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派遣太仆元晖西出伊吾(今新疆哈密),拜访达头可汗,特 赐狼头纛,就是用狼头作标志的大旗。突厥以狼为图腾,隋文帝赐狼头纛给达头可汗,表达敬意的同时,暗示着愿意支持达头可汗成为突厥的大可汗。与此同时,又令长孙晟东出黄龙道,携带大量钱财,赐予奚、霫、契丹等部族,让他们当向导,到达突利可汗处罗侯的住处,说服他内附隋朝。为了使离间计成功,在达头可汗派使者回访时,隋文帝故意将其使者处在沙钵略可汗的使者之上,沙钵略可汗与达头可汗之间果然发生猜疑。如此一系列操作,使得突厥内部受到分化,“反间既行,果相猜贰”,沙钵略可汗变得孤立起来。
时机逐渐成熟,开皇三年(583年)四月,突厥再次大举入侵隋朝,隋文帝命卫王杨爽、河间王杨弘、上柱国豆卢勤、秦州总管窦荣定等八人为行军元帅,率军分八路反击突厥。他下诏阐明了出兵的理由,表达了几个意思:一是过去北周、北齐相互对立,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只能与突厥搞好关系。二是如今隋朝建立,不能再继续向其进贡,把节省下来的钱转赐将士和百姓。三是突厥不知好歹,倾巢而出,大肆攻击北部边疆,为了保家卫国,必须予以反击,这叫作不作死就不会死。四是此次出兵不单单是讨伐,更重要的是给突厥人一个大大的教训,要让突厥“不敢南望,永服威刑”,彻底把他们打服。五是此次作战原则是投降的一律收容,抵抗的一律处死,而且不要深入突厥腹地,力求速战速决。
第一场遭遇战发生在杨爽和沙钵略之间,双方在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遭遇,杨爽听从手下将领建议,趁突厥军队立足未稳,发动了“闪电战”,突厥军大败,沙钵略可汗丢盔卸甲,士兵死伤大半。
第二场大胜来自于窦荣定,他率军在高越原(今甘肃民勤西北)和阿波可汗相遇,此战涌现出一个能征善战的将才——史万岁。
史万岁是个奇人,父亲史静任北周沧州刺史,他年轻时就擅长骑马射箭,勇猛凶悍,敏捷如飞,并且喜读兵书,还精通占卜。他十五岁那年,随父亲参加了北周、北齐间的邙山大战,他登高观察战场形势,料定北周军将败,并令左右换装离去。不久,北周军果然大败,父亲史静因此对他的战场感知力感到十分惊奇。后来,他跟随梁士彦参加了征讨尉迟迥的战斗,表现得非常英勇,平叛后晋升为大将军。
隋朝建立后,大将尔朱起兵造反,兵败被杀。史万岁因此受到牵连,军职被一撸到底,发配到敦煌,成为一个戍边的劳改犯。从将军到罪犯,可谓从天堂滑到了地狱。但史万岁并没有自暴自弃,当时敦煌戍边的头目非常勇猛,常常单独一人骑马深入突厥部落中,掠夺羊马,总有收获。突厥无论多少人,没有敢抵挡他的。因此戍主颇自负,看到史万岁不顺眼,经常辱骂他。
史万岁表示论骑射自己也不差,戍主令其驰射,看他果然很有功底,史万岁请求骑马带弓,深入突厥中掠夺羊马,很快抢获大批牲畜回营。从此,戍主对他刮目相看,两人经常同行,深入突厥境内数百里,名振边关。
窦荣定率军到达高越原,与阿波可汗的队伍交战几次,虽有胜绩,但很难彻底消灭对方。此地地处沙漠地带,饮水成了很大问题,士兵们只好刺马饮血当水,军中开始蔓延疾病,情况非常危急。就在此时,史万岁自投军门,请求立功赎罪。窦荣定早就听说他骁勇无比,于是想出一条计策,窦荣定派人向突厥提出:“士兵有什么罪过,何必让他们互相残杀呢?只在两军中各选一位勇士决斗比个胜负吧!”
阿波可汗觉得自己手下的勇士更厉害、胜算更大,于是不假思索便答应了。他派出营中第一猛将,而窦荣定派出的便是史万岁,本来以为这是势均力敌的对决,双方将士等着看一场精彩大戏,但还没搞清楚怎么回事,突厥猛将的头颅已经被史万岁砍了下来。“突厥大惊,不敢复战,遂引军而去。”史万岁一战成名,将功补过,不仅被免除了原有的罪罚,而且连升数级,被授上仪同,兼车骑将军。
史万岁的神勇表现,不仅让突厥军队不敢再战,也给了在窦荣定军中担任偏将的长孙晟离间阿波可汗绝佳的机会,他派人对阿波可汗说:“摄图(沙钵略可汗)每次来打仗,都获得很大的胜利。你才到内地,就被打败。这是突厥人的耻辱,难道你心里不惭愧吗?而且摄图与你的兵力本来差不多。如今摄图天天取胜,被众人推崇,你出师不利,为国家带来耻辱。摄图肯定会把罪过归结到你头上,完成他长久以来隐藏的阴谋,消灭你这一支。请你好好想一想,你能对付得了他吗?”
