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师资队伍大幅度增加。
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时期,从1933 年到1937 年五年间,累计曾相继在岗的教授有34 人,副教授8 人,小计42 人。[20]1937 年时的在岗教师(有明确离校时间者)有教授21 人,副教授3 人。
国立西北农学院时期,从1938 年7 月开始筹备,至1939 年6 月,不到一年时间,即一次性新到岗教授39 人、副教授11 人,小计50 人。1939 年在岗教师有172 人(含西北植物所、高职、附小教师),职员67人,教职员总数达308 人。亦即,合组之后1939 年在岗教授、副教授达到50 人,是1937 年24 名教授、副教授总数的两倍以上;仅1938 年至1940 年三年,曾经在岗教授、副教授总人数增至94 人,是1933 年至1937 年农专时期五年总人数的2.2 倍。
合组之后的教授、副教授数量逐年增加,从1940 年到1949 年,新增212 人。由此,从1933 年至1949 年,相继有254 名教授和副教授在岗任教。[21]
继1936 年与北平研究院合办中国西北植物调查所以来,1939 年5 月复与国民政府经济部中央水工试验所合办武功水工实验室。(www.xing528.com)
1941 年7 月25 日,教育部批准成立农科研究所农田水利部具有招收研究生资格,当年招收研究生3 名,是为全国具备此资格的国立中央大学等10 所国立大学之一(私立大学亦有私立南开大学等6 所)。
其研究生修业年限两年,助教兼研究生者3 年。其必修课有高等数学分析、流体力学、土力学、高等水文学、高等水工设计、模型试验、水工流体学、专题讨论等,选修课有水利机械、水质分析、黄河问题研究、田间技术、植物生理及病理、作物遗传、棉作学、食用作物等。在科学研究方面,先后育成棉花、小麦、谷子、大豆、玉米、高粱、马铃薯等各种优良品种22 种。
第三,学科水平有较大提升。
组建后的西北农学院,学生人数增加,教师队伍扩大……专业设置由农艺、森林、园艺、畜牧、农经、水利6 组转变为农艺学(包括农艺、植物病虫害、农业经济3 组)、森林学、园艺学、农田水利学、畜牧兽医学和农业化学6 系8 个本科专业。专业涉及农、工、管理3 个学科门类,形成了多学科发展的专业格局。同时,与学科发展想配套的三大教学支撑条件(教学试验场、图书馆、实验室)也有长足发展。其包含农、林、果、牧等的教学实验农林场面积达3 582 亩(238.8 公顷),其规模之大也为当时国内农科学院之首。[22]
合组之后的西农,规模之大,师资力量之强大,国内农业高校亦无出其右者,也是当时全国唯一的独立农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