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创新与实践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创新与实践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管理者而言,需要有支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政策和激励机制。助教的充足配备有助于教师组织小组汇报、小组讨论、实践项目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如果学生不愿主动参与互动就很难让课堂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培训活动可以帮助教师转变观念,在课程设计、教学方式方法中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让学生能多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创新与实践

记者:您如何评价中国大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现状?

庞海芍:总体而言,中国高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是好的,师德敬业精神、责任感等都比较强。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总体上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具体表现在:排排坐,满堂灌,教学及学习效率比较低下,停留在低层次授课、浅层次学习阶段。考试方式比较单一,注重知识考查,对诸如批判性思维、创新实践、团队合作等能力重视不够。课堂导向上也存在一些问题,譬如有些教师在讲课时只要引用正面的素材就用西方的例子,引用负面的素材就用中国的例子。教师在引用时可能是无意识的,但容易给学生留下一种“西方月亮比较圆”的印象

记者:“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正逐渐渗透到高校里面,在您看来,当前,各校教师发展中心所提供的培训内容,是否能促使老师们从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教学方式,顺利过渡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呢?为什么?

庞海芍: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一直是我们努力推动的工作。2013年我们组织召开了学校教师发展工作研讨会,专门邀请赵炬明教授主讲“从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变革,校领导、院士、机关部处负责人、学院领导、教师代表等50多人参加研讨会并引起热烈讨论乃至争论。2015年我们主办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教师教学发展联盟论坛,主题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范式变革”,产生广泛影响。2016年学校制定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方案,主要思路就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现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概念已经十分普及,似乎人人皆知,但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难度很大,是一个系统工程。对教师而言,需要转变观念,在课程设计、教学方式方法上要发生变化,要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学生发展等。对大学生而言,需要转变学习习惯,参与讨论、注重互动交流等。对环境而言,要求教室的环境布局适合以学生为中心的交流互动,课堂的规模适度,还需要网络技术的支持。对管理者而言,需要有支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政策和激励机制。

配备一定比例的助教对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也十分重要。假如一门大课有100个学生,按20名学生配一个助教,就需有5位助教,但很多学校实施起来有难度。助教的充足配备有助于教师组织小组汇报、小组讨论、实践项目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

大学生也要改变学习习惯,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如翻转课堂需要课上讨论,而课上讨论的基础是课前预习。当学生的视野仅局限在考试上,自然对讨论不感兴趣。如果学生不愿主动参与互动就很难让课堂实现“以学生为中心”。(www.xing528.com)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培训活动可以帮助教师转变观念,在课程设计、教学方式方法中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让学生能多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论怎样,我们已经出发,目标便不再遥远。

记者:有学者就批评当前教师发展中心给老师们做的讲座和培训仍是传统的灌输模式,导致培训内容缺乏实践支撑,在这方面,中心有哪些探索、改进?

庞海芍:当前中国高校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发展不太平衡,要分具体情况。一些理念先进、实力强、专业化的教师发展中心工作非常出色,如北京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及中国海洋大学等,开设了较多真正的工作坊、沙龙和午餐会、课堂教学中期反馈、教学学术研修及国际化研修等效果明显的项目。当然还有一些教师发展中心,包括社会上一些培训机构组织的活动,还在用传统的讲座和灌输模式。主要原因是受限于组织者自身的观念、能力以及资源,还有培训师的观念、习惯等。

几年来,北京理工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学习先进的教师发展经验。首先,走出去学习,先后派出教师及管理人员赴密歇根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布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及台湾大学等的教学促进中心进行学习,并积极参加国际教学发展学术会议等,累计有30余人次。其次,请进来,在起步阶段,我们中心举办的活动70%是由境外专家来主讲的,让我们亲身体验什么是以学生为中心,工作坊如何做。最后,还要善于结合国情,研究探索中国化的教师发展之路,培养自己的培训师、咨询师

经过七八年的发展,我们中心可提供的活动形式已经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工作坊、实地参观等活动越来越多,实效性强,颇受老师们欢迎。面对未来,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研究中心将研究开发更多的项目,为各高校的实践提供支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