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惇,字元让,沛国谯县人,是西汉开国功臣夏侯婴的后代。十四岁时,夏侯惇跟随老师学习,有人侮辱了夏侯惇的老师,夏侯惇杀了此人。此后,夏侯惇以性情刚烈而闻名。曹操当初起兵,夏侯惇担任裨将,跟随曹操南征北战。曹操兼任奋武将军,以夏侯惇为将军幕府司马,率领一支军队驻扎在白马,后又升任折冲校尉,兼领东郡太守。曹操征伐陶谦,留下夏侯惇镇守濮阳。张邈叛变,迎接吕布,曹操的家眷还在-城,夏侯惇率领轻骑兵,疾驰赶往-城,与吕布迎面相遇。双方交战,吕布逼退夏侯惇,攻占濮阳,又偷袭缴获夏侯惇的全部辎重。吕布派遣将领诈降,擒获夏侯惇,责令夏侯惇交出财宝,夏侯惇的军营中人人震恐。在当时,夏侯惇的部将韩浩率军守住夏侯惇的军营大门,召集军中文吏及诸将,喝令众人冷静,控制住部属,不得妄自行动,诸军营这才安定下来。韩浩随后来到夏侯惇被羁押的地方,呵斥劫持者:“汝等凶逆,怎敢劫持大将军,还想活命吗?而今,我奉命讨贼,岂能以一将军之故而纵容汝等作恶?”韩浩哭着对夏侯惇讲:“面对国法,怎么办?”随后催促士兵进攻劫持者。劫持者惶恐间,叩头请降:“我等只是想拿些钱物就走!”韩浩连声呵斥,将劫持者全部斩杀。夏侯惇脱离危险,曹操听说此事,对韩浩说:“卿的做法,可为万世所效法。”曹操遂颁布法令:从今以后,再有劫持人质者,一律照此办理,不要顾忌人质。劫持人质的恶性案件,从此断绝。[401]
[401]孙盛曰:《光武纪》记载,建武九年,盗贼劫持阴贵人的同父异母弟弟,官吏以人质为由,不得逼迫贼寇,以免贼寇杀害人质。然而,放纵贼寇,实成为古制。自从安帝、顺帝以后,政教陵迟,劫持人质,不避王公,有关官员不能遵奉国法。从韩浩开始,不顾人质,诛杀劫持贼寇,魏武帝对此嘉赏。
曹操从徐州返回,夏侯惇跟随曹操征伐吕布,被流箭射伤,伤了左眼。[402]后来,夏侯惇又兼领陈留郡、济阴郡太守,担任建武将军,受封为高安乡侯。当时,天气大旱,蝗虫肆虐,夏侯惇截断太寿水源,修建蓄水池塘,亲自负土,率领将士,劝勉百姓一起种植水稻。百姓因为池塘水而活命,赖以生存。夏侯惇又兼领河南郡大尹。曹操平定河北,夏侯惇担任大将军,作为后援。曹军攻破邺城,夏侯惇改任伏波将军,仍然兼领河南郡大尹,受命根据情况,便宜从事,不受法律限制。建安十二年,献帝以夏侯惇有功劳,为夏侯惇增加食邑一千八百户,合并之前,共享受二千五百户。建安二十一年,夏侯惇跟随曹操征伐孙权,返回后,曹操令夏侯惇都督二十六军,留守居巢,还赐予夏侯惇伎乐舞女,令曰:“魏绛以和戎之功,领受金石之乐,何况将军乎?”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军驻扎在摩陂,[403]召夏侯惇同车出行,以显示对其尊重,夏侯惇可以出入曹操的卧室,其他将军难以比拟。曹操拜夏侯惇为前将军,[404]都督诸军返回寿春,夏侯惇移驻召陵。曹丕继承魏王位,拜夏侯惇为大将军,数月后去世。
[402]《魏略》记载:当时,夏侯渊与夏侯惇都是将军,军中称夏侯惇为盲夏侯。夏侯惇对此称呼深感耻辱,照镜恚怒,把镜子摔在地上。
[403]当年大败吕布处。
[404]《魏书》记载:当时,诸将皆接受魏国官号,只有夏侯惇仍然是汉室官号。夏侯惇上疏,自陈不应当接受不臣之礼。太祖曰:“我听说,最上师臣,其次友臣。臣者,贵德之人,区区之魏,足以屈君乎?”夏侯惇固请,最后拜为前将军。
夏侯惇虽然身在军旅,仍然亲迎老师,接受学业。夏侯惇性情恬淡,为人俭朴,家中有余财,辄分送给他人;家中用度不足,则由公家补贴,不另外治产业。夏侯惇谥号为忠侯。儿子夏侯充继承爵位。文帝追思夏侯惇的功绩,欲使夏侯惇的子孙全部享受食邑,分出夏侯惇的食邑一千户,封夏侯惇的七个儿子为列侯,两个孙子受赐爵关内侯。夏侯惇的弟弟夏侯廉及儿子夏侯楙原来已经受封为列侯。此前,曹操将女儿清河公主嫁给夏侯楙。夏侯楙历任侍中、尚书、安西镇东将军,持符节。[405]夏侯充去世,嗣子夏侯廙继位。夏侯廙去世,嗣子夏侯劭继位。[406]
[405]《魏略》记载:夏侯楙,字子林,是夏侯惇的二儿子。文帝年少时,与夏侯楙亲近,及至即位,拜夏侯楙为安西将军、持符节,继承夏侯渊担任都督,负责关中军事。夏侯楙本来没有武略,喜欢养生。太和二年,明帝西征,有人告发夏侯楙,明帝遂召回,担任尚书。夏侯楙在西征时,蓄养很多伎妾,公主因此与夏侯楙不和。后来,几个弟弟不遵守法度,夏侯楙多次斥责,弟弟们害怕见夏侯楙,以诽谤罪诬陷夏侯楙,让公主上奏。明帝有诏,收捕夏侯楙。明帝意思欲杀了夏侯楙,问长水校尉京兆人段默,段默认为:“这一定是清河公主与夏侯楙不睦,出于妒忌而构陷,恐怕不实。而且,伏波将军与先帝有平定天下之功,宜三思而后行。”明帝明白了,说:“我也这样认为。”又下诏诘问为公主制作表章者,果然是夏侯楙弟弟的儿子夏侯臧、夏侯江所构陷。
[406]《晋阳秋》记载:泰始二年,高安乡侯夏侯佐去世,夏侯佐是夏侯惇的玄孙,后嗣断绝。晋武帝下诏:“夏侯惇是魏国开国元勋,功勋记载在竹帛。昔日庭坚不能享受祭祀,犹或追悼之,况且朕受禅于魏,岂可以忘记其功臣?宜选择夏侯惇的近亲属,续封之。”
韩浩,河内郡人。沛国人史涣和韩浩都以忠勇在当时显露名声。韩浩官至中护军,史涣官至中领军,二人掌握禁军,受封为列侯。[407]
[407]《魏书》记载:韩浩,字元嗣。东汉末年,群雄起事,县治所靠近山薮有很多盗寇,韩浩聚集徒众护卫县衙。太守王匡任命韩浩为郡府从事,率领军队在盟津抗拒董卓。当时,韩浩的舅舅杜阳担任河阴县令,董卓羁押杜阳,令其招降韩浩,韩浩不从。袁术听说后,赞赏韩浩,任命韩浩为骑都尉。夏侯惇听说韩浩的名字,招请与其相见,大为赞赏,派其领兵跟从征伐。当时,韩浩大议损益,认为当务之急是农业。太祖赞成,改任韩浩为护军。太祖欲讨伐柳城,幕府领军史涣认为路途遥远,深入敌境,没有必胜之计,欲与韩浩共同劝谏。韩浩说:“而今兵势强盛,威加四海,战胜攻取,无不如愿,不在此时清除天下之忧,将成为后患。而且曹公神武,算无遗策,吾与君为中军主将,不宜扫大家的兴。”遂跟从太祖攻破柳城,太祖改任韩浩为中护军,在幕府可以设置长史、司马。韩浩跟随曹操讨伐张鲁,张鲁投降。有议者认为,韩浩的智略足以绥边,欲留下韩浩,使其都督诸军镇守汉中。太祖说:“我怎么能没有护军?”韩浩与太祖一起返回。可见太祖亲近韩浩,非常信任他。及至韩浩去世,太祖很惋惜。韩浩无子嗣,以养子韩荣继承爵位。史涣,字公刘。史涣年少时任侠,有英雄之气。太祖起兵初,史涣以客人身份追随太祖,代行中军校尉,跟随太祖征伐,常监督诸将,受到信任,改任中领军。建安十四年,史涣去世。嗣子史静继承爵位。
夏侯渊,字妙才,是夏侯惇的族弟。曹操在家乡时,曾在县里犯下官司,夏侯渊代替曹操领罪,曹操营救夏侯渊,夏侯渊得以免祸。[408]曹操起兵,夏侯渊以别部司马、骑都尉追随曹操,后来担任陈留郡、颍川郡太守。及至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大战,夏侯渊代行督军校尉职事。袁绍兵败,夏侯渊都督兖州、豫州、徐州的军粮;当时,军中粮食匮乏,夏侯渊输送粮食从未间断,军中士气大振。昌豨反叛,曹操派遣于禁镇压,战事不利,曹操又派遣夏侯渊,与于禁合力进攻,遂大败昌豨,迫使其十余个屯落投降,昌豨到于禁处请降。夏侯渊返回,受拜为典军校尉。[409]济南郡、乐安郡的黄巾军首领徐和、司马俱等,一起攻城,杀了县长、县吏,夏侯渊率领泰山郡、齐郡、平原郡的军队镇压,大破黄巾军,斩杀徐和,平定属下诸县邑,缴获其粮食作为军粮供给军中将士。建安十四年,曹操令夏侯渊代行领军职事。曹操征伐孙权返回,派夏侯渊都督诸将,镇压庐江郡反叛者雷绪,雷绪被打败,夏侯渊又代行征西护军职事,都督徐晃进攻太原郡贼寇,攻下二十余座屯落,斩杀贼寇统帅商曜,屠戮太原城。夏侯渊跟随曹操征伐韩遂等,在渭南大战,又都督朱灵平定隃糜、汧县氐人反叛。夏侯渊与曹操在安定郡会合,收降杨秋。
[408]《魏略》记载:当时,兖州、豫州大乱,夏侯渊因为饥困,抛弃幼子,存活亡弟的孤女。
[409]《魏书》记载:夏侯渊担任将军,赶赴战场,骑马在战场上疾驰,常出敌不意,故军中说:“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
建安十七年,曹操返回邺城,令夏侯渊代行护军将军职事,都督朱灵、路招等将军驻扎在长安,打败南山贼寇刘雄,迫降其部众;在鄠县包围韩遂、马超余党梁兴,攻取鄠县,斩杀梁兴,夏侯渊受封为博昌亭侯。马超在冀县围困凉州刺史韦康,夏侯渊救援韦康,还未赶到,韦康已经被马超打败。距离冀县二百余里,马超前来迎战夏侯渊,夏侯渊战事不利。汧县氐人反叛,夏侯渊引军撤退。建安十九年,赵衢、尹奉等策划反叛马超,姜叙在卤城起兵响应。赵衢等欺骗马超,让马超出击姜叙,而后杀了马超的妻子、儿女。马超投奔汉中郡,回军包围祁山。姜叙等急忙向曹操求救,诸将商议,须等曹操返回再做决定。夏侯渊说:“曹公在邺城,来回有四千里,等到回信,姜叙等恐怕已经失败,这绝非救急之策。”夏侯渊遂率领军队来救,派张郃担任先锋,带领步骑五千人,从陈仓峡谷小道进入,夏侯渊亲自在后面押解粮草。张郃进抵渭水上,马超率领氐羌数千人迎战张郃。双方还未开战,马超回军撤走,张郃进军,收缴马超军的器械。夏侯渊随后赶到,诸县皆已经投降。韩遂在显亲县驻军,夏侯渊欲袭取显亲县,韩遂败走。夏侯渊收缴韩遂的军粮,穷追至略阳城,距离韩遂二十余里,诸将欲发起进攻,也有人说,应该首先攻打兴国县氐人。夏侯渊认为,韩遂的部队很精锐,兴国县城坚固,一时不易攻取,不如先进攻长离县诸羌。长离县诸羌很多人在韩遂军中,一定会来救援。韩遂没有羌人,则只能独守孤城。如果韩遂救援长离县,则曹军可以与其野战,一战可擒获韩遂。夏侯渊留下将领守护辎重,亲自率领步骑精锐直扑长离县,攻打、烧毁羌人的屯聚,斩获甚多。诸羌在韩遂军中者各自返回部落营救。韩遂果然率兵来救长离,与夏侯渊对阵。诸将见韩遂人多势众,有所忌惮,欲扎好营寨,挖掘堑壕,再与韩遂交战。夏侯渊说:“我们转战千里,今天,如果先扎好营寨,挖掘堑壕,战士们一定会疲惫不堪,不可能持久再战。贼寇虽众,容易对付。”夏侯渊命令擂响战鼓,全军出击,大败韩遂,缴获韩遂的旌旗。夏侯渊撤回略阳县,既而进军围困兴国县。氐王千万逃走,投奔马超,余众投降。夏侯渊又转击高平县匈奴屠各部落,匈奴逃散,夏侯渊收缴匈奴的粮食、牛马。献帝赐予夏侯渊符节。
