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4 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教育领导体制,于1806 年在巴黎设立教育权力机构——帝国大学,设总监、审议会和总督学署。1808 年划分全国为29 个大学区,每区有一个大学,包含文理医法等科与中小学,各大学区设学区总长和学区审议会、学区督学署。大学区总长、帝国大学和大学区的督学,以及大、中学校校长、教师都由帝国大学的总监任免。
蔡元培(1868—1940)、李煜瀛(1881—1973)、吴稚晖(1865—1953)等留法归国者,又均系国民党四大元老,故成为实施这一制度的有力推手。1920 年,为促使法国退还庚子赔款,成立以蔡元培为校长的中法大学,并“仿法国制度,以大学区为教育行政单元”[4],“实亦一种学制之试验也”[5]。1925 年,中法大学的大学区制试验初具规模,形成了从小型大学区,建成了研究部、大学部、专修部、中小学部和特设部等机构,成为国内驰名的著名学府,这极大地鼓舞了中法大学大学区制的主持者蔡元培、李石曾、李书华(1889—1979)等主持者和倡导者,遂拟向全国推广。在此期间,奉系军阀张作霖在北京俨然以中华民国元首自居,于1927 年7 月30 日,将北京原有各校合而为一,称国立京师大学校,任教育总长的刘哲兼任国立京师大学校校长。1928 年,国民革命军攻克北京后,张作霖出逃,6 月21 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议改“京都”(北京)为“北平”,并设特别市。这也成为大学区制的重要背景之一。1927 年6月,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在中央设中华民国大学院主管全国教育,地方试行大学区,任命蔡元培为大学院院长,最高审议机构是评议会。同时,公布《中华民国大学组织法》,规定大学院为隶属于国民政府的全国最高学术教育机关,复于次年公布《大学区组织条例》,规定全国各地按教育、经济、交通等状况划分为若干个大学区,每区设大学1 所,大学设校长1 人负责大学区内一切学术和教育行政事务。1928 年,在全国建立了北平、江苏、浙江、广州4 个大学区。
1928 年7 月,国民政府决议北平国立各校合组为国立中华大学,任李石曾为校长。1928 年8 月16 日,通过《北平大学区组织大纲》,11 月正式成立,管辖平、津、河北、热河两市两省,是为北方唯一的大学区。北平大学区设校长、副校长、秘书长,以及高等教育处、普通教育处、扩充教育处等三处。大学区设北平大学本部,设文、理、法、工、农、医、艺术、师院等学院,以及文理两预科、俄文专修馆等。9 月13 日,任命李书华为副校长。9 月21 日,国民政府同意李石曾建议,将国立中华大学改为国立北平大学。9 月26 日,推蔡元培、张继、沈尹默、李麟玉、萧瑜为大学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随后,李书华于11 月1 日到达北平,设校长办公室于中南海怀仁堂四所(图1—7),聘成舍我为秘书长、王凤仪为高等教育处处长,并聘定各学院院长,宣告国立北平大学正式成立。其面积达144 950 平方公里,学生达1 094 698 人,这与法国本土面积仅54 万平方公里,分为15 区,每区3 000 余名学生相比,的确是规模浩大。其目标是将区内大学合并为一所完全大学,在万寿山北附近择地建筑一新的大学区,不但成为中国学术之中心,而且要成为亚洲学术之中心。然而,这样的一个破天荒的试验,一开始即埋下诸多失败的伏笔。发起者李煜瀛、李书华均曾消极地先后提出辞职,被先后慰留。最先反对大学区的是中央大学区所辖的中等学校,指责这会因大学区忽略中等教育。在北平大学区也受到河北省政府、党部及北平各校学生的反对。北洋大学、北京大学学生发起护校运动或示威游行,甚至发生捣毁了办事处,砸碎牌匾事件。在接收北大文理学院时,甚至需要警察保护进入校园。因此,1929年6 月,教育部训令“北平大学区,限于本年暑假内停止”[6],7 月1 日,国民政府再决议由教育部定期停止试行大学区制。1929 年8 月起,“北大学院”改为国立北京大学;第一师范学院改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北大之研究院改为国立北平研究院;北大艺术学院改为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育部复聘李石曾为北平研究院院长,张贻惠暂行维持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校务,又部令国立北平大学副校长改由该校各学院院长轮值,任期一年。至此,大学区制被完全取消,恢复地方教育厅管理方式,历时两年的大学院与大学区制度的改革,遂以失败告终。
