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杨秀被罢黜的同一年,隋文帝家里发生了更大的变故,那便是独孤皇后去世了。这一年的八月二十四日,独孤皇后在永安宫与世长辞,活了五十九岁。她与隋文帝做了整整四十五年的夫妻,如果说对隋文帝一生影响最大的人,莫过于这位老妻。
独孤皇后嫁给隋文帝杨坚时只有十四岁,婚后几个月,她的父亲独孤信就被权臣宇文护逼迫自尽,从此家道中落。杨坚因为不肯投靠宇文护,仕途上不得志,甚至一度有生命危险。但是政治上的残酷,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夫妻感情,两人相互依靠和扶持,最终等到了宇文护倒台的一天。
宇文赟登基后,他们的女儿杨丽华成为皇后,但这个女婿对老丈人杨坚猜忌日深,竟然要逼杨丽华自尽。在决定家族命运的关键时刻,又是独孤伽罗只身闯宫,向宇文赟求情,使得事情有了转机,挽救了女儿和家族的命运。宇文赟暴亡后,杨坚对于是否出山犹豫不决时,独孤伽罗派使者向丈夫带话,让杨坚吃了定心丸。
可以说,在杨坚成为隋文帝之前,关键时刻总能看到独孤伽罗的身影,从这个意义上说,她不是一个普通的女子,而是具有非凡勇气和胆识的女政治家。
杨坚登基称帝后,第一时间册立独孤伽罗为皇后,但她并不满足于在后宫生活,而是努力成为隋文帝的贤内助,史书上说:“上(文帝)每临朝,后辄与上方 辇而进,至阁乃止。”每次隋文帝上朝,独孤皇后必与之辇车同行。“候上退朝而同反燕寝,相顾欣然”,等到隋文帝下朝,她早已等候,两人一起回宫。从这些记载看得出,即使做了皇帝,隋文帝也不愿按照礼仪规矩和爱妻分居,他们夫妻像从前一样,同寝共食。帝后像平常夫妇一样常年相顾欣然、同起同居、形影不离,这在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的。史书上明确记载的只有两对,除了隋文帝和独孤皇后,另外一对是明朝时的明孝宗和张皇后。
独孤皇后经常对隋文帝提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使宦官伺上,政有所失,随则匡谏,多所弘益”。对这些意见,隋文帝基本都能采纳,“后每上言及政事,往往意合”,因此,当时将两人尊称为“二圣”,开皇年间的许多政策,独孤皇后都参与其中。所以,隋朝的许多政治决策,其实很难分清到底是隋文帝的主意还是独孤皇后的主意,应该讲,“开皇之治”的军功章中有独孤皇后的一份。
尽管受到隋文帝如此的恩宠和信任,但独孤皇后却非常自律。严以律己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生活节俭,这是隋文帝夫妇共同的优点。《隋书》里记载了一个故事,开皇初年,突厥和隋朝互市,有人出售一筐价值八百万钱的珍珠,有些人劝独孤皇后买下来,独孤皇后说:“非我所须也,当今戎狄屡寇,将士罢劳,未若以八百万分赏有功者。”珍珠并非必需品,如今我们和突厥打仗,将士们都已经非常疲惫,如果国库有八百万钱,不如拿出来犒劳有功的将士。
二是管束外戚。外戚专政是不少王朝垮掉的重要原因,独孤皇后少女时代便父母双亡,隋文帝称帝后,为了弥补独孤皇后内心的遗憾,给予了岳父独孤信家族和岳母崔氏家族很高的礼遇。独孤皇后虽然对娘家人的感情很深,但尺寸却很分明,她对外戚的态度是“贵而不用”,生活上可以给予很多关照,但却不让他们身居高位,染指权力。正是由于独孤皇后严格的管束,隋文帝一朝,几乎没有受到外戚干政的困扰。
有一次,大都督崔长仁犯法当斩,一向执法甚严的隋文帝考虑到崔长仁是皇后娘舅家的表兄弟,想赦免他。独孤皇后闻知,对丈夫说:“国家之事,焉可顾私?”我怎能因亲私之情而置国法于不顾呢?大义灭亲阻止了丈夫的徇私之举,最后“长仁竟坐死”。
独孤皇后虽然经常给隋文帝提建议,贡献自己的政治才华,但是却能始终把握好尺寸,绝不干权乱政。有人为了讨好独孤皇后,上奏说:“根据《周礼》,百官之妻的命妇头衔都应由皇后授予,请求恢复古制。”独孤皇后认为如果这样做,便开了后宫公开参与政务的先河,发展下去,很有可能会发展到干扰朝政的地步,所以她坚决予以拒绝。
隋文帝脾气暴躁易怒,陪在身边的独孤皇后也常常充当他与大臣之间的缓和剂。大理少卿 赵绰正直刚毅,屡次纠正隋文帝违法量刑的错误行为,有人曾诬告赵绰,隋文帝查明真相后,勃然大怒,要将诬告之人问斩。赵绰认为其按律不当死,隋文帝很不高兴,拂袖退往内宫。赵绰追入宫中又谏。恰好独孤皇后在座,她很赏识赵绰的品性,命人赐给他金杯酒,饮完后又把金杯一并赐给了他。隋文帝这时也转怒为喜,接受赵绰意见,同意赦免罪犯死刑,改判革职流放。(www.xing528.com)
