道,这一定是赵俨劝谏所致,曹操说:“这一定是赵伯然的功劳。”
裴松之按:《魏武纪》记载,曹操打败袁绍,发现许都很多人与袁绍互通书信,皆焚烧之。若故意派人搜查,知道没有意义,只是为了安抚人心而已。疑此语为不然。
当时,赵俨受命派遣一千二百名士兵,前往汉中郡驻守,由殷署负责督送。士兵们与家属告别,皆有忧色。殷署出发一日,赵俨担心路上会有变故发生,亲自追赶至斜谷口,慰劳出征的士兵,人人都关心到,又特别告诫殷署,返回后,暂时在雍州刺史张既的官舍住宿。殷署带领士兵,向前走了四十里,士兵果然哗变,赵俨不知道殷署此行是吉是凶,随身带领的一百五十名步骑,大多与哗变士兵相识,或有姻亲关系,听说士兵哗变,人人惊恐,遂穿上盔甲,拿着武器,躁动不安。赵俨欲再次返回,张既等认为:“而今,本军营的战士已经出现骚乱,将军单身赶去,毫无益处,待情况明确后,再作计议。”赵俨答:“虽然怀疑本营的战士与哗变者有共谋,现在要紧的是先行者已经哗变,先解决这个问题。哗变者中,一定会有犹豫不定者,不知道该何去何从,应该乘其犹豫时,尽快安抚。而且,身为主帅,遇事不能安绥,身受祸殃,这也是命里注定。”赵俨出发,走了三十里,停下来休息,放开战马,招呼随行士兵,向他们晓谕利害,言辞恳切。大家慷慨激昂道:“生死当跟随护军,不敢有二心。”一直走到先出发的军营,士兵各自招呼有可能叛乱者八百余人,把他们先分散在原野,赵俨只将为首叛乱者收捕惩治,其余随从者,一概不问。郡县将叛乱者送来,赵俨也一律释放,剩余者相继来向赵俨自首。赵俨秘密禀告曹操:“应该尽速派遣将军至大营,调集旧兵,镇守关中。”曹操派遣将军刘柱率领二千人,等待赵俨会齐,再出发,此事泄露,诸军营士兵惊恐不安,难以安定。赵俨对诸将讲:“旧兵很少,东边的士兵还未到,诸军营躁动不安,一旦激起兵变,后果难料。趁着士兵仍然在犹豫,应早做决定。”遂宣布,只留下新兵温厚者一千人,镇守关中,其余全部遣返回家。赵俨又召见主事者,送上诸军营士兵的名册,按照家庭情况,分别对待。愿意留下者,坚定其信心,同心协力,其余应当遣送者,也不再轻举妄动,赵俨在一日之内,把返回者尽数遣送上路,将留下的一千人分布在各处。东部来的士兵很快到达,赵俨对留下者恩威并施,同时,调出一千人,令其返回东部,前后共送回二万余人。[840]
[840]孙盛曰:孙盛听说,治国以礼制,民非信不立。周成王不弃桐叶之言,晋文公不违伐原之誓,故能兴隆,置刑法而不用,建一匡之功。赵俨用计谋,留下一千人,让他们效命,同心协力,当初,虽为权变之计,也应该以信义结尾。兵威既集,而又逼着迁徙。信义丧矣,何以临民?
