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西北大学在城固时,校本部及文理两学院在城固旧考院。城固为一小县,城内面积狭小,而城外则平畴沃野,禾苗青葱,南临汉水,北瞰秦岭,校址邻接东城,辟有便门,出城极便,课余之暇,闲步城外,饶有乡野别趣,兼之沟渠纵横,流水清漪,尤能令人心旷神怡。交通方面,因沿汉白公路,东至白河,以达湖北之襄樊;南至汉中仅30 公里。自汉中有公路经褒城西北达宝鸡,衔接陇海铁路至西安;西南过宁强、广元以达成都。有西北公路局汽车,尚称方便。学校各办公室及教室,男女学生食堂,女生宿舍等,皆利用原有房屋,建筑多系旧式,另外新建图书室,物理、化学、生物各实验室,比较适用。男生宿舍在文庙内,系利用两廊及配殿等原有房屋,距校本部甚近,光线尚佳,然因学生人数过多,稍感拥挤。法商学院在城外西北数里之前城固县立职业学校旧址,所有建筑,较为新式。另于其后添建学生宿舍若干座,校外四野空旷,空气新鲜,门前新修大操场分置各种运动器具。
国立西北大学西安校址,原为唐长安城实际寺所在范围,位于西安城垣西南隅。其南屏终南山,西枕渭水,大小雁塔耸立于前,阿房、镐京遥接于后,向称“风水宝地”。一位在此踏青的举人曾预言:“此地日后会出一斗芝麻的官”。果然,以后这里成为培养数十万国家干部的大学云集之地。清光绪三十年(1904)至清宣统三年(1911)为西北大学前身之一陕西中等农林学堂校园和农场范围,学堂监督办公室(今西北大学国家微检测中心所在地);光绪三十四年(1908)改为陕西省会农业学堂,1912 年大部分并入西北大学。1912 年至1914 年为西北大学前身之一三秦公学校园范围(因袭农业学堂一部分和实业学堂旧址)。1914 年三秦公学并入西北大学,至1915 年为西北大学农科校园范围。1915 年至1922 年陆建章督陕时改为陕西省立甲种农业学校。1923 年甲种农业学校并入国立西北大学,为国立西北大学应用科学院农学系、林学系所在地,至1928年。1929 年至1938 年为陕西农林职业专科学校校园和东北大学校园共处地(东北大学工学院自1936 年2 月至1938 年3 月)。1938 年至1946 年为“战时干部训练团第四团”驻地。1945 年3 月12 日刘季洪校长通报在渝承蒙蒋主席召集谈话,垂询本校永久校址问题,以为确定在西安,甚为合宜。1945 年8 月14 日学校致电国民政府教育部请准拨东北大学西安校址为西北大学使用。1945 年9 月5 日,校迁建委员会副主任萧一山教授赴西安洽勘东北大学校舍,并面见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省长祝绍周。1945 年12 月2 日,刘季洪校长偕王耀东教授及郭君实接收东北大学校舍,并再次面见胡宗南解决所部驻占校舍问题。1946 年8 月8 日国立西北大学开始在此招生。
在城固时,校长综理全校校务,其重要之学术设备事宜,则由校务会议议决,校长负责执行。校长之下,设有校长办公室,置秘书一人,下分设教务、训导、总处三处;分置教务长、训导长、总务长各一人。教务处之下,分设注册、出版、图书三组;训导处之下,分设生活指导、军事管理、体育卫生三组;总务处之下,分设文书、庶务、出纳三组;以上九组,各置组主任一人。关于会计事宜,另设会计室,置会计主任一人。校务会议由校长、教务长、训导长、总务长、各系系主任、会计室主任,及教授选举代表组成之教授会,为全校最高议事机关。
按照《国立西北大学组织规程》,学校“以研究高深学术,陶铸健全品格,培养专门人才为职责”。学校相继提出了“化成为西北自身所有、永久存在的高等教育机关”,做西北“一切大学的基石”“恢复固有文化”“振兴蒙回教育”“注重考古工作”“担任地质调查”等具体目标,“以奠定全中国文化之基础,并作为全中国文化之重心”。[24]稍后,还以西北大学为主,联合全国各方力量,成立了西北学会,创刊《西北学报》,甚至向蒋中正、林森、陈立夫、各战区司令长官、各集团军总司令暨前方将士、西北党政军长官、全国各文化团体发出通电,声明“成立西北学会,借以砥砺学术,发扬文化,作建设西北之准备,振中华之国魂,作文化之反攻”,俨然吹响了“开发西北,建设西北”的进军号。1940 年4 月,教育部决定西安为国立西北大学永久校址。1940 年6 月,教育部部长陈立夫到校视察,并在法商学院二楼凉台向全校发表讲话,对未来发展提出殷切希望。
至1940 年暑假,开始有第一届毕业生:中国文学系7 名,历史学系2名,物理学系3 名,化学系9 名,法律学系16 名,政治学系9 名,经济学系14 名。外国语文系、数学系、生物学系、地质地理学系、商学系均无毕业生。全校共计毕业60 名。这是西北联大文理学院、法商学院的学生转入西大后第一次获得西北地区最高学府的毕业证书,排在名录第一名的是文学院中国文学系的杨俊民同学(时年23 岁,河北文安人)。台湾1967 年至1976 年的第三届“大法官”张金兰(别号晚秋,时年26 岁,山东高密人)即为本届法律系毕业生。这的确是一件破天荒的事件,国民政府党军政要员、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司法院院长居正、检察院院长于右任、立法院长孙科、教育部长陈立夫、教育部次长顾毓琇、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俊升等也特地为《国立西北大学第一届毕业同学录》题词祝贺。
