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联大所在的汉中,在自然环境方面正当秦蜀之会,北依秦岭,下褒斜,临汉沔,平陆延袤,凡数百里壤土,居汉水之上,川陆平衍,广袤千里,南傍巴山,上通荆楚,旁出岐雍,此当襟喉要害之处。人文环境则自三代以来,号为巨镇,私商暗旅,出入如织,其养得稻鱼之饶,民人朴淳。抗战时,此地虽不时也有日机轰炸,但比起东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前线,这汉中平原确是一小块平静的“世外桃源”。然而,这里毕竟为山间盆地,交通闭塞,联大校舍分散在三县六处,来往不便,不少院系的教室设在庙宇和破旧的公房里,宿舍和其它必要的教学设备全无,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一切物质设备均简陋不堪。面对重重困难,联大规定购买公用物品要力争节约,尽量购用国货,个人则不许相互宴请,婚丧寿庆以茶点代替酒席,提倡节约储金等。1939 年夏,又规定:停止应届毕业生各种酬应;劝戒吸烟饮酒;取缔浪费及无谓消耗;女生服装禁用华丽质料及鲜明颜色;学生贷金从严管理,有经济来源而仍申请贷金者,予以惩罚等。
教师生活方面,1938 年11 月16 日联大第49 次常委会通过的《本校教员待遇章程》规定:教授薪俸分为8 级(300 元—440 元);副教授分为9 级(180 元—300 元);专任讲师分为13 级(100 元—220 元);助教分为11 级(60 元—110 元)。同时,按教育部1938 年训令:“抗战期间薪俸七折”,故大多数教职员都是靠薪俸收入维持生活,从东北、华北沦陷区流亡至此的教师,没有积蓄,又拖家带口,生活则更为艰难。
黄文弼教授的学生向玉梅回忆:“黄文弼教授,一身中山装,不知穿了多少年,两袖发亮,肘下裂缝,我们望着他的衣服,常常联想到博物馆的陈列品。黄教授教的是边疆史,我们这些缺德鬼,常说教授的衣服没有边疆。他上课从来不说闲话,讲授材料之丰富,治学态度的严肃缜密,令人由衷敬佩,他口才虽不佳,声音又低,可是我们上他老先生的课,却是全神贯注,肃静无声,下课之后,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反省到自己的浅薄和读书不切实际”[68]。(www.xing528.com)
教师们大多住在附近农舍或临时住宅里。大多数教师身体状况很差,据校医室1939 年3 月8 日至29 日的统计,全校教职员百余人20 天内生病就诊人数为326 人次。但是,在爱国图存精神的激励下,大多数教师踊跃参加各种抗日献金、捐金,节约、捐助前方将士寒衣,认购救国公债等运动,表现了不畏艰苦,不计报酬的抗战爱国精神,尽心尽力地搞好教学,执意留在陕南偏辟山乡,坚持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