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现代高师教育开端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现代高师教育开端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创立于清光绪二十八年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是为北平师范大学的开端,亦为我国近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开端。1922 年10 月,北京政府准予“男高师”校长李建勋的建议案,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改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1927 年8 月,奉系军阀令北京9 所国立高等学校合并为国立京师大学校。自1928 年11月,北京师范大学等开始要求学校独立,1929 年6 月,国民政府宣布停止实施大学区制,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改为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现代高师教育开端

创立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位于景山马神庙)是为北平师范大学的开端,亦为我国近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开端。师范馆学制5 年,自第二学年起分设4 类科目,即:第一类为中文、外文(可选英、德、法、俄、日等语种);第二类为中外历史和地理;第三类为物理、化学、数学第四类博物科(含动物植物、矿物、农学园艺、生理卫生等)。首届招生130 余人。

清光绪三十年(1904),师范馆改为优级师范科,标志着我国师范教育的独立设置。其学生人数增至300 余人,并开始选派留日学生。其中不少毕业生在各个行业做出了杰出贡献:选派留日的著名历史学家王桐龄(1878—1953)为我国第一个在国外专攻史学和正式毕业的学人;第一期毕业生何璜为山西省图书馆的创建者;邹树文为我国早期农艺学家;1909年自优级师范学堂毕业的李达,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独立设校,改称京师优级师范科,校址在今北京和平门外琉璃厂。1912 年5 月,改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图1—6),简称“男高师”,亦为中国高等师范学校独立设校的开端。

图1—16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门

“男高师”设有预科、本科。在预科学习一年,可升入本科。本科设有国文、史地、数理英语、博物、理化6 个部,后增设教育、体育、手工图画3 个专修科。学校办学受到日本东京高师的影响,聘请留日学生任教,1912 年至1923 年间的校长陈宝泉亦为留日学生。1919 年的五四运动,“男高师”的学生最先到达天安门集合,学生匡日休(互生)、陈宏勋(荩民)、杨明轩、宋宪廷参与火烧赵家楼,亲手痛打卖国贼章宗祥的陈宏勋、杨明轩、向大光等8 名“男高师”学生被捕。此时,在李大钊、赵世炎、蔡和森的促进下,建立了共青团和共产党组织,涌现了楚图南、魏野畴等早期共产党员

1922 年10 月,北京政府准予“男高师”校长李建勋(1884—1976)的建议案,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改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这时,范源濂(1876—1927)任校长,他的两个重要贡献,一是与英国政府谈判,将庚子赔款用于教育,二是提出了“男高师”“以身作则”的校训,并亲自写了校歌。此时,“男高师”设有教育、国文、英文、史地、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8 个系,以及体育、手工图画两个专修科和附属中学,并为山西、广西、东北三省举办特别班、师范教员养成班、短期师资训练班等。

从师范馆至1923 年,先后毕业学生1 500 余人。著名革命家和教育家有魏野畴、杜斌丞、缪伯英等;学术大家有哲学家李达、历史学家周谷城、教育家杨秀峰、杨明轩、匡互生、方永蒸,生物学家张作人、孔宪武、陈兼善、数学家杨武之、傅种孙、体育教育家袁敦礼、徐英超、王耀东等。

1927 年8 月,奉系军阀令北京9 所国立高等学校合并为国立京师大学校。北京师范大学改为京师大学师范部,张贻惠任师范部学长。

1928 年6 月,奉系军阀退回关外,国民政府势力到达直隶、京津一带,遂推行大学区制。7 月,将北京9 所高校及直隶、天津的高校合并为国立北平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改为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自1928 年11月,北京师范大学等开始要求学校独立,1929 年6 月,国民政府宣布停止实施大学区制,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改为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1930年2 月任命的李煜瀛校长和代理校长李蒸,复于12 月辞职。