按说以独孤皇后这样的表现,堪称“一代贤后”。但在后世中,她却总是以悍妇的形象出现,特别是杀掉了隋文帝所宠爱的尉迟迥的孙女,逼得隋文帝离宫出走,更让独孤皇后背上了千古第一奇妒之名。
独孤皇后这样做,是因为她是“一夫一妻”制的坚定拥护者,即使皇帝也不能例外。事实上,早在两人成亲时,对此就做过约定。隋文帝登上帝位后,两人继续信守彼此的誓言,长年六宫虚设,儿女皆为皇后所生,隋文帝好像对此并不在意,史书上都是对两人恩爱甜蜜夫妻生活的记载,如“帝未登庸,早俪宸极,恩隆好合,始终不渝”“恩礼绸缪,始终不易”“高祖与后相得”“高祖与独孤后甚相爱重”,等等,五十岁的隋文帝曾经得意地宣称自己“旁无姬侍,五子同母”。而且还拒绝吐谷浑进献美女填充后宫的外交示好举动,并且一并禁止隋朝藩国向他进女。
史书中一个无意记录的生活片段,从侧面可以窥见两人的感情,“元德太子昭……三岁时,于玄武门弄石师子,高祖与文献后至其所。高祖适患腰痛,举手凭后。昭因避去,如此者再三。”元德太子杨昭是杨广的嫡长孙,一直生活在隋文帝夫妇身边,这个场景说的是隋文帝腰疼不便时,不假思索地抱着妻子,完全是一种本能的反应。看着祖父祖母这么亲热,守礼的小孙子不好意思回避了三四次。
直到开皇末年,隋文帝和皇后都近花甲之年时,他才动了一点绮念,于是发生了尉迟迥孙女被杀的事件。虽然有这样的风波,但从整体上看,隋文帝和独孤皇后的生活非常和谐,两人互助互爱,相扶相持走过了四十多年。在隋文帝一生风云诡谲的岁月中,独孤皇后始终是他最亲密的爱人、知己、智囊和精神支柱。
另外一件让独孤皇后被吐槽的事情便是改立太子。从后世之人的角度看,这实在是一个大败笔,也是隋朝早亡的关键所在。但放在当时,独孤皇后力主废黜杨勇而改立杨广,并非是一个愚蠢至极的决定。因为杨广无论才干和道德都远胜于杨勇,不仅隋文帝和独孤皇后这样认为,在群臣的眼中杨广也被公认为是最优秀的一位皇子,如果说立贤不立长,杨广无疑是更好的选择。
因此可以说,独孤皇后和隋文帝选择杨广,完全是从巩固江山社稷的出发点来考虑的,而不是一己之私。事实上,杨广登基后,确实做了一些大事,建立了相当的功业,他的失败不是因为荒淫无道,而是好大喜功、用力过猛,想在短时间追求丰功伟业,而完全不顾百姓的死活,最终导致众叛亲离。《隋书》中将独孤皇后力主易储说成“德异鸤鸠,心非均一,擅宠移嫡,倾覆宗社”,好像完全是出于儿女私情,最后导致社稷倾覆,这样的说法有失偏颇,颇有些“事后诸葛亮”的意思。
独孤皇后的去世,对隋文帝的打击相当巨大,但人死不能复生,他能做的就是把葬礼办得更加隆重一些。皇后丧事由尚书左仆射杨素亲自负责。杨素不仅要统筹安排丧葬各项事宜,身为宰相的他居然带着人马日晒雨淋,亲自到荒郊野外为皇后寻找福地。选好地址为皇后建设山陵时,杨素始终坚持在第一线,凡事亲力亲为,连隋文帝都被他感动了。
隋文帝后来在表彰杨素的诏书中称,“杨素经营葬事,勤求吉地,论素此心,事极诚孝,岂与夫平戎定寇比其功业!”杨素为皇后寻访山陵办后事的功劳,比他南征北战平戎定寇的功绩还重要,要知道杨素是平陈统一全国的一支主力,之后又转战江南各地两年多平叛,而且数次出击突厥获得大胜。由此看出,隋文帝对独孤皇后后事的重视程度。
隋文帝为独孤皇后确定的谥号为“献”,根据谥法的解释:聪明睿智曰献、贤德有成曰献、智能翼君曰献,评价很高,准确概括了独孤皇后的一生。同年闰十月,已经六十二岁的他,决定亲自为妻送葬,术士萧吉劝谏和告诫道:“根据阴阳书,皇帝今年送葬对自身是不利的。”晚年迷信的隋文帝却对此置之不理,冒着严寒亲自奔波了数百里把独孤皇后送到泰陵陵园,亲眼看着陪伴了自己四十五年的爱妻下葬,陪着心爱的独孤皇后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一年多后,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隋文帝对负责营建山陵的大臣何稠嘱托道:“汝既曾葬皇后,今我方死,宜好安置。属此何益,但不能忘怀耳。魂其有知,当相见于地下!”你曾经安葬了皇后,如今我也要死了,你同样要用心安置。嘱咐这么多是为什么呢?只是因为忘怀不了皇后啊!如果灵魂真的有知觉,一定要让我们夫妻在黄泉之下团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