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 年4 月,国民政府鉴于城固一隅不足以支撑整个西北的高等教育,教育部部长陈立夫发出训令,要求国立西北师范学院自城固迁甘肃兰州,遂有再次西迁。
然而,毕竟搬迁并非易事,李蒸院长亲至教育部陈述诸多困难,教育部亦同意暂缓迁移,但筹备工作仍在进行。1940 年6 月,李蒸率团赴兰州考察校址,发现所定甘肃学院校址不敷使用,需另觅校址,重新建设校舍。西师方面强调:“兰州当西北要冲,回汉相处,如以教育为政治军事建设之前驱,则本院将永为西北最大之文化堡垒。精神国防前线之所依托,本院不敢厚于自任、重于作始,且欲为永久基础,自宜有远大计划,若沿用甘肃学院旧址,则因陋就简,现在既有轰炸之虞,将来亦多尘嚣之扰,实不足以实现应有之使命”。[41]教育部采纳了考察后的建议。就此,李蒸院长还提出了具体建议:一是为防空袭,学校不设在城内,但又不能离城太远;二是必须见到黄河,以取风景和吃水便利。最后,遂有距城7公里的十里店校址的选择,教育部亦有分期拨款建设和分批迁校的方案。
1941 年3 月19 日,教育部要求从速筹备迁移事项,要求在1941 年暑假在兰州设立分院。4 月,李蒸院长再次赴兰谋划校址和筹设分院,组成了兰州分院校舍建筑委员会,并于6 月在兰州成立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兰州分院筹备处,10 月1 日复改为“兰州校舍建筑办事处”,同时宣布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兰州分院正式成立,齐国樑任主任,启用兰州分院钤记,但筹备办公仍在城固。同年11 月,兰州分院开始招收首届学生150 人。
至1942 年6 月,由于物价高涨,校舍建设进展缓慢,实际需要600万元建设费用,8 月行政院仅批准迁建经费180 万元,实际上仅拨款半数,且强调“国家战时财政困难”,“城固原有仪器用具仍应尽量利用”。至次年,学校复利用拨款和中央银行兰州分行透支等,建成36 间教室、60 间学生宿舍、饭厅厨房27 间、购买十里店房屋35 所等。到1943 年5月,教育部仍要求自行弥补亏欠,师生们梦寐以求的图书馆、大礼堂两大建筑只得缓建。1943 年8 月15 日,张治中视察“西师”兰州分院,对学校的困难深表同情,并以三青团中央团部名医拨款20 万元,建筑“青年馆”。李蒸院长复赴重庆向教育部汇报,并晋谒蒋介石报告迁建困难,特准340 万元,并终由西北建设专款中拨给了学校。(www.xing528.com)
1943 年9 月,兰州分院改为本院,城固校区改为分院。兰州校区有700 余名学生。城固校区自1941 年起不再招收新生,至1943 年有四年级学生260 余人,1944 年全部毕业。
1944 年6 月14 日,学校召开校务谈话会,决定结束城固分院,暑假迁兰。至1944 年底,兰州十里店校区终于建成,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礼堂、办公室、学生宿舍、食堂、体育场、农业实习地、园艺实习地等大致完竣,学校遂于1944 年底全部迁移至兰州。
至1944 年,在校学生有1 010 人,教师159 人,职工66 人。学校下设教务处、训导处和总务处,成立有图书仪器委员会、校舍建筑委员会、地方教育辅导委员会、出版委员会、家庭教育委员会、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系科设置有师范研究所(教育学部)、国文系、英语系、史地系、公民训育系、数学系、理化系、博物系、教育系、体育系、家政系(附保育室)、劳作专修科、国文专修科、史地专修科、理化专修科、体育专修科、劳作师资训练班、优良小学教师训练班、先修班等。附设有社会教育实验区、国民教育实验区、家庭教育实验区、附属中学(中学部、师范部)、附属小学、函授学校、生产农场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