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 年6 月成立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和1929 年9 月成立的国立北平研究院,是民国时期一南一北两个规模最大的国立科研机构,标志着我国在北伐战争胜利并获得南北统一后科学研究建制化化进程初步形成。
1927 年,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议决设立国立中央研究院时,筹备委员李煜瀛提议同时设立局部或地方性的研究机构。国民政府1928 年9月通过李煜瀛所提议案,1928 年11 月开始筹备,1929 年5 月成立筹备委员会,任李煜瀛为筹委会主任,蔡元培、张人杰为筹备委员。1929 年8月,国民政府行政院决议以国立北平大学的研究机构为基础组建国立北平研究院,并于9 月9 日宣布正式成立[8],隶属于教育部。总办事处位于中南海怀仁堂西四所,与北平大学校长办公室合署办公(图1—8)。李煜瀛任院长,李书华任副院长。杨光弼任院长室秘书。“研究院初为北平大学之一部分,继有为中央研究院分院之拟议,终为国立北平研究院之独立机关”[9]。其初,李煜瀛代表大学委员会列席国府会议,“说明北平大学组织与预算,每月经费定位三十万元,暂以十分之一为研究院经费”,后定“北平研究院每月经费三万元,由国库于平津学款中按月拨给”,“尚欠五分之二,当于地方或其他款项中求之”。[10]
研究院下辖行政事务与研究机构两部分。[11]行政事务设总办事处,处理全院行政事务。分设总务部、出版部、海外部。研究院研究机构分理化、生物、人地三部,设物理、化学、镭学(后改称原子学)、药物、生理、动物、植物、地质、历史等9 个研究所和测绘事务所。理化部由李书华兼部长,生物部由经利彬任部长,人地部由李煜瀛兼部长。在抗战中,研究经费原定每月国币5 万元,实发3 万元,中比、中英、中法、中美各庚款机关,均有所补助。研究院专设有地质矿产研究奖金,每年约6 000元。抗战时期,其“经费减成支给,不得不暂时力求紧缩;气象台、博物馆等附属机关及各种研究会均暂停。其余部分暂时亦均缩小范围”[12]。
图1—8 国立北平研究院大门[13]
1933 年至1935 年因形势所迫,镭学研究所和药物学研究所一起迁上海。1936 年,植物研究所全部迁陕西,并设北平研究院西安办事处,植物研究所所长刘慎谔主持。1937 年七七事变后,李书华于1938 年4 月在昆明成立北平研究院总办事处,遂撤销西安办事处,并陆续将物理、化学、生理、动物、史学研究所迁滇。在战前,图书仪器已迁出北平,遂可陆续运滇。1946 年,除生理研究所暂设上海外,其余各所均迁返北平,收回战前院址,分别修缮,恢复研究工作。1949 年10 月,北平研究院为中国科学院接管。
北平研究院聘法国科学家郎之万(Paul Langevin)为名誉研究员。聘以下学者为特约研究员,中国学者有:丁文江、王烈、朱恒璧、朱家骅、李四光、汪敬熙、周太玄、袁复礼、袁濬昌、孙云铸、陈克恢、章鸿钊、刘季辰、刘厚、严智钟等。外国学者有法国贝熙业(Dr.Buissiere)、英国步达生(Davidson Black)、法国雁月(P.Lejay)、法国桑志华(R.P.Licent)、法国陆嘉礼(Charles Roux)、瑞典斯文赫定(Sven Hedin)、法国德日进(R.P.Teilhart)、比利时樊德维(Vandervelde)、意大利龙相齐(E.Gherzi)、法国铎尔孟(D.Hormon)等。
其研究机构与西北联大有关者主要有生物部和人地部。
