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处于调整变革之中的世界经济与产业格局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出现了全新的发展趋势。众多科技领域与新兴产业正在酝酿或已取得了巨大突破,一系列最新科技成果正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占领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我国的产业总体上仍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中低端,把握世界新技术与产业变革的方向,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利用技术创新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新型工业化”的概念,指出“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之后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了新型工业化应“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也包含了建筑业的新型工业化。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产业之一,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其对于促进国家经济产业发展、解决社会就业、提高居民收入、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等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到2013年,我国建筑业完成的总产值已达15.9万亿元,建筑业增加值在GDP总量中所占比例已近7%[1]。然而客观分析,我国建筑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总体上仍相对落后,还存在众多问题。首先,建筑生产效率较低,生产仍主要以手工操作与半机械化的粗放模式为主,存在大量的现场施工作业,建筑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工程质量水平受到限制;其次,建筑业从业人员绝大多数为农民工,工人的业务素质得不到保证,流动性大,劳动强度高,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劳动者缺乏尊严感;最后,建筑业落后的生产方式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消耗了大量的建造材料以及水、电等资源,建筑建造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建筑施工扬尘、建筑施工噪音等成为城市环境的重要污染源。如何面对以上的问题,对于21世纪的中国建筑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转型升级走新型建筑工业化的道路,逐步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克服传统建筑业弊端,使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迎接挑战抓住机遇的必要途径与内在需求。
建筑工业化的思想始于20世纪初的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大量的建设需求,建筑工业化以其突出的综合效益得以广泛应用并快速发展。我国的建筑工业化开始于20世纪50、60年代,期间在借鉴前苏联的经验基础上,对建筑工业化进行了初步的探索。20世纪70—80年代,我国的建筑工业化经历了阶段性的规模发展,虽然此阶段的建筑工业化体系还存在众多问题,但其对建筑工业化方向的积极探索为此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进入90年代,由于住房制度的改革、商品化住宅的发展以及混凝土现浇施工技术的不断完善等多方面原因,以装配式建筑为主体的建筑工业化进程出现了短暂的停滞。进入21世纪,由于传统建筑业的能源消耗、建筑污染等问题日益显现,中国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以及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等原因,为了使传统建筑业转型提升,新型建筑工业化成为当前与未来建筑业的发展方向,我国的建筑工业化之路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www.xing528.com)
提及建筑工业化首先涉及“建筑产业化”的概念。“建筑产业化”是指整体建筑产业链的产业化,将建筑工业化延伸至上游的产品研发,下游的材料、能源直至产品销售等,把建筑产业链的资源进行不断调配而趋向配置及效益均衡。建筑产业化强调的是社会化大生产及建筑产业的资源优化配置。而建筑工业化则更为具体,其关注的是建筑业领域内生产方式的变革,采用工业大规模方式生产建筑产品。建筑工业化是建筑产业化的基础和前提,是实现产业化的手段和方法,建筑产业化的核心便是建筑工业化。当前新时期的新型建筑工业化是以建筑产品全生命周期内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优化为目标,强调信息化与建筑业的深度融合,整合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建造施工等整体产业链,通过掌握先进的研发建造技术与现代组织管理方法,实现建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发展与价值最大化。目前我国的建筑工业化采用较多的是工厂化预制生产、现场装配施工的生产方式,其主要特征有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施工装配化、装修一体化、管理信息化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