当初,枹罕人宋建因为凉州之乱,自称河首平汉王。曹操派夏侯渊率领诸将讨伐宋建。夏侯渊进抵凉州,包围枹罕,一个月后,攻取枹罕,斩杀宋建及其所设置的丞相及以下伪官员。夏侯渊派遣张郃等平定河关,曹军渡河,攻入小湟中,河西诸羌全部投降,陇西地区相继平定。曹操下令:“宋建叛乱谋逆三十余年,夏侯渊一举剿灭宋建,虎步关西,所向无敌。仲尼有言:‘吾与尔不如也。’”建安二十一年,献帝增加夏侯渊食邑三百户,合并之前,共享有八百户。夏侯渊回军,在下辩县进攻武都郡氐羌,收缴氐人粮食十余万斛。曹操西征张鲁,夏侯渊等率领凉州诸将及侯、王以下官员,与曹操在休亭会合。曹操每次接见羌胡,都会让夏侯渊陪同接见,以此威慑羌胡。张鲁投降,汉中平定,曹操以夏侯渊代行都护将军职事,都督张郃、徐晃等平定巴郡。曹操返回邺城,留下夏侯渊镇守汉中,拜夏侯渊为征西将军。建安二十三年,刘备率军进抵阳平关,夏侯渊率领诸将拒守阳平关,双方对峙一年多。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刘备趁着夜色,烧毁城周围的鹿角。夏侯渊令张郃守护东部防御工事,亲自率领精兵守护南部。刘备向张郃挑战,张郃战事不利。夏侯渊分出一半兵力,援助张郃。夏侯渊被刘备袭击,战死在阵中。夏侯渊谥号为愍侯。
当初,夏侯渊虽然屡战屡胜,曹操常告诫:“作为主将,也应该有怯弱之时,不可恃勇鏖战。主将应当以勇为本,行事则要以智谋为先;单凭勇猛,仅为匹夫耳。”
夏侯渊的妻子是曹操的妻妹。长子夏侯衡娶了曹操弟弟海阳哀侯的女儿,受到恩宠。夏侯衡继承爵位,改封为安宁亭侯。黄初年间,文帝赏赐夏侯渊的二儿子夏侯霸。太和年间,明帝又赏赐夏侯霸的四弟,赐爵关内侯。夏侯霸,在齐王曹芳正始年间,担任讨蜀护军右将军,晋升为博昌亭侯,受到曹爽器重。夏侯霸听说曹爽被杀,担心受到株连,遂投降蜀国。魏国朝廷以夏侯渊为旧勋臣,赦免了夏侯霸的儿子,将其迁徙至乐浪郡安置。[410]夏侯霸的弟弟夏侯威,官至兖州刺史。[411]夏侯威的弟弟夏侯惠,曾担任乐安郡太守。[412]夏侯惠的弟弟夏侯和,曾担任河南郡大尹。[413]夏侯衡去世,嗣子夏侯绩继承爵位,担任虎贲中郎将。夏侯绩去世,嗣子夏侯褒继承爵位。
[410]《魏略》记载:夏侯霸,字仲权。夏侯渊被蜀军斩杀,夏侯霸常切齿痛恨,欲向西蜀报仇。黄初年间,夏侯霸担任偏将军。子午之战,夏侯霸担任前锋,进军至兴势县外围,在曲谷安营扎寨。蜀军知其是夏侯霸,派兵攻打。夏侯霸在鹿角间大战蜀军,依赖救兵赶到才解围。后来,夏侯霸担任右将军,驻扎在陇西,夏侯霸养士和戎,甚得民心。正始年间,夏侯霸代替夏侯儒,担任征蜀护军,归属征西将军指挥。当时,征西将军夏侯玄是夏侯霸的堂侄子,而夏侯玄又是曹爽的外弟。及至司马懿诛杀曹爽,召来夏侯玄,夏侯玄来到京师。夏侯霸听说曹爽被杀,而夏侯玄又被征召,以为祸及自己,内心恐惧。还有,夏侯霸此前与雍州刺史郭淮不和,而郭淮代替夏侯玄,担任征西将军,夏侯霸越发不安,故投奔蜀国。夏侯霸南下从阴平道经过,途中迷路,进入穷谷,粮食耗尽,杀马、步行,脚磨破,躺卧在岩石下,让人寻找道路,不知该如何脱身。蜀国人听说,派人迎接夏侯霸。当初,建安五年,夏侯霸的堂妹十三四岁,在本郡出行樵采,被张飞所得。张飞知道是良家女儿,遂娶以为妻,生下一女儿,成为刘禅的皇后。夏侯渊在战场上阵亡时,张飞的妻子请求运回安葬。及至夏侯霸入蜀,刘禅与夏侯霸相见,向夏侯霸解释:“卿父自遇害于军旅间,非我先人手刃。”刘禅指着儿子告诉夏侯霸:“这是夏侯氏的外甥。”刘禅对夏侯霸厚加赏赐。
[411]《世语》记载:夏侯威,字季权,为人任侠好义。曾经担任荆州、兖州刺史。儿子夏侯骏,曾经担任并州刺史。次子夏侯庄,曾经担任淮南郡太守。夏侯庄的儿子夏侯湛,字孝若,以才学渊博,能写文章,官至南阳国相、散骑常侍。夏侯庄,是晋室景阳皇后的姐夫。一门奢侈,盛于当时。
[412]《文章叙录》记载:夏侯惠,字稚权,年轻时以学问见称,善于写奏议,历任散骑黄门侍郎,与钟毓多次辩论,事多见从。夏侯惠改任燕国相、乐安郡太守。夏侯惠享年三十七岁。
[413]《世语》记载:夏侯和,字义权,为官清廉,有才气。历任河南郡大尹、太常。夏侯渊的第三个儿子是夏侯称,第五个儿子是夏侯荣。堂孙夏侯湛为其作序:“夏侯称,字叔权。自从孺子以来,喜欢与儿童聚会,游戏时担任将帅,一定是军旅战阵,有违犯者,辄以鞭捶打,众莫敢逆。夏侯渊暗中感到惊讶,令其读《项羽传》及兵书,不肯读,说:‘能则自为耳,安能学人?’十六岁时,夏侯渊与其到田里,看见奔跑的老虎,夏侯称驱马追赶,禁之不可,一箭而倒。传到太祖耳里,太祖握其手,高兴地说:‘我后继有人!’夏侯称与曹丕为布衣之交,每当宴会,气势凌人,辩士不能屈。世上有高名者,多从之游。十八岁去世。弟弟夏侯荣,字幼权,幼年时聪慧,七岁能写文章,读书一目千言,书读过后,皆记得。文帝听说后,请其来见。有宾客一百余人,每人写一名片,写上其乡邑名氏,世所谓爵里名片,客人示之,扫一眼,使之遍识,不谬一人。文帝深奇之。汉中之败,夏侯荣十三岁,左右提着走,不肯,说:‘君亲在难,焉所逃死!’奋剑而战,死于阵中。”
曹仁,字子孝,是曹操的堂弟。[414]从少年起,曹仁就喜欢弓马射猎。后来,豪杰并起,曹仁也在暗中结交少年,聚集起一千余人,在淮、泗之间周旋,既而追随曹操,担任别部司马,代领厉锋校尉。曹操打败袁术,曹仁斩获甚多。曹操征伐徐州,曹仁常率领骑兵,担任全军前锋。曹仁率领一支军队,进攻陶谦的部将吕由,大败吕由,回军与大军会合,进攻彭城,大败陶谦军。后来,曹仁攻打费县、华县、即墨、开阳,陶谦派遣部将救援诸县,曹仁以骑兵打败援兵。曹操征伐吕布,曹仁进攻句阳,攻取句阳,生擒吕布部将刘何。曹操平定黄巾军,迎接献帝,在许昌建都,曹仁多次建立战功,受拜为广阳郡太守。曹操很器重曹仁勇猛,智略过人,没有让曹仁赴任,让曹仁以议郎身份率领骑兵。曹操征伐张绣,曹仁率军攻取旁边几个县邑,掳获男女三千余人。曹操撤军,被张绣追赶,曹军战事不利,士卒疲惫沮丧。曹仁激励将士奋战,曹操嘉勉之,遂打败张绣的追兵。
[414]《魏书》记载:曹仁的祖父曹褒,曾担任颍川郡太守。父亲曹炽,曾担任侍中、长水校尉。
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峙期间,袁绍派遣刘备攻占(yīn)强等县,很多县邑响应袁绍。从许都以南,吏民不安,曹操深以为忧。曹仁说:“黄河以南看到我军目前情况紧急,势必难以相救,刘备以强兵压境,诸县邑反叛,也可以理解。刘备新近刚率领袁绍的军队,还未能发挥效力,我军袭击刘备,可一举破敌。”曹操同意曹仁的看法,遂派出将领,跟随曹仁率领骑兵袭击刘备,刘备败走,曹仁收复反叛的县邑,凯旋。袁绍派遣部将韩荀,在西边截断曹仁的归路,曹仁在鸡洛山与韩荀大战,大败韩荀。至此,袁绍不敢再分兵出击曹军。曹仁与史涣等袭击袁绍的运粮车队,烧毁载运的粮食。
河北平定后,曹仁跟随曹操围困壶关。曹操下令:“攻破壶关,将守军全部坑杀。”曹军攻城数月,难以攻下。曹仁谏言曹操:“围城一定要给敌人留下活门,为其打开生路。而今,公命令屠城,告之必死,城内人将会坚守不降。而且,壶关城坚固,城内粮食很多,硬攻则会令士卒受伤过多,城内坚守,旷日持久;我军屯兵于坚城之下,决心攻打必死之虏,这绝非良策。”曹操采纳谏言,壶关城很快投降。曹操载录曹仁此前的战功,上表封曹仁为都亭侯。
从平定荆州开始,曹操令曹仁代行征南将军职事,驻扎在江陵县,以抗拒吴将周瑜。周瑜率领数万部众来进攻曹仁,前锋数千人进抵江陵,曹仁登城眺望,挑选三百余人,派遣部将牛金迎战周瑜,牛金向周瑜挑战,周瑜军人数众多,牛金兵少,吴军遂包围牛金军。长史陈矫当时在城上,看到牛金等将要全军覆没,大惊失色。曹仁则意气风发,情绪激昂,令左右牵马来。陈矫等劝阻曹仁,对曹仁讲:“贼势正盛,不可妄动。舍弃牛金数百人又何妨?为何将军要以身赴难?”曹仁义无反顾,披甲上马,率领麾下数十骑,杀出城来。距离周瑜军百余步,遇到一条沟堑。陈矫等以为曹仁会在沟堑前停下,只是为牛金造势而已。曹仁径直越过沟堑,冲入吴军重围,牛金等得以脱险。还有未突出重围者,曹仁又杀入重围,救出牛金的余众,杀伤敌方数人,周瑜军后撤。陈矫等开始看到曹仁杀出城去,皆内心恐惧,及至看到曹仁撤回城里,惊叹道:“将军真天人也!”三军皆佩服曹仁英勇。曹操更加赏识曹仁,改封曹仁为安平亭侯。
曹操讨伐马超,令曹仁代行安西将军职事,都督诸将在潼关拒敌,曹军在渭南大败马超。苏伯、田银反叛,曹操令曹仁代行骁骑将军职事,统率七军讨伐田银等,大败田银叛军。曹操又令曹仁代行征南将军职事,持符节,驻扎在樊城,镇守荆州。侯音在宛城反叛,掳掠旁边县邑数千人,曹仁率领诸军大败侯音,斩杀其首级,回军仍驻扎在樊城,曹操拜曹仁为征南将军。关羽攻打樊城,当时,汉水暴涨,于禁等七军皆被洪水淹没,于禁投降关羽。曹仁率领数千人马守卫樊城,城墙只剩下数板,即将被洪水淹没。关羽乘船,兵临城下,围困樊城数重,樊城内外隔绝,粮食欲尽,救兵不至。曹仁在城内激励将士,以展示必死的决心,将士深受感动,皆无二心。徐晃救兵赶到,大水也稍稍退去,徐晃在城外进攻关羽,曹仁得以从城内溃围而出,关羽撤军退走。
年少时,曹仁不修边幅,及至长大成人,担任将军,着装严整,谨奉法令,常在身边放置律令,按照章程行事。*陵侯曹彰北征乌丸,文帝曹丕还在东宫时,为曹彰书写戒律:“担任将军,须奉法办事,犹如征南将军曹仁!”及至曹丕继魏王位,拜曹仁为车骑将军,负责都督荆州、扬州、益州的军事,晋升曹仁为陈侯,增加食邑二千户,合并之前,共享有食邑三千五百户。追赐曹仁的父亲曹炽谥号为陈穆侯,为其设置守护墓冢十户人家,后来,文帝召曹仁撤回,驻扎在宛城。孙权派遣部将陈邵守卫襄阳,文帝诏令曹仁讨伐襄阳。曹仁与徐晃打败陈邵,攻入襄阳,令将军高迁等把汉水以南归附的民众迁至汉水以北,文帝派遣使者,前去拜曹仁为大将军。又诏令曹仁移驻临颍,改任大司马,再次都督诸军,在乌江边驻守,曹仁返回,驻扎在合肥。黄初四年,曹仁去世,谥号为忠侯。[415]嗣子曹泰继承爵位,官至镇东将军,持符节,改封为甯陵侯。曹泰去世,嗣子曹初继承爵位。文帝又分出部分封国,封曹泰的弟弟曹楷、曹范为列侯。牛金官至后将军。
[415]《魏书》记载:曹仁享年五十六岁。
《傅子》记载:曹大司马勇猛,孟贲、夏育不如,张辽次之。
曹仁的弟弟曹纯,[416]当初以议郎身份在司空府参与军事,率领虎豹骑兵,跟随曹操围困南皮县。袁谭出城迎战,曹军伤亡很大。曹操欲暂缓进攻,曹纯说:“我军千里征战,进不能克敌,一旦后退,必然丧失锐气;而且,我军孤军深入,难以持久。敌方因胜利而骄傲,我军因失败而恐惧,以恐惧之兵,对阵骄傲之敌,一定能克敌制胜。”曹操认为有道理,遂加紧进攻,袁谭战败。曹纯骑兵斩杀袁谭,献上首级。及至曹军北征辽东三郡,曹纯骑兵生擒单于蹹顿。曹纯以先后战功,受封为高陵亭侯,享受食邑三百户。曹纯跟随曹操征伐荆州,在长坂坡穷追刘备,缴获刘备的辎重,擒获其两个女儿,俘虏刘备军逃散的士卒。曹军进抵江陵,迫使江陵投降,曹纯跟随曹操,撤军返回谯县。建安十五年,曹纯去世,文帝即位,追赐曹纯谥号为威侯。[417]嗣子曹演继承爵位,官至领军将军,正元年间,晋升为平乐乡侯。曹演去世,嗣子曹亮继承爵位。
[416]《英雄记》记载:曹纯,字子和,十四岁丧父,与同父异母哥哥曹仁分居,继承父业,富于财产,有童仆客人上百数,曹纯家法甚严,不失其理,乡里认为其能干。曹纯喜欢学问,敬爱学士,学士多归附,由是为远近所称赞。十八岁时,曹纯担任黄门侍郎。二十岁时,曹纯跟随太祖到襄邑募兵,常跟随太祖征战。