其一是生物部,成立于1929 年冬,下设生物、动物、植物三个研究所,均成立于建院之初的1929 年9 月,位于北平西直门外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所建的农事试验场,又称乐善园、三贝子花园、万牲园,是北平研究院副院长李书华看中的地方,并于1929 年7 月改为天然博物院。其生物研究所(后改生理研究所),下设生理研究室、细胞研究室、实验生物研究室。所址后迁上海林森中路1836 号。由专任研究员经利彬兼研究所主任。1933 年时的专任研究员有章韫胎、兼任研究员李煜瀛。后有朱洗到所主持生殖发育与细胞研究。其研究工作主要侧重于国药对于生理之作用、营养学等,迁滇后,对云南甲状腺肿之基代谢、人民血类等西南特殊问题有所研究。其动物研究所下设有海滨动物实验室、昆虫学研究室、组织学与发生学研究室、实验动物研究室。兼任研究员陆鼎恒任研究所主任。研究人员有张玺、沈嘉瑞主持水产动物研究;朱弘复主持昆虫研究。曾与青岛市政府合组胶州湾动物采集团,抗战期间在昆明又与云南省建设厅合组云南水产试验所。在昆期间,涉及滇池食用螺蛳、青鱼人工受精卵化试验、洱海动物采集、滇池枝角类与桡足类研究等。其植物学研究所下设有植物分类研究室、植物分布研究室、植物插条嫁接研究室、种子植物研究室、菌类及其他下等植物研究室。至1933 年,专任研究员刘慎谔兼任研究所主任,专任研究员有钟观光、兼任研究员林镕等。后有汪发缵、朱彦丞等植物分类专家。初有研究员3 人、助理员5 人、绘图员1人、植物园管理员1 人、练习员1 人、事务员1 人、打字员1 人。1936年,刘慎谔领导之植物研究所之“图书、标本、仪器及工作人员全部迁往陕西”,“此卢沟桥事变以前大概情形也”[14]。其主要研究工作有苹果类插条试验、杨柳科与蔷薇科嫁接试验、中国木本及裸子植物研究、云南土地利用研究等。植物研究所迁陕后,与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合作,合组中国西北植物调查所,位于陕西武功。调查所下设有西北森林分布研究室、各地自生经济植物调查组、西北牧草研究组、西北菌类及植物病害研究组、地方植物图志编制组、植物园等。其重要调查涉及:中国西北植物地理、太白山林层、西北卫茅科植物、中国经济植物目录、芣苜考、陕西南五台山植物志、中国北部桔梗科植物图志、太白山及南五台锈菌名录、川康采集植物目录、陕西白粉菌名录、中国林业建设、中国种梨系统、嫁接杂交等。(www.xing528.com)
其二是人地部,于1929 年冬开始筹备,由院长李石曾兼任部长,下设地质学研究所和测绘组。地质学研究所于1930 年3 月与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合作成立,设于北平西城丰盛胡同及兵马司。由兼任研究员翁文灏兼任研究所主任,下设陈列馆、图书馆等。徐光熙任陈列馆主任,钱声骏任图书馆主任。兼任研究员有王竹泉、王恒升、尹赞勋、金开英、周赞衡、曾世英、杨公兆、杨钟健、葛利普、谢家荣、谭锡畴等。测绘组成立于1929 年10 月1 日,初设天然博物院,后迁西郊碧云寺北辛村中法大学第一农林试验场内。组主任为高铭阁,有技术员2 人,助理员2 人,事务员2 人。其初期任务主要测绘北平一带详细地图。
其史学研究所(1937 年初由史学研究会改为研究所)由徐炳昶(旭生)任所长。会址初在北平,“九一八”事变后,因形势所迫,在1933年,徐炳昶主持“史学研究会大部迁陕”,并“与本地士绅合组陕西考古会,到宝鸡斗鸡台作发掘工作数年,写成《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一书,对于殷盘庚以前古史作一整理”[15]。其研究工作主要是徐炳昶研究古史,黄文弼整理西北科学考察团历年所得材料,苏秉琦整理宝鸡斗鸡台发掘所得资料,冯家升研究辽史及火药发明史,王静如研究西夏史、古代新疆和隋唐社会。该所注重考古及其他史学研究,开展了关于中国古史传说资料的整理与研究、以历史方法从事中西文化思想的比较研究、宝鸡斗鸡台发掘所获资料的整理研究魏晋玄学研究、中国山水画研究、宋金史籍整理与研究、从军事财政看南宋初年和战问题研究等,编辑《中国进士汇典》。曾与陕西省政府合组陕西考古会。
