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 年春,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各战场的节节胜利,日本帝国主义在海上交通线被切断后,急于打通从中国东北直到印度支那的陆地交通线,于是发动了对豫、湘、桂战场的进攻。6 月,长沙沦陷,不久衡阳、独山又相继失守。短短8 个月时间,豫、湘、桂、粤、闽大部分土地丧失,49 座大中城市失陷。在此背景下,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空前高涨,纷纷要求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同时,中国获得了大批美援,但像飞机、高射炮、坦克、十轮大卡,这些高技术军械,靠一般抓来的壮丁是无法操作的。于是,在严重的政治和军事危机面前,在需要大量知识青年操作现代化军械的背景下,蒋介石于1944 年10 月中旬在重庆召开“发动知识青年从军会议”,提出了“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在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从军运动”,试图以此挽救军事上的危局和政治上的危机。
国立西北工学院“从军热潮已达极点,院长潘承孝氏首先报名,教授学生蜂拥而起,纷纷从军,截至目前止,已有教授四十二人,职员五十三人,学生六百一十三人,工友十五人,达全体人数百分之八十以上。在从军声浪中实开全国各大学之创举”[67]。至1945 年1 月3 日,正式从军学生,院本部130 人,七星寺分院66 人,1945 年2 月2 日再增1 名女生,共计197 人。[68]
国立西北农学院报名从军的教职工14 人,院本部学生69 人,高职学生121 人,附中学生43 人,总计247 人。经过体检,最后确定合格者68人(包括1 名助教)。还有田俊颖、王金贵、鲍琨等女生参加了后方部队医院的护士。1946 年五六月间,西农参加远征军的学生退役,在时任院长章文才教授安排下,回校复学(图4—20)。
图4—20 1946 年西农复员回校的部分学生合影
国立西北师范学院至1945 年3 月,志愿从军者:男生90 人,女生12人。其中师范部13 人,附中19 人,总人数134 人,占全校学生人数的比例之高为全国之冠。国立西北工学院“从军热潮已达极点,院长潘承孝首先报名,教授学生蜂拥而起,纷纷从军,截至目前止,已有教授四十二人,职员五十三人,学生六百一十三人,工友十五人,达全体人数百分之八十以上。在从军声浪中实开全国各大学之创举”[69]。至1945 年1 月3 日,正式从军学生,院本部130 人,七星寺分院66 人,1945 年2 月2 日再增1名女生,共计197 人。[70]
西北医学院师生,虽未参军,但却参加了抗战前线的战地救护。江苏籍西安临大医学院学生黄日骢在淞沪战役爆发后辗转数千里参加战地救护,一路北上,到学校报名上课。西北医学院张同和(1902—1966)教授于1937 年以中国红十字会第28 医疗队队长的身份,建立手术室,抢救了大批伤病员,直接参加了台儿庄战役的战地救护,一直坚持到失守的最后两天才与伤员和器材撤出,为此获中国红十字总会和战地指挥部嘉奖,并获国际红十字勋章。西北医学院汤泽光教授,在抗日战争初期,放弃赴香港从医的邀请,携家带口,辗转经贵州往陕西,随中国红十字会在救亡前线上为抗日军士服务,曾由于伤兵身上的跳蚤将伤寒传染给他,重病月余,九死一生。西北医学院谢景奎教授在1937 年10 月日寇侵犯到津浦铁路桑园车站时,与齐鲁医院十几名医生、护士奔赴南京,参加组建中国红十字总会中央大学、齐鲁大学联合救护队,在安徽安庆工作1 个月。南京沦陷后到达汉口,参加中国红十字总会救护总队第23 医疗队。1938 年1月至1940 年3 月,先后在延安边区医院、甘谷驿八路军第二兵站医院、延川禹居第二兵站医院四所工作,任医师、副队长。1940 年4 月先后在河南南召、湖北石花街、河南南阳后坡桥村、湖北均县工作,先后任医疗队队长、第52 中队队长等。1945 年5 月湖北老河口沦陷后医疗队转移到陕南城固,入西北医学院。
西北大学自1944 年11 月1 日成立全国知识青年志愿从军征集委员会以来,截止1944 年底,先后有校长刘季洪、郁士元等56 名教职员工,李金锡等226 名学生,丁安世等46 名工警报名,全校共报名328 人。1945年1 月3 日,对志愿报名诸生举行体格检查完竣,会同检验主任医师按照配额选取合格者50 名,预备者10 名,于1945 年1 月4 日张贴布告。[71]
