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室内设计中应用绿色生态,促进可持续发展

室内设计中应用绿色生态,促进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赫克尔在学术界最早提出关于生态学的概念,赫克尔是一位动物学家,所以他认为的生态学就是动物和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应当指出,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人类活动干扰对环境与资源造成的极大压力,人类迫切需要掌握生态学理论来调整人与自然、资源以及环境的关系,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几大问题都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室内设计中应用绿色生态,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学概念

“生态学”(Ökologie)一词是1866年由勒特(Reiter)合并两个希腊词—Οικοθ(房屋、住所)和Λογοθ(学科)构成。生态学(Ecology),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6年定义的一个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目前已经发展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最开始接触生态学的概念,人们心中的固有印象就是建设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或者是在周围的环境空间里多进行绿化,营造一种舒心和宜人的状态。这种固有印象确实是生态学分支的一个概念,但是现在生态学这个概念所研究的重点就是整个大环境中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它的侧重点在相互关系方面。所谓相互关系,指的就是各个因素之间从无到有,共同促进相互产生,彼此互相补充、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一个状态。在这个状态之中,各个因素不管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都在彼此交流,和谐共生。这个环境空间中包含着大千世界中的各个因素,人类自身也是世界中现存因素的一个小分支,所以生态学概念中跟人类生活最为密切相关的就是,提倡人们要正确地认识自然,维护健康和谐不被受到破坏的生态也就是在维护我们自身的生活不受到污染,提倡无论自然或生态都可以和谐相处。

从专业的角度来说,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生物的生存、活动、繁殖需要一定的空间、物质与能量。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对周围环境某些物理条件和化学成分,如空气、光照、水分、热量和无机盐类等的特殊需要。各种生物所需要的物质、能量以及它们所适应的理化条件是不同的,这种特性称为物种的生态特性。

早在20世纪,随着科学家开始接触生态学的概念,在对其深入了解之后,对生态学这个在人们初期印象中,相对笼统理念的相关探索也越来越深入,生态学开始作为新兴的专业,进入整个教育和科学领域的历史舞台,并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和了解。此后,生态学的概念广为人知,人们开始把生态学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的各个方面,以此来解释社会中的各种问题。

前面提到了生态学概念中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这个关系的理解最早来源于德国科学家赫克尔的理论观点。赫克尔在学术界最早提出关于生态学的概念,赫克尔是一位动物学家,所以他认为的生态学就是动物和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是动物和其他动物之间、动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关系。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的:同种个体之间有互助有竞争,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相生相克关系。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改造环境,环境反过来又影响人类。

应当指出,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人类活动干扰对环境与资源造成的极大压力,人类迫切需要掌握生态学理论来调整人与自然、资源以及环境的关系,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多样化,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近代生态学研究的范围,除生物个体、种群和生物群落外,已扩大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复合系统。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几大问题都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除了赫克尔,其他科学家和学者对生态概念也做了自己独特的解释。比如,按照生态学家奥德姆(E.P.Odum)的意见,现代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甚至于“把生态学定义为研究自然界的构造和功能的科学”。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是一个具有自组织功能的稳定的复杂系统。生态系统的复杂性(complexity)已经引起生态学家的高度重视,所谓“通常是超越了人类大脑所能理解的范围”(蔡晓明,2002),关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理论的研究(Jorgensen,1992)和生物多样性研究(Schulz,1993)代表了现代生态学的研究方向。

在著名教育学家钟启泉所著的《课程设计》一书中,重点说明了他所认为的生态观是用来指导人本身和他所处的一切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种思维模式,更是用这种模式来指导实践的办法。这个方法论解决的是所有的事物和它所伴随的现象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人类、环境空间和其他存在的生物之间不只是互相影响的,他们中还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的顺利发展在很大可能性上也会促进其他因素的发展;而当一方处于不利条件时,另一方的存在条件也会受到很大的威胁,他们各方面之间是一种矛盾的辩证统一关系。