[417]《魏书》记载:曹纯所率领的虎豹骑兵,皆天下骁骑精锐,或从百人将补之,太祖很难找到人统率。曹纯被选为都督,率军征战,甚得人心。及至去世,有关官员请示再选人代替,太祖曰:“与曹纯相比,何可复得?吾独不中督邪?”遂不再选。
曹洪,字子廉,是曹操的堂弟。[418]曹操起兵,讨伐董卓,义军进抵荥阳,被董卓部将徐荣打败。曹操坠落马下,贼兵追赶甚急。曹洪当即下马,把战马让与曹操,曹操推辞,曹洪说:“天下可以无曹洪,不可以无君。”遂步行保护曹操至汴水。河水很深,不能渡河,曹洪沿着河边,找到一条渡船,与曹操一起渡过济水,逃回谯县。扬州刺史陈温平素与曹洪的关系很好,曹洪率领家兵一千余人向陈温招募士兵,从庐江郡招募带甲武士二千人。曹洪又东行至丹杨,又招募数千人,曹洪与曹操在龙亢县会合。曹操征伐徐州,张邈举兖州之众背叛曹操,迎接吕布。当时,出现大饥荒,曹洪率领军队走在前边,先占领东平县、范县,筹集粮食,以资助军用。曹操在濮阳讨伐张邈、吕布,吕布败走,曹军遂占据东阿,转战济阴、山阳、中牟、阳武、京县、密县等十余县,逐一攻取。曹操以先后战功,拜曹洪为鹰扬校尉,改任扬武中郎将。献帝在许昌建都,拜曹洪为谏议大夫。曹洪另外率领一支军队,征伐刘表,打败刘表的部将,攻占舞阳、阴叶、堵阳、博望,曹洪屡立战功,改任厉锋将军,受封为国明亭侯。曹洪多次跟随曹操出征,受拜为都护将军。文帝即位,拜曹洪为卫将军,改任骠骑将军,晋升为野王侯,增加食邑一千户,合并之前,共享有二千一百户,享受特进位;后来又封为都阳侯。
[418]《魏书》记载:曹洪的伯父曹鼎曾担任尚书令,曹操任命曹洪为蕲春县长。
当初,曹洪家境殷富,而曹洪生性吝啬。文帝年少时,向曹洪借贷,没有借到,心存遗恨。文帝即位,遂以曹洪的客人犯法逮捕曹洪,欲判处曹洪死罪。群臣相救,文帝不听。卞太后对郭后讲:“如果曹洪今日被杀,我明日就敕令皇帝废黜你。”郭后向文帝涕泣求情,曹洪被免官,削去部分封土。[419]曹洪是先帝的功臣,当时,很多人对文帝以这种方式处理功臣颇为不满。明帝即位,拜曹洪为后将军;再次受封为乐城侯,享受食邑一千户,享受特进位;又拜曹洪为骠骑将军。太和六年,曹洪去世,谥号为恭侯。嗣子曹馥继承爵位。当初,曹操分出曹洪一部分食邑,封曹洪的儿子曹震为列侯。曹洪的本家叔叔曹瑜,为人谨慎笃敬,官至卫将军,也受封为列侯。
[419]《魏略》记载:文帝逮捕曹洪,当时,曹真在身边,向文帝求情:“今天杀曹洪,曹洪一定会以为是曹真谮言所致。”文帝说:“我自治之,卿何忧虑?”恰逢卞太后也在旁边,怒斥文帝,说:“梁、沛之间,非子廉无有今日。”文帝这才下诏,释放曹洪,但还是没收曹洪的财产。太后又为曹洪讲话,文帝又归还曹洪的财产。当初,太祖担任司空时,以己率下,每年征调,曹洪让本县平调。当时,谯县县令认为曹洪的财产与曹公家的相等,太祖说:“我家的财产哪能与子廉相比?!”文帝在东宫,曾经从曹洪处借贷绢帛一百匹,曹洪不肯借。及至曹洪犯法,自以为必死,既得赦免,大喜,上书谢恩:“臣年少时,不懂得道理,违背人伦,长期以来,窃据要职,即蒙恩典。臣不懂得自我检度,有知足之意,而有豺狼无厌之质,老迈昏聩,性情贪婪,触犯法网,罪恶三千,不在赦宥之列,当就被诛,弃诸市朝。犹蒙天恩,臣骨肉再生。臣仰视天日,愧负神灵,俯唯愆阙,惭愧怖悸,不能以自我裁割,谨涂颜阙门,拜章陈情。”
曹休,字文烈,是曹操的本家族子弟。天下大乱,宗族各家分散,返回乡里避难。曹休当年十余岁,少年丧父,独自与一位客人处理丧事,草率埋葬父亲,又带着老母亲,渡江至吴县。[420]后来,曹操举义兵,曹休改换姓名,辗转至荆州,从小路返回北方,来见曹操。曹操对身边人讲:“这是我们家的千里驹。”曹操让曹休和曹丕住在一起,待曹休犹如亲儿子。曹休常跟随曹操征战,曹操令曹休率领虎豹骑兵,担任宿卫。刘备派遣部将吴兰驻扎在下辩县,曹操派遣曹洪征伐刘备,以曹休为骑都尉,参与军事谋划。曹操对曹休讲:“你的官职虽然是参军,其实帅才也。”曹洪听闻此令,也与曹休商议军事。刘备派遣张飞驻扎在固山,欲切断曹军的退路。诸将皆狐疑不定,曹休讲:“贼寇如果真的要切断我军退路,必定有伏兵暗中潜行。而今却虚张声势,此即表明无能为也。应该乘其还未集结完毕,尽快击败吴兰。吴兰被击败,则张飞自然遁走。”曹洪采纳曹休的建议,进兵攻击吴兰,大败刘备军,张飞果然撤走。曹操攻取汉中,诸军撤回长安,曹操拜曹休为中领军。曹丕即魏王位,任命曹休为领军将军,以曹休先后战功,封曹休为东阳亭侯。夏侯惇去世,曹丕拜曹休为镇南将军,持符节,都督诸将军事,曹丕亲自为曹休送行,从车上下来,执手告别。孙权派遣部将驻扎在历阳,曹休进抵历阳,大败吴军,又派遣一支部队渡过长江,烧毁吴军在芜湖的军营数千处。曹休转任征东将军,兼领扬州刺史,晋升为安阳乡侯。[421]文帝征伐孙权,拜曹休为征东大将军,授予黄钺,都督张辽等诸州郡二十余支军队,在洞浦进攻孙权的大将吕范等,大败吴军。文帝拜曹休为扬州牧。明帝即位,晋升曹休为长平侯。吴军将领审德驻扎在皖县,曹休大败吴军,斩杀审德,吴将韩综、翟丹等先后率领部众投降曹休。明帝为曹休增加食邑四百户,合并之前,共享有二千五百户,升任大司马,仍然都督扬州。太和二年,明帝兵分两路,讨伐吴国,派遣司马懿从汉水沿江而下,曹休都督诸将军,向寻阳进发。吴将诈降,曹休深入敌境,战事不利,退守宿石亭。军营夜晚发生骚乱,士卒四散奔逃,丢弃甲兵辎重甚多。曹休上书请罪,明帝派遣屯骑校尉杨暨抚慰曹休,赏赐甚多。曹休此后背后痈疽病发,在军中病逝,谥号为壮侯。嗣子曹肇继承爵位。[422]
[420]《魏书》记载:曹休的祖父曾经担任吴郡太守。曹休在太守的官舍,看见墙壁上画有祖父的画像,遂下榻跪拜涕泣,同坐者皆嘉叹。
[421]《魏书》记载:曹休丧母,文帝派侍中令曹休脱去丧服,令其饮酒食肉。曹休受诏,形体越发憔悴,乞求回到谯县安葬母亲。文帝再次派遣越骑校尉薛乔奉诏令,令曹休节哀顺变,让其归家治丧。一宿便葬,葬讫,诣行在所。文帝召见,亲自宽慰。其见爱重如此。
[422]《世语》记载:曹肇,字长思。
曹肇有出仕从政的才气,担任散骑常侍、屯骑校尉。明帝患重病,向燕王曹宇等托付后事。但是,明帝不久又改变主意,诏令曹肇以列侯身份退休回家。正始年间,曹肇去世。曹芳追赐曹肇为卫将军。嗣子曹兴继承爵位。当初,文帝分出曹休享有的食邑三百户,封了曹肇的弟弟曹纂为列侯。后来,曹纂担任殄吴将军,去世后,被追拜为前将军。[423]
[423]张隐著《文士传》记载:曹肇的孙子曹摅,字颜远。年少时,曹摅砥砺节操,有大志向,博学有才识。在晋朝出仕,受三公府征召,担任洛阳令,有能吏之名。大司马齐王司马冏辅政,曹摅与齐国人左思都是记室督。从中郎任上出任襄阳郡太守、征南司马。正值天下大乱,曹摅在吴县讨贼,战败,死在军中。
曹真,字子丹,是曹操的本家族子弟。曹操起兵,曹真的父亲曹邵招募徒众,在州郡被杀害。[424]曹操可怜曹真从小成为孤儿,收养曹真,视作亲生儿子,令曹真与曹丕住在一起。曹真打猎,有一次被老虎追逐,曹真回过身来射虎,老虎应声倒地。曹操很欣赏曹真勇敢无畏,令曹真率领虎豹骑兵。曹真讨伐灵丘贼寇,大获全胜,受封为灵寿亭侯。曹真以偏将军在下辩县进攻刘备的部将,大败刘备军,受拜为中坚将军。曹真跟随曹操至长安,负责中领军。当时,夏侯渊在阳平兵败,曹操深感忧虑,令曹真担任征蜀护军,在阳平都督徐晃等进攻刘备的部将高详。曹操亲自领军,进抵汉中,调出曹真,派曹真到武都郡迎接曹洪等,回军驻扎在陈仓。曹丕即魏王位,拜曹真为镇西将军,持符节,统领雍州、凉州军事。以曹真建立的战功封曹真为东乡侯。张进等在酒泉反叛,曹真派遣费曜镇压叛军,斩杀张进等。黄初三年,曹真返回京师,文帝拜曹真为上军大将军,统领内外军事,赐符节、斧钺。曹真与夏侯尚等征伐孙权,进攻牛渚屯,大败孙权军。文帝又拜曹真为中军大将军,兼任给事中。黄初七年,文帝患重病,曹真与陈群、司马懿等接受遗诏,辅佐朝政。明帝即位,晋升曹真为邵陵侯,[425]改任大将军。
[424]《魏略》记载:曹真原来姓秦,在曹氏家长大。也有人说曹真的父亲伯南平素与曹操的关系很好。兴平末年,袁术部下与曹操相攻伐,曹操退走,被贼寇追赶,走入秦氏家,伯南开门接纳曹操。贼寇问曹操所在,回答:“我就是。”遂遇害。由此太祖思其功,故改变其姓。
《魏书》记载:曹邵以忠诚,有才智,被太祖信任。初平年间,太祖兴义兵,曹邵招募徒众,跟随太祖南征北战。当时,豫州刺史黄琬欲杀害曹操,曹操避之,而曹邵遇害。
[425]裴松之按:曹真的父亲名邵,受封为邵陵侯,若非史书有误,则事不可论。
诸葛亮围困祁山,南安郡、天水郡、安定郡三郡反叛,响应诸葛亮。明帝派遣曹真,率领魏军驻扎在郿县,又派遣张郃进攻诸葛亮的部将马谡,大败马谡。安定郡百姓杨条等抢掠吏民,盘踞在月支城,曹真进军,围困杨条。杨条对部众讲:“大将军亲自率军前来,我愿意投降大将军。”遂自我绑缚,出城投降,三郡相继平定。曹真认为,诸葛亮在祁山受到重创,下一次出兵,一定会走陈仓,曹真令将军郝昭、王生谨慎守护陈仓,修缮城墙。第二年春天,诸葛亮果然出兵,围困陈仓,魏军已有准备,诸葛亮屡攻不克。明帝增加曹真的食邑,合并之前,共享有二千九百户。太和四年,曹真返回洛阳述职,改任大司马,享受带剑穿鞋上殿的待遇,入朝不用趋步疾走。曹真认为:“蜀国接连出兵,侵犯我边境,应该适时讨伐蜀国。多路并进,可大获全胜。”明帝采纳曹真的谏言。曹真准备西征,明帝亲自到驻地送行。当年八月,曹真向长安出发,从子午道南下,进入长安。司马懿溯汉水而上,两军在南郑会齐。其他几路或从斜谷出兵,或从武威进攻。恰逢大雨连绵三十余日,栈道被冲毁,明帝诏令曹真撤军。
年轻时,曹真与族人曹遵、同乡朱赞一起侍奉曹操。曹遵、朱赞早逝,曹真很悲伤,乞求分出部分食邑,封曹遵、朱赞的儿子。明帝下诏:“大司马曹真有叔向抚孤之仁,有晏平信守旧约之义。君子成人之美,按照曹真的想法,分出部分食邑,赐曹遵、朱赞的儿子爵关内侯,各享受食邑一百户。”曹真每次出征远行,都会与将士们同甘共苦。军费不足,曹真则拿出家产赏赐部下,士卒皆愿意为曹真效力。曹真患病返回洛阳,明帝亲自到曹真家中探视病情。曹真去世,谥号为元侯,嗣子曹爽继承爵位。明帝追思曹真的功绩,下诏:“大司马曹真践行忠义节操,辅佐二祖,对内不恃亲戚之宠,对外不骄白屋之士,可谓持盈守位,劳谦其德。封曹真的五个儿子曹羲、曹训、曹则、曹彦、曹皑为列侯。”当初,文帝分出曹真享有的二百户食邑,封曹真的弟弟曹彬为列侯。
