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说说杜伏威、 辅公祏的江淮起义军。杜伏威是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但他本人也不想着经营谋生之业,以至于“家贫无以自给”,吃了上顿没下顿。杜伏威为了解决温饱问题,选择了一条捷径,直接做了贼人,经常穿壁翻墙偷东西。
辅公祏是杜伏威的生死之交。辅公祏的姑姑家以牧羊为业,看到好兄弟经常饿肚子,辅公祏将姑姑家的羊偷走送给杜伏威改善生活。如果仅仅偷一次很难发现,但架不住辅公祏一而再再而三,最后被姑姑发现了,一气之下去报了官,官府下令捉拿,杜伏威和辅公祏一起逃走。
两人聚了一帮人直接开始了打家劫舍,虽然名声不好听,但至少可以解决温饱问题。这一年,杜伏威只有十六岁,或是因为步入社会早,别看他年龄小,颇有老大的风范,“常营护诸盗,出则居前,入则殿后”,每一次行动总是冲在前面,撤退殿后,在群盗中威望越来越高,最终被推举为首领。
不过,杜伏威觉得这些小打小闹没有前途,当时天下大乱,杜伏威和辅公祏决定去投奔长白山(今山东章丘境内)义军头领左君行。但左君行根本看不起他们,得不到重用的两人离开了左君行,“转掠淮南,自称将军”,到淮南一带劫掠,杜伏威自称将军,开始独立竖起反隋的大旗。
杜伏威在这里打开了局面,手下的人马扩充到上万人。不过,江淮一带隋朝的力量比较强大,起义的队伍也不少,如果不能尽快壮大,就很有可能被吞并或消灭。杜伏威于是想方设法寻找机会去联合和吞并附近的其他起义军。
杜伏威的目光首先瞄向了苗海潮的起义军,这支队伍的人马要比杜伏威和辅公祏多一些。杜伏威派人给苗海潮带话说:“你我都苦于隋政,才起兵举事,但是都势单力薄,无法和官军抗衡,要是咱俩联合起来就不用惧怕官兵了。如果你能当头领,我们听你指挥,如果你没这个本事,就听我们指挥。要不然咱俩打一仗,谁胜了谁就做老大。”这番话说得很有水平,既说明了利害关系,言语中又带了些许威胁。苗海潮早听说杜伏威打仗不要命,同时被这席话的气势所镇住,带着自己的全部人马归附了。
不久,另一个义军头领赵破阵也派人来了,不过不是像苗海潮一样请求归附,而是要求杜伏威听他的。杜伏威将计就计,让辅公祏率兵在外严阵以待,他亲自带领十个将士带着牛肉和酒进去拜见。赵破阵非常高兴,拉着杜伏威进入营帐内,举行大宴会并尽情痛饮。杜伏威在席上斩杀了赵破阵,然后兼并了他的队伍。从此,杜伏威实力大增,率军纵横江淮,已经威胁到了江都的安全。江都留守派校尉宋颢前来镇压,杜伏威用计将隋军引入芦苇荡中,放火将宋颢烧死,用火攻大败隋军。
就在杜伏威蒸蒸日上时,没想到却摔了一个不小的跟头。大业十一年(615年)十月,东海李子通率所部万余人来淮南投靠杜伏威。李子通原本是义军左相才的部下,但是因为能力比较强,被左相才所嫉妒,待不下去便率部来投奔杜伏威。(www.xing528.com)
杜伏威看到队伍一下子多了一万多人,非常高兴地接纳了李子通。但李子通是个胸有大志不肯屈居人下的人,他想吞并杜伏威的队伍,自己做老大。于是找了一个机会,突然发动兵变,杜伏威措手不及,在李子通的追杀下身负重伤。关键时刻,杜伏威的养子兼大将王雄诞背负他藏匿到芦苇丛中,侥幸躲过了追杀。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杜伏威养伤期间,隋军前来进攻,杜伏威无法亲自指挥,结果被隋军大败。其部将西门君仪的妻子背着杜伏威夺路而逃,王雄诞领着敢死队拼命断后,杜伏威这才逃得一命。
经过这两次死里逃生,杜伏威元气大伤,身边只剩下千把人,不得已只能躲进山里,四处游击,不断吸收流民加入以扩充势力。经过半年的恢复,杜伏威又有了数万人,控制了江都附近的六合作为根据地。
大业十二年(616年),杨广离开洛阳前往江都,杜伏威部正好就在江都眼皮底下,为了保证杨广出巡安全,隋朝派出虎牙郎将公孙上哲率军前往镇压。双方在盐城(今江苏盐城)大战一场,结果公孙上哲部被全歼。朝廷并不甘心,誓要拔掉杜伏威这颗“眼中钉”,随后,派遣大将陈棱带八千精锐进行讨伐,陈棱的军队训练和器械远强于杜军,杜伏威连连失利。但陈棱兵力不多,无法彻底剿灭杜伏威,双方打成僵持局面。
当年发生了灾荒,老百姓先是吃树皮树叶,后来竟然煮土为食,“诸物皆尽,乃自相食”。大量百姓揭竿而起,杜伏威乘机吸收了大批饥民,势力迅速膨胀。杜伏威与陈棱强弱之势由此发生倒转,于是杜伏威主动挑战。陈棱知道战局不利,因此龟缩不出。杜伏威采取激将法,“遗棱妇人之服以激怒之,并致书号为‘陈姥’”,派使者给陈送了一套妇女衣裳和一封信,信中称呼陈棱为“陈姥”,就是陈老太太的意思。
陈棱果然被激怒,发兵攻打杜伏威,这正是杜伏威求之不得的。这一仗打得十分激烈,杜伏威亲自上阵,一马当先,但却被一员隋将暗箭射中,鲜血直流。杜伏威大怒道:“不杀了你,箭矢不拔!”然后径直冲杀过去,将发箭的那个射手斩于马下。然后提着此人的首级杀入敌阵,连续杀了几十人,隋军士气大挫,最后全军覆没。陈棱单骑逃回江都,杜伏威趁势扩大战果,占据了高邮、历阳等重镇,并在历阳自称总管,封辅公祏为长史。
杜伏威号令所到之处,江淮间各路小起义军争相归附,郡县纷纷投降。“尽有江东、淮南之地,南接于岭,东至于海”,成为隋末起义军中实力较强的一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