虞永平则在所著的《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一书中,对生态学做了这样的阐释:生态学,原指研究生命体与其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学问(生态学家在研究中发现,生命体之间以及生命体与无机世界之间,存在着一种极其复杂的相互关联)。但发展到今天,它已经越出生态学学科的界限,成为人们观察世界和发现世界的一种世界观。所谓生态世界观,是一种以万物相联系的视角看待世界的方式。在这个世界上,即使是严重对立的两方,如阴和阳、水与火等,也有着互益互补的可能。目前,人类遇到的众多问题,如环境、战争、科学、教育、经济等方面的问题,假如以生态世界观对待,都将得到良性的解决。

同时,有学者对生态系统以及生态观做出了相关界定。有的学者认为,现代生态学的中心概念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巴克认为由多个相互依赖的行为情境构成的系统实际上也是一种多层次、有结构的生态系统。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奥德姆更是提出,生态学是人和环境的整体性的科学,是研究有机体或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关系的科学。T.H.Odum在《系统生态学》第二十七章总结:“系统的统一中对于各种生态系统的共同性质进行了宝贵的探索。”他说:“每个系统都有相似的设计,而差别主要在于时空范围上。”为了建立生态系统的统一模型,T.H.Odum做了大量的工作,他指出:“人类的重大理论知识只有很少一部分被统一起来。是哪些类型的波动使功率最大化?什么样的系统设计可以从不同质量和不同频率的能量流结合上加以预测?什么样的微模型总结了地球及其大气圈和海洋的生物地理化?……什么样的微模型可以发展成在机制上是真实的,并在作用上是正确的?关于自然的控制环路的知识能够容许人类进行生物圈中生态系统的低能量的灵敏的管理吗?”T.H.Odum的这段话提出了非常重大的问题,他反映了人类理性的伟大抱负。但是,统一模型的有效性和通用性是必须解决的问题。T.H.Odum最后说:“一般系统的统一是否会促进各专业之间及抽象与真实之间的交流?突出的巨大挑战是用系统模型来理解我们生物圈中的脉冲变化和人类所能起到的作用。这个使命是值得我们全力以赴的。”

钟启泉在课程设计中提到,生态观是一种方法论体系,是人们处理自身与外部环境相互关系的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它强调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有一种基本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在研究人与自然关系时,人、生物、环境三者之间必然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其中任何一方发生危机都将威胁他方的生存。生态观强调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既斗争又统一,呈现出一种动态的运动过程,从而平衡生态系统各要素的关系,维持生态系统持续发展。

综上有关生态学、生态系统以及生态观的阐释,可以得出,生态学虽然是一门学科,但在人文研究领域,更多的是一种研究的方法论、一种研究的角度。用生态学进行研究时不能割裂地看待某种事物所呈现的现象,不能把它们孤立开来,而无视其他方面在这个事情中所做的努力。我们要坚持用整体的角度来分析发现的问题,这种意识可以用来指导后面所提出的设计实践应用。在进行设计研究的时候,要把握生态理念设计这个切入点,有意识地把设计理念中考虑的各个设计因素置于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中,让这个系统中的设计存在因素都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本书所提到的生态学就是一种观念和立场,生态观强调系统论的研究方法,强调的是一种整体的分析视角,从总体上把握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人、生物和环境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我们认为万物都是互相联系、互利共生的,同处于一个生态系统的各生态因子处于不断发展的和谐状态。因此,我们在研究任意一方时都不要忽略另外一方所起的作用。

(二)生态学的基本内容与分类

按所研究的生物类别分有:微生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等。

按生物系统的结构层次分有: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等。

按生物栖居的环境类别分有:陆地生态学和水域生态学。前者又可分为森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荒漠生态学、土壤生态学等,后者可分为海洋生态学、湖沼生态学、流域生态学等。还有更细的划分,如:植物根际生态学、肠道生态学等。

生态学与非生命科学相结合的有: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地理生态学、经济生态学、生态经济学、森林生态会计等;与生命科学其他分支相结合的有:生理生态学、行为生态学、遗传生态学、进化生态学、古生态学等。

应用性分支学科有:农业生态学、医学生态学、工业资源生态学、环境保护生态学、环境生态学、生态保育学、生态信息学、城市生态学、生态系统服务、室外空间生态学等。

(三)生态学的发展阶段

生态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萌芽期、形成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