曹爽,字昭伯。年少时,曹爽以曹氏宗室,为人谨慎、持重,明帝在东宫时,与曹爽的关系很好。及至明帝即位,拜曹爽为散骑侍郎,升任城门校尉,兼任散骑常侍,改任武卫将军,对曹爽恩宠有加。明帝患病,召曹爽进入卧室,拜曹爽为大将军,赐予符节、斧钺,统领内外诸军事,兼领尚书职事,与太尉司马懿一起接受遗诏,辅佐少主。明帝驾崩,齐王曹芳即位,诏令曹爽兼任侍中,改封曹爽为武安侯,享受食邑一万二千户,赐曹爽带剑穿鞋上殿,入朝不用趋步疾走,赞拜时不称名字。丁谧为曹爽出谋划策,让曹爽奏请天子,颁发诏令,改任司马懿为太傅,对外以名号尊宠之,对内欲令尚书奏事先要通过自己,以此控制朝政。[426]曹爽的弟弟曹羲负责中领军,曹训担任武卫将军,曹彦担任散骑常侍,兼任侍讲,其余几个弟弟,皆以列侯,在宫中担任侍中,出入禁闼,贵宠无比。南阳郡人何晏、邓飏、李胜,沛国人丁谧,东平国人毕轨,皆有盛名,喜欢趋炎附势。明帝以这些人浮华不实,一律贬黜;及至曹爽秉政,将这些人录用,充当心腹。邓飏等欲令曹爽立威名于朝中,劝说曹爽征伐蜀国,曹爽采纳谏言,司马懿劝止曹爽,曹爽不听。正始五年,曹爽率领大军,西征进抵长安,曹魏大军有六七万,从骆谷开进。当时,关中氐、羌负责转输军粮,供应不及时,牛马骡驴途中多有死亡,民众、夷人沿途哭号。进入山谷,穿行数百里,蜀军借助山势,设置险阻,魏军不能前进。将军幕府参军杨伟为曹爽分析形势,应该急速退兵,否则,将一败涂地。[427]邓飏与杨伟在曹爽面前争执不休,杨伟说:“邓飏、李胜会坏了国家大事,大将军应当斩杀二人。”曹爽不高兴,引军撤退。[428]
[426]《魏书》记载:曹爽令弟弟曹羲为之上表:“臣亡父曹真,奉事三朝,入备冢宰,出为上将。先帝以臣肺腑遗绪,奖饬拔擢,典兵禁省,进无忠恪积累之行,退无羔羊自公之节。先帝圣体不虞,臣虽然奔走,侍疾尝药,曾无精诚翼日之应,猥与太尉司马懿俱受遗诏,且惭且惧,靡所厎告。臣听说,虞舜序贤,以后稷、契为先,成汤褒功,以伊尹、吕尚为首,审选博举,优劣得所,斯诚辅世长民之大经,录勋报功之令典,自古以来,未之或阙。今臣虚暗,位冠朝首,顾唯越次,中心愧惕,敢竭愚情,陈写至实。夫天下之达道者三,谓德、爵、齿也。司马懿本以高明中正,处上司之位,名足镇众,义足率下,一也。包怀大略,允文允武,仍立征伐之勋,遐迩归功,二也。万里旋旆,亲受遗诏,翼亮皇家,内外所向,三也。加之耆艾老臣,纪纲邦国,体练朝政;论德则过于吉甫、樊仲;论功则逾于方叔、召虎:凡此数者,司马懿实兼之。臣实抱空名而处其上位,天下之人将谓臣以宗室见私,知进而不知退。陛下岐嶷,克明克类,如有以察臣之言,臣以为,应该拜司马懿为太傅、大司马,上昭陛下进贤之明,中显司马懿享文武之实,下使愚臣免于谤诮。”于是,明帝让中书监刘放令孙资写诏书,曰:“在往昔,吴汉辅佐光武帝,有征伐四方的功绩,担任大司马,名称延续至今。太尉体履正直,功盖海内,先帝本以前后功劳,欲更其位者辄不弥久,是以迟迟不施行耳。而今,大将军举荐太尉担任大司马,既合先帝本旨,又放推让,进德尚勋,乃欲明贤良、辩等列、顺长少也。虽周公旦、召公奭之属,宗师吕望,念在引领以处其下,何以过哉?!朕甚嘉赏焉。朕唯先帝固知,君子乐天知命,纤芥细疑,不足为忌,当顾柏人彭亡之文,故而徘徊,有意未遂耳!斯亦先帝敬重大臣,恩爱深厚之至也。在往昔,成王设立太保、太傅之职,近汉显宗以邓禹为太傅,皆所以优崇俊乂,必有尊也。拜太尉司马懿为太傅。”
[427]《世语》记载:杨伟,字世英,左冯翊人。明帝修建宫殿,杨伟谏言:“如今,陛下修建宫殿,砍伐生民墓上的松柏,毁坏碑兽石柱,辜及亡人,伤孝子心,不可以为后世所效法。”
[428]《汉晋春秋》记载:司马懿对夏侯玄讲:“《春秋》责大德重,在往昔,武皇帝两次进入汉中,几乎招致大败,君所知也。今兴平路途艰险,蜀国已经先占据;若进不获胜,退见徼绝,覆军必矣。将何以担负其责!”夏侯玄恐惧,告诉曹爽,遂引军撤退。费祎进兵,占据三岭,欲堵截曹爽。曹爽争崄苦战,仅勉强得以通过。所征调的牛马转运者,死伤殆尽,羌胡怨叹,关西遂陷于损耗。
当初,曹爽以司马懿年高德昭,对待其始终像父亲一样尊敬,凡事不敢独断。及至何晏等受到重用,这些人为私利,拥戴曹爽,劝说曹爽:“将军位高权重,不宜将权力分与他人。”曹爽任命何晏、邓飏、丁谧为宫中尚书,何晏负责官员选拔,毕轨担任司隶校尉,李胜担任河南郡大尹,朝中政事不再通过司马懿。司马懿遂称病,以回避曹爽。[429]何晏等在朝中专权擅政,共同瓜分洛阳、野王县典农掌握的桑田数百顷,还把朝廷用以赏赐功臣的汤沐邑私自占用,当作自己的产业,窃取官中财物,一旦有机会,就向州郡请托。有关官员望风承旨,不敢忤逆。何晏等与廷尉卢毓平素不和,因为廷尉署的小吏有些过失,遂曲解法律,欲逮捕卢毓治罪,令主管官员先收走卢毓的印绶,然后奏闻朝廷。何晏等在朝中作威作福。曹爽的饮食车服,比拟皇帝;尚方署的珍玩,充斥曹爽的府库;曹爽的妻妾充盈后庭,曹爽又私自取走先帝的才女七八人,还有将吏、师工、鼓吹、良家子女三十三人。曹爽在府邸尽情赏玩伎乐,还伪造诏书,把后宫的才女五十七人送往邺台,令先帝的婕妤教授歌舞伎。曹爽擅自取用宫中的太乐礼器、武库禁用的兵器。曹爽建造地下室,墙壁四周画有彩绘、雕饰,曹爽多次与何晏等在地下室聚会,饮酒作乐。曹羲对此深感忧虑,常劝谏曹爽;又著书三篇,陈述骄奢淫靡带来的危害,以及持骄恃宠带来的祸败,言辞恳切。曹羲不敢指斥曹爽,借著作告诫诸弟,以此警示曹爽。曹爽知道,曹羲因为自己奢靡无度,有感而发,很不高兴。曹羲有时也会以讽谏劝喻曹爽,曹爽不肯采纳谏言,曹羲只好涕泣而起。司马懿暗中做好准备。正始九年冬天,李胜出任荆州刺史,前去向司马懿辞行。司马懿称身体罹患重病,面容憔悴,示以羸弱不堪。李胜没有发现任何异常,遂相信司马懿。[430]
[429]当初,司马懿以曹爽是魏国宗室肺腑大臣,常推让之,曹爽以宣王名高德昭,也谦身卑下,当时人称赞。丁谧、毕轨等受到重用,多次谏言曹爽:“宣王有大志,而且甚得民心,不可以推诚委之。”由是曹爽开始猜忌、防范。礼貌虽存,而诸所营建,皆不再由宣王。宣王力不能争,且惧其祸,故避之。
[430]《魏末传》记载:曹爽等令李胜先向司马懿辞行,并伺机观察。司马懿接见李胜,李胜自陈并无其他功劳,承蒙厚恩,此次出任本州刺史,诣 拜辞,不悟加恩,得蒙引见。司马宣王令两婢在两边扶持,持衣,衣落;复上指口,言渴求饮,婢进粥,宣王持杯饮粥,粥皆流出,沾在胸口。李胜愍然,为之涕泣,对司马宣王讲:“今主上尚幼,天下倚恃明公。然而,众人谓明公旧风疾复发,何意尊体乃尔?!”司马宣王喘息缓言,令气息稍微平和,说:“年老沉疾,死在旦夕。君当屈并州,并州近胡,好善为之,恐不复相见,奈何?!”李胜说:“当还忝本州,非并州。”宣王乃重复,阳为昏谬,曰:“君方到并州,努力自爱!”错乱其辞,状如荒语。李胜再次解释:“当忝荆州,非并州。”宣王若稍微醒悟,对李胜讲:“司马懿年老,意荒忽,不解君言。今回到本州,担任刺史,盛德壮烈,好建功勋。今当与君别,自顾气力衰微,后必不能再会,因欲自力,设薄主人,生死共别。令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结君为友,不可相舍弃,以副司马懿区区之心。”因流涕哽咽。李胜亦长叹,回答:“辄当承教,须待敕命。”李胜辞别出门,与曹爽等相见,说:“太傅语言错乱,口不摄杯,指南为北。又云吾当作并州,吾答当还为荆州,非并州。徐徐与语,有识人时,乃知当还为荆州。又欲设主人相送。不可舍去,宜须待之。”又向曹爽等垂泪道:“太傅患不可治疗疾病,令人怆然。”
正始十年正月,少帝车驾前去祭祀高平陵,曹爽兄弟随从。[431]司马懿调动兵马,首先控制武库,而后派兵把守住洛水上的浮桥。司马懿向少帝弹劾曹爽:“此前,臣从辽东返回,先帝诏令陛下、秦王及臣接受遗诏,先帝在御床上,握着臣的手臂,托付后事。臣说:‘二祖也曾向臣托付后事,这是陛下亲眼所见,其情其景,令人哀泣;万一有不如意之事,臣愿意以死,谨奉明诏。’黄门令董箕等,还有宫中才人,当时都有所见闻。如今,大将军曹爽背弃先帝顾命大臣之责,败坏国家法度,对内僭越皇权,对外专擅威势;破坏驻军制度,掌握宫中禁军,曹爽安置亲信,担任朝廷要职;殿中宿卫,历代旧人,一律驱逐出宫,为了安置新人,以逞其私愿;曹爽的党羽盘根错节,骄纵日甚。曹爽对于外朝如此行事,又任命黄门张当为都监,内外勾结,监视至尊,窥伺神器,离间陛下母子感情,伤害骨肉。天下汹汹,人怀恐惧,陛下但为傀儡,岂能久安?这绝非先帝诏令陛下及臣在御床上留下遗诏之本意。臣虽然老迈衰朽,岂敢枉言?在往昔,赵高恣意弄权,秦朝灭亡;吕氏、霍氏及早铲除,汉祚永世。这正是陛下引为教训,臣受命之时的借鉴。太尉臣蒋济、尚书令臣司马孚等皆以为,曹爽毫无忠君之心,曹爽兄弟不宜再在宫中宿卫,掌握禁军,臣已经奏请永宁宫。皇太后敕令,臣可以按照奏议施行。臣遵照敕令,责成有关官员及黄门令,罢免曹爽、曹羲、曹训所任职务及兵权,以列侯位回到府邸,不得逗留,以免阻挠陛下车驾回宫;敢有稽留者,当以军法从事。臣竭力支撑病体,派兵驻扎在洛水浮桥,以防止非常之变故发生。”[432]
[431]《世语》记载:曹爽兄弟先是多次出游,桓范劝谏曹爽:“总理万机,典掌禁兵,不宜都出去。如果有人关闭城门,谁还能入内?”曹爽答:“谁敢尔邪?!”由此不再同时出行。至是乃尽出也。(www.xing528.com)
[432]《世语》记载:当初,司马懿调兵从阙门出,直奔武库,堵住曹爽府邸的大门,人逼车驻。曹爽的妻子刘氏恐惧,出来至大厅议事,对帐下守督讲:“公在外。今兵起,奈何?”守督答:“夫人勿忧。”随后走上门楼,引弩注箭欲发。将军孙谦在后面牵止,曰:“天下事未可知!”如此者三,司马宣王遂得过去。
曹爽拿到司马懿的弹劾奏章,没有给少帝看,惶急间,不知该如何是好。[433]大司农沛国人桓范听说京师发动兵变,不顾太后诏令,矫制诏命,打开平昌门,拔出剑来,劫持守卫平昌门候,骑马向南狂奔,投奔曹爽。司马懿知道后,说:“桓范为曹爽出谋划策,曹爽不会采纳。”桓范极力劝说曹爽带着皇帝直奔许昌,而后从外面征调兵马。曹爽兄弟犹豫不决,桓范又对曹羲讲:“今日之事,以卿这样的家庭背景,即使想过平民的生活,能行吗?而且,匹夫劫持一名人质,还想以此求得活命,更何况卿与天子一起,向天下人发出诏令,谁敢不听?”曹羲不肯采纳。侍中许允、尚书陈泰劝说曹爽早日认罪。曹爽派遣许允、陈泰前去面见司马懿,认罪请死,同时,把司马懿的弹劾奏章交予少帝。[434]少帝遂免去曹爽兄弟的职务,以列侯位,送回府邸。[435]
[433]干宝著《晋纪》记载:曹爽留皇帝车驾住在伊水南岸,伐木为鹿角,调动驻扎的甲兵数千人,以为护卫。
《魏末传》记载:司马宣王对弟弟司马孚讲,陛下在外不可露宿,催促赶快送帐幔、太官食具,诣行在所。
[434]干宝著《晋纪》记载:桓范出城前去见曹爽,司马宣王对蒋济讲:“智囊往矣。”蒋济答:“桓范智则智矣,驽马恋栈豆,曹爽必不能用。”
《世语》记载:司马宣王派许允、陈泰向曹爽解释,蒋济也写信传达司马宣王的旨意,又派曹爽所信任的殿中校尉尹大目对曹爽讲,只是免官而已,以洛水为誓。曹爽相信了,遂罢兵。
《魏氏春秋》记载:曹爽既罢兵,曰:“我不失作富家翁。”桓范哭着说:“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家族灭亡矣!”