其中,配额50 人(姓名、学系、年级):
李穆三国四,段新民国四,王明光国一,张韦华外二,陆伯铮外三,郭光前史三,蒋震方物二,方正御物二,唐尧夫物一,张汝霖化二,安九鼎化二,吴士英化二,陶樾化四,刘绵第生四,徐铂林法二,高启伟地四,刘文魁地二,吕新吾地二,张恩庆法四,唐若愚法四,袁衡法三,蒋作权法三,王沛然法三,傅维法二,李逸君法二,李海涛法一,郭锋生二,陈乐哉政四,马焕乡政三,程东孚政治,高永发政三,魏劼政三,高骏政二,田际明政二,张存祺政一,胡若谷,方元鸿经一,薛毓钟经四,孙继儒经四,梁致宏经三,顾绳经二,杨昭忠经,武启昌经一,薛之时经一,杨保国经三,张凤丹经三,田树权商二,王建寅、尤冠雄商二,陈毅商二。
预备10 人(姓名、学系、年级):
何培松外一,宫锡化四,曲炳瑞化四,秦冠绍化四,戈治昌化三,常伦厚,黄仲祥经一,陈久阳经济,蓝水谦地二,史美荣法三。
西北大学从军学生共计54 人。其中文学院7 人,理学院17 人,法商学院26 人。其中,一年级8 人,二年级20 人,三年级11 人,四年级11人。另有先修班(即预科)学生4 名(均佚名)。(www.xing528.com)
先期有熊朝阳、王鸿业2 位同学于1944 年11 月中旬首途赴渝,参加远征军政工干部训练;有张学儒、任和声、吴鲁文、冯梦英4 名同学于1944 年11 月25 日赴南郑远征军教导团受训;第二批齐矗华、赵铭渠、薛汉鼎等4 人于1944 年12 月20 日赴南郑远征军教导团受训;地质地理系二年级学生、河南淅川人盛良瑞、生物系三年级学生、陕西洋县人黄安、经济系三年级学生、河北望都人王耀等3 名同学投效空军,并于1944 年12 月先入空军军官学校受训;1945 年3 月28 日又有外文系三年级桂诗晶、李秀华两位女学生从军,赴西安集中。
据此,合格和实际成行者只有郁士元1 名教授和69 名青年学生。
1944 年12 月5 日,学校举行隆重的欢送大会。黄仲祥代表从军同学致答词,誓言:“不见功,即成仁,歼灭敌寇,光复失土”。激昂慷慨,气撼山河。高亨教授特作《送从戍诸子》:“胡雰羯霾暗河山,班笔终缨捍国艰;电掣长戈挥落日,虹飞短剑斩雄关;会登虾岛搴旗笑,兢折樱花奏凯还;黉舍重来经百载,春风席上看刀环。”以此勉励从军学生。
1944 年12 月8 日从军学生王鸿业来信告知学校:12 月25 日抵渝。
1945 年2 月8 日从军学生程东孚、柳毓钟、杨保国、马焕乡、高启伟、魏劼、顾绳等7 同学致函学校:除李穆三、陈乐哉先行离去、武启昌因病去昆、秦冠绍因眼疾留团外,余52 名同学,已于1 月19 日抵曲靖入营。52 名同学皆膺选赴印度受训,2 月8 日在沾益候机飞印。次日学校收到杨保国等同学来信,称48 名同学飞抵印度。之后行程与高启伟同,均编入汽车兵团,受命接收美军汽车。齐矗华、单励、赵铭渠三同学飞滇,被编入炮连。张韦华被编入云南曲靖207 师619 团迫击炮连,亦曾飞印度受训。
1946 年5 月,按照教育部知识青年从军优待办法,有200 余名未完成学业者分发本校。边政系要求学生会骑马、会游泳、会野外生存,地质系要求学生适于野外踏勘,故接收了较多的远征士兵。其中,高启伟、赵重远均被分配到地质系。边政系接收的远征士兵穿着马靴,骑马驰骋,一时成为校园的一道风景。截止1946 年10 月,已有半数以上到校。
时年43 岁的国立西北大学地质地理系教授郁士元就是在此背景下做出了放弃教授职务而报名从军的决定的。他不顾家人和孩子们的阻拦,向汉中师管区提出入伍的正式申请。
同年,由张治中将军引领陪同,郁士元到达重庆,受到蒋介石的接见慰勉,特授予少将军衔,安排在蒋经国中将领导下的重庆青年军总部受训。一时间,这成为各报的一大新闻。1944 年8 月20 日的《大公报》即报道:“各方闻讯,极表敬崇。先军政部已核定郁氏入驻陕之教导团充任同校级之政治指导员(图4—21)。自知识分子从军运动成为风尚后,大学教授之申请入伍者,此为第一人”。陆懋德教授特地写诗一首赞之,诗云:毛瑟抛却伤时乱,宝剑把来见壮图。填海健儿身手好,嗟君此去意何如。
图4—21 郁士元以及1944 年10 月15 日《国立西北大学校刊》复刊第二期《教授郁士元先生晋谒元首》的报道
之后,郁士元被调任驻防汉中的青年军206 师少将视导,身着军服,负责部队的抗战宣传,随时准备待命开赴前线。因为部队工作不是很多,郁士元一边在军中工作,一边又回西北大学兼课,每周各半。常见他每周乘坐木炭班车往返汉中、城固两地。1945 年抗战胜利后,郁士元谢辞蒋经国的挽留,复原返校。内战爆发后,他不满国民党的腐朽统治,拟申请脱党,恰逢国民党在1948 年进行重新登记,遂选择不去登记,波澜不惊地退出国民党,并迎来新中国的新西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