1.萌芽期

古人在长期的农牧渔猎生产中积累了朴素的生态学知识,诸如作物生长与季节气候及土壤水分的关系、常见动物的物候习性等。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是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时期。如公元前4世纪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粗略描述动物不同类型的栖居地,还按动物活动的环境类型将其分为陆栖和水栖两类,按其食性分为肉食、草食、杂食和特殊食性等类。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公元前3世纪的雅典学派首领赛奥夫拉斯图斯在其《植物地理学》著作中已提出类似今日植物群落的概念。

关于生态学的知识,最原始的人类在进行渔猎生活中,就积累着生物的习性和生态特征的有关生态学知识,只不过没有形成系统的、成文的科学而已。直到目前,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获得的动植物生活习性方面的知识,依然是生态学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作为有文字记载的生态学思想萌芽,在我国和希腊古代著作和歌谣中都有许多反映。我国的《诗经》中就记载着一些动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维鹊有巢,维鸠居之”,说的是鸠巢的寄生现象。《尔雅》一书中就有草、木两章,记载了200多种植物的形态和生态环境。古希腊的安比杜列斯(Empedocles)就注意到植物营养与环境的关系,而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及其学生都描述了动植物的不同生态类型,如分水栖和陆栖,肉食、食草、杂食等。

公元几世纪出现的介绍农牧渔猎知识的专著,如古罗马公元1世纪老普林尼的《博物志》、公元6世纪中国农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等均记述了素朴的生态学观点。

2.形成期

15世纪以后,许多科学家通过科学考察积累了不少宏观生态学资料。曾被推举为第一个现代化学家的Boyle在1670年发表了低气压对动物效应的试验,标志着动物生理生态学的开端。1735年法国昆虫学家Reaumur在《昆虫学》著作中,记述了许多昆虫生态学资料,他也是研究积温与昆虫发育的先驱。

19世纪,生态学进一步发展。一方面是由于农牧业的发展促使人们开展了环境因子对作物和家畜生理影响的实验研究。例如,在这一时期中确定了5℃为一般植物的发育起点温度,绘制了动物的温度发育曲线,提出了用光照时间与平均温度的乘积作为比较光化作用的“光时度”指标以及植物营养的最低量律和光谱结构对于动植物发育的效应等。

另一方面,马尔萨斯于1798年发表的《人口论》一书造成了广泛的影响。费尔许尔斯特1833年以其著名的逻辑斯谛曲线描述人口增长速度人口密度的关系,把数学分析方法引入生态学。19世纪后期开展的对植物群落的定量描述也已经以统计学原理为基础。1851年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自然选择学说,强调生物进化是生物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引起了人们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重视,更促进了生态学的发展。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人类所关心的农业、渔猎和直接与人类健康有关的环境卫生等问题,推动了农业生态学、野生动物种群生态学和媒介昆虫传病行为的研究。由于当时组织的远洋考察都重视对生物资源的调查,从而也丰富了水生生物学和水域生态学的内容。(www.xing528.com)

