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德光先生传承书香世家,成就云大历史系

德光先生传承书香世家,成就云大历史系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有京张德光1913年出生于湖南省攸县柏树下乡田心村一书香世家。1939年,德光先生毕业于西南联大历史社会系。1946年,兰州大学成立,德光先生应聘为兰大历史系讲师。遵恩师之嘱,接熊校长聘书后先生举家迁往昆明,任教于云大文史系。1954年,云南省人民政府任命德光先生任历史系主任。曾任历史系党总支委员、云大党委委员、党委常委。1958年,在省委宣传部领导下,德光先生主持筹建云南省历史研究所,任副所长。

德光先生传承书香世家,成就云大历史系

张有京

(张德光之子,云南民族大学教授)

张德光(1913—1986)1913年出生于湖南省攸县柏树下乡田心村一书香世家。其曾祖父炳南公,祖父庆献公,父亲明良公均为前清秀才、县乡私塾教师,其父明良公是县里驰名书法家之一。德光先生自幼受到严格的家学教育,随父学习中国古典文学、书法,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

张德光

德光先生1935年毕业于湖南长沙颇负盛名的私立岳云中学。在校期间和同窗好友李锐(曾任中央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文立薇(烈士,曾任著名的铁道游击队政委)等五六位热爱鲁迅文学的同学组织“斯一社”,在校内外宣传抗日主张。

1935年,德光先生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他师从钱穆学习《先秦思想史》《近三百年学术思想史》《中国通史》(古代部分),师从冯友兰学习《中国哲学思想史》《新事论》,师从汤用彤学习《魏晋玄学》,师从姚从吾学习《历史研究法》,师从胡适学习《唐思想史》,师从郑天挺学习《魏晋南北朝史》,师从张荫麟学习《历史哲学》,师从顾颉刚学习《秦汉史》,陈寅恪、姚从吾(系主任)为其毕业论文辅导教师。众多著名大师的培育为德光先生为毕生从事中国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

在大学读书期间,德光先生偏好先秦诸子百家及中国哲学史的学习与研究。钱穆师对这位古文功底较扎实、已能阅读古典书籍、虔诚从学、文质彬彬的书香子弟关爱有加,亲授予他弟子帖。他师从冯友兰学习、讨论《新事论》并将其译为英文。他的好学深思及其较高的英文水平受到冯友兰师的赞誉与器重。李埏先生在《忆张德光》一文中道:“德光同志好学深思,爱读先秦诸子书,遍览清人注释之作。有所疑虑他都独立思考,不为成说所囿。在大学学习时间向汤锡予(用彤)、钱宾四(穆)诸长者问学,颇得他们的嘉许和器重。”[4]德光先生在北大读书时,受湖南同乡、班上同窗好友刘祖春(曾任中宣部常务副部长)、甚湘汉(曾任内蒙古自治区宣传部部长)等的影响并在他们的带动下积极参加了“一二·九运动”。

1939年,德光先生毕业于西南联大历史社会系。他得到两个令人羡慕的求职良机:一是留系任助教;二是郑天挺师和系上推荐他为著名史学家、社会学家陈序经教授的助教,随先生前往美国东方大学讲学。因他出生于清贫书香之家,是其长兄德粹(曾任中央大学农经系主任,兰大教务长,台湾大学经济系主任)一手抚育成才。德光先生大学毕业时,时在英国牛津大学农业经济研究所服务的长兄要求他回长沙工作以便照顾年迈体衰的双亲。德光先生遵兄嘱选择回湖南长沙找工作。一位优秀毕业生离开,其恩师们有所不舍。郑天挺师找蒋梦麟校长亲笔致信著名教育家湖南教育厅厅长朱经农先生帮忙安排德光先生的工作。1980年4月,德光先生在出席于天津召开的“重建中国史学会代表会”期间特地去看望恩师郑天挺。郑天挺师提道:“20世纪40年代初期,姚从吾先生多次打听你的去向,想叫你回北大工作。”(www.xing528.com)

