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北联大简史:永久的教育机关

西北联大简史:永久的教育机关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天,除北京的四所高校有西北工学院分出的专业外,西安有六所高校都与西北工学院专业密切相关。可以说,西北工学院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奠定了高起点的基础,起到了播撒种子和母鸡下蛋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西北联大简史:永久的教育机关

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教授指出“115 年来,一代代西大人秉承西北联大‘公诚勤朴’的校训,始终坚持发扬民族精神,融合世界思想,肩负建设西北之重任的办学理念,汇聚了众多名师大家,产生了一批高水平学术成果,为国家培养了近20 万名学生,学校走出了24 位两院院士、4 位国际研究机构院士和通讯院士、6 位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西北大学传承西北联大及其前身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的人文学科,特别是历史学科、地学学科,形成了传统优势学科。”[23]

西北工业大学前校长姜澄宇指出:西北联大“构成了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整体植入广袤的西北大地,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西北高等教育落后的面貌,为中国高等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它“奠定了西工大学科基础”和“精神文化”;“抗战胜利后,从1947 年到1957 年十年时间,西北工学院部分院校复原,回到了天津、北京、沈阳,但组建时的四大工学院,都有一批优秀教师留了下来”。“五十年代初国家对高校进行了院系调整。西北工学院多数系科被调离,支持国内兄弟高校。首先把航空系合并到清华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专业并到北京石油学院,矿冶系分并到北京矿业学院和北京钢铁学院,土木系并到西安建筑工程学院,纺织系分立为西安纺织学院。1955 年国家又决定把西工办成国防工业特色院校,这样民用工业系科全部分出去了,到1956 年5 月,改建后的西北工学院只设第一至第四机械系和12 个专业,其中大部分专业与国防军工有关”。“今天,除北京的四所高校有西北工学院分出的专业外,西安有六所高校都与西北工学院专业密切相关。可以说,西北工学院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奠定了高起点的基础,起到了播撒种子和母鸡下蛋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人才培养方面,西工大已为国防科技工业和国家经济建设输送了15 万多名科技人才,培养了我国6 个学科的第一位博士校友中已拥有30 多位两院院士、30 多位将军;一大批校友成为国防科研、党政机关和企业界的领军人物和栋梁人才。中航工业集团2011 年统计数据显示,在集团下属三大主机所(中航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和三大主机厂(西飞、成飞、沈飞)担任总师(副总师)、重大型号总师(副总师)、特级专家、党政领导及国家三大奖获得者中,西工大校友占60%以上;2011 年,中航工业隆重表彰了航空工业60 年10 位航空报国金奖获得者,西工大校友占了6 位。在中国航天领域,从早年的‘航天三少帅’(西工大有两位,张庆伟和雷凡培),到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再到中国航天液体动力掌门人谭永华、中国航天固体动力掌门人田维平都出自西工大”。这“一系列成就,发轫于抗日战争的峥嵘岁月”。[24]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赵忠教授指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体内流淌着西北联大的宝贵血液”,“西北联大精神始终激励着一代代‘西农人’”。通过西北联大农学院、河南大学农学院畜牧系与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的合并,“师资力量极大加强,大师云集”,“学科体系进一步完善,办学层次得到提升”,“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得到加强”。学校教师人数由1937 年的50 人,发展到1939 年的113 人,其中教授由10 人发展到40 人,副教授由6 人发展到13 人。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前“在国立西北农学院工作的247 名教授、副教授中,92 人是海外归国学者,21 人具有博士学位,可谓大师云集,群英荟萃”。[25]中国森林土壤学科的奠基人王正(1901—1950),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植物学科的先驱者之一、中国菌物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林镕(1903—1981)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虞宏正(1897—1966)教授,中国森林经理学的主要奠基人与开拓者周桢(1898—1982)教授等。西北农学院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上世纪50 年代,小麦癌症——条锈病的变异和蔓延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小麦生产。为解决几亿人的生存吃饭问题,赵洪璋院士集中瞄准条锈病的攻克,开展小麦新品种选育,并成功培育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抗病小麦新品种——碧蚂一号,让中国小麦的亩产量从100 多斤增加到400 多斤。赵先生被毛主席赞誉为“你的碧蚂一号挽救了一个新中国”。朱显谟院士,针对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流进河床,形成地上天河,中下游连年泛滥成灾问题。朱先生长期从事水土保持研究,在对黄土高原形成原因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黄土高原国土整治的“28 字方略(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米粮下川上源;林果下沟上岔;草灌上坡下坬),为生态建设和黄河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经过多年的生态建设,黄土高原穿上了崭新的绿装,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量从16 亿吨减少到2.6 亿吨,极大地造福了我们整个国家”。[26]今天,我们要“弘扬西北联大精神,确立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战略目标”[27]