1855年Al.de Candolle将积温引入植物生态学,为现代积温理论打下了基础。1807年德国植物学家A.Humboldt在《植物地理学知识》一书中,提出植物群落、群落外貌等概念,并结合气候和地理因子描述了物种的分布规律。1859年法国的Saint Hilaire首创ethology一词,以表示有机体及其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科学,但后来一般将此词作为动物行为学的名词。直到1869年,Haeckel首次提出生态学的定义。植物学家Frederic Clements和Henry Gleason发现了植物群落之间存在的巧妙联系,这是早期的生态学启蒙。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Ernst Heinrich Haeckel)初次把生态学定义为“研究动物与其有机及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特别是动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有益和有害关系,从此揭开了生态学发展的序幕。1877年德国的Mobius 创立生物群落(biocoenose)概念。1885年,H.Reiter的《外貌总论》中出现生态学一词。而它最开始作为科学性质的专有名词名词出现是在19世纪80年代,一位生活在德国的著名科学家E.Heackel的所做研究并著书的《普通生物形态学》一书中,他认为生态学这个理念探索的是动植物与所在的地域空间之间关系的科学,也就是说生态学在最初阶段的探究范畴是动植物。1890年Merriam首创生命带(life zone)假说。1896年Schroter始创个体生态学(autoecology)和群体生态学(synecology)两个生态学概念。此后,1895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Warming的《植物分布学》(1909年经作者本人改写,易名为《植物生态学》)和1898年德国波恩大学Schimper的《植物地理学》两部划时代著作,全面总结了19世纪末以前植物生态学的研究成就,标志着植物生态学已作为一门生物科学独立分支而诞生。至于在动物生态学领域,Adams(1913)的《动物生态学的研究指南》,Elton(1927)的《动物生态学》,Schelford的《实验室和野外生态学》(1929)和《生物生态学》(1939),Chapman(1931)的以昆虫为重点的《动物生态学》, Bodenheimer(1938)的《动物生态学问题》等教科书和专著,为动物生态学的建立和发展为独立的生物学分支做出了重要贡献。1935年,英国的Tansley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之后,美国的年轻学者Lindeman在对Mondota湖生态系统详细考察之后提出了生态金字塔能量转换的“十分之一定律”。由此,生态学成为一门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的比较完整和独立的学科。我国费鸿年(1937)的《动物生态学纲要》也在此时期出版,是我国第一部动物生态学著作。苏联的首部《动物生态学基础》也于1945年由Kaшкapoв完成并出版。但直到Allee,Emerson等合写的极为广泛的《动物生态学》原理于1949年出版时,动物生态学才被认为进入成熟期。由此可见,植物生态学的成熟大致比动物生态学要早半个世纪,并且自19世纪初到中叶,植物生态学和动物生态学是平行和相对独立发展的时期。植物生态学以植物群落学研究为主流,动物生态学则以种群生态学为主流。18世纪初,现代生态学的轮廓开始出现。如雷奥米尔的6卷昆虫学著作中就有许多昆虫生态学方面的记述。瑞典博物学家林奈首先把物候学、生态学和地理学观点结合起来,综合描述外界环境条件对动物和植物的影响。法国博物学家布丰强调生物变异基于环境的影响。德国植物地理学家洪堡创造性地结合气候与地理因子的影响来描述物种的分布规律。

到20世纪30年代,已有不少生态学著作和教科书阐述了一些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论点,如食物链、生态位、生物量、生态系统等。至此,生态学已基本成为具有特定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的独立学科。

3.发展期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生态学吸收了数学、物理、化学工程技术科学的研究成果,向精确定量方向前进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数理化方法、精密灵敏的仪器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使生态学工作者有可能更广泛、更深入地探索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物质基础,对复杂的生态现象进行定量分析;整体概念的发展,产生出系统生态学等若干新分支,初步建立了生态学理论体系。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是生态学蓬勃发展的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的经济和科学技术获得史无前例的飞速发展,既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进步和幸福,也带来了环境、人口、资源和全球性变化等关系到人类自身生存的重大问题。这些是促进生态学大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而近代的数学、物理、化学和工程技术向生态学的渗透,尤其是电子计算机、高精度的分析测定技术、高分辨率的遥感仪器和地理信息系统等高精技术为生态学发展准备了条件。

生态学已经创立了自己独立研究的理论主体,即从生物个体与环境直接影响的小环境到生态系统不同层级的有机体与环境关系的理论。它们的研究方法经过描述—实验—物质定量三个过程。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概念和方法的引入,促进了生态学理论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形成了系统生态学而成为系统生物学的第一个分支学科。如今,由于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紧密相关而产生了多个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如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等。其后,有些博物学家认为生态学与普通博物学不同,具有定量的和动态的特点,他们把生态学视为博物学的理论科学;持生理学观点的生态学家认为生态学是普通生理学的分支,它与一般器官系统生理学不同,侧重在整体水平上探讨生命过程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从事植物群落和动物行为工作的学者分别把生态学理解为生物群落的科学和环境条件影响下的动物行为科学;侧重进化观点的学者则把生态学解释为研究环境与生物进化关系的科学。

后来,在生态学定义中又增加了生态系统的观点,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归纳为物质流动及能量交换。20世纪70年代以来,则进一步概括为物质流、能量流及信息流。