[435]《魏末传》记载:曹爽兄弟归家,司马懿敕令洛阳令,调发民众八百人,敕令都尉包围曹爽的宅邸四角,四角有高楼,令人在高楼上观望曹爽兄弟的举动。曹爽智穷力竭,无计可施,愁闷不堪,持弹弓到后花园解闷,楼上人高声喊道:“原大将军东南行!”曹爽返回议事厅上,与兄弟商议,不知司马宣王究竟是何意思,写信给司马宣王:“贱子曹爽惶恐,无状招祸,分受屠灭,此前派遣家人接运粮食,至今未返回,数日乏匮,当烦见饷,以继旦夕。”司马宣王看了书信,大惊,当即回复:“当初不知乏粮,甚怀踧踖。今令送去大米一百斛,还有肉脯、盐豉、大豆。”不久送来。曹爽兄弟不达变数,随即便欢喜万分,自谓不死。
当初,张当私自挑选宫中才女张氏、何氏等,送予曹爽。司马懿怀疑其中有奸情,收捕张当治罪。当曹爽与何晏等被判为谋反罪,而且训练士兵,准备三月中旬发难,司马懿又收捕何晏等,关押在监狱。司马懿大会朝廷公卿,众朝臣廷议后认为:“《春秋》大义,‘君亲无将,将而必诛。’曹爽以皇室近亲而世代蒙受皇恩,尊宠无比,接受先帝遗诏,受托付治理天下,竟然包藏祸心,蔑视顾命之任,与何晏、邓飏及张当等,图谋神器,桓范之罪应该判为同党,皆为大逆不道。”司马懿收捕曹爽、曹羲、曹训、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桓范、张当等,全部杀头,夷灭三族。[436]嘉平年间,续封功臣的后人,朝廷续封曹真的族孙曹熙为新昌亭侯,享受食邑三百户,以奉祀曹真的祠庙。[437]
[436]《魏略》记载:邓飏,字玄茂,是东汉开国功臣邓禹的后人。年少时,在京师有“名士”之称。明帝时,担任尚书郎,既而担任洛阳令,坐事被免职,又受拜为中郎,入宫担任中书郎。当初,邓飏与李胜等为浮华之友,及至在中书省,浮华之事被人揭发,被赶出,遂不复任用。正始初年,出任颍川郡太守,改任大将军幕府长史,升任侍中、尚书。邓飏为人喜欢财货,此前担任内职,许诺臧艾,授以显官,臧艾把父亲的小妾让与邓飏,故京师为之嘲讽:“以官易妇邓玄茂。”每次有所荐达,多如此类。故何晏选举不得人,颇由邓飏之不公不忠,遂同其罪,盖由交友非其才。
丁谧,字彦靖。父亲丁斐,字文侯。当初,丁斐追随太祖,太祖以丁斐为乡里人,特别予以信任。丁斐喜欢财货,多次犯法,都得到原宥。丁斐担任典军校尉,总摄内外,每次有所陈说,多见从之。建安末年,跟随太祖征伐吴国。丁斐随行,以自家的牛羸瘦,私下交易官牛,被人揭发,收捕入狱,夺去官职。其后,太祖问丁斐:“文侯,印绶所在?”丁斐亦知是戏言,回答:“以易饼耳。”太祖大笑,顾谓左右曰:“东曹毛掾多次告诉此家,欲令我重治,我非不知此人不清廉,良有以也。我之有丁斐,譬如人家有盗狗,善捕鼠,盗虽有小损,而完我囊贮。”遂恢复丁斐的官职,听用如初。又过了几年,丁斐病逝。丁谧年少时,不肯交游,博览群书。为人深沉,有毅力,颇有才智。太和年间,常住在邺城,借人空屋,居其中。而诸王亦欲借之,不知丁谧已得,直开门入。丁谧望见诸侯王,脚交叉,卧而不起,而呼其奴客,曰:“此何等人?赶出去。”诸侯王怒其无礼,还具上言。明帝收捕丁谧,关押在邺城监狱,以其是功臣的儿子,又宽宥释放。后来,明帝听说其有父亲之风范,召丁谧拜为度支郎中。曹爽过去与丁谧亲近,当时,曹爽担任武卫将军,多次被明帝称其可大用。恰逢明帝驾崩,曹爽辅政,擢拔丁谧为散骑常侍,改任尚书。丁谧为人,外似粗略,内多猜忌。其在台阁,多次被人弹劾,台阁中患之,事不得行。又其意轻贵,多所忽略,虽然与何晏、邓飏等同位,然而看不起他们,唯以势屈于曹爽。曹爽亦敬之,言无不从。故当时有谤书,谓:“台中有三狗,二狗崖柴不可挡,一狗凭默作疽囊。”三狗,指的是何晏、邓飏、丁谧。默者,即曹爽的小名。其意思是,三狗皆欲咬人,而丁谧尤甚。奏请郭太后出居别宫,以及遣送乐安王北上回到邺城,又派遣文钦,令其返回淮南,都是丁谧的主意。司马宣王因此特别恨丁谧。
毕轨,字昭先。其父字子礼,建安年间,担任典农校尉。毕轨以才学,年轻时享有名气。明帝在东宫时,毕轨担任文学,侍奉明帝。黄初末年,毕轨担任长史。明帝即位,毕轨入宫,担任黄门侍郎,儿子娶了公主,居处殷富。毕轨改任并州刺史。毕轨在并州,是出名的骄横富豪。当时,杂虏多次为暴,杀害边郡吏民,毕轨调出军队,进攻鲜卑轲比能,战事不利。中护军蒋济上表:“毕轨此前失利,既往不咎,但是,恐怕此后难以再用。凡人材有长短,不可强成。毕轨文雅致意,自以为美器。今日在并州失利,换到其他州,若入居显职,不毁其德,于国家大事实善。此安危之要,唯圣恩察之。”到了正始年间,毕轨入朝,担任中护军,改任侍中、尚书,又改任司隶校尉。毕轨平素与曹爽的关系很好,每次向曹爽谏言,多见从之。
李胜,字公昭。父亲李休,字子朗,有智谋。张鲁此前担任镇北将军,李休担任司马,把家眷安置在南郑。当时,汉中有甘露降临,李休见张鲁有精兵数万,有四塞之固,遂建言张鲁,赤气久衰,黄家当兴,欲劝谏张鲁内附,张鲁不听。此后,张鲁被太祖打败,太祖以其劝谏张鲁内附,赐李休爵关内侯,署理散官骑从,诣邺城。到了黄初年间,李休历任上党郡、钜鹿郡太守,后来以年老退休,又受拜为议郎。年少时,李胜游京师,有雅才,与曹爽的关系很好。明帝禁止浮华,而有人揭发李胜的厅堂四窗八达,各有主名。因此,李胜被收捕,因为连累很多人,故得宽宥,禁锢数年。明帝驾崩,曹芳即位,曹爽辅政,李胜担任洛阳令。夏侯玄担任征西将军,任命李胜为幕府长史。夏侯玄也与李胜的关系很好。骆谷之役,谏言是李胜提出,因此司马宣王对李胜也不满。多次外迁,担任荥阳郡太守、河南郡大尹。李胜前后担任宰守,未尝不称职,担任河南郡大尹一年多。厅事前的屠苏酒坏了,李胜令人重修换过,有一枚小木材掉下来,正好打中受符吏石虎的头,头被打破。又过了十几日,李胜改任荆州刺史,还未到任,即落败。
桓范,字元则,桓氏家族世代簪缨。建安末年,桓范进入丞相府。延康年间,担任羽林左监。桓范以文学与王象等撰写《皇览》。明帝时,桓范担任中领军尚书,改任征虏将军、东中郎将,持符节,都督青州、徐州军事,治所在下邳。与徐州刺史郑岐争夺房屋,引用符节,欲斩杀郑岐,被邹岐弹劾,理不直,桓范坐罪,被免官,返回,再次担任兖州刺史,怏怏不乐。桓范又听说要改任冀州牧,当时,冀州统属于镇北将军,而镇北将军吕昭才实仕进,本来在桓范的后面,桓范对其妻子仲长讲:“我宁可作诸卿,向三公长跪,不愿为吕子展所屈。”其妻讲:“君此前在东部,坐罪欲擅自斩杀徐州刺史,众人认为,君难以为人之下,今日又羞为吕昭属下,是再次难以作为人下。”桓范忿恨妻子之言触到他的痛处,用刀环撞击妻子的腹部。妻子当时怀孕,遂堕胎去世。桓范也竟然称疾,不肯再赴冀州。正始年间,桓范受拜担任大司农。桓范此前在台阁,号称知晓事情,及至担任大司农,又以清廉减省著称。桓范曾经抄录《汉书》中诸杂事,以自己之意斟酌之,编写《世要论》。蒋济担任太尉,曾经与桓范在社下相会,群卿列坐有数人,桓范怀中带着所撰写的《世要论》,欲以此示蒋济,以为蒋济当虚心观看。桓范掏出其写的书,以示左右,左右传之,还给蒋济,蒋济不肯看,桓范心恨之。借着谈论其他事情,对蒋济发怒:“我祖上德薄,公辈何似邪?”蒋济性情虽然刚毅,也知道桓范秉性刚强,睨视桓范,没有回答,各自作罢。桓范在沛郡,官职在曹真的后面。当时,曹爽辅政,以桓范是同乡、老旧人,在九卿中,特别礼敬桓范,然而并不信任。及至司马宣王起兵,关闭城门,以桓范晓事,指令召之,欲使桓范率领中领军。桓范欲应召,而其儿子劝谏,以皇帝车驾在外,不如出城南下。桓范犹豫一会儿,儿子又催促。桓范还是要去,而大司农丞吏也阻止桓范。桓范不听,遂从府中突出,至平昌城门,城门已经关闭。门候司蕃,原来是桓范举荐的官吏,桓范招呼之,举手中的版以示之,矫诏曰:“有诏令召我,卿赶快开门!”司蕃欲求见诏书,桓范呵斥之,言:“卿非我故吏邪,何以敢尔?”司蕃只好打开城门。桓范出城,回过头对司蕃讲:“太傅谋逆,卿跟随我去!”司蕃徒步,不能去,遂躲避在一旁。桓范南下来见曹爽,劝曹爽兄弟带着天子到许昌,征调四方军队以自卫。曹爽犹豫不决,曹羲无话可说。桓范又对曹羲讲:“事情昭然若揭,卿读书有何用?!就在今日,卿的家族就要完蛋了!”大家都不讲话。桓范又对曹羲讲:“卿另外一座军营近在阙南,洛阳典农治所就在城外,招呼他们很容易。而今到许昌去,不过作为暂时住宿,许昌另外有武库,足以利用;所忧当在粮食,大司农的印章就在我身上。”曹羲兄弟默然不语,从半夜直至五更鼓响起,曹爽叹了一口气,把佩刀解下,丢在地上,对群臣从驾讲:“我猜想太傅的意思,不过欲令我兄弟好自为之。我只有以此约束自己,不合于远近!”遂向皇帝进言:“陛下制作诏书,免去臣的官职,上报皇太后诏令。”桓范知道,曹爽自首免罪,而自己一定会坐罪。桓范无奈说道:“老子今日要坐罪,像卿兄弟一样,被灭族啦!”曹爽等人被免去职务,少帝还宫,遂令桓范随从。到了洛水浮桥北,望见司马宣王,曹爽等下车叩头无言。司马宣王喊桓范:“桓大夫,怎么样啊!”车驾入宫,皇帝有诏令,桓范仍然复位。桓范到阙门拜章谢恩,等待下面的处理。恰逢城门司蕃到大鸿胪自首,报告桓范此前临出城门时说的话。司马宣王忿然作色:“诬陷他人造反,于法何以处置?”主事者答:“按照科律,反受其罪。”于是,在阙门下,收捕桓范。当时人都为桓范着急,桓范对部下官吏讲:“无须操之过急,我乃义士。”遂被押送至廷尉署治罪。
《世语》记载:当初,曹爽梦见两只老虎衔雷公,雷公拿着二升碗,放置在庭中。曹爽恶之,问占梦者,灵台丞马训答:“忧兵。”马训退下,告诉其妻子:“曹爽将以兵亡,不出十日。”
《汉晋春秋》记载:安定郡人皇甫谧在正始九年冬天,梦见来到洛阳,从庙中出来,看见车骑甚众,以物呈送庙中,云:“诛杀大将军曹爽。”梦醒后,以此告诉其乡里人,乡里人讲:“君欲作曹国人之梦乎!朝廷并无公孙强,奈何?而且曹爽兄弟掌握重兵,又兼领尚书职事,谁敢图谋?”皇甫谧答:“曹爽无叔振铎的福气,苟失天机,则离矣,如何倚恃军队?在往昔,汉代的阎显,倚恃母后之尊,掌握朝廷大权,享有威命,可谓至重,阉人十九人,一旦诛杀阎显,更何况曹爽兄弟?”