大学院和大学区制以教育机构学术化和学者管理教育行政的思路,对晚清至民国以来旧的教育行政制度改革作了一次大刀阔斧的改革,触动了近代官僚体制的一些根本利益。然而,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教育毕竟无法完全独立于特殊国情的社会政治之外,学术机关与政治机关相混,也使学校成为官僚权贵竞逐场所,体制的过渡也很仓促,也太过理想化。它虽然昙花一现,但毕竟在教育行政模式、行政学术化、学术研究化等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其最重要的成果,是留下了一所闻名遐迩的国立北平大学。
国民政府任命李石曾为国立北平大学校长第一任校长(任期1928-06—1929-01);副校长李书华;萧瑜代理秘书长,后由成舍我任秘书长(1929 年2 月辞职)。1928—1929 年,李书华任北平大学副校长,兼代理校长。1932 年任北平大学校长,兼任农学院院长,旋因开除学生事,愤然辞职,当局未披露。1931 年2 月至1932 年8 月,沈尹默任校长。1932年8 月,徐诵明接替沈尹默,任国立北平大学代理校长(1932-08—1937-07),教学和行政逐渐步入正轨,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图1—7 国立北平大学校长办公室和国立北平研究院办公旧址怀仁堂西四所(今中南海怀仁堂西侧)
其校长办公处设于中南海怀仁堂西四所,并在李阁老胡同布置北平大学本部,又在和平门外后孙公园、阜外、国会街、端王府夹道等处布置各院。其中,怀仁堂是元明清三代皇家苑囿三海内的一组建筑,其名始于民国初期。北入景福门,曰怀仁堂,堂前覆以天蓬,宽敞可容数千人,自袁世凯以来,为接待外宾之所。民国时,曾作为国立北平研究院艺术陈列所。
按1928 年9 月公布的《北平大学区组织大纲》和11 月的调整,其最初的院系设置为:
①文学院(由北京大学文学院、保定河北大学文科合并为“北平大学文学院”),院长陈大齐,设于北平北京大学第一院旧址;②理学院(由北京大学理科改为“北平大学理学院”),院长王星拱,设于北京大学第二院旧址;③法学院(由北京大学法科、北京法政大学、保定河北大学法科、天津法政专门学校合并为“北平大学法学院”),迁至太仆寺法大及众议院旧址,天津法专旧址改归研究院使用,院长谢瀛洲;④第一工学院(北京工业大学改为“北平大学第一工学院”),设于北平工大旧址,院长俞同奎;⑤第二工学院(由天津北洋大学、天津工业专门学校合并为“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设于天津北洋大学旧址,院长石树德;⑥农学院(由北京农业大学、河北大学农科合并为“北平大学农学院”),设于保定河北大学农科校址,院长崔步瀛;⑦医学院(由北京医科大学、保定河北大学医科合并为“北平大学医学院”,迁至北平医科大学旧址或保定,院长徐诵明;⑧第一师范学院(由北平师范大学改为“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院长黎锦熙,后改张贻惠;⑨第二师范学院(由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大学合并为“北平大学第二师范学院”),专收女生,设于北京女师大旧址,院长徐炳昶;⑩艺术学院(由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改称“北平大学艺术学院”),设于北平艺专旧址,院长徐悲鸿。另外,北京俄文专科学校改为“俄文专修馆”(东总布胡同),北京大学预科改为“北平大学文理预科”(北大第三院旧址),还有国学研究所(众议院旧址),分别由段憩棠、刘半农、沈兼士主持。