1939年,德光先生携蒋梦麟校长信函回到长沙。朱经农厅长拟推荐他到湖南大学任教,恰逢朱厅长任其秘书夏开权先生任国立衡阳中学校长。夏校长希望德光先生暂到衡中协助他工作一段时间。应夏校长相邀德光先生任教于衡中。德光在衡中任教仅一个学期。因在课堂上多次愤怒抨击国民党军队进攻陕甘宁边区,掀起新一轮反共高潮,被县政府令校方开除其教职。期末夏校长被迫解聘先生。此时先生母校岳云中学迁到衡山,1940年该校老校长著名教育家何炳麟先生聘张德光先生任该校高中部教师。1944年,经湖南省教育厅审批成立攸县抗战临时中学,德光先生任校长,聘请了避难回乡及流落到本县的外地教授、学者任教。收容本县和流落到攸县外地学生2000余人。先生主政校务期间,学校民主氛围浓厚。请高中部英语教师刘佛年教授[5]、张梓敬等几位进步教师给全校师生上大课,作时局报告。以高中部进步学生贺湘楚[6]、彭秀实[7]、刍乃山[8],临中教务员尹辉[9]为首组织进步团社,宣传抗日,抨击时弊、反对县政府黑暗统治、攻占县警察局,均得到先生支持和保护。1946年,兰州大学成立,德光先生应聘为兰大历史系讲师。在其胞兄张德粹教授(兰大教务长,我国农业经济学重要创始人之一,1947年返回中央大学续任农经系主任)指点下,德光先生在从事“中国哲学史”教学之余,把研究方向暂时转向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西北地方史研究,试图探讨西北经济发展的路子。他收集有大量关于西北各省区的史料,编有《西北研究资料目录》,发表了《西北史地研究的重大意义》《汉武帝西域史节团》《中国教育制度演变史》等论文,在史念海教授(代系主任)的推荐下在兰州青年学会作西北史学术报告。因他对西北史研究成绩较突出,很快晋升为副教授。

1948年,钱穆先生辞云大文史系教职,返回江南大学办学。特向熊庆来校长推荐其弟子德光先生以代之。遵恩师之嘱,接熊校长聘书后先生举家迁往昆明,任教于云大文史系。新中国成立前先生积极参加云大学生民主运动,1952年云大团总支推荐他为人大代表候选人。1952年12月历史系主任方国瑜先生辞系主任之职。云南省军管会文教委员会任德光先生代系主任。1954年,云南省人民政府任命德光先生任历史系主任。至1984年,先生71岁退休,他任历史系主任30余年。德光先生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历史系党总支委员、云大党委委员、党委常委。他还曾任云大副教务长(主持工作)、云大《人文科学学报》主编、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及学会刊物《学术研究》编委,云南省史学会副会长,中国老年人史学会孔子研究所学术委员……1958年,在省委宣传部领导下,德光先生主持筹建云南省历史研究所,任副所长(主持工作)。1964年2月,中共中央外国问题研究小组和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外国问题研究会”,学校指派德光先生出席会议。会议指定云大成立西南亚研究所(该所属高教部与云南省委宣传部双重领导,业务属高教部领导,经费由中央下拨)。校党委指定德光先生负责筹建西亚所,任所长。

