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仗立下头功的是李密,正是他力劝翟让不要退兵,并施展计谋消灭了不可一世的张须陀,李密在瓦岗军中的威望直线上升。此仗过后,翟让让李密单独统领一支队伍,名为“蒲山公营”。李密对这支队伍极为重视,军容严整,令行禁止。李密自己节衣缩食,将金银都分发给部下,因此,人人都愿意为他效命。李密的命运由此发生转折,从走投无路的投靠者变成了和翟让平起平坐的瓦岗军头领。
李密从此在军中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不久他向翟让提出新的建议,说:“昏主蒙尘,播荡吴、越,群兵竞起,海内饥荒。明公以英杰之才,而统骁雄之旅,宜当廓清天下,诛剪群凶,岂可求食草间,常为小盗而已!今东都士庶,中外离心,留守诸官,政令不一。明公亲率大众,直掩兴洛仓,发粟以赈穷乏,远近孰不归附?百万之众,一朝可集,先发制人,此机不可失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如今皇上无道,在吴越一带躲起来,各地竞相起事,全国百姓正闹饥荒。您凭着杰出的才干,统率着骁勇强大的军队,应该平定天下,消灭各处敌兵,怎能躲藏在民间苟且偷生,永远当一个小小的流寇就了事呢?现在东都洛阳的士民百姓,里里外外离心离德,留守京城的官员,政令不能统一。您亲自统率强大的兵众,直接去袭击兴洛仓,散发粮食救济穷苦百姓,各地群众谁不归附?百万人马,一个早晨就能招集起来,抢先下手制服别人,这个时机不能错失!
李密给瓦岗军明确了下一步作战方向,之所以提出进攻洛阳的建议,是因为在李密看来,东都洛阳内部空虚,士兵缺乏训练,没有战斗力。留守东都的隋炀帝之孙越王杨侗年幼无知,士民离心离德。实际掌握大权的段达、王世充等隋朝旧将,勇而无谋,无法控制住局势。
翟让对此的反应有些出乎意料,他既没有采纳,也没有否决,而是说:“仆起陇亩之间,望不至此,必如所图,请君先发,仆领诸军便为后殿。得仓之日,当别议之。”我出身于农民,声望还没到这一步,一定要实现您所讲的目标,就请您率先出兵,我带上各支队伍作为后续力量,夺取兴洛仓后再作商议。
翟让在关键时刻变得谦虚起来,或许是因为李密确定的目标过于宏伟,他自己实施起来确实力不从心,与其这样,不如让李密放手一搏。从这点上看,翟让确实是一个老实人,没有嫉贤妒能,相反给了李密用武之地。(www.xing528.com)
既然翟让这样表态,李密没有了后顾之忧,大业十三年(617年)春天,李密和翟让带领七千名精兵从阳城向北出发,跨过方山(今河南登封北),从罗口袭击兴洛仓,没费什么力气便顺利攻克。然后,“开仓恣民所取,老弱负襁,道路不绝”,立即开仓放粮,附近的百姓扶老携幼来领粮食,吃饱肚子后纷纷要求参加瓦岗军,几天之内,队伍扩充到十几万人。
镇守东都洛阳的越王杨侗听闻兴洛仓被占,瓦岗军已经出现在眼皮子底下,于是派遣虎贲郎将 刘长恭率领步兵骑兵二万五千人前来讨伐,被李密击败,刘长恭带着残兵败将狼狈逃回洛阳。
李密的声望此时暴涨。在他没有加入瓦岗军之前,这支队伍只是靠打劫为生的盗贼,小打小闹,没有整出什么大动静。而李密有胆有识,目光长远,他加入之后,出谋划策,抢抓战机,仗越打越大,人越打越多,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从瓦岗打到了荥阳,马上要打到洛阳,瓦岗军彻底改头换面,成为实力最强的一支义军。没有李密,就没有瓦岗军的今天。翟让意识到了这一点,李密的才干比自己强太多,如果还想取得更大的战绩,应该让李密统率瓦岗军。翟让于是主动让贤,把头把交椅让给了李密,推举李密当首领,称作魏公。
大业十三年(617年)二月,李密在巩县(今河南巩义)城南郊外设立祭坛,祭天登位,年号称作永平元年,下发的文书落款为行军元帅魏公府。授予翟让司徒官衔,封为东郡公。任命单雄信为左武侯大将军,徐世为右武侯大将军,祖君彦为记室,其余的人各按等级授予官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