1928 年10 月,李书华到北平开始办公,对机构和负责人又作了调整;1930 年4 月,北大学院等先后独立设置后,国立北平大学校长由李石曾遥控,副校长由各院长轮值,10 月,校长办公室由怀仁堂西四所,迁至怀仁堂东四所,为防止再次“闹独立”,教育部特通令禁止各院“复大运动”,院系结构渐趋稳定;1931 年2 月,李石曾辞去校长职务,由沈伊默接任,沈一改遥控作风,亲自到校视事,使工作渐入正轨,却因“倒沈运动”而于1932 年8 月辞职;1932 年8 月,夏元瑮代理北平大学校长,8 月29 日,又奉部令,校务由医学院院长徐诵明代行,12 月16 日,正式令徐诵明代理校长职务,直至1937 年7 月迁陕前。此时,校政又有新的变化:一是1932 年9 月,教育部令准俄文法政学院提前改称商学院,招收商科新生;1933 年6 月,部令艺术学院即行结束,改办国立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因此,在七七事变爆发前,一直维持全校5 个学院:女子文理学院(院长许寿裳),法商学院(院长白鹏飞),医学院(院长吴祥凤),农学院(院长刘运筹),工学院(院长张贻惠)。
北平大学从1928 年创建到1937 年迁陕,院系有较大变化,此处以1937 年迁陕前的五大学院为基础,并以建院时间先后为序作以概述。(www.xing528.com)
1.从仕学馆到法商学院
是为北平大学成立最早的学院之一,黎锦熙也将其作为整个北平大学的源头之一[7]。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京师大学堂附设速成科仕学馆(光绪三十年归并于进士馆);光绪三十二年(1906)始设京师法政学堂(校址在宣武门内太仆寺街,进士馆旧址)。1912 年合并法政、法律、财政三校为北京法政专门学校,邵章首任校长。1922 年改为国立北京法政大学,江庸任校长,1925 年拨顺城街虎坊桥参、众两议院旧址为校舍,太仆寺街原址设预科,1926 年解散中俄大学,收编该校学生为俄文政法系,添设俄文法政科,后特设俄文法政专门学校。1927 年改为京师大学堂法科。1928 年改为国立北平大学法学院(院址在宣武门内象坊桥前国会),次年将俄文法政专门学校并入,谢瀛洲为首任院长,设法律、政治、经济三系。1934 年合并商学院,改组为法商学院,白鹏飞任院长。参加过中共一大的李达(经济系主任)、五四运动的发起者之一许德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早传播者沈志远,中国驻海参崴领事、著名国家法专家王之相(商学系主任)、《资本论》最早译者之一陈豹隐(政治系主任)、《资本论》的最早译者之一侯外庐、知名律师和法学前辈余棨昌(法律系主任)、斯大林赞扬俄语比莫洛托夫好的驻苏联大使馆原参赞刘泽荣,以及程希孟、张友渔、陈瑾琨、黄松龄、章友江等教授,均在此任教。
2.从医学实业馆到医学院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京师大学堂设医学实业馆,次年改为医学馆(在正阳门外八角琉璃井)。1912 年改为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正门在后孙公园,后门在八角琉璃井),汤尔和任校长,有解剖实验室、化学实习室、病理组织实习室、内科检查室、助产练习所。1924 年改为国立北京医科大学,洪式闾任校长。1928 年,改为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徐诵明任院长。1929 年拨背阴胡同审计院旧址筹办附属医院,是当时北平仅次于协和医院的一所设备较为完善的大型医院。徐诵明任平大校长后,医学院院长吴祥凤继任。中国第一所西医高等学校的主持者汤尔和、中国病理学科的开山鼻祖徐诵明、中国西医皮肤性病学科的奠基人之一蹇先器、中国人体寄生虫学科的开拓者洪式闾、中国儿科学的开创者颜守民、中国外科学的开拓者张同和、著名药理学家徐佐夏、著名组织胚胎学家鲍鉴清等教授均在此任教。
3.从高等实业学堂到工学院
清光绪三十年(1904)设京师高等实业学堂(校址在西直门内祖家街端王府),属农工商部,分机械、电气、矿学、化学四科,学生先补习两年,再转入正科三年毕业。1912 年,改为高等工业学校,嗣改称北京工业专门学校,改隶教育部,校长洪镕,分机械、电气、化学三科,后又增机织科。1923 年改为国立北京工业大学,俞同奎任校长。1928 年,改为国立北平大学工学院,院长先为马君武,后为张贻惠。