1952年,德光先生在云大秘书长寸树声先生的介绍下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任民盟云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顾问。德光先生在高校任教40年间,主要讲授先秦思想史、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国通史(古代部分)、魏晋南北朝史、明清史、历史研究法等课程。德光先生对中国思想史有着较深的研究,他凭借深厚的古文基础阅读了大量古典书籍。他对儒家学派,道家老庄,魏晋玄学,明清之际顾炎武黄宗羲、王船山哲学及乾嘉学派戴东原的哲学思想作过较系统研究。其中他对庄子、王船山、戴东原哲学思想的研究,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德光先生在中国思想史研究方面的主要作品有《孝与中国文化》《王通中评说》《王通中文化史观》《先秦天道观》《先秦哲学思想》《启蒙学者戴东原的唯物史观》《庄子补正跋》《评姜亮夫教授巴黎所藏敦煌宋本〈道德经〉残卷本叙录》。1962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再版刘文典大师遗作《庄子补正》,请德光先生为此书再版审稿和写序言。其作《庄子补正跋》以“跋”代“序”。他对《庄子》的研究及其古文体写作水平之高受到国内学术界及同行学者的肯定。其恩师冯友兰在给他的信中道:“跋文很好。”其友人任继愈、杨尚奎两位先生均认为该跋文较全面地评价了刘文典先生《庄子补正》一书的学术价值。任继愈先生在给他的信函中道:“跋文抓住了《庄子补正》的主要内容。其中周庄蝴蝶,‘生牛’,‘全牛’等选例,突出了《补正》的学术价值。”李埏先生道:“刘叔雅(文典)教授逝世后,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拟再版其遗作《庄子补正》,以德光同志深于先秦诸子之学,特请他写篇序。他十数易稿,成《庄子补正跋》一文。国内精于古文辞的老前辈见了,都誉为不易多得的佳作。”中文系老教授张为祺先生赞此“跋”:“学问实在,文章典雅,云大不易多得。”1956年,在张德光、李埏、傅懋免三位先生晋升正教评审会上,刘文典先生等评委对德光先生所提交的论文《启蒙学者戴东原的唯物论哲学》给予较高评价。1956年,在新中国成立后首次高校教师级别评定会上,肖承宪教授发言道:“刘文典等先生对张德光先生的论文评价高,在教授中也少有此成绩。”[10]1956年12月6日,在国内学术界很有影响的上海文汇报》“学术动态”专栏,评价该论文对戴东原哲学有独到见解。

1982年张德光在云大1978级历史系学生毕业联欢会上讲话

1981年姜亮夫先生在《云南社会科学》第2、3期发表《巴黎所藏敦煌写本〈道德经〉残卷叙录》,云南社科院请张德光写《评姜亮夫教授巴黎所藏敦煌写本〈道德经〉残卷本叙录》,该文发表后,1981年4月29日云南省社科院转来姜亮夫先生来信对该文学术观点予以肯定。1986年1月2日凌晨德光先生病故于昆医附一院。云大校长杨光俊、副校长刘佩文及校办两位同志闻讯于凌晨1:40先后赶到医院与德光先生遗体告别。并安慰陪护在德光先生身边的夫人及次子。1月9日云大为德光先生举办了遗体告别。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省政协、省委统战部,民盟云南省委、云大、云大历史系、云大档案系、西亚所西边所及部分兄弟院校送了花圈。云南省政协主席,省委统战部部长杨一堂,省委宣传部部长赵庭光,省教育厅厅长张继康,民盟云南省委领导,云大党政领导,历史系、档案系师生及部分兄弟院校领导等参加了告别仪式。云大副校长刘佩文、云南省政协副主席杨维俊、民盟省委秘书长钱松与德光先生家人及亲友一起护送其遗体前往跑马山火化。为纪念德光先生抗战期间对攸县教育事业所作出的奉献,1988年经湖南省攸县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会商决定,将德光先生骨灰安葬于攸县一中校园(其前身为攸县临时中学),以励后学。1989年12月,德光先生骨灰返故乡攸县安葬。云大校党政领导、云大历史系、云大档案系、西亚所等领导为其骨灰返乡进行了告别合影留念,并派历史系党总支副书记曾凤英老师携云大校长杨光俊致攸县一中校长信函,并代表学校、云大历史系、云大档案系、西亚所等参加德光先生骨安葬仪式。1989年1月,德光先生遗骸在攸县一中举行了安厝仪式,湖南省政协、省科委、云南大学、攸县县委、县人大、县政协、县教育局、县一中,以及柏市乡政府敬献了花圈,原云大校长高治国特题字“教学严谨,谦和慎行——忆张德光同志”。仪式由一中校长徐敬业主持,攸县人大主席罗桂文同志致悼词,曾凤英老师代表云大、云大历史系、云大档案系、西亚所等致悼词,一中校长徐敬业宣读了云大校长杨光俊代表学校对一中举办德光先生骨灰安厝表示感谢及悼念德光先生的信函。德光先生遗骸安葬于校园生态园内。建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费孝通教授所提“德光亭”一座。

2018年7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