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仁寿宫谜案:背后的细节

仁寿宫谜案:背后的细节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杨广矫诏逮捕了柳述和元岩,把他们关进了大理寺监狱,并调集军队进驻仁寿宫,命令宇文述等控制宫禁,不许任何人出入,彻底切断了仁寿宫和外界的联系。还是要从细节入手,整个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环节是太子杨广按捺不住欲望猥亵宣华夫人,没有这出戏,隋文帝不会暴怒继而想起废太子杨勇,杨广也不会调兵进驻仁寿宫,张衡更不会进入寝殿,一切都会按照正常的程序进行,隋文帝驾崩,太子杨广上位,也就不会有这桩千古谜案。

仁寿宫谜案:背后的细节

杨广的这份担心和不安很快就全然消失,因为隋文帝驾崩了。仁寿四年(604年)七月十三日,在仁寿宫,隋文帝永久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的死成为古代历史的谜案之一,最大的谜团是到底是自然死亡还是被杨广所害,千百年来,众说纷纭,一直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

引发如此大的争议,源头在于不同的史书记载不一样,关于自然死亡, 《隋书·高祖本纪》里说:“甲辰,上以疾甚,卧于仁寿宫,与百僚辞诀,并握手歔欷。丁未,崩于大宝殿,时年六十四。”隋文帝临终前召见文武官员,并与他们握手诀别,君臣都流下了眼泪,场面显得很感伤。

《隋书·何稠传》记述了一个更为感人的场景,隋文帝临终时,把杨广叫到床前,用手抚摸着杨广的脖子嘱咐道:“何稠用心,我付以后事,动静当共平章。”说何稠此人做事很用心,我已经把后事托付给了他,行事应当和他商量。这里有个细节动作——“揽太子颈”,有力地证明了杨坚的爱子之情仍然不减于往日,对这个皇朝的接班人充满了信心和期望。按照这些记载,隋文帝死得安详,也很从容。

但是更多的人相信另外一种说法,便是隋文帝是被杨广所害。同样在《隋书·后妃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初,上寝疾于仁寿宫也,夫人与皇太子同侍疾。平旦出更衣,为太子所逼,夫人拒之得免,归于上所。上怪其神色有异,问其故。夫人泫然曰:‘太子无礼。’上恚曰:‘畜生何足付大事!’”说的是隋文帝自从生病以后,太子杨广与侍疾的宣华夫人打照面的时候就多了。杨广早已对貌美如花的宣华夫人垂涎已久,在她更衣之时,杨广便大胆地去调戏她。宣华夫人惊慌不已,逃到老皇帝身边哭诉,隋文帝怒骂杨广为畜生,随即命元岩、柳述宣废太子杨勇进宫以托后事,杨广知道事情败露,赶紧命太子右庶子张衡弑杀了隋文帝。

《隋书·杨素传》和《资治通鉴》里也有相同的记载,不过多了一些细节。第一个细节是杨广曾手书杨素:“太子虑上有不讳,须预防拟,手自为书,封出问素,素条录事状以报太子。宫人误送上所,上览而大恚。”杨广担心父皇随时有可能驾崩,于是写了一封密信给杨素,商议皇上死后该如何掌控局势。杨素写了封回信,让宫女交给杨广,但中间出了差错,宫女稀里糊涂将密信送到了隋文帝手上。隋文帝看后大怒,自己还没有死,太子和宰相就商量自己死后之事,这说明杨广盼着自己病体不愈,早日死掉。

第二个细节是隋文帝有了废掉杨广的意思后,“杨素闻之,以白太子,矫诏执述、岩,系大理狱;追东宫兵士帖上台宿卫,门禁出入,并取宇文述、郭衍节度……”。杨广矫诏逮捕了柳述和元岩,把他们关进了大理寺监狱,并调集军队进驻仁寿宫,命令宇文述等控制宫禁,不许任何人出入,彻底切断了仁寿宫和外界的联系。