西北医学院传承者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蒋庄德指出:“从1937 年秋师生辗转汇聚西安,到1938 年春翻越秦岭汉中转移,从抗战风云初起到最终取得胜利,那一个个甘苦备尝开拓奋进的艰辛岁月是难以用笔墨形容的,它们极大地磨砺了师生员工的品格,激发他们勇敢地肩负起使命和责任。今天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其前身西安临大医学院、西北联大医学院、国立西北医学院,就曾写下可歌可泣的壮烈一页。”在“难以想象的恶劣环境下,医学院集中了包括我国皮肤性病学科奠基人蹇先器、药理学大师徐佐夏、生理学名家陈作纪、法医学创始人林几、公共卫生学带头人严镜清、儿科后起之秀颜守民,以及后来长期主持院务的著名医学教育家侯宗濂等在内的优秀师资,开出了战前的几乎所有课程,并著书立说,潜心科研,医术上不断有新的发展,培养学生数以百计。”“在仰望西北联大历史丰碑之际,我们也油然联想到西安交通大学当年同样奋勇地投身于抗战洪流,并在此后献身于大西北的历史性抉择,从中得到新的教育和启迪”[28]。2016 年7 月21 日,西安交通大学一附院迎接迁建六十周年纪念前夕,在学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颜虹教授带领下“重走迁陕路”(图5—6),到北京大学医学部,在徐诵明老校长塑像前,颜虹回顾了发源于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后迁至陕西西安的西安交大医学部的发展历史,对国立北平大学校长兼医学院院长徐诵明教授为我国医学教育事业、教学医院和附属医院的成立建设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表示深深的敬意和缅怀。北京大学医学部党委书记刘玉村也指出:“北大医学人等待西安交大医学部的寻根之行已经等了10 年,血脉一体,今天终于盼来了家人。作为母校派出的医学人,双方应该有更好的亲戚关系,走的更近,互相促进。他回顾了北大医学部的发展历史,重点谈到了医学教育的重要性和北大医学部的发展战略规划,表示,西安交大各位老师回家来走亲戚,给北大医学事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希望双方携起手来,使我国医学事业取得更大的发展。”[29]其中北平大学校长、北平大学医学院院长、曾任西安临大—西北联大常委的徐诵明,以及北京大学医学部首任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毕业于西北医学院后继者西安医学院的韩启德教授,是西北联大后继院校西北医学院—西安医学院的硕士毕业生,是连接西医京源和陕源的重要人物。(www.xing528.com)

图5—6 北京大学医学部与西安交大医学部“重走迁陕路”座谈会(左二为北京大学医学部党委书记刘玉村;右二为西安交大副校长、医学部主任颜虹)

西北师范大学校长刘仲奎所说:“西北师大从抗战时期的北平一路走来,一路向西,两越秦岭,三迁校址,数易其名,可以看作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在风雨如晦中,自小而大,顽强成长的一个缩影。70 多年学校扎根西北,70 多年培养了20 多万学生,绝大多数留在了西北,留在了最艰苦的地方,服务基础教育,毕业生自觉地将自己的一生和这片贫瘠落后的土地联系在了一起,自觉地从事教育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行业,靠的就是爱国、进步、自强不息的奉献精神和奋斗精神,而这种精神的源头仍然要追溯到西北联大”。[3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