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铁隧道火灾事故中,管理原因或许不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但无论在事故发生前或火灾态势的不断恶化中,抑或是在人员疏散过程中,管理因素总是不可或缺的。规范、完备的安全管理是实现高铁运营安全的基础。管理上存在的缺陷、不足,虽不会直接导致火灾的发生,但却会加剧火灾的后果,形成人员疏散过程的障碍。管理因素既可以避免事故态势的进一步发展,也会促使事故后果的继续恶化,因而管理因素在整个事故过程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5.4.7.1 防灾救援体系
由于隧道内列车火灾具有发生概率小、后果严重的特点,管理单位应当建立隧道防灾救援体系,以期迅速灭火或减缓火灾蔓延趋势,降低火灾规模,为安全疏散赢得时间与空间。高铁隧道防灾救援体系设计应遵循“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
救援站内需具备预防火灾、控制火灾、服务应急疏散的能力。其防灾救援系统可包括:火灾预防系统、探测与报警系统、消防灭火系统、通风系统、通信系统、供电系统、疏散救援系统和监控系统。这些系统是影响疏散效率的关键因素,从火灾发生、烟气报警到火灾控制,从疏散开始,救援站提供新鲜风、通信设备、电、标志标识等,监控设备为应急指挥提供实时现场状况,到疏散结束,各个系统是否正常运作都影响着应急疏散。只有各个防灾救援系统具备高可靠性,才能有效避免产生重大事故后果,降低疏散风险。
5.4.7.2 救援管理(www.xing528.com)
我国铁路隧道尤其是高速铁路长大隧道建设正飞速发展,为更好地服务于大规模铁路隧道建设,保障铁路隧道运营安全,国家铁路局发布《铁路隧道防灾疏散救援工程设计规范》(TB 10020—2017)行业标准,自2017年5月1日起实施。本规范在2012版《铁路隧道防灾救援疏散工程设计规范》的基础上做了全面修订,修订后的规范适用于新建高速铁路、城际铁路以及客货共线铁路隧道防灾疏散救援工程设计。规范编制贯彻了国家安全生产有关的法律法规,准确把握了铁路隧道防灾疏散救援的要求,强化了安全疏散、节约资源等技术要求,并结合我国国情、经济发展水平、环境条件等因素,完善了疏散救援工程设施的设计标准及相关设备配套要求,建立了火风压、排烟、人员疏散时间等计算方法,明确了疏散廊道、竖井式紧急出口、避难所结构等设计参数,补充了通风设计、人员疏散、机电设施、救援设计等内容,进一步提升了规范的科学性和经济合理性。
在高铁安全立法缺失的同时,由于运营和管理维护机构相互之间业务指挥权不是十分明确,无法发挥网络协调的作用,一旦发生事故,高铁这部大联动机就会因运营与维修联动不畅,加重事故损失。为确保高铁系统长周期地正常运行,应设立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配备足够的专职、兼职安全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应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并经过安全培训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
对高铁列车及其隧道开展经常性的消防安全检查,是消除火灾事故隐患、强化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然而,为最大限度地方便乘客,高铁持续运营时间很长,工作人员管理力量相对较弱,因而容易滋生事故。
由于高铁运营的不间断性,火灾事故紧急疏散演习十分困难。在正常运营时间进行演练可能会引起群众恐慌,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无法做到消防模拟演练的真实性。由于其地理环境及其自身的局限性,高铁安全应急管理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从而影响火灾事故发生后的人员疏散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