此外,《隋书》和《资治通鉴》都提到了一个关键人物——右庶子张衡,正是在他进入隋文帝的寝宫后,“俄而上崩”。至于张衡做了什么,史书并没有说,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于是各种说法不胫而走,唐初赵毅所著的《大业略记》中说:“帝(杨广)事迫,召左仆射杨素、左庶子张衡进毒药。”马总所写的《通历》中又说:“杨素秘不宣,乃屏左右,令张衡入拉帝,血溅屏风,冤痛之声闻于外,崩。”对隋文帝最后下毒手的正是张衡,不过前者记载是用毒药,后者则说是用凶器将隋文帝杀死。

各种说法都有,搞得后来的司马光不知道哪个是真实的,因此基本上引用了《隋书》中的说法。不过他还写了一句“故中外颇有异论”,表明对这件谜案众说纷纭,并没有定论。

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还是要从细节入手,整个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环节是太子杨广按捺不住欲望猥亵宣华夫人,没有这出戏,隋文帝不会暴怒继而想起废太子杨勇,杨广也不会调兵进驻仁寿宫,张衡更不会进入寝殿,一切都会按照正常的程序进行,隋文帝驾崩,太子杨广上位,也就不会有这桩千古谜案。

所以,核心的问题是杨广是否对宣华夫人做了这样的事。关于这个问题,虽然史书上有记载,但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同样会感到迷雾重重。首先从常理上看,杨广不大可能做这件事,杨广逆袭能成为太子,靠的就是自律,“矫情饰行”二十余年,除萧妃外,不亲近其他女人,这份自制力强大到令人咂舌。何以一时糊涂,在当上皇太子之后,大胆妄为敢动父皇身边的女人,这样做无疑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甚至可能将夺嫡成果毁于一旦。况且隋文帝病入膏肓,将要进入弥留之际,再忍一会儿就可以顺利登基,已经忍了二十多年的杨广,难道连几天都无法忍了吗?史书中将杨广记述得如此轻佻,则其行为前后相悖,于情于理不合。

这出戏的另一个主角宣华夫人陈氏的行为同样不合情理。杨广和宣华夫人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政治上的盟友,据《隋书》记载:“晋王广之在藩也,阴有夺宗之计,规为内助,每致礼焉。进金蛇、金驼等物,以取媚于陈氏。皇太子废立之际,颇有力焉。”晋王杨广想争夺太子之位,于是经常送礼物给宫人们以笼络人心,为己所用。杨广曾送金蛇、金驼等物给陈氏,而陈氏确在皇太子废立之际为杨广出过不少力。照此说来,两人交往,并非初次见面,怎么会搞得杨广荷尔蒙激增?再说,宣华夫人接受杨广礼物,为杨广说话并不是贪财好礼,而是选择站队,为自己的将来做个铺垫,她的靠山是当朝皇帝,但隋文帝年事已高,将来的命运就掌握在杨广手里。(www.xing528.com)

因此,退一万步讲,即使发生了这样的丑事,宣华夫人大概率也不会跑到隋文帝那里告状。史书上说她“性聪慧”,当时的形势是隋文帝奄奄一息,杨广马上要继承大统,满朝文武大多为杨广的人,在这个时候跑去告发,除了将自己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没有任何益处。既然废立太子时她已联手杨广,等杨广顺利登基,宣华夫人就会有新的靠山,于她而言,沉默不语无疑是更佳的选择。为何放着新的靠山不要,而选择和老皇帝一起沉没呢?

更让人生疑的是,后来隋末农民起义,为了体现造反的正义性,将杨广说成是一个罄竹难书的恶棍,并公布了十大罪状。其中并没有说杨广“ 烝母而弑父”,如果杨广有此恶行,如此好的素材怎么会弃而不用?事实上,这种说法从唐朝才开始出现。因为杨广是亡国之君,为了证明唐取代隋的正当性,杨广必须要以前所未有的残暴好色的形象出现,于是一段段有鼻子有眼的风流艳史跃然纸上,其中就包括“烝母弑父”这一段。到了明朝小说演绎得更加厉害,明代袁于令评改的《隋史遗文》中有一章专门题为“恣烝淫太子迷花,躬弑逆杨广篡位”,十分着力地描述了这段艳情。明代另一部署名齐东野人著《隋炀帝艳史》,也对杨广趁父皇卧病之机,调戏后母宣华夫人进行了着力描写。此书第三回题“正储位谋夺太子,侍寝宫调戏宣华”中,更是把杨广说成是个“色中饿鬼”,说:“杨广入宫看见宣华,早已魂销魄散,如何禁得住一腔欲火!不转珠地偷睛细看,见宣华美丽异常,心头欲火如焚,恨不得一碗水将她吞下肚去。”正史、野史、小说的露骨描写,特别是明清小说广泛流传于民间社会,影响非常大,杨广由此被钉到了“弑父淫母”的耻辱柱上。