关羽在樊城围困征南将军曹仁。赵俨南下,以议郎身份参与军事,与平寇将军徐晃同行,到达曹仁处。关羽围困曹仁,攻打越发紧急,其他救兵还未到达。徐晃所率领的救兵不足以解围,而诸将督促徐晃尽快进兵解救。赵俨对诸将讲:“如今,贼众围困非常紧,汉水暴涨,水势很大。我军兵力单薄,而曹仁在城中被围,双方难以协调破敌,如尽快解救,将会使得城内、城外都疲惫不堪。当今之务,不如让前军逼近包围圈,派遣间谍,向曹仁通风报信,使城内知道救兵已到,以此激励城内将士。估计北方援军不过十日就会到达,城内足以坚守。然后内外协同,一定能打败关羽。如果因为缓救而需要担责,我为诸将担此责任。”诸将闻言大喜,于是挖掘地道,用箭把书信送予曹仁,双方互通消息,北方援兵很快赶到,与关羽大战。关羽撤军,乘坐舟船占据沔水,襄阳仍然被隔断,道路不通,孙权逆袭关羽,夺取关羽的辎重,关羽听到后方兵败的消息,当即率领蜀军回撤。曹仁召集诸将计议,大家都说:“如今,关羽形势危急,可以追击,一定能擒获关羽。”赵俨讲:“孙权趁着关羽对外用兵之际,袭击关羽的后方,料想关羽一定会回兵救援,孙权担心我们抓住他们双方疲惫的机会打过来,因此向我方卑辞谦礼,以示意友好。乘衅因变,以观利钝。而今关羽已经势单力孤,更应该留下关羽,以作为孙权之害。如果深入追击,孙权则会改变主意,转而与关羽和解,将对我方不利。魏王对此一定会更加忧虑。”曹仁解除警戒。曹操听说关羽撤走,担心诸将在后面追赶,快马敕令曹仁,正如赵俨预料。
曹丕即魏王位,赵俨担任侍中。不久,曹丕拜赵俨为驸马都尉,兼领河东郡太守、典农中郎将。黄初三年,文帝赐赵俨爵关内侯。孙权侵犯魏国边境,征东大将军曹休率领五州兵马,抵御吴军,征召赵俨担任军师。孙权撤军,魏军撤回,赵俨受封为宜土亭侯,改任度支中郎将,升任尚书。赵俨跟随文帝讨伐吴国,魏军进抵广陵,文帝留下赵俨,担任征东大将军幕府军师。明帝即位,晋升赵俨爵位为都乡侯,享受食邑六百户,都督荆州军事,授予符节。恰逢赵俨患病,不能成行,又担任尚书,出京师都督豫州军事,改任大司马幕府军师,入朝担任大司农。齐王曹芳即位,诏令赵俨都督雍州、凉州军事,授予符节,改任征蜀将军,又升任征西将军,统率雍州、凉州的军队。正始四年,赵俨年老患病,奏请返回,又担任骠骑将军,[841]升任司空。赵俨去世,谥号为穆侯。嗣子赵亭继承爵位。当初,赵俨与同郡人辛毗、陈群、杜袭在朝中并列,是当时的知名士人,号称辛、陈、杜、赵。
[841]《魏略》记载:旧的故事讲,四次征伐,都有官厨财籍,转移之际,无不随军行动。而赵俨叉手上车,出发到霸上,忘记带常服的药物。雍州听说后,派人追赶,送上杂物药材数箱,赵俨笑着说:“人讲话真的不容易,我偶然问一下所服的药物,何必要送来?”遂不取。
裴潜,字文行,河东郡闻喜县人。[842]裴潜在荆州避乱,刘表以贵宾礼相待。裴潜私下里对友人王粲、司马芝讲:“刘州牧绝非霸王之才,只是想当一个西伯,像周文王一样,独霸一方,其败亡,早晚而已。”遂南下到了长沙。曹操收复荆州,召裴潜在丞相府参谋军事,后来,裴潜又担任三个县的县令,返回朝中,担任仓曹掾属。曹操问裴潜:“卿此前与刘备在荆州,卿认为刘备的才能如何?”裴潜答:“如果刘备在中原,可以成为乱世枭雄,但不能成为统一天下之主。趁着中原丧乱之际,刘备可以退守一隅,凭借险阻,成为一方霸主。”
[842]《魏略》记载:裴潜家族世代都是当地大姓。父亲裴茂,在灵帝朝出仕,历任县令、郡守、尚书。建安初年,裴茂奉使命,率领关中诸将,讨伐李傕有功,受封为列侯。年少时,裴潜不修细行,因此,常常被父亲责备。