1941 年时,根据《教育杂志》编辑的《全国专科以上学校最近实况》,全国综合性大学有20 所。其原表排列如下(表4—3):
表4—3 全国20 所国立与省立大学概况(截止1941 年7 月)[25]
续表4—3
(www.xing528.com)
“—”,原表空缺。其中,皮宗石(任职时间1940—08—1942—03—12)未到任,陈石珍代理校长(1940—10—1942—03—12);赖琏继任。
这表明战时我国国立和省立高等教育的全貌,也表明国立西北大学在改组两年后在全国所处的地位。战后,国立西北大学将自己的校史表述为:
本校原为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三校院合组而成。缘民国二十六年“七七”变作,平津沦陷,国立各校院相率南移。九月,教育部乃令平大、师大、北洋工学院三校院合组为国立西安临时大学,迁设西安。聘任徐诵明、李蒸、李书田、童冠贤、陈剑翛、臧启芳、周伯敏、辛树帜诸先生为筹备委员,并批定徐诵明、李蒸、李书田、童冠贤、陈剑翛五委员为常务委员,组织常务委员会,商决校务。十一月十五日开课。二十七年三月十六日迁离西安,四月奉部允改校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校本部及文理学院、法商学院设城固城厢;工学院设城固古路坝,医学院设南郑,农学院设沔县,分别布署,先后上课。七月部令撤销筹备委员会改组为校务委员会,原有筹备委员会改为校务委员,先后增聘胡庶华、张北海两先生为校务委员,指定李蒸、徐诵明、胡庶华三先生为常务委员。又令农、工两学院分别独立,改设为国立西北农学院及国立西北工学院,教育学院则改称为师范学院。二十八年九月,复奉令改组为国立西北大学,同时师范学院、医学院亦独立设置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国立西北医学院。以上自临大而联大,而西大,原分六院二十三系,联大时农、工两学院分立;改组为西大时,师、医两学院又分立后,本校文理学院奉令分为文学院及理学院,和法商学院共为三学院。二十九年八月,调皮宗石先生任本校校长,未就职,校务由教授王治焘先生代行。十月,部令派参事陈石珍先生代理校长。三十一年三月十二日行政院决定准免皮校长职,任命赖琏先生为本校校长,五月四日赖校长就职。三十二年八月奉令于法律学系内增设司法班。三十三年二月,赖校长以在中央另有任务,一时不克返校,部派教务长杨宙康先生代理校务。七月,行政院决议任命刘季洪先生为校长,刘校长于八月二十六日到校接收视事。即自三十三学年度起于文学院内增设边政学系,并于训导处下改设生活管理、课外活动、体育卫生三组。三十三年十月,中央发动十万知识青年从军运动,本校遵令于十一月一日成立本校青年志愿从军咨询委员会,计共送志愿从军男生52 人,女生2 人。本校自改组成立迄至三十四年暑期,计共毕业男、女学生共六届1 636 人。本校前奉二十九年四月部令,指定西安为永久校址。三十四年八月,奉部电令指定东北大学西安校址拨与本校使用。三十五年五月,迁设西安。[26]
图4—1 国立西北大学在城固时的大门
1944 年9 月奉教育部令,文学院添设边政学系。1945 年8 月奉教育部令增设教育学系,首届招生30 人。1946 年5 月奉教育部令,西医汉中部分自1946 年度起并入西大。8 月1 日,自联大分出的西医正式并入西大,为医学院,院址设于西安崇礼路西北化学制药厂旧址(今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947 年初,报教育部批准,理学院地质地理系分为地质、地理两系。1947 年12 月报经教育部批准,原隶属文学院之边政系,改属法商学院。1949 年8 月4 日,西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命令(学会字第20 号)原省立师专、医专、商专并入西北大学;以师专为基础归并西北大学教育系成立师范学院(设教育行政、中文、史地、数学、理化五系),之后陕西师专南郑分校亦并入;原西北大学法商学院的政治、法律两系暂停,经济、商学两系与商专合并,改设财经学院,内设金融贸易系和企业管理系,附设会计专修科。至此,西北大学有文学院、理学院、医学院、师范学院和财经学院五院。1949 年9 月28 日,西安市军管会文教委员会和西北大学校务委员会决定暂停财经学院会计专修科。
迁回西安后,刘季洪任校长至1947 年10 月28 日。马师儒继刘季洪任校长至1948 年9 月8 日。杨钟健继马师儒任校长至1949 年5 月。岳劼恒代理校长至1949 年8 月4 日,复改为代理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至1950年7 月10 日。
西大在汉中办学8 年,在西安办学3 年。至1947 年,共有教师231人,其中教授101 人,副教授43 人,讲师48 人,助教39 人。至1948 年,共毕业9 届学生2 411 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