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玄感是前朝宰相杨素的长子,“体貌雄伟,美须髯”,和他父亲一样,长得高大威猛,是个美男子。不过,杨玄感似乎发育得比较晚,“少时晚成,人多谓之痴”,以至于不少人认为他有些痴呆,只有父亲杨素看好他,常对所亲近的人说:“这个孩子不痴呆。”果如杨素所言,杨玄感长大后,“好读书,便骑射”,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青年才俊。
杨玄感因父亲杨素的军功,授柱国,与杨素都是二品官。上朝拜见皇帝时,父子同列。后来,隋文帝让杨玄感官品降一级。杨玄感拜谢说:“没料到陛下如此宠爱我,让我在公廷上得以表示对家父的尊敬。”杨素去世后,杨玄感以长子身份袭爵楚国公,升任礼部尚书。
杨玄感早有反意,当年杨广西巡,经过大斗拔谷,天气恶劣,山路狭窄,车驾很狼狈,杨玄感就动了造反的念头,想着袭击杨广的行宫,发动政变。亏了知道他计划的叔叔杨慎劝他说:“如今的隋朝,民心统一,皇上没有垮台的痕迹,不能胡来啊。”杨玄感这才作罢。
按说杨玄感的父亲杨素生前备受恩宠,杨广对他们家非常不错,杨玄感身居高位,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因为杨玄感看到杨广的大手笔和瞎折腾,激起了许多民怨,但他依然执迷不悟,王朝即将陷入风雨飘摇的境地。再加上他的父亲当年坐朝臣中第一把交椅,朝中文武百官大多曾经是杨素的手下,有很好的基础。而且杨广又一天比一天爱猜忌,这也让杨玄感深感不安。因此,杨玄感与几个弟弟密谋,准备废掉隋炀帝,立秦王杨浩为帝。
杨玄感知道掌兵的重要性,要想成功,首先要有军权。于是杨玄感找到兵部尚书段文振说:“玄感世荷国恩,宠逾涯分,自非立效边裔,何以塞责!若方隅有风尘之警,庶得执鞭行阵,少展丝发之功。”我们杨家世代承蒙皇帝恩宠,远超于别人,如果不能在边塞立功,实在是非常惭愧。如果边疆不稳,我愿执鞭于战阵之中,建立军功。
段文振把杨玄感说的话转告给了杨广,杨广根本不知道杨玄感想要干什么,感觉他很忠心,也很有担当,于是在群臣们面前夸奖杨玄感说:“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故不虚也。”给了杨玄感不少赏赐,还让他参与朝政和军中事务。
杨玄感一直等待着机会降临,这次杨广让他督办粮草,他感觉时机已经成熟。道理很简单,粮草是打仗的基础,如果切断对前方的粮草供应,杨广的军队定会不战自溃。杨玄感先将在前线的几个弟弟秘密召了回来,然后停止向前方供应粮食。杨广见到粮食不能及时供应,便派使者催促,杨玄感托词说:“水路多盗贼,不可前后而发。”(www.xing528.com)
不过,造反总是需要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当时,来护儿的水军还没有出发,集结在东莱海面,杨玄感决定拿这个作为起兵的借口。他让家奴装作朝廷使者,从东北匆匆而来,谎称来护儿因耽误军情怕受罚而造反。杨玄感以此为由关闭黎阳城,在城内拉男丁从军,帆布作牟甲,按照开皇年间旧制设置官署。又送文书到周边的州郡,以讨伐来护儿为名,要求他们派兵到黎阳集结。
援兵没来多少,但却来了一个关键人物——李密。李密的祖父叫作李弼,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属于关陇集团核心圈子里的人物。李密很有雄心壮志,常常以救世济民为己任,而且非常善于谋略,史书上称“密多筹算,才兼文武,志气雄远,常以济物为己任”。
李密表现得气度不凡,不寻常到何种程度?连杨广都看出来了。那时杨广刚刚登基不久,李密凭借父荫任左亲卫府大都督、东宫千牛备身。李密长得很特别,“额锐角方,瞳子黑白明澈”,额头尖眼角方,眼瞳黑白分明。杨广在仪仗队中看见他,回宫后问宇文述说:“刚才在左边警卫队里的黑脸小孩是个什么人?”宇文述回答说:“他是已故蒲山公李宽的儿子,叫李密。”杨广说:“这个小孩顾盼的神态很不寻常,别让他在宫里担任宿卫。”宇文述找了一个机会对李密说:“贤弟天资这么好,应该凭才学获得官职,宫廷警卫是个琐碎差事,不是培养贤才的地方。”言外之意是要他另找出路,别在这里干了。
李密或许早就不想干了,不仅没有失落,反而非常高兴,借病辞职,专心致志读书,人们从此很少看到他。正是在这段读书的日子里,他结识了杨玄感的父亲杨素。
关于两人的相识,流传着一个民间故事。有一次,李密骑了一头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正好宰相杨素坐着马车从后面赶上来,看到李密如此勤奋,暗暗称奇。杨素问他的名字,李密认识杨素,慌忙跳下牛背,自报家门。杨素跟李密谈了一会儿,觉得这个年轻人很有抱负和才干。回家以后,杨素跟他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学识、才能,比你们几个兄弟强得多。将来你们有什么紧要的事,可以找他商量。”从此以后,杨玄感就跟李密交上了朋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