其三是研究会与附设机构。其中,史学研究会于1929 年11 月成立,有常务会员吴敬恒、常务会员兼干事李宗侗、干事姚彤章、会员兼编辑徐炳昶、编辑鲍汴、编辑高静涛等。会员有白眉初、朱希祖、朱桂辛、沈尹默、沈兼士、汪申、金仲荪、俞同奎、马廉、马衡、陈垣、乐均士、张继、齐宗康、郑颖孙、萧瑜、顾颉刚等。水利研究会成立于1929 年9 月,有常务会员朱广才。会员有李吟秋、李书田、李仪祉、茅以升、徐世大、徐宗溥、高镜莹、彭济群、叶奇峰、董时进等。
北平研究院成立的初衷初衷是“为学理与实用并重,以实行科学研究,促进学术进步”[16]。李书华认为:“今后我国科学研究工作,应当对于世界科学的进步,负起一部分应负的责任。科学研究是工业建设的基础。科学研究恰如水源,工业应用恰如河流,没有水源,便没有河流。无疑义的,我们应该把中国做成一个工业化的国家,能够大量生产,大量制造,才能够在世界上独立生存,但是这种工业建设,须得科学研究工作配合起来,才容易成功,才能有进步”。[17]到1948 年,该院共发表论文、调查报告500 余篇。研究院和各研究所出版丛刊、集刊、专报、报告、汇编等刊物和书籍50 余种。这形成了“中国科学的黄金时代”,“造成了很浓厚的研究空气。中国科学家在国内所做的科学研究工作发表以后,常引起外国科学家的注意,也常为外国科学家所称引,所以中国科学家为中华民族增加了不少的光荣”。[18]
其创始人与研究人员大多为留法群体。据统计,1949 年前归国的科技人员,留法群体只占4%,位居美、英、日、德之后,但却在近代中国的科技界和教育界一度与留美学人相抗衡。[19]北平研究院以法国研究机构为蓝本,建立了完备的行政管理体制,重视研究所和研究会建设,还建立“学术会议”制度,会员(相当于院士),这有其积极的探索意义。在物理领域,有两代居里夫妇、郎之万均被北平研究院推为座上宾,郎之万还被聘为唯一的名誉研究员,居里夫人的第一位中国学生郑大章、约里奥-居里夫妇指导过的钱三强、何泽慧、杨承宗等都进入了北平研究院。1931年9 月30 日,郎之万随国联教育考察团访问中国,于1932 年1 月4 日和7 日访问北平研究院理化部和物理研究所,李书华、严济慈等接待。当考察团回国后,郎之万没有与其他成员一起返欧,而是接受北平研究院等的邀请,又于1931 年12 月下旬返回北平,与中国物理学界进行了两个星期的学术交流。1932 年6 月10 日,李煜瀛还致函郎之万,索要他在上海允诺的《科学与文明》的演讲稿,以便付梓。之后,狄拉克、玻尔等国际著名物理学家都曾到访,成为我国现当代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科研机构。而且,在居里夫人的帮助下设镭学研究所(1948 年改组为原子学研究所),这成为我国最早的核物理研究机构,是新中国的核物理事业的起点。
其名师主要有: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饶毓泰,中国现代物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严济慈,我国金属晶体范性形变和晶体缺陷研究以及物理学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钱临照,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顾功叙,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中国晶体物理学研究的主要创始人之一陆学善,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钱三强,首次开展中草药化学成分分离鉴定的纪育沣,结构性能定量关系的开拓者蒋明谦,中国进行中草药研究的先驱者赵承暇,中国有机化学研究的先驱者,有机微量分析的奠基人庄长恭,著名药物化学家、天然有机化学家高怡生,中国细胞生物学和实验生物学的创始人与奠基人之一朱冼,等等。
这就是我们扼要介绍的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的前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