《世语》记载:当初,曹爽出京城,司马鲁芝留在府中,听说有事情,率领军营的骑士砍破津门,出城奔赴曹爽。曹爽被杀,鲁芝被擢拔为御史中丞。及至曹爽解下印绶,将要出府门,主簿杨综制止曹爽:“公挟主握权,舍弃此印绶,将要到东巿被斩杀乎?”曹爽不听。有关官员弹劾杨综诱导曹爽谋反,司马宣王讲:“各为其主。”宽宥杨综,任命杨综为尚书郎。鲁芝,字世英,右扶风人。后来,官职提升至特进位、光禄大夫。杨综,字初伯,后来担任安东将军司马文王幕府长史。
裴松之按:夏侯湛为鲁芝写墓志铭及干宝著《晋纪》都说曹爽被杀,司马宣王当即擢拔鲁芝为并州刺史,任命杨综为安东将军参军。与《世语》说法不同。)
[437]干宝著《晋纪》记载:蒋济以曹真的功勋,不宜绝祀,故以曹熙为后嗣。蒋济又恨其言,失信于曹爽,发病去世。
何晏,是何进的孙子。母亲尹氏,是曹操的夫人。何晏在宫中长大,又娶了公主。年少时,何晏以才智出名,喜欢老庄哲学,曾著作《道德论》及文赋数十篇。[438]
[438]何晏,字平叔。《魏略》记载:“太祖担任司空时,娶了何晏的母亲,同时收养何晏。当时,秦宜禄的儿子阿苏也跟随母亲,在曹公家里,二人受宠,阿苏犹如公子,阿苏即秦朗。阿苏秉性谨慎,何晏无所顾忌,服饰比拟太子,故文帝特别恨何晏。每次文帝不呼其姓名,只称呼何晏为‘假子’。何晏娶了公主,又好色,在文帝黄初年间,没有担任职务。及至明帝即位,朝中有很多冗官。正始初年,何晏曲意奉迎曹爽,加上本人有些才能,故曹爽任命何晏为散骑侍郎,改任侍中、尚书。何晏此前娶了公主,得以受赐爵为列侯,而且,何晏的母亲在宫内,何晏沾沾自喜,动静粉白不离手,行步顾影自盼。何晏担任尚书,主管选拔官员,过去与何晏有旧交情者,多被拔擢。
《魏末传》记载:何晏的妻子是金乡公主,即何晏的同父异母妹妹。公主贤惠,对其母亲沛王太妃讲:“何晏为恶日甚,将何以存身自保?”母亲笑着说:“你不要妒忌何晏呀!”后来,何晏被杀,留下一个男儿,五六岁,司马宣王派人记录之。何晏的母亲把何晏的儿子藏在王宫中,向使者求情,乞求放过这个孩子,使者回去禀报司马宣王。司马宣王也听说何晏的妻子有先见之明,心中常嘉赏;而且,因为沛王的缘故,予以特别原谅,没有杀何晏的儿子。
《魏氏春秋》记载:当初,夏侯玄、何晏等名盛于当时,司马景王也有预感。何晏曾经说:“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夏侯泰初是也;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是也;唯神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吾闻其语,未见其人。”欲以神况解释自己。当初,司马宣王让何晏参与审理曹爽等的案子。何晏穷究曹爽的党羽,冀以获得宽宥。司马宣王说:“案犯应该祸及八族。”何晏疏远丁、邓等七姓。司马宣王讲:“还不够。”何晏穷急,只好说:“还有何晏吗?”司马宣王答:“是也。”收捕何晏。
裴松之按:《魏末传》记载:何晏娶其同母妹妹为妻,此搢绅所不忍言,虽然楚王之妻,不是也很过分。设令此言出于旧史,犹将莫之或信,况底下之书乎?!按诸王公传,沛王出自杜夫人。何晏母亲姓尹,公主若与沛王同一母亲所生,焉得言与何晏同母?
皇甫谧著《列女传》记载:曹爽的堂弟曹文叔,娶谯郡夏侯文宁的女儿,名令女。文叔早逝,妻子服丧,自以为年少,无子嗣,恐怕家人逼自己改嫁,乃断发,以为信。其后,家人果然欲令其改嫁,令女知道后,即用刀割去两个耳朵,居家常在曹爽府邸走动。及至曹爽被杀,曹氏尽死。令女的叔父上书,与曹氏断绝婚姻,强迫令女归家。当时,夏侯文宁担任梁国相,可怜其年少,坚守义理,而且,曹氏无遗存,冀其意沮丧,派人暗中向其暗示。令女叹息,悲泣道:“我也这样想,只好答应。”家人以为信,对其防备稍微松懈。令女于是悄悄进入寝室,用刀割去鼻子,蒙被而卧。其母呼喊令女,与其谈话,不应,揭开被子一看,血流满床。举家惊惶,奔往视之,莫不酸鼻流泪。有人对令女讲:“人生世间,如轻尘栖弱草,何至辛苦乃尔?!且丈夫家夷灭已尽,守此贞洁,欲为谁哉?”令女答:“我听说,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曹氏此前盛时,尚欲保持贞洁不变,况今日衰亡,何忍弃之?禽兽之行,吾岂为乎?”司马宣王听说后,嘉赏之,听任其乞子抚养,作为曹氏的后嗣,其名显于后世。
夏侯尚,字伯仁,是夏侯渊的堂侄。文帝与夏侯尚是亲友。[439]曹操平定冀州,夏侯尚担任幕府军司马,率领骑兵跟随曹操征伐,后来担任五官中郎将曹丕的文学官。魏建国初,夏侯尚改任黄门侍郎。代郡胡人反叛,曹操派遣*陵侯曹彰讨伐胡人,令夏侯尚参谋军事,曹彰平定代地,凯旋。曹操在洛阳驾崩,夏侯尚持符节,奉送梓宫返回邺城。合并夏侯尚此前的战功,魏王曹丕封夏侯尚为平陵亭侯,拜夏侯尚为散骑常侍,改任中领军。曹丕接受汉室禅让,继承帝位,再次封夏侯尚为平陵乡侯,改任征南将军,兼领荆州刺史,持符节,都督南方诸军事。夏侯尚上奏:“刘备在上庸另外驻有军队,山道艰险,绝不会料到我军奇袭。如果用奇兵袭击,出其不意,则大功可成。”夏侯尚率领诸军攻破上庸,平定三郡九县,战后夏侯尚改任征南大将军。孙权虽然向魏国称臣,夏侯尚仍然做好攻打江东的准备。此后,孙权暴露其怀有二心。黄初三年,文帝车驾巡幸宛城,诏令夏侯尚率领诸军,与曹真共同围困江陵。孙权派诸葛瑾与夏侯尚隔江对峙,诸葛瑾渡长江,进抵长江中的小洲,布置一部分水军在江心小洲。夏侯尚趁着夜色,率领步骑一万余人,乘坐许多油船,从下游潜渡,袭击吴军,夹江烧毁诸葛瑾的舟船,水陆并进,大败诸葛瑾。江陵城还未攻下,瘟疫暴发,文帝诏令夏侯尚率军撤回。文帝加封夏侯尚食邑六百户,合并之前,夏侯尚共享有一千九百户,文帝还赐予夏侯尚斧钺,晋升为州牧。荆州破败,一片荒凉,靠近蛮夷,与吴国以汉水为界,原来的居民大多移居江南。夏侯尚从上庸开辟通道,西行七百余里,山上蛮夷多愿意归顺,五六年间,有数千家降服。黄初五年,文帝改封夏侯尚为昌陵乡侯。夏侯尚有一位爱妾,受到宠幸,欲争夺正室;正室是曹氏之女,故文帝派人将这位侍妾绞杀。夏侯尚为此而悲恸不已,生病以至于精神恍惚。埋葬侍妾后,夏侯尚仍时时怀念,前去墓地探视。文帝听说后,很生气:“杜袭看不起夏侯尚,是有其原因的。”然而夏侯尚是先帝老臣,恩宠不衰。黄初六年,夏侯尚病重,返回京师。文帝多次来家中探视,握着夏侯尚的手,涕泣不已。夏侯尚去世,谥号为悼侯。[440]嗣子夏侯玄继承爵位。文帝又分出夏侯尚的食邑三百户,赐夏侯尚弟弟的儿子夏侯奉爵关内侯。
[439]《魏书》记载:夏侯尚有筹划谋略之能,文帝器重之,与夏侯尚成为布衣之交。
[440]《魏书》记载:文帝诏书:“夏侯尚自从少年起,侍从先帝,竭尽忠诚。虽然是异姓,先帝待其犹如骨肉,是以出入皆为先帝腹心,充当爪牙。夏侯尚智慧超群,谋略过人,不幸早逝,命也,奈何?!赠征南大将军、昌陵侯印绶。”
夏侯玄,字太初,从小就很有名气。弱冠之年,夏侯玄担任散骑黄门侍郎。曾经入宫觐见,与皇后的弟弟毛曾并排而坐,夏侯玄深感耻辱,脸上不悦的神情显露无遗。明帝看到了,很生气,贬谪夏侯玄为羽林监。齐王曹芳正始初年,曹爽辅政,因为夏侯玄是曹爽姑姑的儿子,升任散骑常侍、中护军。[441]
[441]《世语》记载:在当时,夏侯玄以知人善任闻名于世,担任中护军,擢拔任用武官、参戟牙门大多是俊杰之士;后来,这些人大多担任州牧典守。立法垂教,于今仍皆为范式。
太傅司马懿向夏侯玄询问时事,夏侯玄认为:“朝廷用人,应该唯才是用,此乃国之权柄。故选拔官员,应该由尚书台阁负责,这也是职责所系。有孝行者,存乎闾巷,人的品行优劣,自有乡人公论,要充分了解下情。欲使风清气正,在于慎重选人,要明确选人的标准,不为私人请托所干扰。为什么?如果上面越俎代庖,选人的标准就会难以把握,趋炎附势的大门就会为之洞开;下面的人妄加评议,官员的选拔就会被妄议者左右,选人的标准也会政出多门。官员选拔,被舆情操控,就还会被世人讥讽;政出多门,是选官混乱的主要原因。自从朝廷从州郡选拔九品中正官,已经有数年,世人议论纷纷,没有统一的标准。这是上面职责不清,又受到下面妄议干扰所致,上下均未能把握要点!如果考查九品中正官,仅从德行考查,德行优秀者,标准一致,即可担任官职。为什么?有孝行者,在家中受到称赞,担任朝廷官员,岂能不忠于朝廷?有仁恕者,在九族受到称颂,担任朝廷官员,怎么会不以仁恕施政?有义行者,受到乡党称赞,担任朝廷官员,怎么会不以义行任职?这三者中,选拔九品中正官,即使暂时不能担任官员,一旦担任官员,即可知道其任职后的情况。德行有大小,评判的等级有高下,所任职务,可以一目了然。为何选拔九品中正官,一定要受到舆情影响?掌握选拔官员者,有失职渎职的情况,上下均有责任,怎么会不出现失误?而且台阁临下,众职之官属各有长官负责,考查官员政绩,莫出于此;闾阎之议,以意裁处,朝廷官员一旦失去官职,众人惊慌莫名,欲风清气正,可能吗?朝廷距离遥远,众人难以申诉。所能申诉者,只在附近,如何满足蒙冤者所诉求?要让申诉者诉求有路,修己家门者,已不如自达于乡党。自达乡党者,已不如自求之于州郡。开之有路,患其饰真离本,虽然再三要求,务必中正,以刑罚惩治,也无益处。不如让官员各司其职,负责官员,以其官属的能力可否向上级报告,中枢台阁根据负责官员的报告,确定官员的能力,再参考乡闾对其德能的评价,加以对比,勿使官员的考评有偏颇。要想做到中正,唯一可行的办法是考查官员的行迹,区别高下,审定其能力,勿使官员升降流于形式。中枢台阁总其要,这样行事,就会简单得多。或许有差错,其责任自有相关官员负责。官员的升迁,中正辈拟,比随次率,而用之。如果官员不称职,责任自有相关人员负责。这样,内外参考,得失有依据,互相形检,孰能相饰?人心定,而事理得,这样可以风清气正,端正风俗,审查官员是否称职。”又认为:“在古时,朝廷设置官职,用以济苍生、统万物,因此,作为君长,有专职官员治理民众。负责治理的官员也要稳定,负责官员稳定,下面任事的官吏也会安心处理政务。官员专心于政务,政事不会过于烦琐。事简业精,上下相安,不能治理者,未之有也。先王建立万国,虽然当时的情况很难考证。然而,先王划分疆界,诸侯守土保境,绝不会出现政务繁杂、忙乱不堪的情况。再考证殷商、周室划分五等爵位,治理天下,也仅有大小贵贱之别,没有君主臣民,二统互相牵制。官员任职标准不统一,任职能力不精粹;任职能力不精粹,政事如何简略?政事繁杂,民众如何安宁?民众不能安宁,邪恶势力必然兴起,奸伪随之滋生。先王深知这一点,在任命官员时,专门强调各司其职、政令统一。自从秦统一天下,不遵循圣道,以私意授受官职,以奸邪治理百姓;朝廷担心官员不良,设立监察官,用以考查下级,又担心监察官徇私枉法,另外设置官员负责纠察;宰相郡守,各级官员层层叠叠,监察官员相互监督,人怀异心,上下殊务。汉继秦制,不能匡正。魏室兴隆,日不暇及。五等爵位旧制虽然难以恢复,然而,大致订立任职标准,做到政令统一,还是可以的。今天的县长、县吏,犹如古时的诸侯国君或大夫,有负责治民的郡守,再增加州部刺史。而郡守所负的职责,唯在大略,与州部刺史相同,不可再重。可以撤销郡守,只任命刺史;刺史负责,监察不废,郡府官吏达万数,可以罢免,让他们回到农业上去,减省很多国库开支,丰财殖谷,一也。大县县长之责堪比郡守,是非之讼,每生异意,顺从则安,直己则争。和羹之美,在于求同存异;上下之益,在于相互调济;顺从乃安,此琴瑟一律;荡而除之,则官省事简,二也。