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大兴呢?隋文帝认为重点在内政上。虽然篡位成功,控制了朝局,但从长远看,要想实现长治久安,关键还在于人心向背。如何能得到民心,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减轻百姓负担。
在这一点上,苏威和隋文帝想到了一起。苏威的父亲苏绰曾担任西魏的度支尚书,是打理国家财政的行家里手,宇文泰时期的经济政策和赋税制度都是苏绰操盘设计的。不过,苏绰对自己制定的政策并不满意,觉得百姓的负担还是很重,但这又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西魏底子薄,又要四处征战,特别是接连和东魏发生大战,如果没有较重的赋税作为保障,西魏根本无法支持,想必早就垮台了。苏绰对此心里很清楚,所以感叹道:“今所为者,正如张弓,非平世法也。后之君子,谁能弛乎?”我所做的事,就如同拉满了弓弦,不是平常时代的法令制度,后世的君子,谁能让这张弓稍微放松点呢?
苏威深深记住了这句话,决心成为父亲所说的“后世君子”,于是他向隋文帝建议“奏减赋役,务从轻典”,具体做法是:“初令民二十一成丁,减役者每岁十二番为二十日役,减调绢一匹为二丈。周末榷酒坊、盐池、盐井,至是皆罢之。”这里面包含四项惠民措施:一是将成丁的年龄提高了三岁。成丁就是成年,意味着可以分得田地,同时意味着开始要缴纳赋税,提供劳役。父亲苏绰制定的政策规定成丁的年龄是十五岁,后来北周上调了三岁,到了十八岁,这次又上调三岁,大幅减轻了百姓负担。二是向国家提供的无偿劳役从每年一个月减少到二十天,减少了三分之一,使百姓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忙于自己的生计。三是向国家缴纳的纺织品数量由一匹变为了两丈,一下子减少了一半。四是免除酒税和盐税,这对于从事工商业者来说是个重大利好。
隋文帝对苏威的建议全部采纳,这些与民让利的政策自然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其实并不关心皇帝是姓宇文还是姓杨,他们只想过上好日子。因此这一系列扶助民生的举措出台后,这个新生王朝很快便得到了百姓的拥护。
隋文帝就此更加重用苏威,让他和高颎一道掌控朝政。在新的岗位上,苏威发挥了更加积极的作用。他看到宫中的帷帐都是用白银制作的钩子,觉得实在太奢侈了,于是规劝隋文帝要讲究节俭,还讲了历史上不少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搞得隋文帝脸色都变了,下令将银钩都换成铁钩。
虽然苏威生性谨慎,但或许是因为受到恩宠,胆子变得大了起来。有一次,有位官员不知何事得罪了隋文帝,隋文帝大怒下令杀他。苏威觉得杀掉此人于法无据,于是进宫进谏,当时隋文帝正在气头上,根本听不进去,说什么都不同意放了他。苏威见状居然用身体挡在了隋文帝前面,隋文帝绕了过去,苏威又站在其前面,搞得隋文帝非常生气,拂袖回到宫里。过了一会儿,他冷静了下来,觉得苏威做得对,于是出来对苏威说:“公能若是,吾无忧矣。”你能够这样做,我就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了。
隋文帝觉得对苏威没有看走眼,此人不仅有大局观,非常善于搞经济,还敢于直言,能够让自己不做错事。于是,更加重用他,不久任命苏威兼任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再加上原来的纳言和度支尚书,居然一人身兼五个要职。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终于有人看不惯了!(www.xing528.com)
御史梁毗上书弹劾苏威,理由是他身兼多职,贪念权力,丝毫没有举贤替代自己的意思。言外之意是苏威应该谦逊一些,主动将兼任的职务让与别人。梁毗的这个由头完全站不住脚,因为这些职务是隋文帝加封的,又不是苏威主动索要的。
隋文帝觉得必须站出来表明态度,他诘问梁毗道:“苏威从早到晚兢兢业业,胸怀远大志向,虽然举荐贤能方面有欠缺,但怎能如此急迫地逼他呢?”转而对群臣说:“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杨素才辩无双,至若斟酌古今,助我宣化,非威之匹也。”苏威不遇上我,没法说出他想说的话;我得不到苏威,怎么能推行我的政策?杨素辩论口才天下无双,但如果要参照古今,帮我教化百姓,就不能与苏威相比了。又说:“苏威若逢乱世,南山四 皓,岂易屈哉!”这里的南山四皓是汉初的四位奇人,连汉高祖刘邦请他们出山,都不为所动。就是说苏威如果遇上乱世,一定会像南山四皓一样,哪里能轻易请得动他。
隋文帝对苏威评价太高了,史书上说“其见重如此”,为了打消群臣的疑虑,有些将苏威捧上天的嫌疑,朝中第一人高颎很聪明,见到如此情形,觉得应该主动让位,让苏威接替自己坐朝臣的第一把交椅。
隋文帝面对高颎的请求,处理得很巧妙,他先是同意解除高颎仆射一职,不过这样做并非真的让苏威代替,而是为了成就高颎让贤的美名。几天后,隋文帝说:“苏威在前朝隐居山里,全靠高颎举荐。我听说举荐贤能的人应该得到最高的奖赏,朕怎能让他辞去官职呢?”因此下诏让高颎官复原职。
隋文帝在宠信苏威时,同时注意不冷落高颎。高颎时常在朝堂北边的一棵槐树下处理公务,由于槐树碍事,主事要砍伐,隋文帝下令不能砍,原因只有一个,那便是高颎喜欢在树下办公,必须为他留着。
如此一来,隋文帝做到一碗水端平,不仅没有引发两位重臣之间的倾轧,反而使得两人同心协力为他效命。隋文帝注重发挥他们的所长,朝中大事无不与他们商量后再实施,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下,隋朝呈现出一种崭新的气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