由于世界上的生态系统大都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社会经济生产系统与生态系统相互交织,实际形成了庞大的复合系统。随着社会经济和现代工业化的高速度发展,自然资源、人口、粮食和环境等一系列影响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科学依据和有效措施,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制定了“国际生物计划”(IBP),对陆地和水域生物群系进行生态学研究。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继IBP之后,设立了人与生物圈(MAB)国际组织,制定“人与生物圈”规划,组织各参加国开展森林、草原、海洋、湖泊等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关系,以及农业、城市、污染等有关的科学研究。许多国家都设立了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研究机构。

我国学术界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对于生态学这个概念探索的开始时间比较落后。相反地,德国对于生态教育和环境的研究发展比较丰富,为了促进这个领域研究成果的发展,我国借鉴了德国的研究经验,发扬优点总结教训,并结合本国特色,开始了对生态理念的教育研究,并且形成了较好的理论研究基础。但是我国对生态学的研究大部分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上,而且因为开始研究的时间落后于其他国家,所以研究深度和广度方面还不是很成熟,相对来说,我国台湾对于生态学的理论发展深度比较成熟。

在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台湾教育行政部门首先提出了把教育和生态学相结合的观点,并提出要求在台湾的各个大学中增加这个新兴课程,提高教育质量。台湾的各个高校和学者们都对这个提议表示赞同,其中著名的学者方炳林教授,在这个提议的鼓励下首先开始探索关于台湾教育系统的生态学研究,他的观点从“社会、生态教育、生态文化教育”方面出发,但基于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研究被迫放弃。在20世纪80年代,台湾师范大学的贾锐教授重新开始了这项课题的研究,同时根据台湾具体的教育情况,因地制宜地提出了针对不同问题相对应的解决办法。

4.发展趋势

和许多自然科学一样,生态学的发展趋势是:由定性研究趋向定量研究,由静态描述趋向动态分析;逐渐向多层次的综合研究发展;与其他某些学科的交叉研究日益显著。

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来看,生态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汇点;在方法学方面,研究环境因素的作用机制离不开生理学方法,离不开物理学和化学技术,而且群体调查和系统分析更离不开数学的方法和技术;在理论方面,生态系统的代谢和自稳态等概念基本是引自生理学,而由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则可说是由物理学、化学、生理学、生态学和社会经济学等共同发展出的研究体系。

现代生态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如下。

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是生态学发展的主流。国际生物学计划(IBP,1964—1974)有97个国家参加,包括陆地生产力、淡水生产力、海洋生产力、资源利用和管理等7个领域的生物科学中空前浩大的计划,其中心是全球主要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物生产力研究。IBP先后出版35本手册和一套全球主要生态系统丛书。以后,被1972年开始的更具有实践意义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所替代。以生态系统为中心的特点也反映在生态学教科书上。E.Odum的《生态学基础》(1983改名为Basic Ecology),开创以生态系统为骨干的体系。以后,分别讨论植物生态学和动物生态学的教材就很少了。Harper(1977)的研究,打开了植物种群生态学的局面,也促进了动植物生态学的汇流。种群生态学成为生态系统研究的基础。

系统生态学的发展是系统分析和生态学的结合,它进一步丰富了本学科的方法论,E.Odum甚至称其为生态学发展中的革命。Patten等(1971)的《生态学中的系统分析和模拟》、Smith(1975)的《生态学模型》、Jorgenson(1983,1988)的《生态模型法原理》和H.Odum(1983)的《系统生态学引论》等为这方面的主要专著。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群落生态学有明显发展,由描述群落结构发展到数量生态学,包括群落的排序和数量分类,并进而探讨群落结构形成的机理。如Strong等(1984)的《生态群落》、Gee等(1987)的《群落的组织》和Hastings(1988)的《群落生态学》文集。Tilman(1982,1988)则从植物资源竞争模型研究开始探讨群落结构理论,如《资源竞争与植物群落》和《植物对策与植物群落的结构和动态》。Cohen的《食物网和生态位空间》(1978)、《群落食物网:资料和理论》(1990)和Pimm的《食物网》(1982)等著作,使食物网理论有明显发展,特别是提出一些统计规律和预测模型(如级联模型cascade model)。Schoener(1986)则明确提出“群落生态学的机理性研究:一种新还原论”。

