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在解决漕运问题的同时,也让杨广动了“水殿龙舟事”的心思,想着从洛阳出发巡游江都。
所谓“水殿”,就是杨广所乘的龙舟,规模巨大,豪华至极,堪称水上之宫殿。规模有多大呢?高四十五尺,长二百丈,上下共有四层。最上面一层是正殿和东西朝堂,供皇帝办公和接见臣子用。中间两层有一百多个房间,每个房间都是用金玉装饰过的,主要供皇帝娱乐和休息。最下面一层住的都是皇帝的内侍,负责皇帝的日常生活和安全保卫工作。
杜宝的《大业杂记》记载,这些龙舟都“饰以丹粉,装以金碧珠翠,雕镂奇丽”,非常华丽和壮观。皇后乘坐的翔缡舟比龙舟略小一些,功能和装饰与龙舟差不多。后面紧跟着九艘叫作“浮景”的大船,为其他妃嫔所乘。
杨广热衷组团出游,随行官员乘坐的叫作楼船;诸王、公主以及三品以上高官乘坐的叫五楼船;四品官和一些高僧、高道乘坐的叫三楼船;五品官和各国使节乘坐的叫二楼船;五品以下官员和家属乘坐的叫黄篾舫。除此以外,还有普通士兵乘坐的运兵船。
这些船只加起来将近上万艘,包括杨广在内的乘客应该不下十万,简直就是一个移动中的都市。据《隋书》记载,隋炀帝第一次下江都是在大业元年(605)的八月十五日,庞大的龙船队伍首尾相连,绵延不绝,竟然长达二百余里,当第一艘船出发五十多天后,最后一艘船才从洛阳出发。
古代没有机动船,船要么是依靠风力,扬帆起航;要么是靠人力,由船夫划桨。隋炀帝这些船个头太大,而且运河风力不足,所以都是由纤夫拉着走的。按照《大业拾遗记》等笔记小说的说法,这些拉纤的可不是一般的纤夫,而是一些妙龄少女。唐代传奇《开河记》也记载:“龙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到大梁,又别加修饰,砌以七宝金玉之类。于是吴越取民间女子十五六岁者五百人,谓之殿脚女。”所谓“殿脚女”,就是牵挽龙舟的女人,她们都是吴越一带选拔出来的美女,画着宫妆,穿着绫罗绸缎做成的衣裙。
这大概率是后世编出的段子,这些弱女子怎么会拉得动如此庞大的船队。真相是巡游仅拉纤就用了八万人。其中,给龙舟拉纤的叫殿脚,一共一千零八十人,分为三番,三班倒,每番三百六十人;给翔螭拉纤的也叫殿脚,一共九百人,分成三番,每番三百人。以此类推,级别越低,船夫越少,一直到运兵船和运输船,就没有纤夫了,都是由士兵自己拉纤。
杨广这支船队的乘客最少有十万人,拉纤的船夫又有八万多人,加起来差不多是二十万人了,如此多的人员,后勤保障成为重大问题。这点难不倒杨广,他下令“所过州县,五百里内皆令献食”。只要是运河沿岸五百里以内的州县,都有供应物资的义务。周围的州县哪敢不小心伺候,唯恐自己上贡的让皇帝不满意,所以都是竭尽所能。每个地方一送都是好几百石,水陆奇珍应有尽有。光是被征调来送饭的民夫每天都在十万以上。州县送来这么多东西,杨广一行根本吃不完,很多东西动也没动,直接就扔在路边。(www.xing528.com)
至于杨广为何热衷于巡游江都,除了他喜欢这个龙兴之地,流传更多的一种说法是为了观赏当地的特产——琼花。不过,这种说法极不靠谱,且不说杨广即位前在江都待了整整十年,江都的一草一木他都了如指掌,实在没有必要为看一种花如此兴师动众。更何况据一些专家考证,当时扬州并没有琼花,有记录显示北宋以后琼花才在扬州出现,距杨广之死过了三百多年。杨广去江都观赏琼花的故事,大多出自明清以后的小说,如《隋炀帝艳史》《隋唐演义》《说唐全传》,大多都是虚构的,但由于流传甚广,成了一种普遍的说法。
大业元年(605年)八月是杨广第一次下江都。这一次出巡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要用恩威并施的手段消除一切不安定因素,对江南实现有效统治。对此《隋书》中说得很清楚,“巡身方俗,宣扬风化,威慑江南”,正因为如此,杨广南巡时,随行人员中不仅有中原儒学大家,同时还随行带来大批僧尼道士到江都道场讲经弘法,甚至还带上了年老的陈后主的遗孀沈婺华,用来联络南人感情。并在次年又纳陈后主第六女陈婤为贵人,实质是以文化和情感上的联络来巩固统一。同时在经济上也给予优惠,刚到江都的杨广宣布“扬州给复五年,旧总管内给复三年”,扬州免除徭役五年,旧扬州总管的辖区内免除徭役三年。
至于威慑,杨广采用的是浩大的仪仗和排场。“舳舻相接二百余里,照耀川陆,骑兵翊两岸而行,旌旗蔽野”,体现出皇帝至高无上的尊严和大隋王朝的雄厚实力,让江南人士再不敢起反心。
杨广的出巡目的和另外一位帝王非常相似,便是秦始皇嬴政。说来也巧,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同春秋战国的分裂是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两次大分裂时期,好不容易实现天下一统的秦和隋又都是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而秦始皇和隋炀帝同时是中国古代历史最喜欢出游的两位皇帝。他们不惜辛苦,频频出巡的用意都是一样的,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好地统治新开拓的疆土。
当然,杨广营造东都、重视江南,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长期生活在南方,与在京城的关陇贵族集团关系并不紧密,特别是他取代杨勇后,朝中不少人心中并不服气,只是敢怒不敢言。杨广觉得要想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需要摆脱旧势力的束缚,必须舍弃“关中本位”政策,实现政治中心的南迁,营造洛阳、开挖运河、南巡江都都有这方面的考虑。但从后来的历史进程看,事实证明并不成功,所谓“成也江南,亡也江南”。
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杨广实在太过于讲究排场了,根本不计算成本和代价,他登基后,大工程一件接着一件。人们本来认为只是新皇帝上任三把火,没想到杨广如此变本加厉,这样一搞,百姓哪里受得了,这为隋朝的败亡埋下了伏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