长孙晟说这些话很有针对性,因为他知道阿波可汗和沙钵略可汗素来不和,因为阿波可汗原本是他钵可汗最中意的继承人,但由于他母亲出身低贱,所以大可汗的位置被沙钵略抢了去。
阿波可汗觉得长孙晟说得有理,于是派使者来隋军大营接洽,长孙晟对使者说:“现在,达头已与我大隋联合,但摄图却拿他没办法。你家可汗何不依附大隋天子,连结达头,互相联合,成为一个强大的集团?这是万全之计。何必损兵折将,自讨苦吃,屈服于摄图,受他的凌辱和杀戮呢?”长孙晟的一席话使得阿波可汗如醍醐灌顶,全盘接受长孙晟的建议,派使者到大兴城觐见隋文帝,表达臣服之意。(www.xing528.com)
再说沙钵略可汗,他被杨爽击败后,只能向沙漠败退,途中听闻阿波可汗暗通隋朝,勃然大怒,率部袭击北方王庭,俘虏阿波可汗的部众,并杀死阿波可汗的母亲。搞得阿波可汗无家可归,只能向西投奔达头可汗。
达头可汗和沙钵略可汗一直有矛盾,于是借兵十余万给阿波可汗,痛击了沙钵略可汗,不仅收复了故地,而且屡战屡胜。沙钵略可汗在隋朝和阿波可汗的双重打击下,由强变弱,失去了还手之力,只能狼狈向东逃窜,突厥正式分为东、西两大集团,这对于隋朝抗击突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长孙晟所提出的内部分化突厥的想法终于变成了现实,几位可汗相互厮杀,都派出使者请求隋朝支持,隋文帝可以坐山观虎斗,收取渔翁之利。
曾经不可一世的沙钵略可汗不得不低头,派人向隋朝求和。当年力主出兵为自己报仇的千金公主,竟然主动请求改姓杨,做杨坚的女儿,这样的变化简直是天翻地覆。柏杨先生对此评价道:“千金公主宇文女士跟杨坚之间有灭族仇恨,竟然委曲求全,认贼作父。杨坚改封她为大义公主,应指的是大义灭亲。大义竟然如此颠倒,也只有政治上才会出现。千金公主这个巨大改变,我们可以体会她锥心的痛苦,形势比人强,可悲!”
这还不算什么,沙钵略给隋文帝写的信更为肉麻:“你是我妻子的父亲,也就是我的岳父。我是你女儿的丈夫,也等于是你的儿子。两国的风俗习惯虽然不同,但情义却是一样的。自今以后,子子孙孙,乃至千秋万代,亲上加亲,永不开战。”
既然沙钵略可汗如此低三下四,隋文帝顺水推舟,接受了他的请求。隋文帝并没有想彻底消灭沙钵略,因为留着他,突厥内部会保持平衡,还会陷入分裂局面,这对隋朝无疑是最为有利的。
隋文帝派遣尚书左仆射虞庆则出使突厥汗国,并让突厥外交专家长孙晟作为副使。他们到达突厥后,没想到沙钵略可汗又摆起了威风,不仅炫耀军威和财物,在接诏书时还以身体不适为由不行跪拜之礼,并且告诉虞庆则,从自己上辈开始,就不再下跪行礼。
虞庆则非常生气,斥责沙钵略可汗。千金公主此时站出来威胁说:“可汗豺狼性,过与争,将啮人。”沙钵略可汗是财狼的性格,如果胆敢冒犯,什么事都可能做得出来,双方针锋相对,局面陷入了僵持。
长孙晟看不下去,对沙钵略可汗说:“可汗和大隋皇帝都是天子,您不起身,能说得过去。但您夫人是隋朝皇帝的女儿,可汗就是大隋的女婿,为什么如此无礼不尊敬岳父呢?”这席话搞得沙钵略可汗无言以对,只得说:“岳父还是要拜的,我就拜吧。”
第二年,沙钵略可汗正式向隋朝请和称藩,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大隋皇帝,真皇帝也。”就这样,通过软硬兼施,隋朝北部边患基本消除,为此后隋军南下灭陈,一统天下解除了后顾之忧。对于一个建立不到三年,且还没有实现完全统一的王朝而言,战胜不可一世的头号强敌突厥,可以说是一个不小的奇迹。
隋朝由守转攻,最终笑到最后,关键在于隋文帝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听从长孙晟的建议,利用突厥内部矛盾进行分化瓦解,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如果突厥是铁板一块,想必隋朝很难撼动它。打败突厥展示了这个新王朝的崭新气象,也是隋文帝带领隋朝走向鼎盛的开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