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康熙至清末,擅长建筑设计与施工的雷氏家族一直为宫廷建造服务,几代人任样式房“长班”,历时二百多年,家藏留传下来的建筑模型诸多,历史上称为“样式雷”烫样。
图1-6 东汉明器
图1-7 东汉明器细部
图1-8 唐代明器组合
烫样即是建筑模型,它是由木条、纸板等最简单的材料加工而成,包括亭台楼阁、庭院山石、树木花坛、水池船坞以及室内陈设等几乎所有的建筑构件。这些不同的建筑细节按比例安排,根据设想而布局。烫样既可以自由拆卸,也能够灵活组装,它使建筑布局与空间形象一目了然,是这个建筑世家独一无二的创举(图1-9)。
烫样一方面指导具体的施工,另一方面供皇帝审查批准,待皇帝批准烫样之后,具体的施工才可以进行。今天,我们只能从这些两个多世纪前的图纸中,来想象当年皇家园林建筑的盛况。规模浩大的圆明园凝聚着雷氏家族的心血,也是我国古建筑艺术的最高峰。
从形式上来看,“样式雷”烫样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单座建筑烫样;一种是组群建筑烫样。单座建筑烫样主要表现拟盖的单座建筑情况,全面反映单座建筑的形式、色彩、材料和各类尺寸数据。组群建筑烫样多以一个院落或一个景区为单位,除表现单座建筑之外,还表现建筑组群的布局和周围的环境布置。烫样按需要一般分为五分样、一寸样、二寸样、四寸样、五寸样等多种。五分样是指烫样的实际尺寸每五分(营造尺)相当于建筑实物的一丈,即烫样与实物之间的比例为1∶200;一寸样为1∶100;二寸样为1∶50,以此类推,根据需要作选择。
烫样、图纸、做法说明才能一起完成古建筑设计,三者各有分工侧重。烫样侧重于建筑的结构、外观、院落、小范围的组群布局,且包括彩画、装修、室内陈设,是当时建筑设计中的关键步骤。由于烫样的制作是根据建筑物的设计情况按比例制成的,并标注明确的尺寸,所以它可以作为研究古建筑重要依据,弥补书籍与实物资料的不足。
图1-9 清代“样式雷”建筑烫样(www.xing528.com)
中国古建筑一向以其独特的内容与形式自成一体,闻名于世。中国古建筑的艺术美是不容否定的,而制作精巧、颇具匠心的烫样,就是中国古建筑艺术成就的体现,它显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技艺。烫样本身亦可作为艺术品来欣赏,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烫样的历史性不仅在于它是一二百年前遗存的历史文物,而且它是当时营造活动中最可靠的记录。通过研究烫样,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的建筑发展水平、工程技术状况,而且还可以从侧面了解当时的科学技术、工艺制作与文化艺术的历史面貌。
学习要点
烫样的制作方法
烫样是用纸张、秫秸、木料等加工制作的建筑模型。所用的纸张多为元书纸、麻呈文纸、高丽纸与东昌纸。木头则多用质地松软、较易加工的红、白松木。制作烫样除了簇刀、剪子、毛笔、蜡版等简单工具外,还有特制的小型烙铁,以便熨烫成型,因而名为“烫样”。烫样的制作分为墙体、屋顶与其他部分三大项。
1.墙体制作
首先,将高丽纸(传统书画用纸)的一面刷上水,贴在1块备用板上,另一面涂上水胶。然后,将元书纸、麻呈文纸等也涂上水胶,逐层贴在高丽纸上,粘合起来。晾干以后就形成了1张较硬的纸板,类似现在的草纸板。这是制作墙体的基本材料板料,墙体的厚度根据需要增减。接着,依据设计所要求的形状、式样和大小进行裁剪,并在墙面上涂饰颜色或者绘制图案。最后,进行粘合,形成最终完整的墙体。对于形体较大的烫样,山墙可以改用木板制作,以增加强度。
2.屋顶制作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是体现建筑特征的重要部位,其形式有庑殿、歇山、硬山、悬山、攒尖等数种。因此,制作屋顶的工序较墙体复杂。烫样的屋顶常采用“盔作”的方法。可以利用瓷盆作为胎模,在瓷盆的外面先贴一层刷过水的纸,然后再在上面贴数层涂满浆糊的纸或堆上纸浆,晾干后即可揭下硬壳纸盆,表面涂上颜色,就形成了“盔作”。首先,根据设计要求的屋顶形式、尺寸,用黄泥做成胎模。然后,用1层高丽纸刷上水胶,贴在胎模上。接着,用两层麻呈文纸、两层东昌纸分别涂上水胶,粘在高丽纸的上面。最后,待晾干就形成所需要的屋顶硬壳。
3.其他构件制作
烫样的柱、檩、柁、枋、椽子等构件多用秫秸与木头制做,上面再敷饰彩绘。烫样内部装修,其制作工序与墙体的制作基本相同。烫样的内部有时还有一些室内陈设,如桌椅、床榻、几案等,制作工序与墙体、屋顶基本一致,只是工艺更为精细。烫样是我国古代表现建筑设计意图的最佳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