干郡之吏,职监诸县,营护党亲,乡邑旧故,如有不副,因公掣肘,民之困弊,祸咎皆生于此,若加以合并,则乱源自塞,三也。而今,继承衰败之世,民生凋敝,百姓稀少,贤才鲜少,任事者寡,郡县良吏,往往很少,郡受县成,其悲剧在下,而吏之上选,郡府当首先满足,此为亲民之吏,专得下层,吏者民命,而常顽劣,如果裁并,从官吏中多选用清廉者任职,大化宣流,民物获宁,四也。譬如上万户一个县,名义上可为郡守,五千户以上的县,名义上可为都尉,千户以下的县,则为县令、县长,仍如旧例,县长以上,考查政绩,予以晋升,转任能升,所牧亦增,此进才效功之叙,若制度一定,官员的才干有了区别,治理的功效显现,五也。如果裁撤郡守,县中政事径达,事不阻隔,官无滞留,三代之风再现,虽未必全能达到,简一之化,庶几可致,便民省费,在于此矣。”又认为:“文武之交互使用,犹如四季之迭兴,王者体天理物,必因弊,而济通之,时弥质,则文之以礼,时泰侈,则救之以罚。而今,继承百王之末世,秦汉之衰流,世俗弥文,宜大改之,以副民望。而今制度,自公、侯以下,从大将军以上,都可以穿戴绫锦、罗绮、纨素、金银雕镂之物,这样率下,杂彩之服,通于贱人,虽上下等级各示差别,然而,朝臣制度,已等同至尊矣,玄黄之采,已普及下人矣。欲使市井百姓不羡慕华丽之色,商人不能贩卖难得之货,工人不能制作雕刻之物,不可能也。是故宜大理其本,遵循古法,文质之宜,取其中则,建立礼法。车舆服章,皆从质朴,禁绝末俗华丽,使干朝之家、有位之室,不复有锦绮之饰,无兼采之服,纤巧之物,自上而下,至于朴素之差,示有等级,勿使过一二。如果是因为建立功勋,受到朝廷赏赐,皇上恩典所加,皆上表有关部门,然后服用之。上之化下,犹风之靡草。朴素之教,兴于本朝,奢靡之心,自然会消解于下矣。”
司马懿回信夏侯玄:“选拔官员,挑选人才,委以重要官职,更改御服制度,这些都是大善之事。礼乡闾本行,朝廷考查官员,大致如所示。而中间有一些承习,恐怕仓促间不能更改。秦时并无刺史之职,但是有郡守、县长、县吏。汉家虽然设置刺史,谨奉六条标准,监察下级官员,因此,刺史又称‘传车’,其属吏称为‘从事’,没有固定的办事衙门,属吏也不称其为臣。再后来,刺史官职变成固定,有其衙门治所。在往昔,贾谊也担心礼服制度,汉文帝虽然身穿粗丝织成的衣服,仍然不能使上下谨守俭朴。恐怕此三事,要等待贤君出世,然后才能改变风尚。”夏侯玄又上书:“汉文帝虽然身穿粗丝织成的衣服,并未更改制度。朝廷内外,有僭越礼制的行为,宠臣接受无限之赏赐。由此看来,好似旨在身前立名,并非严格制定礼仪。而今,公侯命世作宰,追踪上古,将隆至治,抑末正本,若制定于上,则化行于下,众矣。当宜改之时,留殷勤之心,令发出诏命之日,下之响应,犹如山谷回音,犹垂谦谦,此所谓‘等待贤君’。那么,伊尹不能匡正殷商,周公不能为姬室制定法典。窃以为不当如此。”
不久,夏侯玄改任征西将军,持符节,统率雍州、凉州的军事。[442]夏侯玄与曹爽共同发起骆谷战役,当时人讥讽此战役。曹爽被杀,司马懿征召夏侯玄,拜为大鸿胪,数年后,又改任太常。夏侯玄因为曹爽之事受到司马氏压制,在朝中不得意。中书令李丰一直被司马师信任,然而,内心仍然向着夏侯玄。李丰暗中结交皇后的父亲光禄大夫张缉,密谋让夏侯玄辅政。李丰在朝中执掌权柄,儿子又娶了公主,与张缉同为左冯翊人,故张缉对李丰信任。李丰暗中令弟弟兖州刺史李翼奏请朝廷,欲让李翼带兵入朝,合力兵变。恰逢李翼的奏请未获批准。嘉平六年二月,皇帝要册封贵人,李丰等欲借皇帝亲临前殿,宫门均有禁军把守,诛杀大将军,以夏侯玄代替,以张缉为骠骑将军。李丰暗中告诉黄门监苏铄、永宁署令乐敦、冗从仆射刘贤等:“卿等在宫内多有不法之事,大将军为人严厉,常常谈起这些,张当的下场可以为借鉴。”苏铄等答应,愿意从命。[443]大将军对此已有耳闻,请李丰来见,李丰不知道事情已经败露,遂前去,被司马师诛杀。[444]司马师将案件交予有关官员审理,遂收捕夏侯玄、张缉、苏铄、乐敦、刘贤等,押送至廷尉署监狱。[445]廷尉钟毓上奏:“李丰等密谋胁迫至尊,擅自杀害大臣,大逆不道,奏请依法严惩。”于是,司马师大会公卿,朝臣与廷尉一起廷议,都认为:“李丰蒙受朝廷厚恩,负责朝廷机要;张缉有外戚椒房之尊;夏侯玄家族累世为朝廷大臣,享有列侯位;居然皆包藏祸心、妄图谋逆、勾结阉竖、密谋奸计!由于忌惮天威,不敢明目张胆造反,欲要挟皇上,以施展其邪谋,谋害贤良大臣,擅自封官许愿,倾覆朝廷,危害社稷。钟毓所定罪行,符合法律,应按照奏报,明正典刑。”皇帝诏书:“齐国长公主是先帝的爱女,赦免其所生的三个儿子死罪。”李丰、夏侯玄、张缉、乐敦、刘贤等皆被夷灭三族,[446]其余亲属被流放至乐浪郡。夏侯玄气量恢宏,当被押赴至东市问斩时,面色不改,泰然自若,死时年仅四十六岁。[447]正元年间,续封功臣的后代,曹髦续封夏侯尚的玄孙夏侯本为昌陵亭侯,享受食邑三百户,以奉祀夏侯尚的祠庙。
[442]《魏略》记载:夏侯玄赴任,司马景王代理护军。护军总理诸将,还负责武官选举,前后担任过此官者,不能制止贿赂。故蒋济原来担任护军时,有歌谣:“欲求牙门,当得千匹;百人督,五百匹。”司马宣王与蒋济的关系很好,曾经以此事问蒋济,蒋济无法回答,因戏言:“洛中市买,一钱不足,则不行。”遂相对而笑。夏侯玄代替蒋济,仍不能杜绝人事。及至司马景王代替夏侯玄,整顿法令,人莫敢违反。
[443]《魏书》记载:夏侯玄一向尊贵,因为曹爽的缘故,遭到贬黜,常怏怏不乐。中书令李丰与夏侯玄及皇后的父亲光禄大夫张缉阴谋为乱,张缉与李丰同郡,而且为人灵巧,以东莞郡太守被召,身为皇后外戚,也不得意,故与之同谋。当初,李丰自以为身处机要,其子李韬又以列侯兼任给事中,娶了齐王长公主,有内外之重,心里不安。李丰暗中对儿子李韬讲:“夏侯玄是海内重臣,加上担当大任,正当年轻力壮,而遭受贬黜,又亲附曹爽外戚,与大将军有矛盾。我得到夏侯玄一封书信,深以为忧。张缉有才能,放弃兵马大郡,回到家中,居于闾巷,也不得志,欲让你以密计告之。”张缉曾经卧病在床,李丰派遣李韬前来探视,李韬屏退左右人,对张缉讲:“我娶了公主,我们父子在宫内机要,大将军执掌朝政,常担心不能受到信任,太常也深感忧虑。君侯虽有皇后父亲之尊,安危仍未可知,皆与我们李家一样深感忧虑,我的父亲欲与君侯密谋。”张缉默然良久,说:“同舟之难,吾焉所逃?这是大事,不成功,就会祸及宗族。”李韬于是报告李丰,又暗中告诉黄门监苏铄等,苏铄等答应李丰:“唯君侯计。”李丰又说:“今日拜贵人,诸营兵皆守卫宫门。陛下临轩,借此便可胁迫,率领群臣及士兵,诛杀大将军。卿等当共谋,传达此意。”苏铄等说;“陛下倘若不从,奈何?”李丰等说:“事有权宜,临时若陛下不听,便当劫走,带离宫殿。岂能不从?”苏铄等答应。李丰又说:“这是灭族之事,卿等密谋。事成,卿等皆当封侯。”李丰又暗中告诉夏侯玄、张缉。张缉派遣儿子张邈与李丰勾结,密谋到时起事。
《世语》记载:李丰派遣儿子李韬将谋划报告夏侯玄,夏侯玄说:“再斟酌详细些。”不以告也。
[444]《世语》记载:大将军听说李丰密谋,舍人王羕请求大将军,以大将军命令请李丰来。“李丰毫无准备,情屈势迫,一定会来。若不来,王羕一人足以制服;若知道密谋泄露,以众挟持,臣将用长戟自卫,径自进入云龙门,挟天子,登凌云台,台上有三千人可以倚仗,鸣鼓聚集众人。如此,王羕不怕也。”大将军派遣王羕用车子迎接李丰。李丰见劫,被逼无奈,跟随王羕来见大将军。
《魏氏春秋》记载:大将军叱责李丰,李丰知道祸事将临,遂正言厉色道:“卿父子心怀奸诈,将要倾覆社稷,可惜我力量不够,不能擒获尔等!”大将军大怒,令勇士用刀环砍李丰的腰部,杀之。
《魏略》记载:李丰,字安国,是原卫尉李义的儿子。黄初年间,以父亲的职务,李丰被召随军。当初还是白衣时,十七八岁,在邺城有名气,为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留意。后来随军在许昌,声名日隆。其父不愿其这样,令其闭门,敕令其与宾客断绝来往。当初,明帝在东宫,李丰担任文学侍从。及至明帝即位,得到吴国投降者,问:“江东听说中原的名士有谁?”投降者答:“听说有李安国,是吗?”当时,李丰担任黄门侍郎,明帝问左右李安国所在,左右以李丰回答。明帝问:“李丰名字,连吴越人都知道?”后来,明帝改任李丰为骑都尉、给事中。明帝驾崩,李丰担任永宁宫太仆,以名过其实,很少被重用。正始年间,李丰改任侍中、尚书仆射。李丰在台省,常称自己身体有病。当时台阁制度,病满百日,当解除职务。李丰病未满数十日,辄暂起,又重新称病,如是数年。当初,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了公主,李丰虽然对外辞让,但内心并不甚忌惮。李丰的弟弟李翼及李伟,出仕做官数年间,历任郡守。李丰曾经在他人面前告诫二位弟弟,说应当利用荣位,多做善事。及至司马宣王久病不起,李伟担任二千石官员,荒于酒色,在新平郡、右扶风郡被人诟病,而李丰不能召回,众人以为恃宠。曹爽在朝中秉权专政,李丰依违二公间,无有谏言,故当时有谤书,曰:“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其意认为,李丰虽然外示清净,而内图事,好似“游光”。及至司马宣王奏请诛杀曹爽,驻车阙门下,通知李丰,李丰恐惧,瞬间气馁,当即委身于地上,不能起来。至嘉平四年,司马宣王去世,中书令缺位,大将军咨询朝臣:“谁可以补任?”有人举荐李丰。李丰虽然知道此非显选,自以为与朝廷联姻,心里想着依附至尊,伏在地上叩头,没有辞让,大将军遂奏请任命李丰。李丰担任中书令二年,皇帝每当召李丰,与其单独谈话,不知其说什么。司马景王知道,李丰一定谈及自己,请李丰,李丰不能以实话禀告,司马景王杀了李丰。其事情隐秘。李丰前后在两个皇帝身边担任官职,不以家计为意,仅依靠官俸生活而已。李韬虽然娶了公主,李丰常敕令儿子不得巧取豪夺,有时会得到赏赐的钱帛,辄用以对外施与亲戚;如果得到赐予的宫人,则多送予子弟,而李丰皆送予诸外甥。及至李丰死后,有关官员抄其家,家无余财。
《魏氏春秋》记载:夜晚,大将军命令,把李丰的尸体交予廷尉,廷尉钟毓不接受,说:“非法官所治。”以其情状奏报,皇帝敕令,才接受。皇帝大怒,问李丰为何死去,太后恐惧,招呼皇帝入内,才停止询问。司马景王派人收捕李翼。
《世语》记载:李翼的后妻,是散骑常侍荀廙的姐姐,对李翼讲:“中书省事发,现在逮捕文书还未到,赶快逃往吴国,为何要坐以待毙?!左右人可以共同赴水火者,还有谁?”李翼想了想,没有回答。妻子说:“君在大州任职,不知与谁可以同生共死,去也不会连累他人。”李翼说:“两个儿子还小,我不能走。今日但坐死,身死,两个儿子必定免死。”果如李翼所言。李翼的儿子李斌,是杨骏的外甥,晋惠帝初年,担任河南郡大尹,与杨骏一起被杀,详见《晋书》。
[445]《世语》记载:夏侯玄到了廷尉署,不肯下拜。廷尉钟毓亲自审理夏侯玄。夏侯玄正言厉色,叱责钟毓:“我有何供词?卿为令史责人,卿便是我的同谋。”钟毓以夏侯玄是名士,名节甚高,不能屈服,而监狱又是办案的地方,连夜为其编造供词,与此事相附,流着眼泪将供词拿给夏侯玄看。夏侯玄看罢,颔首而已。钟毓的弟弟钟会,年少时欲与夏侯玄结交,夏侯玄不肯与其结交。这一日,钟会在监狱里狎弄夏侯玄,夏侯玄不理。
孙盛著《杂语》记载:夏侯玄身陷囹圄,钟会借机狎弄,欲与夏侯玄交友,夏侯玄正言厉色道:“钟君为何如此相逼迫?!”