当时,代郡大乱,曹操任命裴潜为代郡太守。乌丸王及其他首领,共有三人,各自称单于,控制代郡,前太守不能治理。曹操欲派遣精兵,帮助裴潜镇守代郡。裴潜推辞道:“代郡户口人数众多,士马控弦,动辄可调动上万人。单于自知放纵日久,内心已不自安。多派兵去镇守,单于必定恐惧,反而会拥兵顽抗,少派兵,则单于不会忌惮。臣当以计解决乌丸,无须大兵压境,威慑乌丸。”裴潜遂单车赴代郡上任。乌丸单于又惊又喜。裴潜安抚乌丸。单于以下首领,皆脱帽行礼,送回此前掳掠的汉民妇女、器械、财物。裴潜经过调查,严惩与单于相互勾结的郡府官吏郝温、郭端等十余人,北部边郡受到震动,百姓向心归附。在代郡三年,裴潜调回,担任丞相理曹掾,曹操称赞裴潜治理代郡有功,裴潜答:“裴潜虽然以宽仁治理百姓,对待诸胡,仍然使用严刑峻法,加以威慑。而今,接任代郡太守的人一定会认为裴潜用刑过严,而处理事务过于宽缓;乌丸素来骄横,用法过宽,则会失去威慑力,威慑力一旦失去,只能以刑法惩治,这样,争讼之事迭起。以代郡的形势来看,代郡还会反叛。”于是,曹操有些后悔过早调回裴潜。又过了几十日,三位乌丸单于反叛的消息传来,曹操派遣*陵侯曹彰,以骁骑将军身份,征伐乌丸。
裴潜出任沛国相,后又改任兖州刺史。曹操在摩陂驻扎,感叹裴潜治军严肃,特别予以赏赐。曹丕接受汉室禅让,登上帝位,裴潜入朝,担任散骑常侍,后又出任魏郡、颍川郡典农中郎将,可上奏、举荐,权力与郡国相当,从此以后,负责农事的官员晋升的道路畅通。裴潜改任荆州刺史,文帝赐裴潜爵关内侯。明帝即位,裴潜入朝,担任尚书。又出任河南郡大尹,调回朝中,改任太尉府军师、大司农,受封为清阳亭侯,享受食邑二百户。后进京任尚书令,在任上,裴潜上奏,确定官员职守,在职官员应各司其职,一旦有事,可以分清执事者应承担的责任,共计有一百五十余条。因为父亲去世,裴潜辞去官职,为父亲守孝,后来,裴潜受拜为光禄大夫。正始五年,裴潜去世,齐王曹芳追赠裴潜太常印绶,谥号为贞侯。[843]嗣子裴秀继承爵位。裴潜留下遗嘱,要求薄葬,墓中仅有一座棺床,几件瓦器,其余一无所设。裴秀,咸熙年间担任尚书仆射。[844]
[843]《魏略》记载:当时,远近都说,裴潜应当担任三公,恰好裴潜病亡。当初,裴潜自以为身份卑贱,母亲家里没有亲人,又不能被父亲赏识,就折节努力学习,以求出仕为官,谋求出路,虽然经历很多,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每当在外地做官,裴潜不带妻子、儿女,妻子在家中贫困,只好靠织藜芘养活家人。裴潜在兖州时,曾经制作一张胡床,及至离任,留下胡床,挂在柱子上。裴潜的父亲在京师,出入只坐薄軬车;几个弟弟在家乡种田,住茅草庐,常步行;家里人无论大小,有时候并日而食;家教甚严,上下相互礼敬,就像西汉时的大臣石奋。裴潜严于律己,自魏国兴盛以来,很少有这样的官员。裴潜为人学识渊博,温文尔雅,然而,裴潜严于律己,却很少推荐贤士,故世人认为,裴潜洁身自好,并不顾及他人。
[844]《文章叙录》记载:裴秀,字季彦。知识渊博,为人通达,八岁时即能写文章,因此出名。大将军曹爽征召裴秀。裴秀为父亲服丧期满,把家中财产让与兄弟。二十五岁时,裴秀担任黄门侍郎。曹爽被杀,裴秀是曹爽的故吏,被免职。后来,裴秀担任卫国相,连续升任散骑常侍、尚书仆射令、光禄大夫。咸熙年间,晋文王建立五等爵位,诏命裴秀制定相关制度,封裴秀为广川侯。晋室接受曹魏禅让,裴秀升任左光禄大夫,改封为钜鹿公,又升任司空。裴秀生前著有《易及乐论》,画《地域图》十八幅,流传于世。《盟会图》及《典治官制》尚未完成。裴秀享年四十八岁,泰始七年去世,谥号为元公,配食晋室宗庙。小儿子裴 ,字逸民,继承爵位。
荀绰著《冀州记》记载:裴 为人弘雅,有远见卓识,博学稽古,履行严整,年少时,就已经出名。裴 历任太子中庶子、侍中、尚书。元康末年,裴 担任尚书左仆射。赵王司马伦以裴有威望,忌惮他,心中厌恶,知道裴 不会与贾氏同心,冤杀裴 。