4.从京师大学堂农科到农学院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京师大学堂设农科(校址在阜成门外西望海楼集罗道庄),清宣统二年(1910)正式成立。1912 年校舍落成,归教育部,1913 年改为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分农科、林科,有图书馆、林场。农科分农业经济学、农业化学、植产学、牧学四门,林科分林政学、造林学、利用学三门。1922 年,改为国立北京农业大学,购南口三岔峪等处土地1 100 亩,筹建第二林场。1928 年并为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许璇任院长,后刘运筹继任。我国生物统计学的开拓者汪厥明、土壤热力学的奠基者虞宏正等均曾在此任教。新中国农业科学技术事业的主要开拓者和领导者、中科院院士陈凤桐(1897—1980),即为北平大学农学院学生,他在抗战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组建抗日游击队晋绥支队,带着队伍在晋察冀北部的应县、繁峙、灵邱一带多次打败日军,与其他支队合并后任政委,曾率部参加著名的百团大战。
5.从女师大到女子文理学院
女子文理学院系1925 年合并女子大学和女子高等师范而成,最初校址在石驸马大街原女高师旧址,后租朝内大街孚王府,俗称“九爷府”为院址。1931 年改称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有五系两专修科。五系为:哲学系、教育系、经济系、数理系、化学系。两专修科为:音乐、体育。其前身女师大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的京师女子师范学堂(宣武门内石驸马大街),1919 年改为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24 年改为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次年解散,改设国立女子大学,同时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恢复,女大迁教育部上课。1926 年合成女子学院,以女师大为女子学院师范大学部,女大则为女子学院大学部。1927 年改并女子学院之师范大学部(女师大)为京师大学校女子第一部,而其大学部(女大)为女子第二部。1928 年改并第一部(女师大)为北平大学之第二师范学院,第二部(女大)为北平大学之女子文理学院(校址在朝阳门内九爷府)。女师大部分,在1931 年并入国立北平师范大学。
其名师主要有:留学生海外创业第一人、北平大学第一任校长李石曾;大学区制的实际运作者李书华;书坛耆宿、校长沈尹默;毛泽东戏称为萧菩萨的北平大学最初秘书长萧瑜;报坛耆宿、北平大学第一任秘书长成舍我;中国近代法律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江庸;法学院首任院长谢瀛洲;获得5 个硕士学位的法商学院院长白鹏飞;俄文法政学院院长王之相;修订法律馆总裁、法商学院教授余棨昌;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顾问、法商学院教授程希孟;首届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黄松龄;北平大学医学院的奠基者汤尔和;北平大学工学院的奠基者和中国化学教育的开拓者俞同奎;中国留德工学博士第一人、工学院的奠基人之一马君武;农学院的奠基人、我国农业经济学科之先驱许璇;担任农学院院长时间最久的刘运筹;女子文理学院院长、我国引入爱因斯坦相对论第一人夏元瑮;女子文理学院院长、尝试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构建中国史学的范文澜;女子文理学院院长、女子学院院长、中国实验语音学的奠基人刘半农;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