为了增加故事的完整性,又说杨广事后派使者送一金盒给她,宣华夫人担心杨广送毒药来赐死她,于是不敢打开,结果打开以后竟然是好几枚同心结。宣华夫人不仅没有丢了性命,反而受到了杨广的宠幸,这样一来,杨广从“淫棍”变成了“情种”,而宣华夫人此前的一番折腾显得毫无意义,看上去多少有些荒唐可笑。

如果说这个关键环节站不住脚,由此衍生出的其他事情更加可疑。特别是张衡弑杀隋文帝一事,当时杨广和杨素已经完全控制了局势,隋文帝已经奄奄一息,随时可能死去。张衡进宫不久,隋文帝驾崩,要说也是正常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杨广让张衡杀掉没有任何抵抗能力的父皇,从而让自己背上弑父的罪名,完全是多此一举,实在没有必要。

不过,常有人用张衡后来的遗言佐证他确实做过这桩血案。大业八年(612年),张衡因反对建造汾阳宫和诽谤朝政而被赐死于家中,临死前他大声说道:“我为人做何物事,而望久活!”意为我为世人做了什么好事,还想久活。有人认为张衡肯定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才出此言,而这件事情就是弑杀隋文帝。

不过仔细想想,这样理解过于牵强。如果杨广想要杀人灭口,为何要等到八年以后才动手,就不怕夜长梦多,张衡把秘密说出去吗?何况作为杨广的心腹,张衡为他做了不少事,有些事注定是不能公开的。更重要的是,唐朝建立后,唐高祖李渊认为张衡“死非其罪”,替他平了反,并赐给他“忠”的谥号。如果张衡真的是凶手,作为臣子杀掉皇上,李渊绝对不会给他平反,更不会给他这样一个谥号,毕竟还是要讲基本的政治伦理道德的。

追溯历史,最早记载仁寿宫之变的是两本书。一是唐朝初年赵毅所著的《大业略记》,其中写道:“高祖在仁寿宫,病甚,追帝侍疾,而高祖美人尤嬖幸者,唯陈蔡二人而已。帝乃召蔡于别室,既还,面伤而发乱,高祖问之,蔡泣曰:‘皇太子为非礼。’高祖大怒,……召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等令发诏追庶人勇,即令废立。帝追迫,召左仆射杨素、左庶子张衡进毒药。”这个记述虽然写得绘声绘色,但居然把女主角都搞错了,由宣华夫人变成了容华夫人,不但连受害者是谁都没搞清楚,连隋文帝的发丧日期说得也不对,而这些都属于常识性错误,可信度实在不高。

另一本是唐朝中期马总的《通历》,这样记载:“上有疾,于仁寿殿与百僚辞诀,并握手欷歔。是时唯太子及陈宣华夫人侍疾,太子无礼,宣华诉之。帝怒曰:‘死狗,那可付后事!’遽令召勇,杨素秘不宣,乃屏左右,令张衡入拉帝,血溅屏风,冤痛之声闻于外,崩。”读来感觉更为荒唐。一来在隋文帝与百僚诀别的庄严时刻,身为太子的杨广却跑到别室去非礼宣华夫人。二来隋文帝让杨素去召杨勇,难道已经糊涂到不知杨素和杨广的关系了吗?三来张衡的作案手法非常露骨,居然杀得声闻四野,好像生怕别人不知道。

历史现场或许真如《隋书·高祖本纪》记录的一样,隋文帝走得很安详,没有杨广的强暴未遂,也没有张衡的刀光剑影,一切都是按照正常程序进行。不过,由于杨广弑父的事情流传甚广,尽管疑点重重,似乎已经成为历史定论。由此明朝大学问家李贽说:“仁寿四年,寝疾暴崩,广为之也。”清朝王夫之也说:“杨广之杀君父,杀兄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