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多的粮食从哪里来的呢?大部分都来自南方。如何将这些粮食运来呢?这就要说杨广干的第二项大工程——开凿大运河。为了保证洛阳地区的粮食安全,通过大运河漕运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于是杨广下定决心要做这件事。
只是,令杨广没想到的是,开凿大运河成了后世抹黑他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少人认为杨广修运河不是为了国计民生,而是为了满足巡游扬州的私欲。不过,这种说法很难站得住脚。
诚然,扬州是杨广龙兴之地,他在那里住了十几年,很喜欢这座城市,但如果说杨广开凿运河只是为了方便去扬州,实在有些夸张。正史里对此没有任何记载,只有一本名为《炀帝开河记》中有这样的说法。说是杨广有一天看地图,对扬州念念不忘,萧皇后读懂了他的心思,说:“帝意在广陵,何如一幸?”既然你对扬州那么眷恋,何不去游幸一番?但山高路远,从陆上走耗时长,很辛苦,不如开条水路,能快速到达。于是杨广便将开凿大运河提上了议事日程。
还有一种说法更为离谱,说杨广开运河是为了压制王气。隋炀帝的小舅子谏议大夫萧怀静说睢阳有王气,还说当年秦始皇发现金陵出现王气时,就派人去凿断砥柱,使其消散。如今不如开凿一条运河,穿过睢阳直达扬州,可以凿穿睢阳的王气。
杨广决定上马这样一项浩大的工程,说到底是为了维护统一,实现对国家的有效治理。因为在隋朝之前,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是一致的,都在中原地区,但后来随着对江南的开发,江浙一带的粮食产量超过了黄河流域,经济中心逐渐转移到了江南地区,但政治中心仍在北方。实现大一统后,南北资源的运输成为国家治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粮食和其他物资的运输,显得尤为重要。相比于陆路,水路的优势非常明显,因此杨广才动了这样的心思。
大业元年(605年),这项庞大的工程正式开工。工程分为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是开凿通济渠和邗沟,这一年三月,“征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挖通济渠。通济渠以洛阳为起点,西引洛水等入古黄河;再从板渚(今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东北)引黄河水入汴河,沿经河南开封、商丘折东南皖北至江苏淮阴入淮河,它沟通了洛水、古黄河和淮河。
邗沟是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下令修建的一条运河,因途经邗城而得名。在开凿通济渠的同年,隋炀帝下令征发“淮南民工十余万”,对从淮安到扬州入长江一百七十公里的邗沟进行疏浚治理。充分利用汴渠、邗沟等旧有水道,是此次开凿运河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这样可以在减少大量人力物力的同时,确保工程早日开通。
第二个阶段是开凿永济渠,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下令征集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挖。从洛阳的古黄河北岸,引沁水东流入清河(今卫河),到今天津附近,再经沽水(今白河)和桑干河(今永定河)到涿郡(今北京),“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长约一千一百公里。这个工程同样在三国时魏国所筑的旧渠基础上,利用部分天然河道,沟通了海河和黄河。
第三个阶段是江南河,大业六年(610年)动工,以京口(今江苏镇江)为起点,引长江水经太湖流域至余杭(今浙江杭州),全长八百多里,和前面的工程一样,将前朝开凿留下的运河河道加以疏浚而成。
自此,以洛阳为中心,南到余杭,北至诸郡的千里大运河贯通了!(www.xing528.com)
通过水运比陆运要快捷得多。因此,大运河的开通极大地方便了南北交通,使南粮北运,北物南输,“漕船往来,千里不绝”。到了唐朝,它的功能更为突出。武则天称帝时,洛阳城中的北市一带已是“天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由于船太多,经常会发生交通拥堵,长安元年(701年),武则天下令:“引漕渠,开新潭,以置诸州租船。”毫不夸张地说,大运河成为唐王朝经济的生命线。
到北宋时,定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大运河发挥了更大作用。“唯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天下的财富和宝物,都由汴水运往京城,而汴水正是通济渠的一段。当时有人评价:“今日之势,国依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以漕运为本,漕运以河渠为主。”
到了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政治中心向北移动,忽必烈下令开凿京杭大运河,沟通南北漕运。京杭大运河不再取道洛阳,裁弯取直,从大都南下直达杭州,不过,许多地方还是沿用了隋代大运河的河道。
2014年,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被称为世界上建造时间最早、使用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运河,成为中华民族留给世界的宝贵遗产。大运河的开凿,还促进了沿河城市的繁荣,包括扬州、杭州、洛阳等,这些城市因运河而旺。在强化南北交流的同时,使得中华文化实现了多元和互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杨广开凿大运河算得上是一个壮举。但一直以来,对这件事毁誉参半。持肯定观点的认为,大运河沟通南北,使国家从此有了经济大动脉,唐代的皮日休在《汴水铭》中说:“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同样是他,写过一首《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 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人人都说修造汴河导致隋朝灭亡,可是至今南北通行还要依赖此河。如果没有打造龙舟纵情享乐之事,隋炀帝赫赫功绩几乎可比治水的大禹。
持否定态度的觉得开挖大运河以及杨广的三下江南,给民众带来了极大苦难,甚至觉得隋朝的灭亡和开挖大运河有关,唐朝诗人李敬的一首诗说:“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另一位唐代诗人许浑在《汴河亭》中也写道:“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说杨广穷奢极欲的游乐,导致天下义师蜂起,使得天下最终归唐。
比较而言,明代于慎行的评价较为公允,他说:“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杨广开凿大运河“有功”,在后世确实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又是“不仁”的,因为这是一条“吃人”的河。
开凿大运河动用的人力相当惊人,开通济渠,征集河南、淮北一百多万民工;疏浚邗沟,又用了淮南十多万民工;挖永济渠,征调河北一百多万民工;通江南河,同样征集了数目庞大的人力。除了男丁外,到最后把妇女都征发到工地上干活。而且,当时营建东都的工程同时在施工,所耗费的人力也相当巨大,死了许多人。“僵仆而毙者,十四五焉。每月载死丁,东至城皋,北至河阳,车相望于道。”同样,如此短的时间内挖出这样一条运河,在当时没有现代施工机械的情况下,死亡人数一定非常庞大,至于具体数据,说法不一,有的说死了二十多万,有的说死了一百多万。
大运河竣工后,杨广亲自体验,船走到半路因为水浅而无法前进,杨广问虞世基可有解决之道。虞世基说:“请做铁脚木鹅,长一丈二尺,从河的上游往下游流放,如果木鹅停住不走了,就是水浅的地方。”杨广采纳虞世基的意见,从雍丘至灌口,发现水浅的地方一百二十九处。他竟下令将负责挖掘这一段的官吏和民夫五万人全都捆住手脚活埋在水浅处的岸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