裴松之按:陆机著《惠帝起居注》记载“裴 为人典雅,有远见卓识,是当朝知名士人”,又说:“裴 ,民之望也。”裴 学识渊博,善于辩论,解答难题,曾经著述“崇有、贵无”二论,用以讥讽矫饰虚诞之弊,文辞精妙,为当世著名论述。儿子裴嵩,字道文。荀绰称裴嵩有其祖父、父亲的遗风。裴嵩担任中书郎,早逝。裴 叔父的弟弟裴邈,字景声,有隽才,担任太傅司马越的从事中郎,持符节,监察中外军事。
裴潜的小弟弟裴徽,字文季,曾担任冀州刺史,有高识远见,善于谈话,言辞玄妙。详情见荀粲、傅嘏、王弼、管辂诸传记。裴徽的长子裴黎,字伯宗,又名裴演,曾经担任游击将军。次子裴康,字仲豫,曾经担任太子左卫率。次子裴楷,字叔则,曾经担任侍中中书令、光禄大夫,开府建衙。次子裴绰,字季舒,曾经担任黄门侍郎,早逝,追赠长水校尉印绶。裴康、裴楷、裴绰皆为名士,而裴楷的名气最大。
《晋诸公赞》记载:裴康有雅量,裴绰以明达为人所称道,年少时,裴楷与琅琊王戎都是府掾,因此而知名,钟会写信给大将军司马文王:“裴楷学识渊博,王戎为人简要。”文王当即征召裴楷,任命为府掾,历进显位。谢鲲著《乐广传》称裴楷隽朗,有识人之才,可谓当时独步士人。裴黎的儿子裴苞,曾经担任秦州刺史。裴康的儿子裴纯,曾经担任黄门侍郎。次子裴盾,曾经担任徐州刺史。次子裴郃,有才器,名望甚著,晋元帝担任安东将军时,裴郃担任幕府长史,侍中王旷写信给司马越:“裴郃在此,虽然不治事,然而,识量渊深广大,这里的人士皆敬仰裴郃。”次子裴廓,曾经担任中垒将军。裴楷的儿子裴瓒,曾经担任中书郎。次子裴宪,曾经担任豫州刺史。裴绰的儿子裴遐,曾经担任太傅府主簿。裴瓒、裴遐皆有盛名,早逝。
《晋诸公赞》称裴宪有雅识。
《魏略·列传》以徐福、严幹、李义、张既、游楚、梁习、赵俨、裴潜、韩宣、黄朗十人,共同编为一卷,张既、梁习、赵俨、裴潜四人各自有传,徐福的事迹参见《诸葛亮传》,游楚的事迹参见《张既传》。余下的韩宣等四人在后面附有传记。
严幹,字公仲,李义,字孝懿,都是冯翊东县人。冯翊东县过去没有冠冕家族,故二人都是贫寒之家,二人皆为人忠厚。中平末年,二人同龄,二十余岁,严幹喜欢击剑,李义乐意帮助有丧事的人家。左冯翊有几户大姓:桓、田、吉、郭及原侍中郑文信等,颇以二人诚实、忠厚,对二人的印象很好。恰逢三辅大乱,很多人家流离失所,而严幹、李义不离开家乡,与诸位知己朋友相沉浮,靠上山采樵维持生活。建安初年,关中恢复安宁。献帝诏命,分出冯翊西部数县,设置左内史郡,治所在高陵县;分出东部数县,设置为本郡,治所在临晋县。李义的县分在西部,李义对严幹讲:“西部县的儿曹,不可与他们争坐席位,今当制作一张方床。”二人遂联合,同时出仕,在东郡担任右职。司隶校尉征召严幹,没有去。岁末,郡府举荐严幹为孝廉,李义担任上计掾。李义留在京师,担任平陵县令,改任冗从仆射,遂历任几个显职。直至魏国有十个郡的封土,曹操延请李义,任命为军祭酒,又担任魏国尚书左仆射。及至文帝即位,拜李义为谏议大夫、执金吾卫尉,在任上去世。李义的儿子李丰,字宣国,其事迹参见《夏侯玄传》。严幹被举荐为孝廉,担任蒲坂县令,有病,辞去官职。又被举荐为至孝,担任公车署司马令,被州部延请,接受朝廷诏命,担任议郎,返回参与州部政事。恰逢李丰建策,收捕高幹,曹操又追录李丰此前讨伐郭援有功,封李丰为武乡侯,改任弘农郡太守。及至马超反叛,严幹的弘农郡靠近马超,民众大多逃散。马超被打败,严幹改任汉阳郡太守,又改任益州刺史,因为道路不通,黄初年间,李丰改任五官中郎将。明帝时,严幹担任永安宫太仆,几年后去世。当初,李义以直言,对人推诚相待,故当时与陈群等人的关系很好。虽然李义没有其他才能,然而仕途还算顺利。严幹从天下大乱以后,开始折节追求学问,特别喜欢读《公羊春秋》。司隶校尉钟繇不喜欢《公羊春秋》,而喜欢《左氏春秋》,认为左氏当时在鲁国担任太官,而公羊当时不过是一个卖饼郎,故多次与严幹辩论,分析长短。钟繇为人机敏,善于辩论,而严幹口讷,不善言辞,辩论时张口结舌,无所应答。钟繇对严幹讲:“公羊高最后还是被左丘明所折服。”严幹答:“即使故吏被明使君所折服,公羊也未必肯。”