[446]《魏书》记载:李丰的儿子李韬,因为娶了公主,在狱中被赐死。
[447]《魏略》记载:夏侯玄自从从西部返回,不交接朝廷人事,不蓄养华美妍姿。
《魏氏春秋》记载:当初,夏侯霸将要投奔蜀国,招呼夏侯玄,欲与其一起逃走。夏侯玄说:“我如果苟且,投奔东吴,存自身客居寇虏乎?”遂返回京师。太傅去世,许允对夏侯玄讲:“不再有忧虑矣。”夏侯玄叹息道:“士宗,卿怎么看不出事呢?太傅还能以通家年少厚遇我,子元、子上不肯容我也。”夏侯玄曾经著《乐毅》《张良》《本无肉刑论》,辞旨幽远,都传于后世。夏侯玄执拗。卫将军司马昭为之流涕,请求赦免夏侯玄。大将军说:“卿忘记赵司空安葬之事乎?”此前,司空赵俨去世,大将军兄弟会葬,宾客有上百数,夏侯玄最后来到,众宾客都离席相应,大将军由是恶之。
裴松之按:曹爽在正始五年征伐蜀国,当时,夏侯玄已经是关中都督。正始十年,曹爽被杀,夏侯玄才返回洛阳。按《少帝纪》记载:司空赵俨在正始六年去世,夏侯玄不可能参加赵俨的葬礼。如果说夏侯玄入朝,而纪、传又无其事,斯近妄语,不是事实。
当初,中领军高阳郡人许允与李丰、夏侯玄的关系很好。之前,有人伪造一尺长的诏书,任命夏侯玄为大将军、许允为太尉、二人兼领尚书职事。不知什么人在天还未亮时,骑快马把诏书送给许允的门下吏,只说了声:“有诏。”而后,骑快马飞驰而去。许允当即把诏书焚烧,也没有打开看,把他交予司马师。后来,李丰等因为事情败露。朝廷调任许允为镇北将军,持符节,都督河北诸军事。许允还未出发,朝廷就以滥发公家财物为罪名,将许允收捕,交予廷尉治罪。许允遂被流放至乐浪郡,途中病死。[448]
[448]《魏略》记载:许允,字士宗,许氏家族世代簪缨。父亲许据,历任典农校尉、郡守。年少时,许允与同郡人崔赞在冀州享有盛名,被征召入军。明帝时,许允曾经担任尚书,被选拔为曹郎,与陈国人袁侃同时任职,在同署办公。此次二人被收捕入狱,受到严刑拷打,有被打死者,正直者打得更重。许允对袁侃讲:“卿是功臣之子,按照法律,应该有八议宽宥,不用担心死罪。”袁侃知其所指,乃为其受重刑。许允刑满释放,重新担任官吏,出任郡守,稍后升任侍中、尚书、中领军。许允听说李丰等被收捕,欲前去见大将军,已经出门,又彷徨不定,中途说回去取衣袴,李丰等已经被收捕。大将军听说许允前来,怪之曰:“我自收捕李丰等,不知士大夫为何如此匆忙?”在当时,朝臣议论者多矣,众人都认为,大将军意在许允。恰逢镇北将军刘静去世,朝廷让许允代替刘静,迎接许允,授予符节,出来后住在外舍。大将军写信给许允:“镇北将军虽然事情少,而都督一方,念足下可以震华鼓、建朱节。在本州任职,正所谓‘著锦绣,大白天行路’。”许允心里很高兴,与台阁诸人相闻,欲改易其鼓吹旌旗。其哥哥的儿子平时听说,众人都认为许允此前被大将军厌弃,告诫许允:“但当赴任,用这些东西干什么?!”许允说:“卿俗士不解,我以此表示接受国家荣宠,故求之。”皇帝以许允应当出任显职,下诏大会群臣,群臣集合,皇帝特别引许允走近;许允此前担任侍中,顾当与皇帝告别,涕泣唏嘘。大会群臣后,许允出宫,皇帝又诏令许允赶快赴任。恰逢有关官员弹劾许允,此前擅自以厨钱,乞求诸俳优及其官属,故又被收捕,送往廷尉,受到严刑拷打,减死罪,流放至边郡。许允在齐王曹芳嘉平六年秋天被流放,妻子不得跟随,在流放途中,当年冬天去世。
《魏氏春秋》记载:许允曾经担任吏部郎,被擢拔为郡守。明帝怀疑用非其人,召许允入宫,将要治罪。许允的妻子阮氏光着脚出来,对许允讲:“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许允颔首而入。明帝大怒,诘问之,许允回答:“某郡太守虽然任期满,文书先至,年限在后,某守虽然在后,任职年限在前。”明帝于是取出有关档案检视,放过许允,让许允回去。看见许允的衣服破旧,说:“可谓清廉官吏。”就赏赐许允。许允出任镇北将军,高兴地对妻子讲:“吾知道免罪矣!”妻子说:“祸见于此,何免之有?”许允善于相印,将要受拜,以印不善,要重新刻制,如此者三。许允说:“印文虽然已成,然而已经被污。”问送印者,果然是从怀中坠入厕所。《相印书》曰:“相印法本出自陈长文,长文传授予韦仲将,印工杨利从仲将处学习此法,又传授予许士宗。可以用此法术占卜吉凶,十卜中八九。仲将问长文:‘从谁那里得到此法?’长文答:‘本出自汉世,有《相印经》《相笏经》,又有《鹰经》《牛经》《马经》。印工宗养将此法传授予程申伯,是故有十二家相法传之于世。’”许允的妻子阮氏贤惠,然而貌丑。许允婚礼上初一见面,为之愕然,婚礼结束,不想进入洞房。妻子派侍婢出去看一看,云“有客人姓桓”,妻子说:“这一定是桓范,将要劝夫君入洞房。”桓范果然在劝说许允。许允走入洞房,须臾又起身,妻子捉住许允的衣裾,强留许允。许允对新婚妻子讲:“妇有四德,卿有其几?”妻子说:“新妇所乏唯容。士有百行,君有其几?”许允答:“皆备。”妻子说:“士有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许允有惭色,知妻子绝非平凡之人,遂雅相亲重。生有两个儿子许奇、许猛,年少时,有佳闻。许允后来被司马景王所杀,门生走入家门,告诉许允妻子。许允妻子正坐在织布机上,神色不变,说:“早知会这样。”门生欲藏匿其儿子,许允妻子说:“不关儿子的事。”后移居墓所,司马景王派遣钟会来看,若才艺德能像其父亲一样,立即收捕。儿子问母亲该如何应对,母亲答:“汝等虽佳,才具不多,袒露胸怀,与钟会谈话,便可无忧,无须极哀,钟会止便止。还可以少问些朝中的事情。”儿子听从母亲的教导。钟会回去,向司马景王复命,具以状对。最终,两个儿子免祸,皆母亲之教导也。虽然钟会善于识鉴,而输于贤妇之智。许允妻子贤惠,余庆惠及后嗣,子孙得以追封。
《世语》记载:许允有两个儿子:许奇,字子泰;许猛,字子豹。两人都有理政的能力,以才学闻名。晋元康年间,许奇担任司隶校尉,许猛担任幽州刺史。
傅畅著《晋诸公赞》记载:许猛喜好礼乐,为人儒雅,为当时最优。许奇的儿子许遐,字思祖,以清雅为人所称道,官至侍中。许猛的儿子许式,字仪祖,有才干,官至濮阳国内史、平原郡太守。
清河郡人王经与许允都是冀州名士。甘露年间,王经担任尚书,受到高贵乡公之事牵连,被杀。当初,王经担任郡太守,王经的母亲对王经讲:“你是种田人的儿子,如今出仕为官,官至二千石,事物达到极致,会有不祥之兆,可到此为止。”王经没有听从,历任两个州的刺史,又担任司隶校尉,最终落败。[449]许允的友人同郡人崔赞,也曾经以处世太盛为不祥之兆,告诫许允。[450]
[449]《世语》记载:王经,字彦纬。当初,王经担任江夏郡太守。大将军曹爽拿出绢二十匹,令王经在吴国市场上交易,王经不肯,弃官归家。母亲问其为何归来,王经以实对。母亲以王经负责一郡军、政要务,擅离职守,当着护送官吏的面,杖打王经五十下。曹爽听说后,不再加罪。王经曾经担任司隶校尉,征召河内郡人向雄,任命为都官从事。王业被押出,却没有审理王经,看来要蒙难。王经在东市行刑,向雄为王经哭哀,感动一市人。刑及王经的母亲,雍州故吏皇甫晏以家中财产收葬。
《汉晋春秋》记载:王经被收捕,辞别母亲。母亲颜色不变,笑而回应,说:“人谁不死?以往所以不制止你,恐不得其所也。今日同时被杀,何恨之有?”太始元年,晋武帝下诏:“原尚书令王经,虽身陷法网被杀,然而王经守志不移,可嘉。门户湮没,朕常哀愍之,赐王经的孙子为郎中。”
[450]荀绰著《冀州记》记载:崔赞的儿子崔洪,字良伯,为人清静,有远大志向,在晋朝担任吏部尚书、大司农。
陈寿评论如下:夏侯氏、曹氏世代结为姻亲,因此,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曹休、夏侯尚、曹真等,都是以姻亲故旧成为朝廷的肺腑大臣。在当时,他们异常尊贵,随侍在君王左右,建立功勋,做出很大贡献。曹爽德薄而位尊,沉溺于骄奢淫逸,恃骄溢满,这些都是《易经》告诫之事、道家所忌讳。夏侯玄循规蹈矩,气度不凡,有盛名于当世,然而,与曹爽内外缱绻,享有尊贵地位,却从未听说有匡正曹爽的言辞,从未引荐过良才。就此而论,怎么能逃脱败亡的命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