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认为上次杨谅失利问题主要出在后勤补给上,这次一定要做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不过谈何容易,高句丽距离中原实在太远了,所幸在大业四年(608年)开通了大运河北段,一直修到了涿郡(今北京),为出兵辽东提供了运粮通道。
航道有了,当务之急是造船,无论是运兵还是运粮,都需要大量的船只。大业七年(611年),杨广下令幽州总管元弘嗣在东莱造三百艘大船,这个命令下得很急,要求一个月内完成。在杨广看来,没有什么完不成的任务,但是却苦了造船的民工。他们昼夜在水中作业,几乎不能休息,“自腰以下皆生蛆,死者什三四”,甚至从膝下都长出了蛆虫,死者十之三四。
下一步便是集结兵力,杨广下诏“总征天下兵,无问远近,俱会于涿”,集结整个王朝的军队,无论南北远近,都要按时到达涿郡。同时还征调了一些特种兵,“发江淮以南水手一万人,弩手三万人,岭南排镩手(执盾和小槊)三万人”。
在集结军队的同时,杨广下令调集物资,“敕河南、淮南、江南,造戎车五万乘,送往高阳(今河北高阳),供载衣甲幔幕”,征发江淮以南民夫及船只运送黎阳和洛口诸仓粮食到涿郡,规模相当大,船只首尾相接,长达一千多里。又发鹿车(手推小车)夫六十多万,规定二人推米三石,运往泸河镇和怀远镇。
这次征伐高句丽的征调规模是空前的,负担兵役的有一百多万人,负担运输等徭役的比这个数目还要多一倍以上,两者总计有三百四五十万人左右。《资治通鉴》里说:“……往还在道常数十万人,填咽于道,昼夜不绝,死者相枕,臭秽盈路,天下骚动。”为了这次出征,每天在路上奔走的有好几十万人,马不停蹄往前方运送物资,累病而死相互枕藉,路上到处散发着臭气。这样的规模是空前的,远远超过了当年的灭陈之战。
等一切准备就绪,杨广下诏出征讨伐高句丽。在此之前,发布了一篇檄文,说“高丽小丑,迷昏不恭”,历数了高句丽的过错,表示这个“小丑”“无事君之心,岂为臣之礼!此而可忍,孰不可容!”(www.xing528.com)
杨广对此次出征信心十足,“杖顺临逆,人百其勇,以此众战,势等摧枯”。同时表明了隋军是正义之师,文明之师,“然则王者之师,义存止杀,圣人之教,必也胜残”。最后表达了投降从宽、抵抗严惩的意思,“天罚有罪,本在元恶;人之多僻,胁从罔治。若高元泥首辕门,自归司寇,即宜解缚焚榇,弘之以恩。其余臣人归朝奉顺,咸加慰抚,各安生业,随才任用,无隔夷夏。营垒所次,务在整肃,刍有禁,秋毫勿犯,布以恩宥,喻以祸福。若其同恶相济,抗拒官军,国有常刑,俾无遗类”。
此次出征,举全国之力,军队人数达一百多万,号称二百万,这大概是古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用兵规模。《资治通鉴》对此评价说:“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看得出杨广志在必得的决心。
出征军队分为左右两路军,每路军又分十二路,每路军队都有自己的行军路线和进攻目标,在完成各自作战任务后,最后在高句丽的都城平壤会师。有意思的是,杨广完全没有保密意识,把二十四路军的番号和行军路线都写在诏书里。或许他认为这都无所谓,就算是告诉了高句丽,面对百万大军,想必它也不会有什么抵抗能力。
陆军统帅是“五贵”之一的宇文述,此时他已经六十多岁,杨广破例同意他带着家眷出征。按说这是军中大忌,不过杨广有自己的解释,“礼,七十者行役以妇人从,公宜以家累自随。古称妇人不入军,谓临战时耳。至于营垒之间,无所伤也。项籍虞姬,即其故事”。这话说得有些牵强,更重要的是举的例子极为不恰当,项羽带着虞姬被“十面埋伏”,最后只能上演“霸王别姬”,在出征前说这样的话,多少有些晦气。
水军的元帅是来护儿,他曾经在平定江南叛乱中立有军功,深得杨广信任,被封为荣国公,“恩礼隆密,朝臣无比”。来护儿的作战任务很明确,就是从海上发动攻击,登陆后在平壤与陆军胜利会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