除“男高师”外,还有“女高师”,亦为北京师范大学的重要源流之一。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设立的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民国成立后改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简称“女高师”,校址在石驸马大街(今北京新文化街)斗公府旧址。1924 年5 月,“女高师”改为国立女子师范大学校,1925 年改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1928 年改为北平女子师范大学(今北京西城区新文化街45 号)。1919 年秋,“女高师”开始招收国文部、图画专修科、家事科等科学生。

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时期,学校爆发学潮,反对校方镇压学生运动,教育部以此为借口,拟解散并封闭其校舍,甚至临时雇用三河县的老妈子(今保姆)多人,挟持学生离校。教育部复以在“女师大”兼课的国文讲师鲁迅是学潮的推手为借口,遂下令免去鲁迅在教育部的佥事、科长及兼职,而在“女师大”原校址另组北平女子大学,招收新生。

被迫离校的“女师大”同学,复在宗帽胡同租房上课,鲁迅等人为之义务授课。1925 年11 月28 日,北京的学生、工人及市民3 000 余人到吉兆胡同段祺瑞住宅,支持“女师大”复校,后段祺瑞政府同意复校。

1926 年3 月12 日,日本侵略者的军舰侵入我大沽口并开炮轰击,事后竟联合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向北京政府提出在津沽地区停止军事行动和撤除国防设施的无理要求,北京学生非常愤慨,纷纷集会抗议。3 月18日下午,在李大钊领导下,北京各界数万人举行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游行示威活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校学生自治会会长刘和珍走在游行队伍的前列。但是,当游行队伍行进到段祺瑞政府门前时,反动军警竟向游行群众开枪,打死47 人,伤200 多人。刘和珍、国文系预科学生杨德群等当场死亡。这就是历史上骇人听闻的“三一八惨案”。1931 年3 月18 日,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师生筹资在校园的西小院为刘和珍、杨德群二烈士立碑。

1926 年3 月25 日,鲁迅写了《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其中有:(www.xing528.com)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我们从中感受到年仅21 岁的“女师大”学生刘和珍以血和生命唤醒国人的伟大,体会到那时的大学生在强敌入侵的关头,是如何挺身而出,为理想甘愿奉献一切的伟大精神。同时,也可感受到那时的大学讲师鲁迅,面对学生的悲壮之死,是如何“艰于呼吸视听”和回忆这位“常常微笑”“态度很温和”的学生,痛悼“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赞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希望后来者做“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1]

想必,读完鲁迅此文,对于“女师大”自会有一个深刻的了解。

1927 年8 月,张作霖在北京自称中华民国大元帅,将北京国立九院校合并于京师大学校,改“女师大”为国立京师大学校女子第一部,毛邦伟为学长。

1928 年7 月,“女师大”改为北平大学第二师范学院。次年12 月,徐炳昶任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院长。在其任内最重要的事件,是创建了研究所和创刊《女师大学术季刊》。设立研究所旨在“增加对于学术界、教育界之贡献”[2]。研究所设委员会,决定研究所进行方针,黎锦熙、高步瀛、王桐龄、王文培、杨荫庆为委员;所长由徐炳昶院长兼任,黎锦熙任副所长;研究所分为工具之学、语言文字学、史学、地学、哲学、教育学文学民俗学等8 组;大学毕业生已有成绩者,经所长提出,审查会通过,可入所研究。

1931 年7 月,教育部令北平大学第二师范学院并入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平师”),分文、理、教育3 个学院,研究所改为研究院。徐炳昶任校长。1932 年李蒸任校长。在李蒸校长任内,发生的一个重要事件——经历“取消师大”风潮后成立的“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是为我国高校训育制度的滥觞。