韩宣,字景然,渤海国人。韩宣长得个子矮小,建安年间,丞相府征召韩宣,任命为丞相府军谋掾,在邺城成为一名冗散官员。韩宣曾经在邺城出入宫殿,在东掖门内与临菑侯曹植相遇。当时,天刚下过雨,地面上有泥泞。韩宣欲避让曹植,有潦水,过不去,韩宣用扇子遮住脸,停留在道边。曹植嫌韩宣既不走,又不为礼,停下车子,令随从问韩宣是什么官,韩宣答:“丞相府军谋掾。”曹植又问:“军谋掾能冲撞列侯否?”韩宣答:“春秋之义,君王的仆人即使身份卑微,也列于诸侯之上,没有听说宰士可以为下土向诸侯致礼。”曹植又问:“即如所言,作为我父亲的属吏,见了其儿子,是否应该有礼?”韩宣答:“按照礼制,臣、子一例,韩宣的年纪还长。”曹植知道再问下去,将会理屈词穷,只好让车子离去,把这件事告诉太子,让太子评理。黄初年间,韩宣担任尚书郎,曾经因为职务上的事情,应当在殿前受罚,已经绑缚,棍棒还未打在身上。文帝车辇经过,问:“这是谁?”左右回答:“尚书郎渤海国人韩宣。”文帝想起此前临菑侯曹植讲过的事情,有所醒悟,说:“是子建路上碰到的韩宣吧!”特别予以原宥,解开绑缚。当时,天气大寒,韩宣刚才应当接受棍棒,预先脱下衣裤,把裈缠在脸上;及至得到宽宥,裈腰放不下来,慌慌忙忙离开。文帝目送韩宣离去,笑了,说:“此人可谓瞻谛之士。”后来,韩宣出任清河郡、东郡太守。明帝时,韩宣担任尚书、大鸿胪,几年后去世。韩宣前后当官,在能否之间,韩宣总是以己恕人。当初,南阳郡人韩暨以年老有德,在韩宣之前担任大鸿胪,韩暨为人贤德,及至韩宣在此后也担任大鸿胪,原大鸿胪属吏为之语:“大鸿胪,小鸿胪,前后治行曷相如。”按本志,韩宣名字不见闻,唯《魏略》有此传,而《世语》把韩宣列于名臣之列。
黄朗,字文达,沛郡人。为人通达、诚实。黄朗的父亲在本县担任隶卒,黄朗有感于此,下决心出外游学,从此以后,被方国及其他郡的士大夫以礼相待。黄朗与东平县大姓人家王惠阳为至交,王惠阳在黄朗的母亲床前下拜。黄朗开始出仕时,是黄初年间,在县里担任官吏,升任长安县令,恰逢母亲去世,没有赴任,又担任魏县令,升任襄城典农中郎将、涿郡太守。明帝时,黄朗在任上病逝。当初,黄朗担任县令,因为父亲的缘故,常忌讳不肯呼铃下伍伯,而呼其姓字,以至于伍伯愤怒,也终不肯与黄朗讲话。黄朗官至二千石郡府官员,王惠阳也历任长安令、酒泉郡太守。故当时人说,王惠阳外似粗疏,内心缜密,能不顾黄朗之本末,事黄朗的母亲犹如自己的母亲,为通家之好。
鱼豢曰:世人称君子之德,像龙一样,能屈能伸,以其善变也。在往昔,长安有一位巿侩,名字叫刘仲始,有一次,被集市吏侮辱,非常愤怒,把尺子折断,遂发奋学习,研究学问,对于经学,研究很深,闻名海内。后来,以有道之士被征召,不肯任职,众人以为其清高。余以为,前世偶有此故事,而今,徐、严也有同样的故事,这些人,不就是像龙一样吗?一旦立下志向,怎么能看出他们今后的发展?李推至道,张工度主,韩见识异,黄能拔萃,各著根于石上,而垂阴乎千里,亦未为易也。游翁慷慨,展布腹心,全躯保郡,见延帝王,又放陆生,优游宴戏,亦一实也。梁、赵及裴,虽张、杨不足,至于检己,老而益明,亦难能可贵。
陈寿评论如下:和洽为人清正平和,有才干,常林坚守清纯,杨俊评论人物,为人侠义,杜袭为人温和,能识大体,赵俨刚毅不屈,坚守法度,裴潜忠贞平和,颇有才干,都是当时的良吏、美士。常林不追求三公高位,以大夫位告老退休,美矣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