现代生态学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虽然宏观的是主流,但微观的成就同样重大而不容忽视。在生理生态学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重要专著有Townsend等(1981)的《生理生态学:对资源利用的进化研究》,Sibly等(1987)的《生理生态学:进化研究》,其作者之一Calow创办的《功能生态学》新刊(1987年开始,英国生态学会主办)。1986年有 20余名专家讨论生理生态学研究新方向,提出了发展有机体生物学的一个多学科综合研究。植物生理生态学领域的重要著作有Lacher(1975)的《植物生理生态学》。

德国的Lorens(1950)和Tinbergen(1951,1953)发展了行为生态学,他们均是诺贝尔奖奖金获得者。Wilson(1975)的《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是一部名著,重点在社群行为。J.Krebs(1978,1987)的《行为生态学引论》是该领域第一本较全面系统的专著。至于从进化角度讨论行为的专著有Alock(1975)的《动物的行为:进化研究》和Barnard(1983)的《动物的行为:生态学和进化论》。

种间和种内斗争,都会依赖于化学物质,它也是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基础。生态学考虑信息的作用为时不长。第一本是Sondheimer(1969)的《化学生态学》,以后有Barbier(1979)的《化学生态学引论》、Harborne(1988)的《生态生物化学引论》和Bell等(1984年和1990年有中译本)的《昆虫化学生态学》。

生态学、行为学和进化论相结合,形成了进化生态学,也是当前生态学发展的一个特点。最早提出进化生态学的是Orians(1972)。20世纪70年代获得较显著发展,出现多本专著,如Pianka(1974)、Emlen(1973)、Shorrocks(1984)和苏联学者Shvarts(1977)所著的专著都以“进化生态学”或类似书名出版。Futuyma(1983)则编著了《协同进化》。

应用生态学的迅速发展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另一重要趋势,其方向多、涉及领域和部门广,与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点多,真是五花八门,使人感到难以给予划定范围和界限。限于篇幅,仅介绍几个显著的。生态学与环境问题研究相结合,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应用生态学最重要的领域。这不仅是污染生态学的发展,还促进保护生态学、生态毒理学、生物监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方向发展。主要著作如:Anderson(1981)的《环境科学用的生态学》、Park(1980)的《生态学与环境管理》、Polunin(1986)的《生态系统的理论与应用》、IUCN(1980)的《世界保护对策:生物资源保护与持续发展》等。

生态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生态学。虽然这是尚未成熟的学科,但国内外都给以相当重视,它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种群、群落、生物圈的过程与经济过程相互作用方式、调节机制及其经济价值的体现。适宜于生态学家读的可能是Clark(1981)的《生物经济学》一书。

生态工程是根据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循环再生等原理设计的分层多级利用的生产工艺。我国在农业生态工程应用上广为群众接受,创造了许多不同形式,已引起国际上重视,虽然其理论发展还落后于实践。Mitsch(1989)等的《生态工程》是世界上第一本生态工程专著。

人类生态学的定义、内容和范围,大约是最难准确划定的,它也是联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纽带。虽然20世纪70年代已有人类生态学专著出现,如Sargent(1974)、Ehrlich(1973)和Smith(1976)所著的《人类生态学》,以后有Clapham(1981)的《人类生态系统》,但尚未见公认而比较系统的专著。马世骏(1983)提出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与人类生态系统很接近,而苏联的《社会生态学》(马尔科夫,1989)大致与人类生态学相一致。

此外,农业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渔业生态学、放射生态学等都是生态学应用的重要领域。

与应用领域密切相关、研究层次又更为宏观的室外空间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是近一二十年发展起来的新方向。前者如Naveh(1983)的《室外空间生态学:理论和应用》,Forman等(1986)的《室外空间生态学》。后者与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和全球性变化有关,也可称为生物圈生态学,而盖阿假说(Gaia hypothesis),即地球表面的温度和化学组成是受地球这个行星的生物总体(biota)的生命活动所主动调节,并保持着动态的平衡。这是全球生态学的主要理论,目前已受到广泛重视。全球生态学的主要著作有:Lovelock(1988)的《盖阿时代》,Rambler(1989)的《全球生态学:走向生物圈科学》和Bolin(1979)、Southwick(1985)等以“全球生态学”为书名的专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