从1923 年到“七七事变”爆发,“平师”毕业学生318 人。其中不乏优秀毕业生,有:山东大学原校长吴富恒、天津大学原校长李曙森、天津师范大学原校长李继之、西安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苏庄、历史学家侯外庐、杨人楩、哲学家张岱年、考古学家苏秉琦、地理学家盛叙功、邹豹君、声学家汪德昭、植物学家俞德浚、空气动力学家陆士嘉、文学家陆侃如、作家许广平、目录学家王重民、作曲家王洛宾、画家胡絜青、革命家周小舟、体育家苏兢存、新闻工作者徐铸成、浦熙修等等。

“平师”亦为北平地区学生抗日救亡和民主进步运动的骨干力量。1935 年五六月间,日本侵略者密谋策划,在天津和河北等地制造事端,以武力迫使南京国民政府达成“何梅协定”和“秦土协定”,将平津、河北、察哈尔等主权奉送给日本。之后,日本侵略者策动所谓华北五省“防共自治运动”,全面侵占华北,激起北平各阶层人民的极大愤慨。1935 年12 月9 日,“平师”在石驸马大街的文学院、和平门外的教育学院、理学院的500 余名学生,与东北大学中国大学等校千余学生集合,举着大旗和标语,聚集在新华门前,向北平当局提出正义的要求,但被何应钦拒绝,遂发生镇压和搏斗。12 月16 日,在所谓“冀察政务委员会”准备成立之时,复举行更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东北大学、北平大学法商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北平大学医学院、“平师”等校万余名学生组成4 个大队,“平师”、北平大学工学院、民国学院分在第一大队,在宣武门和新华南街被军警包围,遭到毒打,轻伤20 余人,重伤40 余人,前往接应的学生也被军警砍伤,街上血迹斑斑,惨不忍睹,当日被捕22 人,300 余人受伤,其中“平师”受伤学生最多。史称“一二·九”运动的这次北平学生爱国斗争,席卷全国,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揭露了国民党当局的卖国行径,得到了各界爱国人士的支持响应,促进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高潮的到来。“平师”作为北平学生示威游行的主力之一,发挥了积极作用。周小舟为师大国文系学生、中华民族武装自卫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师大地下党支部书记,发展姚依林、蒋南翔等加入“自委会”和加入中国共产党。师大陈泽云被选为学生代表之一,要求进新华门见何应钦。12 月16 日的游行,“平师”学生自治会负责人阎世臣,在前门车站广场的第二次市民大会上,被推为大会主席。

1936 年2 月1 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队”)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平师”石驸马大街文学院召开。“平师”敖白枫当选为第一任总队长,“平师”王仁忱任宣传部部长。[3]会议通过了“斗争纲领”“工作纲要”,制定了“队员规约”,稍后又发表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成立宣言》。这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国组织,曾在战时高校学生中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最初由钱伟长等发起的清华同学“北平南下自行车宣传队”、平津学联组织的“南下扩大宣传团”、清华学生等发起的“中国青年救亡先锋团”等三支力量合并而成,本部设于北平,在天津、武汉、广州、成都、济南、上海等地设分部。到1936 年底,已经在巴黎、里昂、东京等国内外30 多个城市建立“民先队”组织。

北平师范大学的名师主要有:北京高师和北京师范大学的主要奠基者与创办人陈宝泉;北京师范大学校董事会董事长梁启超;第一位心理学教师服部宇之吉(日籍);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会主席吴承仕;被毛泽东誉为国宝陈垣;我国第一位在国外攻读史学而正式毕业的学人王桐龄;开设史学思想史课程的李大钊;以考据见长的“中国三绝”之一高步瀛;北京女师的鲁迅;夏文化研究的开拓者徐炳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揭幕人之一钱玄同;三校之长邓萃英;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马寅初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的创始人陶孟和;创建中国最早心理实验室的张耀翔;中国民主促进会的主要缔造人马叙伦;中国数学会早期的组织者胡敦复;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翁文灏;中国地质调查所的创办者丁文江;汉字注音字母的首倡者马裕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长经亨颐;北平师大社会系主任马哲民;首届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黄松龄;开辟冀西抗日根据地的杨秀峰;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