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北降突厥,南平江南,在南征北战中,他没有忘记抓国家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除了创建三省六部制,编制《开皇律》、改革地方权力机构等,隋文帝还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终于迎来一个属于他的盛世,历史上称作“开皇之治”。
历史上称得上“之治”的时代并不多,比较有名的是“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相对于这些盛世,“开皇之治”更为难得,因为“文景之治”先后经历了汉高祖、吕后、汉文帝、汉景帝七十多年的时间才取得这样的成就,而“开皇之治”仅仅用了二十年,如果从统一天下算起,只用了十一年。虽然“贞观之治”用时也不算长,但其经济成就无法和“开皇之治”相媲美。
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开皇之治”的奇迹,是因为隋文帝打出了一套“组合拳”,首先在经济上推出了 极有针对性的“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两项举措。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国家的征税系统一直存在严重的漏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诈老诈小,“是时山东尚承齐俗,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即明明是二十多岁的青年,却谎称自己是十三四岁的少年;明明是五十岁的中壮年,却谎称自己是七八十岁的老年,以此来逃避征收。另一个是隐匿户口。当时贵族豪强的势力非常大,不仅占有大量土地,还有不少人口依附他们。这些依附人口不到官府处登记户口,也就不向官府缴税,而是在贵族豪强底下私自登记户口,只向贵族缴纳一定的财税。由此国家能直接掌握的劳动力大为减少,地方豪强占有的人口却增多。有的豪强大族,一户之内有数十家,人数多达数万,搞得国家穷困,但大族豪强却富得流油,严重削弱了中央政府的力量。
针对这个突出问题,“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大索貌阅”应运而生,所谓“大索”,即清点户口,并登记姓名、出生年月和相貌,目的在于搜括隐匿人口;所谓“貌阅”,则是将百姓与户籍上描述的外貌一一核对,目的在于责令官员亲自当面检查年貌形状,以惩治那些企图通过诈老诈小来逃避税收的人。若有胆敢在此中间营私舞弊者,则一律处以流放的重刑。
为了更顺利地推行这项制度,隋文帝下令规定凡出现户口不实的情况,地方官吏里正、保长、党长要被处以流刑。官方还鼓励百姓互相检举,并强令亲属关系远于堂兄弟者,一律析籍分户。这样让隐匿人口变得非常困难。(www.xing528.com)
不过,这项举措虽然效果不错,但治标不治本。高颎认为出现大量人口依附豪强贵族,而不愿意在官府登记,是有深层原因的,说到底是利益在作怪。“人间课输,虽有定分,年常征纳,除注恒多,长吏肆情,文帐出没,复无定簿,难以推校。”中央朝廷对农民征收税赋是有标准的,但到了下面执行时变了味,地方官吏乘机“搭便车”,使得农民缴纳的赋税远远超过账面应交的,因此许多百姓转而投向豪强地主的怀抱。
针对这个问题,高颎推出了“输籍定样”,将百姓的户籍依照既定的样本分成上户、中户、下户,明确规定各级别的户籍应该缴纳多少税收。每户需要承担的租税明明白白,地方官吏不得横征暴敛,向百姓额外增加负担。同时规定上户多缴税,下户少缴税,对于家庭贫苦的人家征收的很少,远低于向地方豪强所缴纳的,农民一算账,觉得还是向国家缴纳更为合算,于是脱离豪强地主,转为朝廷的编户民。
政策虽好,但如何才能落地执行呢?“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巡人,各随便近,五党三党,共为一团,依样定户上下。”规定每年正月五日,由县令集合里正、乡长、党长输籍定样,决定每户的征课。自此以后,赋役根据人口状况由官府统一决定,地方官吏要在这上面做文章就很困难了。效果如何呢?“自是奸无所容矣”。
通过推行“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把大量人口从豪族手里解放出来,极大扩充了国家掌控的人口,增加了国家赋税的收入,打击了豪强地主,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且减轻了民众的赋税负担,可谓一举三得。
开皇初年(581年),隋朝户口仅三百八十万户,到大业五年(609年)增加到八百九十万户。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户口激增了一倍有余。再加上实行均田制,“自诸王以下,至于都督,皆给永业田,各有差。多者至一百顷,少者至四十亩。其丁男、中男永业露田,皆遵后齐之制。并课树以桑榆及枣。其园宅,率三口给一亩,奴婢则五口给一亩……京官又给职分田。一品者给田五顷,每品以五十亩为差……至九品为一顷。外官亦各有职分田。又给公廨田,以供公用”。几项政策结合在一起,产生了聚合效应,使得虽然实行轻徭薄赋,但国家税收却越来越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